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锅和踏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868
颗粒名称: 灰锅和踏堂
分类号: TS766
页数: 1
页码: 2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灰锅和踏堂是富阳农村生产坑边纸的主要设备,灰锅用于腌制稻草,踏堂用于踏料。随着造纸行业的发展,手工生产的坑边纸已被淘汰,灰锅和踏堂也消失,成为美好回忆
关键词: 灰锅 踏堂 坑边纸 富阳

内容

灰锅和踏堂像一对孪生兄弟,历来影形不离,是旧时富阳农村生产坑边纸(手工草纸)的主要设备之一,在原先我市各地生产队的晒场上,都可以见到它俩的身影。
  灰锅是一个呈圆形的大坑,叫大灰锅,大灰锅的面积约二十平方米,深约一米,周围和底座用石块砌成,两端还有两个对称的小灰锅,面积和那种圆桌面差不多,底部和大灰锅相通。灰锅是用来腌制稻草的,是草纸生产过程中的第一道工序。当稻草晒燥,揉搓软熟后,就可进行腌制,农村中叫腌草,腌草这种哝活由四个壮劳力外加一头耕牛组成。因腌草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日后草纸生产的数量和质量,故队里安排劳力时必须有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负责指挥整个过程。
  稻草下锅前,先在灰锅内放入适量的水,然后倒入石灰块,用多少石灰要看稻草的多少而定,多了影响草纸的质量;少了影响草纸的数量,待石灰在水中完全化沸,不再冒气泡时,四人就各自用灰耙(一种简单农具)使劲在灰锅内来回搅,搅到灰锅内石灰水成稠状时,方可下草。下草的情景有点像救火的场面:负责人一声断喝:下草!四人扔下灰耙,分别从四个角度以最快的速度把早已备在灰锅四周的稻草掀下锅去,当草掀到一定数量时,把牛赶下灰锅,这时由一人牵着牛在锅内兜圈子,二人分别用水勺把挤到小灰锅内的石灰水泼大灰锅内的稻草,泼水要求均匀,不留死角,尽量使每根稻草都沾上石灰水。留下的那人继续向大灰锅内下草,直到把备料下完,小灰锅内的水泼干,牛在灰锅内旋转时,每走一步,都能从牛蹄缝中涌上水来为止。这时参加腌草的人作一短暂休息,接下来的工作是把灰锅内腌好的草捞上来,堆成一个方形的草料堆,上面盖防雨淋的物品,整个腌草过程才宣告结束。
  当经过腌制的稻草发酵,腐熟到用手拧起来能断时,就可进行手工草纸的第二道工序,踏料,踏料一般在踏堂内进行。踏堂像一个圆形的大饼,面积和灰锅差不多,底部用石板铺成,四周围以50公分左右高的石板墙,防止踏料时草料外溢。
  踏料的农活比较轻松,一般安排两个年龄稍大的社员外加两头耕牛进行。踏料前先把草料搬进踏堂,一人牵着牛在踏堂内兜圈子,一人不停地翻动被牛踏结实的草料,同时清除草料中那些草梗、柴枝之类的杂物。当草料被牛蹄碾成糊状时,即成纸料,再经过清洗就可用来生产草纸了。后来几年,踏料改为用农耕拖拉机代替牛碾,其效率就提高多了。
  随着造纸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手工生产的坑边纸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被淘汰了,那些灰锅和踏堂也早已被毁光了。灰锅的石块被人挖去扣了墙脚,踏堂的石板被人用来铺了路面。而留在人们印象中的,只剩下一个美好的记忆,成了一道远去的风景线。

知识出处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富阳新建村作为传统手工造纸的重要产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书从手工造纸的渊源与发展、产区分布、品种规格、工艺工具、原料产量、价格成本等多个方面,全面梳理了富阳新建村手工造纸的技艺与文化。同时,介绍了当地品牌纸品与有贡献人物,以及土纸生产的技术革新与书画纸的新发展。最后,探讨了富阳手工造纸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文培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富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