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关于晋代竹纸和侧理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14
颗粒名称: 二 关于晋代竹纸和侧理纸
分类号: TS75
页数: 3
页码: 115-117
摘要: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探讨了晋代竹纸和侧理纸的记载及实际情况。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桑皮纸 生产情况

内容

据宋人著作,晋朝似乎还生产竹纸。南宋人赵希鹄(1191~1261在世)《洞天清录集》(约1240)云:“若二王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盖东晋南渡后,难得北纸。又右军父子多在会稽故也”②。二王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羲之以任会稽内史,迁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继赵希鹄之后,明清以来很多学者都相信晋朝已有竹纸。近人更试图找到旁证,将旧题西晋人稽含(263~306)《南方草木状》中的“竹疏布”理解为竹纸①。此说颇值商榷。按《南方草木状》虽为稽含所作,但今本有些内容为唐宋人篡入,并非像《四库全书提要》(1790)所评价的那样完全可信。一些西方汉学家按今本《南方草木状》中某些记载引出的造纸史结论也是错误,因此使用此书时宜仔细对每条予以辨认。我们认为书中所述“竹疏布”可能为稽含原作部分,但只能理解为细密而柔软的竹席,不能释为竹纸。
  与麻纸、皮纸不同,造竹纸不是取其韧皮纤维,而是利用其茎杆纤维,将整个竹杆腐蚀、捣烂后提制出纤维。竹杆较坚硬而不易腐蚀、捣烂,制造工序复杂。在唐以前文献中,迄今没有找到有关竹纸的可靠记载,现存早期竹纸没有早于北宋的。北宋苏轼(1036~1101)《东坡志林》卷九说:“今人以竹造纸,亦古所无有也。”因此我们认为竹纸起源于唐代的浙江,至北宋始见用于世,详见本书第五章。至于赵希鹄所说“二王真迹”,恐大有疑问。就以故宫博物院藏王羲之《中秋帖》、《雨后帖》而言,经我们检验确是竹纸,过去也一直视为“真品”。但细审二帖书法墨迹,发现有钩摹痕迹,字里行间有宋人笔意。这已为当代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所注意到。《雨后帖》呈深褐色,颜色呆滞,不是竹纸自然老化的颜色,纸上细横帘纹也不是晋纸所特有。可以断定,南宋人赵希鹄所见二王法帖,多为唐宋人摹本或膺品。唐人张彦远有可能见到二王真迹,但在其《历代名画记》及《法书要录》中没有著录有用竹纸挥毫者。
  古书常提到晋代有所谓“侧理纸”或“苔纸”者,这里应加以辨证。晋人王嘉(字子年,约315~385)《拾遗记》(约370)卷九云:
  张华(232~300)...造《博物志》四十卷,奏于武帝(265~290)...[帝]赐侧理纸万番。此南越所献。后人言陟厘与侧理相乱。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斜侧,因以为名。帝常以《博物志》十卷置于函中,暇日览焉②。
  关于侧理纸、陟厘纸、苔纸的原料和形制问题,一千多年来一直没得到正确解决。一般多根据《拾遗记》及《名医别录》等书记载,认为侧理纸由水苔所造。《名医别录》过去误认为梁人陶弘景(456~536)所著,实际上是在这以前的魏晋(3世纪)的医学家所辑录,其中说:“陟厘生江南池泽,..此即南人用作纸者”③。按李时珍《本草纲目》(1596)卷21的综合考证,此处的水苔还有不同别名;陟厘、石发、水衣、石衣、水绵等,分为水生和陆生两种④。为解决古代侧理纸、苔纸形制及原料问题,最好是将文献记载与现存实物对照验证。早期侧理纸既无出土,也无传世,我们只看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清代乾隆廿三年(1758)江南进献的侧理纸,是完整的原件。外观呈圆筒状,中无接缝,浅米黄色,原料为韧皮纤维,纸较厚,有磨齿状纹理,纸料中没有水苔、海苔之类,外观也不呈青绿色。清高宗弘历(1711~1799)于乾隆廿三年得此纸后,还写了《咏侧理纸诗》。今故宫乐寿堂东廊有据乾隆御笔所作刻石,其中写道:“海苔为纸传《拾遗》,徒闻厥名未见之。..囫囵无缝若天衣,纵横细理织网丝。”因此乾隆所咏及其所见侧理纸,实际上并不是《拾遗记》所述晋武帝赐给张华的侧理纸。
  1965年,我们按《拾遗记》所述作模拟实验,结果无法造出适用的纸。用水苔不可能造出纸,有一种莎草科的苔(Carex dispalata)生于原野多水的湿处,茎高1米,叶扁平,长1米,可作簑衣,亦可造纸,但不是古书中的水苔。于是我们改以麻料、皮料和竹料为基本原料制成纸浆,再向其中掺入少量藓水苔,捞成纸后,表面确实有不规则交织的青绿色纹理,与《拾遗记》所述相符。我们实验用水苔,取于水中石上,或曰石发,呈青绿色。如用陆上产的发菜(Nostoc commune var.flagelliforme),则所成之纸呈现不规则交织的黑色纹理。发菜属蓝藻门、念珠藻科,藻体细长,呈黑绿色毛发状群体,由多数球形细胞连接成丝状,共同埋没于胶体物质中形成,分布于宁夏、陕西、甘肃一带流水中,可供食用①。因此我们的模拟产物不是别的,正是后世所谓的“发牋”。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拾遗记》、《名医别录》等古书所说侧理纸、陟厘纸、苔纸,实即后世的发牋。起源于西晋的这种纸,以麻类及皮料制浆,再掺入少量水苔、发菜等为填料,用量虽少,但纸上呈现的有色纹理却很明显。这类纸在唐宋以后继续生产,直到近代。其他国家也依此仿制,最著名的是朝鲜李朝(1393~1909)的发牋。清人徐康(1820~1880在世)《前尘梦影录》(1897)卷上称:“发笺、海苔笺,高丽最擅名。”朝鲜所制,亦于清代流入中国。18世纪乾隆帝所得江南侧理纸,显然不是晋人王嘉所指。关于这种纸。我们在本书第六章将再作讨论。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希鹄
相关人物
王羲之
相关人物
王献之
相关人物
苏轼
相关人物
徐邦达
相关人物
张彦远
相关人物
王嘉
相关人物
张华
相关人物
陶弘景
相关人物
李时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宁夏回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