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层堆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富阳泗洲宋代造纸遗址》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89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层堆积
分类号: K878
页数: 4
页码: 16-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富阳市遗址发掘区埋藏浅、文化堆积薄,经施工影响地表降低。发掘总面积2512.5平方米,地层堆积约60厘米,分三层。出土遗物丰富,包括各类瓷器、陶器和建筑构件等。发现多处遗迹,如灶、灰坑、房址等,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提供重要资料。
关键词: 富阳市 遗址 地层堆积

内容

遗址埋藏较浅,文化堆积较薄。据当地农民介绍,以前发掘区同周边一样,都是用来种植水稻或蔬菜的耕地。因道路施工需要,发掘区地表20余厘米的土全部被推除,发掘时所见地表与旁边原生地表相比低了约20厘米。施工队已经在发掘区南部边缘铺上了厚约40厘米的石子路基并已碾压。
  发掘共布探方21个(T1~T21)、探沟24条(TG1~TG24)。包括部分位置的扩方发掘,实际总发掘面积为2512.5平方米。
  遗址地层堆积厚约60厘米,各探方地层统一划分,共分3层。其中T1~T5清理至生土,其余探方和探沟均仅清理至第2层。
  因第1层和第2层之间含有一层较为纯净、厚薄不均的黄色土层,故而将第1层分成a、b两个亚层。
  现以T2西壁和T8西壁为例予以介绍。
  一T2西壁
  第1a层:厚5~15厘米。青灰色土层。土色青灰,质疏松,含大量植物根系。出土有少量青花瓷、青瓷、白瓷残片和铜钱“乾隆通宝”等,为近现代耕作层。
  第1b层:深5~15厘米,厚7~10厘米。黄褐色土层。土色黄褐,质致密,较为纯净。出土有极少量青瓷和粗瓷残片等。该层下发现的遗迹有L1、Z1、Z2、Z4、Z5、Z6、G缸4。
  第2层:深18~25厘米,厚10~20厘米。灰褐色土层。土色灰褐,质疏松,含锈斑,包含大量红烧土颗粒、炭粒。包含遗物非常丰富,出土大量青瓷、青白瓷、白瓷、黑釉瓷、酱釉瓷和粗瓷残片,红陶和灰陶残片及建筑构件等。瓷器可辨器形有碗、钵、洗、盘、碟、杯、灯、罐、缸、粉盒、瓶和壶等。建筑构件主要为板瓦和砖等。该层下发现的遗迹有Z3、Z7、C1~C9、G1~G11、F1~F4、Q1~Q3、L2、G缸1~G缸3、J1~J2、H1~H5、H7、H9。
  第3层:深30~45厘米,厚8~15厘米。黄褐色土层。土色黄褐,质致密,较为单纯,含少量红烧土颗粒、炭粒。出土有青瓷和粗瓷残片、砖等。该层下开口的遗迹有F5、J3、H6、H8、M8。
  其下为黄褐色含细沙生土。
  二T8西壁
  第1a层:厚8~20厘米。青灰色土层。土色青灰,质疏松,含大量植物根系。出土有少量青花瓷和青瓷残片,为近现代耕作层。
  第1b层:深8~20厘米,厚4~15厘米。黄褐色土层。土色黄褐,质致密,较为纯净。出土有极少量青瓷、粗瓷残片等。
  第2层:深18~35厘米,厚4~12厘米。灰褐色土层。土色灰褐,质疏松,含锈斑,包含大量红烧土颗粒、炭粒。出土有青瓷、青白瓷、黑釉瓷、酱釉瓷和粗瓷残片及建筑构件等,瓷器可辨器形有碗、盘、钵、缸、壶等。建筑构件主要为板瓦、长方砖和长条砖等。
  2层以下未作清理。(图2—2)

知识出处

富阳泗洲宋代造纸遗址

《富阳泗洲宋代造纸遗址》

出版者:文物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富阳泗洲宋代造纸遗址得情况。其中包括概述、地层堆积、遗迹、出土遗物、结语、附表、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富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