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稻麦杆纸的研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52
颗粒名称: 二 稻麦杆纸的研制
分类号: TS75
页数: 2
页码: 189-1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北宋时,中国已用麦杆、稻草造纸,成本低廉,多用于包装等,减少资源浪费。竹纸在宋元时期兴起,经济优势显著,逐渐取代麻纸和藤纸,虽质量稍逊,但被广泛接受。因此,宋元时期造纸以竹纸与皮纸为主。
关键词: 北宋 稻麦杆纸 研制

内容

苏易简《文房四谱》卷四《纸谱》还有一项重要记载:“浙人以麦茎、稻杆为之者脆薄焉。以麦藁、油藤为之者尤佳”①。可见至迟在10世纪时中国已开创用麦杆、稻草造纸,又打开另一个造纸原料来源。禾本科的稻(Oryzasa tiva)原产中国,稻为中国南方人的主要粮食作物,广为栽培,稻产量从古至今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因而稻草供应十分丰富。以稻草造纸,成本比竹纸还低,制造过程也较简单,最初用作造纸不会晚至北宋,很可能在唐代已经开始。稻草属短纤维植物原料,纤维平均长1140~1520μ、宽6~9μ,平均长宽比为114,因此所造成的纸如苏易简所说“脆薄”,即强度不大,同时呈黄色。禾本科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北方人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也很大。中国素有“南食米北食面”的说法,而且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小麦的产量在宋元时也占世界首位。象稻一样,小麦也属短纤维植物,纤维平均长1300~1770μ,平均宽17~19μ,平均长宽比为102。大麦(Horduem vulgare)与此类似。稻麦草纸最大优点是便宜,多用于作包装纸、卫生纸及火纸用。
  从南北朝以来流行以纸钱代替真正金属货币作送葬的风习,经隋唐五代至宋元时一直沿袭着,每年为此烧掉大量麻纸及皮纸,而以草纸代替麻纸及皮纸作这项用途,是个更大的节约措施。稻、麦按季节在田里播种、收割,不涉及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草纸耗量虽大,却减少对皮纸的无端浪费,因之草纸的制造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一般说,3斤稻草能造出1斤纸。其制造方法是,将草打成捆放入池塘中沤制,事先用铡刀切去穗部及根部。放入水塘后,上以石块压之,加入清水,以没草为度,勿令露出水面,否则发生腐烂。通过生物化学发酵作用,除去稻草中非纤维素成分,再以石灰水或草木灰水蒸煮,洗涤后捣碎,与水配成浆液,即可捞纸。国外过去认为明正德十六年(1521)中国才有制造稻草纸的最早记录,可能还没有注意到苏易简早在北宋雍熙三年(986)已明确提到用麦茎、稻草造纸。欧洲用草本植物造纸相当晚,直到19世纪后半(1857~1860)英国人鲁特利奇(Thomas Routledge)才试用禾本科的针茅草(Stipp atenacis
  ima)造纸,取得成功②,后来法国也跟着依此造纸。但已比中国用禾本科植物造纸晚了一千多年。至于竹纸,上述英国人于1875年才造出欧洲最早的竹纸。但原料要从印度和缅甸等亚洲国家进口。
  竹纸一旦出现,其经济上的优越性马上显示出来,再经改善,很快就取代了隋唐五代时盛行的麻纸和藤纸。改善的途径有二,一是在制造过程中精工细作,尽力消除竹茎外面硬皮碎片的有色纤维束,反复蒸煮与舂捣,增加天然漂白工序;二是将竹料与其他长纤维原料混合制浆。这两种措施在宋元时期都采用了,因而我们看到有的宋元版竹纸印行的书籍,已达到相当高的质量。但不可讳言,竹纸最大不足是拉力、寿命及抗蛀方面不及麻纸与皮纸,对宋元时人来说,其经济上的优点已掩盖了质量上的不足,至少在几代人之间还没有发现这些不足。因此宋元时期造纸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纸种,是竹纸与皮纸。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苏易简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