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精工制浆和细帘抄纸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39
颗粒名称: 一 精工制浆和细帘抄纸技术
分类号: TS74
页数: 3
页码: 162-164
摘要: 本文介绍了隋唐时期的纸制品质量有了显著提升,纤维分散度更高,表面更平滑,且出现了薄纸,其中麻料薄纸厚度小于0.1毫米。随着造纸技术的进步,纸帘帘条直径逐渐变细,而纸帘高度、长度及总有效面积则逐代加大,纸张幅面也随之加大。唐代纸直高多为小型纸和中型纸,横长一般为36~55厘米,个别达到近1米。五代十国时期用纸尺寸参差不齐,质量也高低不齐。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造纸技术的演进,也与历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有关。
关键词: 造纸技术 制浆工艺 抄纸技术

内容

我们对各种隋唐纸的化验表明,这一时期的麻纸,尤其皮纸纤维分散度普遍有所提高,纤维束少见,纤维交织较紧密而均匀,表面较平滑,而且薄纸不时出现。唐代写经纸厚度一般在0.05~0.14毫米之间,个别为0.15~0.16毫米,再厚的少见。而魏晋南北朝纸厚度多在0.15~0.2毫米之间,0.1毫米以下的薄纸不多见。因此隋唐纸比前一阶段纸在厚度上减少二倍多。欧洲人甚至在18世纪还造不出像唐代那样薄的麻纸。我们已多次指出,造厚纸易,而造薄纸难,尤其造麻料薄纸更难,而我们已多次看到唐代的麻料薄纸,厚度都小于0.1毫米。
  在楮皮纸、桑皮纸及藤纸中,薄纸更多。麻纸之所以难于制成薄纸,因为麻纤维平均长度大于其他纤维。例如大麻纤维多长15~25毫米,苧麻为120~180毫米,而楮皮纤维多长6~9毫米,桑皮纤维14~20毫米,黄瑞香皮纤维3~4毫米。只有将纤维用机械-化学方法处理,使之变短,再配成稀薄纸浆,才能抄出薄纸。麻纤维本来就很长,使其长度减少10~20倍,势必要加强蒸煮及舂捣过程,可能要反复操作。但即令作到这些,还不一定保证造出薄纸,因为还有其他技术制约因素:如还需有精细的纸帘、高超的抄纸技术及将半湿的纸揭开并烘干的技术。在揭纸过程中能保证其不破,是一门技术诀窍。这门诀窍已被唐代纸工熟练掌握了。
  从西北及中原地区所产纸的帘纹观之,南北朝时还残存的织纹纸帘在隋唐时几乎不见了,所有的纸都由帘条纹纸帘抄造,而且大部分地区用竹帘。根据我们对历代近百种古纸帘纹的实测,其中帘条纹大致可分为四个级别:①粗帘条纹,每纹直径0.2厘米;②中等帘条纹,每条直径0.15厘米;③细帘条纹,每条直径0.1厘米;④特细帘条纹,每条直径0.05厘米①。从编帘技术上看,编粗条帘容易,而编细条帘困难。帘条粗细程度,又往往与对纸的粗细程度的技术要求有直接关系。如果要求纸既薄又紧,就必需用中等帘条或细帘条竹帘抄纸。在唐以前的纸中,中等及细帘条帘纹甚为少见,主要是粗帘条帘纹。隋唐时代始见有中等帘条帘纹,甚至是细帘条纹,同时也有粗帘条纹,是二者并存并由粗帘条帘向细帘条帘过渡的阶段。这正反映出这时纸浆质量已迈出一个新的台阶。
  随着造纸技术的演进,帘纹逐阶段而且定量地由粗向细演变。这可以说是中国造纸技术史中的一条明显的发展规律。有趣的是,各历史阶段抄纸器中纸帘帘条直径的递减,伴随着成纸纤维长度的递减与纸浆性能指标的提高。这条规律当然不会载之于任何古代文献,是我们从各历史阶段所造古纸的系统研究中导出的。
  与历代纸帘帘条直径逐渐变小的趋势相反,纸帘高度、长度及总有效面积则逐代加大。这条规律也以定量的方式体现。纸帘的加大,意味着所造纸张幅面的加大。造小纸易,而造大纸难,显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从两汉经魏晋南北朝,纸幅的加大以较小的量变形式表现;而到隋唐,尤其唐末及五代,纸幅加大由量变积累发展到较大的突变,再往下至宋元则出现了质的飞跃,即量变超过寻常变动幅度,表现为跳跃式的发展。纸的幅面逐阶段加大,除有造纸技术领域的内在原因外,也还与历代度量衡制度演变的外因有关。以长度单位尺而言,基本上是逐代加大。汉代1尺=23.1厘米,魏晋1尺=24.12厘米,隋唐1尺=31.1厘米,而宋元1尺=30.72厘米②。因此,同是“尺牍”规格,汉代直高为23.1,晋代为24.12,唐时便是31.1厘米。就纸的直高而言,这种递增以较小的量变方式进行,横长变化较大些。我们对几十种隋唐时期写经纸及文书用纸作了幅面测定。比较完整而易测的是纸的直高,因为直高是典籍制度规定较明确的。在所得测量数据中加以归类,直高大体上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
  (1)小型纸:直高25~26厘米(相当唐尺8寸)
  (2)中型纸:直高27~29厘米(相当唐尺9寸)
  (3)大型纸:直高30~31厘米(相当唐尺1尺)
  就我们所见隋唐纸中,直高以上述前两种类型者居多,即小型纸与中型纸。横长数值一般为36~55厘米,相当唐代1.2~1.6尺;个别有达到76~86厘米者,接近唐代2.5~3.0尺。
  又晚唐写本《般若波罗蜜经》横长近94厘米,已快到1米了,相当唐代3.5尺。具体情况详见本章表4-1。五代十国时因国家未统一,各个政权所辖地区度量衡制度不一,用纸尺寸参差不齐,相差较大,无法加以归纳。其中小纸有高14.6,大纸高达30厘米,相差二倍。此时各地纸的质量也高低不齐。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