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植物粘液在抄纸中的应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41
颗粒名称: 三 植物粘液在抄纸中的应用
分类号: TS74
页数: 2
页码: 165-16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唐代造纸技术进一步发展,能够制造出巨幅纸和五色斑纹纸,这体现了当时造纸技术的创新和多样性。此外,唐代在造薄纸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其关键技术之一是在纸浆中填加植物粘液,如地衣和黄蜀葵的粘液,以增加湿纸的润滑性,使其易于揭开而不破裂。这项技术的采用不仅使唐代纸工能够成功制造出薄纸,而且也为后世造纸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造纸技术 植物粘液 唐代

内容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讨论唐代用麻料、皮料造薄纸的技术诀窍。前面已从抄纸竹帘结构及纤维分散度以及纸浆均匀度的改善作了分析,这些还只是抄薄纸的必要条件,此外更要采取其他技术措施。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用拆合式活动帘床抄纸器捞薄纸,纸浆中除水及纤维外没有其他成分,那么抄出一张张湿纸并先后堆积起来后,经压榨去水,再使半干半湿之纸一张张揭下,以便烘干时,困难便出现了。因为半湿的薄纸一揭就破,甚至难以揭开。西方纸工为此长期苦恼,于是他们在湿纸间垫上一层毛布,一层布、一层纸,可避免揭破湿纸。
  笔者在欧美手工纸作坊中就看到这种作法,但太费时间了。中国人传统造纸从来不用此法,而是将从植物中提取的粘滑液体掺入纸浆中。湿纸靠无色的植物粘液增加润滑性,因而易于揭开而不破裂。这就是后世所谓的“纸药水”或滑水。宋人周密(1232~1298)《癸辛杂识》(1210)说:“凡撩纸,必用黄蜀葵梗叶,新捣方可撩。无,〔纸〕则粘黏,不可以揭。如无黄葵,则用杨桃藤、槿叶、野葡萄皆可,但取其不粘〔纸〕也”①。这就一语道破了纸工揭纸技术的秘诀。我们在上一章论魏晋南北朝造纸时指出,这时以植物淀粉糊剂混入纸浆。除含有纸内施胶的技术效果外,还兼有润滑剂的作用,使湿纸易于揭开。我们的模拟实验还表明,造厚重麻纸时纸浆内不加任何东西,也可将湿纸揭开而不破裂。但造皮纸或薄纸时,就要另加植物粘液。由于魏晋南北朝已有皮纸及薄纸出现,因此料想这时已向纸浆填加了植物粘液。隋唐五代时,皮纸和薄纸(薄麻纸和薄皮纸)生产进一步发展,更应填加植物粘液,除淀粉糊之外,已采用另外材料。
  用植物粘液作纸药填入纸浆,是造纸技术史中一大革新,也可说是一项发明。其技术效果是多方面的,一个直接后果就像周密所说,使湿纸有润滑性而易于揭开,从而造出薄纸。隋唐时采用什么植物粘液呢?文献记载不多,但1901年维也纳植物学家威斯纳化验斯坦因在新疆发掘的唐代文书纸时,发现纸内除含有淀粉剂之外,还有从地衣(lichen)中提取的胶粘物质。西方专家们多注意到用淀粉剂作施胶剂的技术重要性,而不太注意用地衣的技术含义,因为他们从没有用过它,也没有用其他植物粘液的经历和历史传统,在读过威斯纳的化验报告后,至今很少有什么反应。可是中国人对此则十分敏感,我们知道地衣(Lichenes)是由菌类(fungi)与藻类(algae)共生构成共同体的类群,因含有地衣聚糖(lichenin),其水浸液有粘滑性,实际上是一种植物粘液。地衣聚糖俗名苔淀粉(mossstarch),其化学式为(C6H10O5)n。因此可以说,至迟从唐代起已实现从淀粉向植物粘液的过渡。用植物粘液的综合效果是:①改善纤维在纸浆中的悬浮性,减少絮聚现象;②增加湿纸纸面的润滑性,揭纸时不致揭破。作薄纸的技术奥妙即在于此,纸工们将这种植物粘液称之为“纸药”,是很恰当的。纸在施用此药后,就不会再发生“纸病”了。有了用淀粉剂的经验后,再改用天然的植物粘液,本是顺理成章之事。中国境内含有粘液的植物有很多种,各地都有,最广泛用的是锦葵科的黄蜀葵(Abelmoschusmanihot),本章第一节已指出隋唐五代时用锦葵科的木芙蓉造纸,用该科的黄蜀葵也能达到同样目的,这就直接导致良好的植物粘液的发现。我们认为唐代时除地衣外,至少还用上黄蜀葵植物粘液。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