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巨幅匹纸以及五色斑纹纸的制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40
颗粒名称: 二 巨幅匹纸以及五色斑纹纸的制造
分类号: TS74
页数: 2
页码: 164-16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唐代能造出巨幅纸,是造纸技术史上的创举,南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技术,造出了长3米的榜纸。此外,唐代还出现了五色斑纹纸,其制造原理是将有色纤维放入纸浆中,使白纸上呈现不规则分散的有色斑纹,这展示了唐代造纸技术的创新和多样性。萧诚作为初唐时期的书法家和技术家,对造纸技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贡献。
关键词: 造纸技术 巨幅匹纸 五色斑纹纸

内容

特别要指出的是,唐代后期能造出巨幅纸,有一匹绢那样长,确是造纸技术史中的一项创举。五代时人陶榖(903~970)在《清异录》(约950)中说:“先君(陶涣)蓄纸百幅,长如一匹绢,光紧厚白,谓之鄱阳白”。
  陶榖之父陶涣为昭宗(860~903)时人,任过刺史,其藏纸大概制于此时。据《汉书·食货志》云,“布帛广二尺一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汉尺4丈=9.6米,纸是否有这么长,要打个折扣。如将“长如一匹”当作定性形容词,那也至少有一丈长,即至少3米。在唐代技术水平下,这样的纸是可以造出来的。
  北宋人苏易简(938~996)《文房四谱》(986)卷四《纸谱》也说:
  江南伪主李氏,常较举人毕,放榜日给会府纸一张,可长一丈、阔一尺,厚如缯帛数重(层),令书合格人姓名。每纸出,则缝掖者(富贵者)相庆,有望于成名也。仆顷使江表,睹坏楼之上,犹存千数幅①。
  此处李氏指南唐主李昇(937~943在位),南唐所属宣州、歙州、常州、信州、池州和抚州等地,都是我们在上一节列举的原唐代全国闻名的造纸中心,资源丰富,纸工荟萃,因而在继承唐末造巨幅纸技术基础上造出高一尺、长一丈(31.1×311厘米)的榜纸。可以说中国9~10世纪造出3米长的纸,是个新的世界记录。南唐归附北宋后,苏易简因公出差至南京,曾亲自在南唐内府旧楼上看到这种匹纸仍尚存千数幅,可见当时曾大规模生产过这种纸,而为此后宋代造匹纸积累了经验。为此需编巨型竹帘,准备大纸槽。估计至少要六名抄纸工同时提帘,两边各站三人,面对面地协同操作。所用原料当为楮皮,为增强大幅纸的强度,自然要将纸抄得厚重一些。总之,造巨幅纸要解决一系列相关的技术问题,要用专门特制的设备,如纸帘和纸槽(图4-16)。
  唐代还造出一种五色斑纹纸,很奇特,制造过程中向纸浆中配入着色装饰剂。唐人张彦远《法书要录》(847)卷六写道:曾任右司员外郎的兰陵(今山东峄县)人萧诚(683~751年在世),“善造五色斑文纸”,造纸时间在开元(713~741)年间。这种纸的形制及制法如何呢?古书未加以说明,实有探讨之必要。
  首先,“五色斑纹纸”从字面上可作两种理解:一是指五色彩纸,每种纸上都有斑纹;二是指在本色(白色)纸上有五色斑纹。从调色原理及技术上来看,应当是指第二种场合。因为在五色彩纸上呈现与纸色不同色调的斑纹,而又收到视觉上的美感,比较困难,要配制成许多种色调的着色剂,操作起来也麻烦。而在白纸上呈现五色斑纹是很容易的,也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实际上中外各国后来制造的这类纸,也主要使白纸上出现斑纹。其次,“五色斑纹纸”中的“斑纹”是不规则的线条纹,而不是“斑石纹”或者云石纹或大理石纹,至少在我们看到的版本中没有“石”字,这说明此纸不是云石纹纸(marblepaper)。
  那么它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纸呢?我们认为,五色斑纹纸是在白纸上呈现不规则分散的五色斑纹。同时在这一前提下,还可有两种理解:一是在白纸上同时出现五色斑纹,二是在白纸上分别出现一种彩色的斑纹,比如红、蓝、绿、紫、黄等色。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因此彩色斑纹在纸上以变化多端的方式呈现出来。从工艺技术上来分析,五色斑纹纸的制造方法是,事先配成各种不同颜色的染液,一般要求淡色,太深则刺眼;将已捣细的造纸用植物纤维洗净后晒干,以上述染液染成不同颜色;染好后,将少许有色纤维放入纸浆中搅匀,再行捞纸,则白纸上便呈现出不规则分散的有色斑纹。注意,必须控制配入的有色纤维不可过多,否则便喧宾夺主了。仔细想来,这种纸的制造原理与晋代侧理纸、苔纸或发笺的制造原理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配入纸浆中的填料颜色更加丰富多彩。因植物纤维着色力很强,不必担心将有色纤维放入纸浆会污染其他白色纤维。前已指出萧诚曾以野生麻纤维造纸,此处又提到他善造五色斑纹纸的具体方法,这就证明他不但是初唐时期一位书法家,还是位造纸技术家。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陶榖
相关人物
陶涣
相关人物
苏易简
相关人物
李氏
相关人物
李昇
相关人物
张彦远
相关人物
萧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江南区
相关地名
宣州区
相关地名
歙州
相关地名
常州市
相关地名
信州区
相关地名
池州市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