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外国古代书写纪事材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972
颗粒名称: 三 外国古代书写纪事材料
分类号: TS75
页数: 4
页码: 38-41
摘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外国书写纪事材料的历史演变,从石刻、砖刻到金属铭文,再到树叶、树皮和皮革等材料的使用。文章特别提到了羊皮板和莎草片在西方书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解释了相关术语的正确翻译。这些材料在各自的时代和地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限于成本、耐久性和便利性等因素。通过对比不同材料的优缺点,本文揭示了书写材料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对文化传承和文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造纸术起源 纪事材料 书写文化

内容

我们现简短地回顾一下外国的书写纪事材料③。在没有纸以前,外国最早而最通用的纪事材料是石头,古代埃及人像中国人一样,将其象形文字用锐利的凿刀刻在石碑上。但埃及的石碑一般呈四方形长柱状,上窄下宽,四面都刻有文字,称方尖石碑(obelisks)。现在仍有实物遗存。其他民族也用石刻记录历史事件。古代亚述人和迦勒底人(Chaldeans)还将其文字用尖笔刻在软的粘土坯上,再烧成硬砖,可称之为砖刻。文字如箭头那样,称为楔形文字,这种书写纪事材料通行于亚述、巴比伦尼亚和中东一带,又称巴比伦尼亚砖刻(Babiloniantablets)(图1-7)。现在有公元前686年的实物遗存。在中国,也有使用砖为书写纪事材料的,或直接用笔在砖板上书写,或在砖坯上刻写,再烧硬,如出土的汉代画象砖和砖刻。
  以黄铜、青铜和铅等金属材料保留文献和记事,也是其他国家古代所用的,罗马人就将文字刻铸在青铜上,公元前451~450年著名的罗马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就公布在12块铜板上(图1-8)。欧洲一些民族还用铅板保留作品、记载法典、盟约,甚至《圣经》。从公元前9世纪起的荷马时代,西方人还以木板为书写纪事材料。这与中国也类似,如果将木牍作得宽些,便成为木板。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秦墓中出土的古代地图,就是画在木板上的,同时还写有文字。然而欧洲没有像中国那样,有使用木片为书写材料的长期而持续的传统。许多其他地区的民族用树叶作书写纪事材料,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历史学家西库鲁斯(Diodorus Siculus)说,在西西里岛上的锡拉库斯(Syracus),人们习惯于在橄榄树叶上书写法律。罗马博物学家普利尼(Pliny23~79)谈到埃及人时说,人们首先在棕榈树叶上书写。在亚洲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国,也用棕榈科树的阔叶书写,写好后在每叶上穿两个孔,再用绳连在一起,唐代中国人称为贝叶经。印度还用棕榈科的扇椰(Borasus flabelli formis),因其叶又宽又长。用金属笔或尖笔书写,笔锋很细。
  树皮是所有中外各民族古代通用的书写材料。中国用桦树皮书写,美洲印地安人也在桦树皮上用树枝蘸粗制液体颜料写文字画。古代拉丁人也用树皮的内皮写字,叫liber。此字后来在拉丁文中成了“书”字的同义语,后来又演变成英文中的library(图书馆)。像棕榈科树叶那样,用树皮几乎无需任何加工,便可直接书写。羊皮(parchment)和犊皮(velum)是西方国家较长使用的书写材料。Parchment这个词系指用羊皮作成的书写材料,译成“羊皮纸”是不恰当的,因为不是纸,可否译成羊皮板。英文中的parchment,法文作parchemin,均指羊皮板写成的文件,导源于Pergamum,本是小亚细亚米西(Mysia)的古代城市名(图1-
  9)。虽然上古时可能就会用动物皮革写字,但羊皮板被认为与帕加姆王(KingPergamum,197~159BC)有关,他想制造出可与埃及莎草片对抗的书写材料,因为埃及曾一度禁止出口莎草片。羊皮板后来成为欧洲主要书写材料之一,甚至文艺复兴后印刷术西传时还用以印刷书籍。我们在西方大图书馆里仍可看到甚至16~17世纪时的羊皮板写本。这是坚固持久的材料(图1-10),但成本较高。写一本书需几百张羊皮板,一般人是用不起的。中国曾用皮革作货币,但较少当书写材料用。与羊皮板一起在西方广泛使用的还有莎草片(papyrus),将这个西方词译成“莎草纸”同样是不恰当的,因为它也不是纸,不得用“纸”的字样。西方人译古书时将papyrus译成paper也不妥,虽然paper导源于papyrus,但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希腊文βυβλα(bubloi)指在莎草片上书写的文件,又称biblos,拉丁文为biblia,后演变成bible(典籍)。俄文бибAиoTeкa(biblioteka)意思是图书馆,其字根亦来自希腊文biblos。这个希腊词引导出各种欧洲语的一系列词,但均与书有关,此处不拟赘举。早在公元前,埃及尼罗河流域生长莎草科(Cyper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草(Cyperuspapyrus),其茎实心,呈三棱形,可高达6~10英尺(约2~3.3公尺),多生于湿地或沼泽中。埃及人用以制书写材料,还可作席子及房屋材料等。前述罗马学者普利尼在其《博物志》(Natunalis Historia)书中详细介绍了莎草片的制造方法。此书于1601年由霍兰德(Philemon Hol
  and 1552~1637)从拉丁文译成英文,改书名为《世界志》(The Historie of the World)。据普利尼所述,先将莎草茎杆从其根部用刀割下,除去近根部及茎杆顶端的部分,将剩下部分切成2英尺(1英尺=0.33公尺)长的小段。再用刀从中心部分劈成两半,压扁,因中间部位最宽,是最好的部位。再将压扁的莎草杆纵横交错地放在平板上,共放两层,向上面滴醋,然后挥槌打平(图1-11)。公元前几百年间埃及人以此莎草片写象形文字,今存欧洲各大图书馆中。
  后来在希腊及罗马帝国也用此材料书写,阿拉伯人占据北非后也用作书写材料。直到10世纪还通用此物,12世纪以后逐步为纸所取代。由于尼罗河流域的莎草在长期间被砍伐,如今已不见,只在北非其他地区及西西里岛可见。美国一些州也生长这种植物,如今制成莎草片,且在上面作画,只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笔者旅居弗吉尼州时曾得到一枚用传统方法制成的莎草片,表面不平滑,需涂一层白粉后才能在上面画彩色画。需要指出的是,莎草本身含纤维较多,是一种造纸原料,但埃及人用它制莎草片并未提制出其纤维,而是将茎杆茎髓部直接压打成薄片,呈明显可见的经纬纹理,在物理结构、组成成分及制造方法上与纸迥异,不能视为真正的纸(图1-11)。
  最后要谈到的是树皮毡。至迟从10世纪起,在欧洲人没有到来以前的几百年间,美洲的马雅人和阿兹台克人用树皮作成薄片,用以书写文字画,叫huun或amatl。其方法是将树皮剥下后,除去有色外表皮,将其内皮撕成一英寸宽的长条,放在锅内加草木灰煮沸。再在平板上纵横交错地叠起,用槌打在一起成为薄片,干燥后以石磨光。现在墨西哥的奥托米印地安人(OtomiIndians)还用此法作树皮片,作书写材料。一般多由妇女从事这一劳动,树皮片还可缝制成衣料。太平洋各岛屿如夏威夷、斐济、日本北海道、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等广阔地区的土著居民,也用树皮借捶毡法打制成薄片,通称为tapa。夏威夷人称kapa,意思是捶打。因此印地安人的huun或amatl,或太平洋岛屿土著人的tapa或kapa,在制造方法及取材上大同小异,我们可统称之为树皮毡。在绪论第一节中我们已经提及有人将其称为“树皮布”,并认为这就是《史记》中所说的“榻布”,是不妥的。真正的树皮布是以树皮纤维用纺织方法织成的布,而不是用打制方法制成的树皮毡。美国造纸专家兼纸史家亨特到现场考察了莎草片、huun及tapa的制造方法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这三者在技术上是属同一个范畴,虽然均可作书写材料,但没有一个可谓之为真正的纸①。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库鲁斯
相关人物
普利尼
相关人物
霍兰德
相关人物
奥托米
相关人物
亨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天水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