三 纸币、糊窗纸、壁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76
颗粒名称: 三 纸币、糊窗纸、壁纸
分类号: TS761
页数: 5
页码: 231-2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清时期,造纸业发展使纸的用途更加广泛,除了书画、印刷、包装等传统用途外,还用于制作纸币、纸钱和壁纸等。明代设立宝钞提举司制造纸币,清代发行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同时,供死人用的纸钱制作更加精致,耗量大增。明清时期还流行室内装饰壁纸,这种物美价廉的纸在官府和民间广泛使用,甚至出口到国外。中国壁纸历史悠久,早在15世纪就已使用,早于西方壁纸的出现。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造纸技术 纸币

内容

随着明清造纸业的发展,纸的用途比前代更广。除书画、印刷、包装和宗教、仪礼活动用去大量纸张外,日常生活中其余纸制品耗纸量也很大。张廷玉(1672~1755)《明史》(1736)卷81《食货志》记载,明代开国初的洪武七年(1374),太祖朱元璋下令设立宝钞提举司,“明年(1375)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以桑穰为料,其制方,高一尺、广六寸,质青色,外为横纹花栏。横题其额曰‘大明通行宝钞’。其内上两旁,复为篆文八字,曰“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图钱贯,十串为一贯。其下云‘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十五两,仍给犯人财富’。若五百文,则画钱文为五串,余如其制而递减之。其等凡六,曰一贯,曰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⑤。”(图6-1)。
  洪武十八年(1385)更诏令天下有司,官禄米皆给钞二贯五百文,准米一石,开始以纸币向官员发薪。但从英宗(1457~1464)以后宝钞便不大流行。清代很长一段时代用金属货币,咸丰三年(1853)发行“大清宝钞”及户部官票两种纸币⑥,合称“钞票”。现代所说钞票一词,可能即导源于此。清末各地方也印行过各种金融信贷票据。与此同时,供死人用的纸钱也比过去作得更为精致、耗量很大。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章说:“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故造此者名曰火纸。荆楚(湖南、湖北)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图6-2)。
  像前代一样,明清以纸糊窗。曹昭(1354~1401年在世)《格古要论》(1388)卷九云:
  读书须用明窗净几,以油纸糊窗格则明。造油纸诀,五桐六麻不用煎,二十革麻去壳研。光粉黄丹各半匕,桃枝搅用似神仙。又:桐三麻四不须煎,十五草麻去壳研。青粉一分和合了,太阳一见便光鲜①。
  看来此处所述造油纸用的油料配制方法,与宋代没有多大区别。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称:“窗纸,簷窗畏漂雨,用桐油则耀目,当以豆腐浆涂之。此浆亦可糊纸。〈广牍)曰:‘五桐六麻不用煎,二十草麻去壳研。光粉黄丹各半匕,桃枝搅用似神仙。”②明代宫内糊窗纸名棂纱纸,悉由江西广信府铅山抄造。宋应星在《野议》(1636)《军饷议》内指出:“然十年议节省,谁敢议及上供者?!……即就江西一省言之,袁郡(袁州府)解粗麻布,内府用蘸油充火把,节省一年万金出矣。信郡解棂纱纸,大内以糊窗格,节省一年十万金出矣”③。这是说,只北京宫内一年所用广信府上供的糊窗棂纱纸一项,就费银十万两,可见必选用上好的纸,其中运费可能占去大半。
  明清时还流行在室内装饰壁纸。所谓壁纸,一般指染成各种颜色,或绘以图画,或印以彩色图案,用以糊墙补壁作室内装饰的纸。有时用本色纸涂有白粉者。这种纸以其物美价廉而且实用,在官府和民间室内广泛使用,而且还从中国出口到国外,也受到欢迎。壁纸西方语称Wallpaper(英语)、papier tenture(法语),一般都认为是中国发明的,欧洲壁纸脱胎于中国壁纸。但也时而有不同意见,如1964年版《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innica)说:“没有证据说明中国应用壁纸早于它被引入欧洲的时代”④。拉巴尔(E.J.Labarre)在《纸与造纸百科辞书》(Dictionary and Ency-clopaedia of Paper and Papermaking,1952)中说:“在造纸术传入西方以前很久,中国人就应用[装饰花纹的]印刷纸,但有理由相信这些纸不曾像今日壁纸那样糊在墙上,……因而壁纸起源于东亚之说是想象上的误会,因为欧洲约于1700年开始应用paperhangins(挂纸)后不久,东方的影响才显著起来。”①持这种见解者,以为Wallpaper一词在欧洲出现于19世纪,因而不敢确信中国早就有壁纸。这里有必要对此予以讨论。我们认为,中国壁纸的演变有长期的历史。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皮纸及纸本书画裱背技术的进步,将纸本书画挂在墙上,早于西方的paper-hangins一千多年。如果将一般书画或印有图案的纸糊在墙上,这就成为壁纸。为证明中国在16世纪以前即用壁纸,我们提供如下史料:明人陆容(1436~1494)于成化十一年(1475)成书的《菽园杂记》卷12写道:浙之衢州,民以抄纸为业。每岁官纸之供,公私糜费无算,而内府、贵臣视之,初不以为意也。闻天顺间(1457~1464)有老内官(宦官)自江西回,见内府以官纸糊壁,面之饮泣。盖知其成之不易,而惜其暴殄之甚也①
  这条史料清楚地说明,至迟在1457~1464年间中国已应用壁纸,而在西方1699年最早应用壁纸的英国,从1494年才开始造纸。万历四十六年(1618)八月,俄国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创立者、沙皇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Mихaил Φ?дopoBич,1596~1645,1613~1645在位)遣西伯利亚托姆斯克的哥萨克军官伊万·别特林(ИBaH Пeтpинfl.1583~1646)探访中国及鄂毕河。返国后在报告中说,他在张家口、宣化附近的白城看到,“房舍亭榭顶下,皆饰以各种鲜明颜色。墙壁上有花纸,纸甚厚。纸之下面又贴有绸绢。”②这位俄国人在某些欧洲人不知什么是壁纸之前,于1618年在中国看到漂亮的壁纸。前述万历时任宛平县令的沈榜,在《宛署杂记》卷13~14更介绍了万历十六年(1588)糊窗、糊墙用纸的时价:“糊窗、糊墙栾纸八刀,价四钱八分;裱背一钱五分。”③这是因为当时明神宗谒皇陵,众官至北京阜成门外接驾,在公馆小停,室内才重新用壁纸装饰一新。
  戏曲家李渔(1611~1679)《笠翁偶寄》更叙述了一种独特的壁纸制法:
  糊书房壁,先以酱色纸一层,糊墙作底。后用豆绿云母笺,随手裂作零星小块,或方或匾,或短或长,或三角或四五角,但勿使圆,随手贴于酱色纸上。每缝一条,必露出酱色纸一线,务必大小错杂,斜正参差。则贴成之后,满房皆水裂碎纹,有如哥窑美器。其块之大者,亦可题诗作画,置于零星小块之间,有如铭钟勒卣盘上作铭,无一不成韵事矣④。
  按艺术家李渔所说,将酱色纸、豆绿云母笺用艺术手法交错糊墙,使满室有如哥窑美器,再在大块纸上题诗作画,确是颇具匠心。一入室内,使人产生的美感,自不待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宫室内,至今还可见到17、18世纪时的各种壁纸(图6-
  3)。蒙故宫博物院工艺组朋友们相告,目前尚未开放的许多宫室内,仍有明清时壁纸图6-318世纪北京宫内壁纸糊在墙上。现对公众开放的只是其中少数宫室。有些宫室因年久失修,壁纸已陈旧。我们在内库中可看到完好未用的壁纸。如图所示,即为白色粉笺上印以绿色花鸟图案,美观大方。有的还套印银白色云母粉构成的图案,还有砑花五色壁纸,都属于康熙、乾隆时之遗物。
  美国纸史家亨特认为,早在1550年壁纸就由西班牙和荷兰商人从中国引入欧洲⑤。据德国学者赖希文(Adolf Reichwein)《中国与欧洲在18世纪的学术与文化接触》(China und Eu-rope;Geistige und künstlerisch Ziehungen
  in 18 Jahrhundert,Berlin,1923)中《罗柯柯》(Rococo)那一章所述,17世纪后,中国向欧洲出口了大量壁纸(图6-4),纸上有花鸟、山水等图案,因此英、德、法等国技术家起而仿制。1688年法国人帕皮永(JeanPapil
  on,1661~1723)按中国标本仿制成功。1638年德国也仿制了中国带有花鸟图的金银色纸①。上述中外史料说明,中国应用壁纸不是稍早于欧洲,而是早于欧洲达几个世纪以上。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元璋
相关人物
宋应星
相关人物
曹昭
相关人物
张廷玉
相关人物
方以智
相关人物
拉巴尔
相关人物
李渔
相关人物
帕皮永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