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文选(影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849
颗粒名称: 报刊文选(影印)
分类号: G216.2
页数: 36
页码: 263-298
摘要: 本文收录了富阳地区的报刊文选,其中包括了把一切有用的野生植物采集加来富阳千军万马大闹“小秋收”、富阳及时加工利用野生原料、踏遍青山采“财宝”、富阳上纸,大源为上/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听造纸老艺人讲神奇的造纸手艺等。
关键词: 富阳 报刊文选

内容

1959年10月31日
  把一切有用的野生植物采集加来
  富阳千军万马大闹“小秋收”
  【本报讯】富阳县在大力收购土纸、茶叶、竹木、柴炭等大宗农副产品的同时,根据山区特点,充分发动群众,大量采集野生植物。一个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小秋收”突击运动,正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展开。
  富阳县境内多山,全县共有山地一百十六多万亩,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据调查,经济价值较大的野生纤维、药材、淀粉和化工原料等共五百多种,年产量在八百万斤以上,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为了增加工业原料、市场货源、农业生产资金和农民收入,县委决定充分发动群众,组织力量上山采集。但是有一部分干部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他们认为:野生植物东西小,另星分散,油水不多。因此,不愿发动群众。县委发现这一情况后,就专门召集会议研究分析,说明全县一百六十多万亩山地,每亩采摘四、五斤野生植物,数量就很可观;同时,又将里山公社今年以来,发动近千人上山采摘野生植物十五万六千多斤、增加近二万元生产资金的事例作了介绍,帮助大家提高了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又指定县委多种经营办公室具体负责领导这一工作。为了加强领导,各公社都由党委书记挂帅,带头上山采集,有的还组织了野生植物专业采集队。群众普遍提出“上山下坡不空手。路边沟旁采一篓”的口号,很快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小秋收”运动。全县每天有近万人上山采集,收效非常显著。大青公社党委书记郑友松同志带领二千五百多个社员上山,三天内采集了野生淀粉十二万斤。大同公社党委事先派人上山察看,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动群众上山采集,二天时间就采集了龙须草、葛藤、山棉皮、仙鹤草、淡竹叶、香胡子等野生纤维和野生药材五万多斤。三山公社发动妇女、儿童等半劳动力,不到几天,就采集了可以提炼烤胶的橡碗九万五千多斤。场口公社野生药材采集专业队,已经采集了各种野生植物三万多斤。由于充分发动了群众,到十月二十五日止,全县已经采集了野生植物一百十五万多斤,其中野生药材三十万斤、野生纤维二十五万斤、野生淀粉四十四万斤、野生化工原料十六万斤。不仅使公社增加了六万多元的收入,同时,又为国家增加了大批原料,如采集的十六 万斤野生化工原料中,可提炼八万斤烤胶溶液,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群众性的采集野生植物成高潮后,商业部也及时加强了收购工作。各供销部除了组织力量到现场进行采集技术辅导以外,还增设收购站(点),组织收购人员上门收购,便利群众投售。
  目前,正是野生植物生长成熟的季节,为了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富阳县委决定进一步广泛发动群众,把一切有用的野生植物都采集下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周关祥 章国华)
  1959年12月4日
  让丰收的野生植物尽快为生产建设服务
  富阳及时加工利用野生原料
  【本报讯】富阳县在广泛发动群众、大量采集野生植物的同时,认真地做工利用工作。目前,采集起来的野生植物已经有百分之九十被加工利用,成为农业、工业生产和出口需要的物资。其中,主要的有土纸五千担,拷胶十三万五千八百多斤,芳香油一万二千多斤以及药材等,增加了社会财富,也增加了社员的收入。
  富阳县自从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入发动群众广泛采集和充分利用野生植物原料的指示”后,全县共发动了八万多人次,突击大搞“小秋收”运动,共采集了野生植物三百九十多万斤,总值共达一百三十八万多元。开始时,有些公社和生产队偏重于采集,没有做到边采集边加工。中共富阳县委发现这个情况后,立即召开了公社分管财贸工作的书记会议,要求各公社及时加工利用野生植物,以防腐烂变质,影响加工质量。商业部门还配合举办了野生植物加工利用的实物展览会,介绍野生植物加工知识。这样,全县就掀起了一个野生植物加工利用的群众性运动,全县各公社成立了二百多个加工小组和加工场,基本上做到边采集、边加工利用。
  许多公社加工利用野生植物为农业生产服务。如大青、湖源等公社因为修筑公路和开河需要大量的绳索,公社就将采集下来的葛藤、紫藤等加工成二万余根绳索代用。土纸是富阳的主要产品之一,为了发掘原料来源,扩大生产,各公社党委在商业部门的协助下,就利用采集下来的茅草、禹藤等野生纤维和玉米杆造纸。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可以增加二千万斤造纸原料。目前,三山、常安、灵桥等公社都已经利用这些野生纤维造出了质量良好的土纸。三山公社还造出了适宜做雨伞用的皮纸,全年可节约桑皮八万斤。
  为了使国家增加更多的工业原料和出口物资,有些野生植物除由各公社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之外,均集中由县办工厂和商业部门进行有计划的加工利用。如富阳酒厂已经利用橡子、石藤等野生淀粉试制白酒成功,现正在改进技术,准备大量投入生产,估计共可酿造白酒六万斤,可为国家节约十万斤粮食。富阳副食品厂也利用野生淀粉糖体提制飴糖成功,做成了各种美味的糕点供应市场。花树果和栗壳都是制拷胶的良好原料,富阳县商业局化工厂土法上马,今年来利用花树果和栗子壳提炼出十三万五千多斤拷胶,不仅满足了全县渔业生产上的需要,而且还外调到舟山、江苏、山东等地,供应渔业和制革工业上的需要。这个厂还用山苍子等野生油料提炼出出口需要的芳香油,远销到东南亚各国。
  此外,富阳县还根据国家需要,将已经初步加工过的野生原料,运往大城市支援生产建设。目前已经调往天津、青岛加工绳索以繁殖海带用的葛藤即有六十万斤,调往上海作为浆纱用的石藤干二十八万斤。
  (陈礼君、杨德瑞、周关祥)
  年月日
  踏遍青山采“财宝”
  崔汝先
  黎明,晓雾渐渐消散,群山环抱的富阳里山公社,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社员们有的奔向槽厂、田头,有的则爬上高峻的山头,走进密茂的树林,去突击采集野生植物原料了。
  里山公社是富春江畔的一个山区,共有三万多亩山地,约占全部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除了出产毛竹、茶叶、桐子、油茶、木材和柿子等农副产品外,山顶、山噢、溪边、路旁还盛产可作化工原料、纤维、药材、淀粉等野生植物二百多种,初步调查年产量达五十万斤以上,是一笔很大的社会财富。但是,“宝在门前不知宝”,过去却没有很好地加以采集利用,商业部门也没有很好组织收购,因此,数量众多的野生植物,年复一年地长了又枯,枯了又长,在山上自生自灭。人民公社化以后,中共富阳县委加强了发展多种经营的领导,里山公社、供销部也积极进行宣传、收购,群众性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运动逐步在全公社内展开。勤建生产队党支部书记赵山泉原先对采集野生植物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没有积极发动群众采集。不久前,当他在公社听到花树果、麻栗果壳等都可以提炼拷胶的消息后,可真乐坏了。立即安排了一下劳动力,带领了七十多人上山采宝,不到三天时间就采集了一千五百多斤花树果,一共卖了六百多元,从此,他们上山采“宝”的劲头更足了,几个月来采摘了三万四千多斤,既给国家增加了工业原料,又给公社增添了生产资金。往年勤建生产队一到土纸生产旺季,资金都集中在采办土纸原料上,用在农作物的资金就受到一些影响。今年采集了野生植物后,每天增加了一百多元收入。这样情况就变了,土纸原料比往年增加了二成,肥料购买了八千多元。此外,每人每天还可预支五角钱,许多社员都高兴地说:“真是宝呀!”
  这几天,安顶山、石牛山、柿塘岭、羶帽山、金家山一带,人声喧闹,大捆大捆的野生纤维被割了下来,成熟的橡子、麻栗果等装满了布袋和竹籮……。虽然有时荆棘划破了手脚,但是大家一想到这是为国家采集工业原料,为公社增加生产资金时,都会浮起丰收时特有的一种喜悦。在“小秋收”的突击运动中,涌现了不少积极分子。五一管理区社员周良真,一家三人,听说要去山上采“宝”,就连夜磨快了柴刀,不等天亮就摸到山上。他们四处寻找,不怕林深路狭苔滑,一天功夫,就采集各种野生植物二百多斤。在高山上,党支部书记碰到了周奶奶,劝他休息一会。周良珍抹抹汗珠说:“采宝嘛,还休息啥!”这一天,他们除了把采集下来的野生植物卖给国家以外,还得到了七元钱的收入。周良珍拿到钱后,笑得合不拢咀:“这真叫利国利己呀!”妇女们也不甘落后。民强生产队妇女夏阿凤,听说上山采宝的好处后,就爬上阳田岗的丛林里,一天就采摘了金银花叶十一斤多。当她把这些金银花叶拿到收购站去投售时,收购站的同志告诉她:这是一种很好的药材。夏阿凤听了兴奋地回答说:“明天我要多摘一些来卖给国家。”
  经过几天来的突击,全社共收起了野生植物十一万二千多斤,价值达一万元左右。
  富阳草紙
  桐庐县富阳地区生产的草紙具有厚薄均勻,紙面光滑細致,牢度高等特点,一向是广大人民喜用的生活必需品。
  富阳草紙早在明朝就开始生产了。几百年来,当地許多农民以生产草紙为生活来源。解放前,一家一戶手工操作,生产能力很低。生产和銷售又都控制在地主、资本家手里,低价向农民收进,高价卖給城市人民,农民辛辛苦苦造出草紙卖不了几个錢,生活貧困,无力再生产。解放后,这里的的农民在党和政府大力扶持下,貫彻了“以粮为綱,全面发展多种經營”的方針,农闲小搞,草紙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人民公社化后,整个富阳地区建立了三十六个土洋結合的造紙厂,利用当地水力资源,大搞技术革新,摆脱了一部分手工劳动,实現了半机械操作,生产效率成倍增长,貭量也更加提高。
  由于富阳草紙产量、品种更多,貭量更好,用途銷路也更好,它不仅是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而且还用来擦机器、包裝物資;不仅暢銷杭州和本省各地,而且远銷辽宁、广东、北京等全国各地。
  (周关祥、桐庐记者站)
  年月日
  造纸术岂始于东汉?
  【新华社西安五月十日电】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的纸,过去一直认为是东汉人蔡伦于公元一百零五年发明的。最近,在陕西省扶风县又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这再次证明造纸术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要更早些。
  这次出土的古纸残片有三件,是扶风县文物部门去年十一月配合农田基本建设,在太白公社长命寺大队清理一处西汉窖藏时发现的。三片中最大的一片为6.8×72厘米。它们原来分别放置在一种作为漆器上的装饰品——铜泡里。西汉纸出土时颜色泛黄,上面粘有不少铜锈绿班,相当结实,并有一定的光泽和耐折性。
  西汉纸的出土,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最近,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造纸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对西汉纸和窖里出土的其他文物进行化验鉴定和研究以后,认为窗藏品的入土时间早于窖藏,可能在宣帝的时候(公元前七十三年至四十九年)。化验结果还表明,这种纸的原料是麻类,而不是丝类。用放大镜观罕,这种纸的质地,略精于西安灞桥一九五七年出土的西汉古纸,但和晋、唐时期的纸相比,要粗糙些。
  专家们说,解放前后,我国曾经在新疆罗布淖尔、西安灞桥、甘肃居延等地发现过西汉时期的纸。扶风县的这次发现,为探讨我国造纸术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现在可以说,我国在西汉时就出现了原始的纸,人们用它来代替竹简、木简、缣帛作为书写的主要材料。到了东汉,蔡伦则在改进造纸的原料和技术方面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不能说他是我国第一个发明纸的人。
  1967年3月23日
  富阳土纸 大源为上
  风景如画的富春江南畔,高崇挺拔的亭山山麓,二十多条小石溪汇集成一条波光粼粼的大石溪,悠悠然引出土纸的故乡——大源镇。
  许多外地人在知晓大源前,便已知晓了盛名在外的大源土纸。相传,大源土纸的生产始于汉明帝时,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左右。当时的土纸全由手工操作。工艺精细,从办料到成纸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原料主要以这里盛产的青竹为主。大源土纸以元书纸为优等。据《富阳县志》记载,“总浙江各处出纸以富阳为最良,而富阳土纸以大源元书为上品,其中优劣,半系人工,亦半赖水色,他处不能争也”。
  在大源,提起土纸,着实有不少的轶闻。王献之在大源用元书纸写过“千年喷雪鸣深谷,尽日清淡坐晚晖,便可结第求大道,胡麻一饭不思归”的名句。朱元璋在大源时用过造纸帘。在现代,粟裕将军率军到大源时,曾和纸农一起舂料、做纸、晒纸;周恩来同志也曾到过大源,为粟裕部队作过抗日动员,并用元书纸写字。
  如今,大源土纸仍蜚声省内外。一踏进大源镇,触目可见是堆得高高的稻草垛和竹桠垛,这些都是造纸的原料。眼下,机制纸基本上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大小纸厂在镇里已有十二家,品种也从以前较单一的元书、裱黄,发展成现在的书写纸、包装纸、工业用纸、卫生纸、乌金纸和裱黄纸六大类二十多种。不过,镇里仍保留着传统的造纸工具——帘手捧竹帘在已捣糊的纸槽里巧巧地一匀,便是二张土纸;然后叠将起来,把它们晾到向阳的低坡上,说这是制造节日烟花不可缺少的原纸,而昔日装运土纸的独轮木车也很少见了,汽车、拖拉机将一刀刀、一箱箱的纸运往各地。全镇年产纸张1280多吨,内销上海、江苏、广州等二十多个省、市、外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土纸收入是一些村子、户里的主要经济来源,纸农月收入高的要达三百元。可以说,大源以纸成名,大源人以纸致富。
  (许文贤)
  1975年2月17日
  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在同旧事物斗争中不断革新、不断前进的。纸张没有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读书和看文件都非常不便。据说秦始皇亲自看公文,每天总在一百斤以上,东方朔写信给汉武帝献计献策,一封信要两个人才抬得起。为什么那时的文件和书信这样重?因为当时是用“竹简”和“木简”作记录工具的。这种竹木简既笨重又不便,对文化的传播非常不利。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蚕丝织成的“帛”代替竹木简作为书写材料,这就比竹木简携带方便,重量也减轻了许多。但是,一则数量有限,二则价钱太贵,一般人用不起,还不利于文化的普及。于是,我们的祖先又找新的探索,希望找到一种更理想的书写材料。
  到了汉代,创造这种新的书写材料的条件成熟了。我国蚕丝业在西汉时已很发达,当时的劳动妇女在漂洗棉絮时,把剩在席子上的薄薄一层纤维晒干剥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始纸。但这种絮纸的产量很少,而且不够平整,并没有被用作书写材料。到了东汉时期,一个在皇宫里做太监的名叫蔡伦的人,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仿照絮纸的形成原理,和有关工匠共同设计,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废料,从中提取纤维来试造纸张。经过不断实践,终于在公元一0五年试制成功。这种方法不久就流传各地,纸的应用也就推广开了。到了唐朝的后期,各地人民在造纸的实践中又有新的发展,能用各种不同的原料制成各种具有特色的纸张。如安徽的宣纸,江西、福建的连史纸、毛边纸、表芯纸,四川的夹江连史纸,贵州云南的皮纸等,都著名全国。
  我国的造纸方法首先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公元七五一年,阿拉伯人从唐朝军队里俘去了造纸工匠,就在大马色办起造纸厂来造纸。后来这种造纸方法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直至十五世纪,欧洲的造纸技术水平,还和我国在四、五世纪时差不多。
  纸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杰出成就之一。它为文化的普及、思想和技术的广泛交流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1980年5月10日
  “剡纸光于月”
  浙江历来是我国造纸业的中心之一。自东晋(公元三一七年)以来,我省劳动人民就已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制造“坚滑光白,莹润如玉”的纸张,如以藤皮为主要原料的藤纸和以海苔为主要原料的苔纸。其中剡县的“剡藤纸”和余杭由拳村的“黄藤纸”,以及濒海地区出产的“苔笺”,都曾风行全国,驰名一时。剡县就是现在的嵊县,县南有剡溪,沿溪一带五百里盛产藤,当地人民取藤皮沤制成纤维,浸入剡溪漂洗,以木椎敲击后制成坚滑光白的“槌笺”和莹润如玉的“玉版笺”,统称为“剡藤纸”。“剡藤纸”质地坚韧,纸纹细密,纸色洁白如玉,当时用以作公文纸。唐代,剡藤纸还被皇帝用作诏书。唐、宋时,诗人书家都以用剡藤纸为贵,唐代诗人皮日休在他的《二游诗》中称赞“剡纸光于月”;宋代诗人苏东坡的“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和陆游的“藤纸静临新获帖”,翥认剡藤纸用来题诗和临帖作为乐事。取黄蘖汁把藤纸染为黄色的称“黄藤纸”,余杭县由拳村产的最为著名,因为它具有防止虫蛀蠹食的效果,常被寺院道观用来抄写能保存较长时间的经卷。“苔纸”又名“苔笺”、“侧理纸”,“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侧斜,因名侧理纸。”在当时也颇享盛名。据《拾遗记》记载,晋代右光禄大夫张华曾著《博物志》四百卷,晋开帝司马炎为此赐给他侧理纸万番。据说,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很喜欢用这种纸,他任会稽内史时,有一次谢安向他乞笺纸,王羲之将库中的九万张笺纸都送给了他。唐代时,杭、婺、衢、越等州都以产名纸而名闻全国。
  到了宋代,浙江竹纸以后起之秀代替了剡藤纸和苔纸而名满天下。竹纸在晋代时就已开始制作,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就曾用会稽产的竖纹竹纸挥毫书写。但大规模地生产竹纸,还是北宋开始的。当时越州今绍兴地区)所产竹纸具有“坚滑”、“发墨色”、“宜笔锋”、“卷舒虽久不渝”和“不蠹”等五大优点,其中著名的纸品有“姚黄”、“学士”、“邵公”、“展手”、“常使”等。北宋诗人苏东坡曾在他写给程德孺的信中,提及托买“越州纸二千幅,‘常使’及‘展手’各半。”可见当时浙江竹纸已为文人学士所钟爱。(周秉谦)
  2004年9月21日
  富阳坑边纸
  富阳坑边纸,又名草纸,土名毛纸,有大坑、小坑之分,原新登县以小坑为主。
  富阳坑边纸始于明代,盛于清朝,在明惠帝,公元1400年,宵井(今大青乡)农民,运用竹浆造纸原理,开始用稻草作料,竹帘造纸,生产出坑边纸。后来,做坑边纸传遍富阳、新登的产粮区。农民在忙完粮食生产后,就腌草做纸,是产粮区农民的主要副业,其经济收入也占了较大的比重。解放前,新登、富阳两县产坑边纸不到100万块。解放后,坑边纸生产发展较快。据县供销社统计资料:1964年为坑边纸产量最高年,全县产坑边纸263万块,为1949年109万块的16倍。其间,自1968年开始,推广了机械造纸,使坑边纸产量基本稳定,在年产150万块。至1988年由于机制坑边纸生产的发展,全县坑边纸产量达5l0万块(其中,手工坑边纸仅20万块),创历史最高纪录,1990年后,机制坑边纸充斥市场,代替手工坑边纸的市场供应。
  富阳坑边纸以手工纸为上品,纸质特佳。纸面釉洁,富阳有弹性;厚薄均匀,手捏柔软;吸水性好,宜擦油渍。在未发明清洗剂前,主要用坑边纸擦机器。过去演员在脸上涂过油彩后,要用坑边纸擦脸,然后用肥皂清洗,才感脸部舒服。
  一张一级手工坑边纸,在一盆清水要荡漾半小时,不会散架。坑边纸作为卫生用纸,深受消费者欢迎。相传,在清乾隆年间,一次皇帝举行御宴,朝庆寿筵,大盆鱼肉,山珍海味,文武百官接受皇恩.一位坐在皇帝边上的大臣,不小心将一块肉掉在桌子上,油汤漾桌,大臣惊失色,侍卫太监即用云帚去擦,结果油沾桌面,更不能倚桌而坐。接着用抹布去揩,还是不能奏效,那位大臣急得提起“水袖”去擦。此时,与皇帝同坐一桌的大学士董诰(时富阳春江乡人),从大袖内取出一张故乡的坑边纸,只轻轻一抹,就把油污揩得干干净净。乾隆大为惊喜,问董诰“此何纸?”诰答:小臣家乡农民用稻草做的坑边纸。并另取一张呈乾隆看,皇帝称赞不已,要董诰设法献上几块。从此,富阳坑边纸誉大振,畅销全国。
  富阳坑边纸做工精细,纸质优良。从稻草变成纸,一共有十九道工序,其中有三大特功。一是选料。以一次性晒白的草料为好,不用霉烂稻草做纸。二是腌料。宕草料,约1500公斤,从腾草到腌料,人工、牛力要干两天,腾松操软后,腌好堆成垛,待垛上稍冒热气(一般7-10天),进行翻料,前后需翻三次,不让料夹生,也不使料烂掉,约过一个月料熟,然后,用牛力把料踏细。三是洗料,将熟料装入布袋,在江溪里洗净污泥浆水,料清纸釉洁。以上是手工坑边纸的主要工序。
  (周关祥撰稿)
  2006年4月6日
  两位热心老人搞了一次手工纸民间调查
  富阳的土纸品种太多了但这些造纸手艺大部分濒临失传
  记者严琦
  近日,75岁的周关祥,把他和另一位老人黄银远一起搞的《富阳手工造纸调查》送到了报社。他说,他在市供销总社工作了几十年,收纸卖纸,做统计写材料,对富阳的纸历史比较清楚。从去年夏天开始,老周和老黄,跑遍了富阳的角角落落,花了半年时间,基本摸清了土纸生产的种类,从业人员,生产规模,销售情况等。
  大部分“土纸”已经没人会做了
  据调查,富阳传统手工造纸中的草料纸(即坑边纸、斗方、粗高、名糟、三顶),皮纸(即桑皮纸、绵纸、桃花纸、蚕种纸、雨伞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已全部停产。老周说,富阳的坑边纸(俗称毛纸)很有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富阳人去上海走亲戚,还会带上一些毛纸做礼物。另外如桑皮纸、桃花纸等,早就没有人做了。
  被列入申报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书纸,造纸手艺已是后继乏人。老人在调查中说,目前我市仅有湖源乡的一两个村尚有少数农户生产元书纸,但产品由于各方面条件制约,质量大不如前。更令人忧心的是,掌握手工造纸技艺的人大多年事已高,造纸技艺正濒临消亡。
  手工书画纸集中在大源新关
  1991年以来,大镇新关片双溪坞一带生产宣纸(即书画纸)为主。2005年富春江宣纸厂、大同宣纸厂、兆吉宣纸厂等6家宣纸厂开槽122厂(土法造纸中的计量单位),从业人员976人,年产书画纸1711.3吨,年产值1121万元,产品70%出口外销。老周说,原来富阳生产宣纸,听说现在安徽人不同意了,认为只有安徽生产的才能叫宣纸。后来,富阳一些厂家就改名叫仿宣纸,后来觉得又不对,安徽加的是檀树皮,富阳加的是龙须草等材料,又不是仿的,于是又改叫画心纸、书画纸。
  日用纸集中在灵桥镇礼源片
  灵桥镇礼源片,以做日用纸、迷信纸为主。产品有卫生纸、四六屏、黄四屏、海放纸、黄表纸等。礼源片从1991年到2005年,仍有11个村坚持削竹办料,开槽做纸。产品自产自销。其中做得多的年份开槽200至300厂。去年开槽190厂,从业人员1520人(断断续续生产),年产土纸约1037吨,计97620件。老周说,另外还有里山、渔山、常绿等地有26个村生产日卫生纸和迷信纸,但数量已非常少。
  2006年4月8日
  《富阳手工造纸工艺濒临失传》后续
  本报寻找手工造纸老艺人
  本报讯(记者严琦)昨天,本报刊登的《两位热心老人,摘了一次手工纸民间调查》一文后,引起不少读者关心。市民陆先生来电说,许多诗词中的“谢公笺”,就产在富阳,而且只有富阳才有。《浙江纸工业》记载:“说纸,必说富阳纸”。在宋代,“富春谢廷纸”是朝廷的“锦夹奏章”和科举试卷用纸。有着这样悠久历史的土纸文化,如果任其自生自灭,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陆先生建议,是否可以通过报纸寻找全富阳做土纸的老行家,这样也可以为有关部门提出的标本式保留,准备资料。记者把热心市民的建议告诉了老人周关祥,他表示,这个建议很好,如果有可能,他将一起帮助寻找。
  如果您自己或者您的亲戚父辈们会做草料纸、皮纸、竹料纸(元书纸)等,请您告诉我们,我们的电话是:63345115;也可以给我们来信,可寄至花坞南路4号富阳日报社记者部,请注明造纸老艺人所在的乡镇、姓名、年龄、做何种纸,联系方式。同时,本报希望得到乡镇街道的支持,精望乡镇街道把本辖区掌握土纸生产工艺的人员们。
  本报将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择期推出调查报道。
  2006年4月8日
  《富阳手工造纸工艺濒临失传》后续
  本报已找到11位造纸老艺人
  市政协将和本报共同操办寻找活动
  本报讯(记者严琦)本报6日刊登《富阳手工造纸工艺濒临失传》后,引起不少读者关心,市民陆先生来电建议本报寻找手工造纸老艺人,本报采纳了陆先生的建议。昨天,本报刊登了《本报寻找手工造纸老艺人》一文,截至下午17:30,已有11人来电报名。
  这11人中,有3名是造纸老艺人自己打电话报名的;有5名是儿子替老父亲来报名的;还有3人向记者介绍他们认识的造纸老艺人。现年已81岁的陆敬方老人打电话说,我年纪大了,耳朵有些背(听不大清楚)了,你们报纸上登的这个手工造纸的事,我想跟你们来说说,我不仅会做纸,还知道不少富阳土纸的历史。还有位倪先生说,他替今年80多岁的老父亲报个名.他说,父亲的身体不是很好,富阳造纸的事他非常清楚。
  市政协认为本报寻找手工造纸老艺人的活动很好,表示将和本报联合操办这次活动,届时将邀请部分“有一手”的老人聚聚,说说自家“绝招”。
  继续欢迎您为自己、或者为长辈、或者为亲戚熟人来报名。电话:63345115。
  2006年5月8日
  富阳手工造纸历史与现状
  富阳手工造纸,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据考证,富阳的造纸历史与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几乎同步。随着历史的不继变迁,富阳土纸几起几落,富阳的纸文化却随着这门手艺活,融合进了这座城市千年的沧桑之中。在很多老艺人的眼中,富阳的历史就是这一张张白纸构筑的传奇。
  几度沉浮的历史
  明代以前对富阳土纸的记录很少。但到了明末清初,富阳的元书、井纸和赤亭纸被称为当时的“三大名纸”,曾被朝廷列为“锦夹奏章”和科举考试专门用纸,到了本世纪30年代,富阳土纸制造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当时富阳元书等土纸在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西湖博览会上频频获奖,而土纸产业发展更是迎来了巅峰。
  据《浙江之纸业》记载:“民国十九年(1930),富阳县有槽产10069厂,拥有纸槽10864具,土纸产量11816323担,产值8667912元(银元),占全省土纸产量的4196。”富阳土纸不但风行全国,还行销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其后随着日本侵略,富阳土纸进入低谷。但解放后,又一度兴起,湖源等地在60年代曾被定为国务院用纸生产基地,并且因为制造出超级元书纸而名噪一时。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土纸制造受到现代造纸技术的强烈冲击,现在富阳手工造纸技术后继乏人,很多手艺和纸类都已经失传。
  手艺面临失传危险据调查,2001年-2005年,我市存在的土纸品种主要有元书纸、书画纸、祭祀纸、四六屏(一种卫生纸)、机制引线纸、乌金纸(2002年已经停产)。过去富阳的三大名纸元书、井纸和赤亭纸,后两者已失传。富阳最具代表性的纸类按原料分有竹料纸、草纸、皮纸,其中皮纸也早已经停产,手艺濒临失传,生产草纸槽厂也越来越少。而原来名噪一时的超级元书纸也因为评定机构的撤销而不再有人生产。长期研究土纸的周关祥老人告诉记者,过去供销社等单位有行家评定纸的等级,纸品分为超级、一级、二级、三级,评定的主要标准是纸张的成色、韧度等。老艺人李法儿介绍,要做出超级元书纸关键是要看原材料的好坏,做工的精细程度和水色三方面因素。
  为适应市场,土纸制造手工艺在悄悄变革
  记者在湖源乡采访时,看到有的土纸生产厂家,已经在传统的工艺流程中加入很多现代自动化技术。开办纸厂的李伟军告诉记者,现在做元书纸的工艺流程中,在敲料、磨料、搅拌等环节我们都吸收了现代造纸技术,以期提高土纸的生产效率。他说,土纸手艺最大的问题是生产效率不高,现在日本台湾的很多客户订购量在逐年上升,如果生产力跟不上,质量再好也没法占领市场。
  记者了解到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李伟军还特地自主研发了70×138和60×180等超大型的元书纸,来满足日本、韩国客户的要求。他说,前几天受邀请去北京参加了文房四宝交易会,他感觉富阳的土纸产业要想继续发展,就应该进行变革以跟上潮流。很多老艺人在接受采访时也流露出这一想法:把土纸的手艺传下去,但并不是说,传统手艺就一定要一成不变,自己的手艺说不定就在老祖宗手里头变了好多次呢!
  (周关祥撰稿)
  2006年5月8日
  听造纸老艺人讲神奇的造纸手艺
  2006年5月8日
  “一根稻草变成一张纸”这样的神奇手艺在富阳越来越少了
  今天就让本报征集的造纸老艺人,来给大家讲讲土纸的制造过程
  记者 徐健辉 徐丽亚 通讯员 周关祥
  富阳土纸制造工艺历史悠久,但现在随着现代造纸技术在富阳的发展壮大,富阳的土纸制造手艺却在沉默中渐渐消亡。为了保留住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报从今年3月开始征集造纸老艺人,得到很多老艺人的报名和支持。记者从中选取了富阳土纸中最具代表性的竹料纸、草纸、皮纸的工艺流程和做法,给予整理。如果还有老艺人还知道其他已经失传的造纸办法,也可以与本报联系。
  ■竹料纸:
  富阳竹料纸主要以嫩竹为源料,其中的元书纸更是富阳土纸的“明星”。富阳竹料纸的制造始于唐五代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时因为主要以嫩竹造纸,所以古名“竹纸”。至宋代富阳元书纸的发展进入顶峰,被誉为“纸中上品”。此后竹料纸中的元书纸、井纸、赤亭纸一起成为朝廷中奏章和科举试卷的上品专用纸。历史上就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之说。现在在我市的湖源等乡镇仍然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槽厂在生产。
  造纸手艺:
  (上官乡老艺人陈岳均、湖源老艺人李林儿讲述)
  青竹是造纸的好原料。一般用青竹拿来做元书纸的,青竹皮可以拿来做黄纸。具体的流程是这样的:
  一、削竹:未放叶的青竹砍倒,拉到马坞里。由三个师傅作业加工。砍竹师傅按尺寸砍断,然后交给削竹师傅。削下竹皮后,竹肉交给敲白师傅,让他敲碎(叫白坯)再捆好拿去用清水浸上五至八天。
  二、拌料:把准备好的材料拿到拌料处,此处由两个拌料师傅作业。有长2米半宽1米半的石灰小塘。把石灰放入塘内融化,形成石灰浆,温度有100多度,等到化灰塘里的石灰浆不沸腾了.就可以开始拌料。拌料师傅把拌好的料堆放在一起,然后把料放半个月后,由堆镬师傅把料放进皮镬里。皮键由5分公厚木板围起来成圆形大筒。四周用水泥石头做起来,高三米,直径2米多,底下有只大锅子,可以放600多页料。料放入后,就装满水,蒸煮上五六个昼夜,然后出镬,将料涤洗清楚,弄去石灰汁。再将已经疏散开来的料用竹篾扎紧进行淋尿,将尿倒入料中间,缓慢进行,把淋好的料整齐堆好,然后用甘草等密封,过半月如料已经发热,就证明料已熟,再放进清水塘里浸20天,如果水面上有泡沫就证明料可以拿去加工纸了。
  三、制纸:把塘里的料拿上来,用压榨机压干,然后由两个敲料师傅将料弄均匀,再放入槽桶中。两个师傅要把料捣糊,弄成棉花球状,再在槽桶内放一片竹编的槽笆。然后就由做纸师傅开始用廉床把料做成纸。做完的纸是潮湿的,进行晒纸,要拿到一种专门烘房上,用浆糊粘到炉壁上;等干燥了拿下来了,一张纸就算完成了。
  艺人语录:陈岳均来信说:造土纸是我村的副业生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财富,现在虽然科技发达了,利用机器造纸了,但这些前一辈用汗水积累下来的手艺,还是应该想办法保留下来,千万不能抛.不能忘,不然我们会把遗憾留给子孙的。
  李林儿说,现在年轻人吃不起这个苦头,学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在造纸厂里工作的很多都是外地人。我认为传统的手工造纸手艺如想不失传,就要改进一些落后工艺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延续生命力。
  ■富阳草纸
  富阳草纸(又称毛纸),起源于明代。以稻草为主原料,我市大青、高桥、场口、灵桥等南北各乡镇都有生产,已有近600多年的历史。草纸质地相对粗糙,但对手工艺的要求也很高,上品也需要从山坳里接来清泉水来进行制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草纸中的坑边纸一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品,产销量都很大,是富阳的大宗土特产品。
  造纸手艺:
  (湖源老艺人李法儿讲述)
  造草纸一般都是用稻草为原料的,工艺流程与竹纸差不多。先收集好稻草充分晒干,再把稻草铺到空地上,翻晒践踏。过去老手艺人都是牵来几头牛,让牛把稻草踩软去杂质,这个是很花时间的,但弄出料却很细致均匀。然后把稻草放进装满石灰的大池里进行搅拌,然后将搅拌好的草料拿出来堆在一起进行发酵,让稻草变软。把稻草弄碎后再把这些碎料包入专用的料袋,放入水池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再将料挑到池塘或溪水中去洗把石灰汁洗净,后就可以拿来做纸了。
  做纸的过程与元书纸差不多,但就是廉床的尺寸要小很多,而且操作起来相对比较容易,随后是牵纸晒纸,这个步骤往往是连夜进行,一般以每五张为一户撕开,堆放在竹帘上,等第二天一大早,就把纸铺晒到室外草地等平整的地方,借阳光晒干再逐步撕开。
  艺人语录:李法儿说,现在草纸已经被卫生纸所替代了,但把这个手工手艺的做法保存下来,是我们这些老手艺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希望能有个地方,把这种过去代代相传的手艺以展览等方式保留下来。
  ■皮纸:
  富阳的手工造纸就是从生产皮纸开始。清光绪《富阳县志》记载“货之属,皮纸”。“以楮皮为之,西北乡造,为包裹银洋之用。”富阳生产皮纸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刚开始多以楮皮为原料,其后逐渐改成以稻草、桑树皮和滑叶等为原料进行制作。
  桑皮纸的主要作用是防潮,以前大多用在包装军事上的武器、弹药等,能保持其干燥。也有些当兵的,晚上如果要睡在地上,会在铺盖下面先铺上一层桑皮纸,这样地上的潮气就不会上来了。桑皮纸的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在一些沙漠或平原地区,农民在地上撒了种子,为了防止鸟儿来偷吃,盖在上面当隔离层的。后来,塑料袋、塑料薄膜等更为简单的代用品出现了,桑皮纸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造纸手艺:
  (鹿山街道上里山三合村叶法松老人讲述)
  叶老是做桑皮纸的能手,家里三四代人都是做皮纸的。他说,最辉煌的时候村里同时有好几百人吃着“做纸”的饭,而他本人也已做了三四十年的桑皮纸了。在所有的纸里,像做桃花纸、宣纸等,做桑皮纸是他最拿手的。如果现在原材料准备充分,他现在还能做。前几年没搬家的时候,家里还放着许多以前做的桑皮纸呢。桑皮纸的主要原材料是稻草、桑树皮和滑叶(一种树叶的名称,起润滑作用)。做纸的时候,把这些原料放在一口大锅子里煮,一次可以煮2000斤,然后把煮好的料放在石灰水中炝一下,再拿到水里去漂。
  做出的桑皮纸质量、等级的好坏,主要是看这个漂的过程。有些是漂在山坑水里,五六天就可以捞了。但有些漂在山坞的清水中,就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叶法松说,漂的时间越长,做出的纸拉力越好,韧劲越大;反之则属于质量较差的桑皮纸。
  三十年前,杭州西湖沿岸有50多家出售桑皮纸的商店,他们都会上门来收购,主要卖到上海、绍兴、金华、兰溪等地。桑皮纸的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桐油,一般来说这道工序都由买家来做。上海等地也有人到村里来收购的,他们买回去后,用一把特制的榔头“啪啪“一敲,等纸很平整了再上桐油。那时候的桑皮纸是论件卖,504张为一件,卖得最好的时候,一件桑皮纸可以换回200斤大米。
  艺人语录:叶法松老人告诉记者,现在已经基本没有地方用手工方式生产皮纸了,自己真的不希望这几百年历史的手艺就这么消失,如果有人要学这种技艺自己还愿意带人一起学做这种纸。
  2006年11月24日/星期五
  “一根稻草变成一张纸”,当年获得万国博览会大奖的富阳土纸,如今已没什么人会做了——
  神奇的手工造纸工艺漫临失传
  本报讯(通讯员徐建辉记者王力)坑边纸、斗方、桑皮纸、棉纸、桃花纸、蚕种纸、雨伞纸……说起这些纸的名称,大多数人都会感到陌生。然而,在富阳市老一辈造纸艺人的眼里,它们代表了富阳土纸曾经“一纸风行天下”的繁荣。如今,富阳的纸业依旧繁华,但神奇的手工造纸工艺却逐渐在人们的记忆里消失。
  两位老人的民间调查
  很多土纸现在没有人会做了
  “很多土纸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做了,可惜啊。”75岁的周关祥感叹道。周关祥和黄银远干了几十年的贩纸活儿,对富阳纸的历史比较了解。从去年夏天开始,老周和老黄结伴跑遍了富阳的角角落落,基本摸清了土纸生产的种类、从业人员、生产规模、销售情况。然而,这份历经大半年写出的《富阳手工造纸调查》,其中的内容却着实让老周心急。
  “富阳传统手工纸中的草料纸(即坑边、斗方、粗高、名槽、三顶),皮纸(即桑皮纸、绵纸、桃花纸、蚕种纸、雨伞纸),在九十年代中期已全部停产。”老周说,富阳的坑边纸(俗称茅纸)很有名,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富阳人去上海走亲威,还会带上一些毛纸做礼物。另外如桑皮纸、桃花纸等,也早就没人做了。
  现在被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书纸,已经后继乏人。老人的调查中说,目前富阳市仅有礼源、湖源乡的一两个村尚有少数农户生产元书纸,但由于各方面条件制约,产品质量大不如前。更令人忧心的是,掌握手工造纸技艺的人大多年事已高,造纸技艺正濒临消亡。
  一根稻草变一张纸
  神奇土纸曾获万国博览会奖
  “我爷爷在015年曾做出过荣获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大奖的昌山纸。”富阳市灵桥镇的姜加兰自豪地告诉记者。从清代就开始经营纸业的姜氏家族,在灵桥镇的山基村和菖蒲坑村可是远近驰名的。至今姜加兰家里,还保留着上世纪60年代生产的元书纸。
  和姜氏家族一样,富阳手工造纸业有着辉煌的过去。上世纪30年代,富阳的元书纸等土纸在西湖博览会、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频频获奖。据《浙江之纸业》记载:“民国十九年(1930),富阳县有槽产10069产,拥有纸槽10864厂,土纸产量641.11万件(合59002吨),产值8667912元(银元),占全省土纸产量的41%。”当时的富阳土纸不但风行全国,还行销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呢。
  “只要给我稻草和桑皮,现在还可以做出纸来。”和富阳土纸的辉煌一起装在造纸老人记忆里的,还有神奇的造纸工艺,竹料纸、草纸、皮纸等每一种纸的制作,都有许多独到的“土办法”。15岁就跟父亲等长辈学习做纸的叶法松老人、是做桑皮纸的一把好手。据他介绍,当时三山、新登一带的农村里有不少人靠做桑皮纸吃饭。桑皮纸以稻草和桑皮为原料,做成的桑皮纸可以再加工成为油纸,给军队包装武器弹药用。桑皮纸种类很多,包括糊窗户的桃花纸等,其中比较高级的是打字蜡纸原纸,过去可以卖到1200元/件(1件=1000张)。
  变革与保护
  希望传统造纸工艺保存下去
  “别看我现在年纪大了,但我削竹办料可一点也不慢。”李法儿老人经营着一个年产值100多万元的土纸厂,他一边介绍自己的造纸经历,一边用双手比画造纸中削竹、敲白、抄纸等工艺流程。现在,在富阳市湖源、大源等地的纸产区,依然可以看到零星的槽厂在削竹、办料、做纸。但由于传统手艺的效率低,现在到土纸厂,也只能看到一部分传统造纸流程,而磨料等环节都变成了半机械化生产。
  李法儿说,市场竞争形势下,变革也是难免的。他现在的希望,就是趁着像他们这样掌握传统工艺的老艺人健在时,把这些工艺记录保护下来,让后代还能看到原汁原味的手工造纸工艺。
  “目前富阳的传统造纸工艺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富阳的传统造纸文化任重道远。”据富阳市政协文史委负责人介绍,面对濒临失传的土纸手艺,该市一些政协委员曾做过调研,并提出了进行标本式保护的提案。去年,富阳市政协文史委曾编撰出版了《中国富阳纸业》一书,详细记载了富阳纸业从传统手工造纸到现代机械化生产的历史轨迹,并将竹纸、皮纸、草纸等传统手工造纸工艺进行了整理和记录。
  2006年6月3日
  富阳竹纸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遗
  本报讯(记者骆晓飞)昨天,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的竹纸制作技艺入选。自此,“富阳竹纸制作技艺”有了正式“国遗”身份,国家将会对该项目提供具体的保护方案以及专家指导意见,资金保障等。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曲艺、民俗等10个类别,共计518项。
  去年9月,我市的竹纸制作技艺和华宝斋雕版印刷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名单,并由省文化厅向文化部正式递交了申报书。
  据介绍,我市将对雕版印刷技术作进一步完善,继续申报,古亭音乐等项目也在申报计划中。
  传统造纸技艺后继无人
  富阳素有“土纸之乡”之称。历史上,富春竹纸名品很多,以其纸质柔软、卷舒虽久而墨终不渝,不为虫蛀的特点,享誉国内外。竹纸制造技艺始于南宋,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主要品种有元书纸、京放纸、昌山纸、京边纸、书画纸(宣纸)、高白、海放、花笺等近20种。
  富春竹纸制造工艺,千百年来形成了一整套独具富阳特色的制作技艺,如制浆技艺中的“人尿发酵法”,抄纸技艺中的“荡帘打浪法”等,均为富阳传统竹纸生产中的绝艺,为其他竹纸产区所无。
  然而,我市目前的造纸,其产品质量由于各方面条件制约,大不如前,举步维艰,且传从大多年事已高,传统造纸技艺后继无人,濒临消亡。
  保护计划将实施
  对于“申遗”成功这个喜讯,市文化部门表示,今后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申报书中的保护方案实施。据悉,市政府已经将传统造纸工艺保护纳入2005年编制的“十一五”规划,并制定5-10年长期计划和远景规划。
  在五年计划中,将对传统造纸技艺(特别是竹纸制作)开展全面、细致的普查。今年就将收集资料,编撰出版一本有关传统造纸技艺的书籍。另外,市政府将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命名一批“传统造纸文化村”,实行重点区域保护。动工扩建中国古代印刷文化村二期工程。对仍从事元书纸生产的知名老艺人,加强保护和开发,鼓励带徒传艺。还计划举办纸文化节,筹备开发传统造纸技艺旅游基地等。
  2007年8月13日
  机造宣纸“第一人”,仍钟情“手工活”
  “手工竹纸质量是机械化造纸所不能比的”,庄富泉至今还保留着纸槽、石磨、竹帘等传统造纸工具
  新华社杭州专电(陈航 余靖静)1900多年前的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如今,52岁的庄富泉正潜心研究自汉至今的造纸配方,以便在自己未来的土纸艺术博物馆中复原,让观众“触摸”纸张的演进历史。
  “造纸这个活很苦,现在愿意做的人不多了”
  庄富泉是浙江富阳人。自唐五代起,富阳开始用嫩竹为原料生产土纸,名曰“竹纸”。到了宋代,当地竹纸更以“制作精良、品质精粹、光滑不蠹、洁白莹润”而被誉为“纸中上品”,是当年朝廷锦夹奏章和科举试卷的首选用纸,与井亭、赤亭纸并称为“三大名纸”。
  庄富泉所在的庄家村是富阳竹纸制作的主要村落之一,这里茂林修竹、溪水潺潺。从15岁起,庄富泉拜师学艺,开始学习手工竹纸制作技艺。为求工艺精湛,他常趁师傅休息时,偷偷加练“抄纸”(俗称“捞纸”)的技术。手工造纸的20多道工序中,这是难度最大的工序,全凭心头感觉,手中功夫,“抄”出高质量的纸张。冬天纸槽结冰,双手在水中作业,冰冷刺骨。三伏天,又要在温度高达80至100摄氏度的专用烘房内晒纸,要求运气吹纸,手指灵巧,干净利落。
  “造纸这个活很苦,现在愿意做的人不多了。”如今,庄富泉已拥有了自己的富春江宣纸有限公司,但招来的工人大多来自江西、贵州、四川等省、庄富泉说,上世纪80年代,他曾毫无保留地将这门技艺传授给村里各户乡亲,但很多人在利益权衡之下,转向了赢利更高的其他纸类的生产。
  “手工竹纸质量上乘,是机械化造纸所不能比的”
  “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啊。”庄富泉开始尝试改革,一次在华丰造纸厂的参观访问中,他偶然发现了卷烟纸,出于好奇,他尝试用毛笔在卷烟纸上二写字,欣喜地发现其吸水性能特别好,就思索着这种卷烟纸的原料——龙须草能否成为制造书画纸的原材料、经过几个月的摸索,终于成功地用龙须草生产出了质地上乘的宣纸,解决了竹纸制作原料少的难题。
  庄富泉还是机械化造宣纸(下称“机器宣纸”)的“第一人”。由于生产流程中加入了防蛀原料,机器宣纸的存留时间比手工宣纸更加长久,同时,四色套、八色套等技术支撑使机器宣纸有了更丰富的色泽,受到客户的青睐。
  尽管机器宣纸占了公司销量的80%,但庄富泉最钟情的依旧是手工技艺,“手工竹纸质量上乘,是机械化造纸所不能比的。”他的厂房里至今还保留了纸槽,石磨、竹帘等最原始的传统造纸工具,还有“人尿发酵”“荡帘打浪”等富阳传统竹纸制作技艺。
  庄富泉对未来有信心。除了勾画2010年建成中国的土纸艺术博物馆外,他还期待与西冷印社合作,竹纸技艺加金石篆刻,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同时,他还计划手把手带一批徒弟,除了传承他的毕生所学,还要深入研究,通过走仿古路线,恢复传统品种,以高品位占领市场。
  2007年11月28日
  湖源新二村成功研制六尺长元书纸
  本报讯(记者骆晓飞 见习记者吴璇)日前,元书纸之乡一湖源乡新二村开发研制出六尺长的元书纸。该技术由该村元书纸的销售者李文德发明,它的出现,成功弥补了元书纸尺寸过小的限制,增加了元书纸的用途,为广大书画朋友提供了更丰富的用品选择资源,扩大了元书纸的市场竞争力,对推广元书纸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元书纸在北宋真宗时期(998-1022)就被选作“御用文书纸”,因皇帝元祭(庙祭)时用以书写祭文,故称为元书纸。它采用当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靠手工二十多道工序制造而成,其特点是微含竹子清香,落水易溶,看墨不渗,久藏不蛀、不变色,在宋朝就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的美谈。但由于靠纯手工制造效率低,并小尺寸导致用途受到限制,元书纸的生存受到极大的挑战。前不久,元书纸制造技术已成功被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11月28日
  灰锅和踏堂
  恩波夜话
  许文培
  灰锅和踏堂像一对孪生兄弟,历来影形不离,是旧时富阳农村生产坑边纸(手工草纸)的主要设备之一,在原先我市各地生产队的晒场上,都可以见到它俩的身影。
  灰锅是一个呈圆形的大坑,叫大灰锅,大灰锅的面积约二十平方米,深约一米,周围和底座用石块砌成,两端还有两个对称的小灰锅,面积和那种圆桌面差不多,底部和大灰锅相通。灰锅是用来腌制稻草的,是草纸生产过程中的第一道工序。当稻草晒燥,揉搓软熟后,就可进行腌制,农村中叫腌草,腌草这种哝活由四个壮劳力外加一头耕牛组成。因腌草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日后草纸生产的数量和质量,故队里安排劳力时必须有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负责指挥整个过程。
  稻草下锅前,先在灰锅内放入适量的水,然后倒入石灰块,用多少石灰要看稻草的多少而定,多了影响草纸的质量;少了影响草纸的数量,待石灰在水中完全化沸,不再冒气泡时,四人就各自用灰耙(一种简单农具)使劲在灰锅内来回搅,搅到灰锅内石灰水成稠状时,方可下草。下草的情景有点像救火的场面:负责人一声断喝:下草!四人扔下灰耙,分别从四个角度以最快的速度把早已备在灰锅四周的稻草掀下锅去,当草掀到一定数量时,把牛赶下灰锅,这时由一人牵着牛在锅内兜圈子,二人分别用水勺把挤到小灰锅内的石灰水泼大灰锅内的稻草,泼水要求均匀,不留死角,尽量使每根稻草都沾上石灰水。留下的那人继续向大灰锅内下草,直到把备料下完,小灰锅内的水泼干,牛在灰锅内旋转时,每走一步,都能从牛蹄缝中涌上水来为止。这时参加腌草的人作一短暂休息,接下来的工作是把灰锅内腌好的草捞上来,堆成一个方形的草料堆,上面盖防雨淋的物品,整个腌草过程才宣告结束。
  当经过腌制的稻草发酵,腐熟到用手拧起来能断时,就可进行手工草纸的第二道工序,踏料,踏料一般在踏堂内进行。踏堂像一个圆形的大饼,面积和灰锅差不多,底部用石板铺成,四周围以50公分左右高的石板墙,防止踏料时草料外溢。
  踏料的农活比较轻松,一般安排两个年龄稍大的社员外加两头耕牛进行。踏料前先把草料搬进踏堂,一人牵着牛在踏堂内兜圈子,一人不停地翻动被牛踏结实的草料,同时清除草料中那些草梗、柴枝之类的杂物。当草料被牛蹄碾成糊状时,即成纸料,再经过清洗就可用来生产草纸了。后来几年,踏料改为用农耕拖拉机代替牛碾,其效率就提高多了。
  随着造纸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手工生产的坑边纸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被淘汰了,那些灰锅和踏堂也早已被毁光了。灰锅的石块被人挖去扣了墙脚,踏堂的石板被人用来铺了路面。而留在人们印象中的,只剩下一个美好的记忆,成了一道远去的风景线。
  2009年1月24日
  料袋和大手巾
  恩波夜话
  许文培
  料袋是过去富阳农村中生产坑边纸(草纸)过程中的一件工具,从一根稻草到制成草浆后,还不能直接做成草纸,还要把草浆灌进料袋里,在清水中进行反复汰洗,除去草浆中的杂质后,才可供做纸师傅用来生产草纸。
  大手巾是以前富阳乡下农民干活时的必备之物,它的形状像现在人们洗澡用的浴巾,不过质量要比浴巾差得多。这两样东西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因为过去布源紧张,赁票供应,每年国家发给个人的布票,连做套新衣服都不够,乡下人聪明,就把洗料用过的不能再用的旧料袋用来改制成大手巾。通常一只旧料袋可改制两块大手巾,因有这一层的关系,故本文把这两样东西扯在一起了。
  先说料袋,料袋是用两块粗布缝合起来的一只又大又深的大布袋,它的形状有眯像天神中风婆那只装风的口袋,又有点像《西游记》中那个黄眉老道手中的宝贝——乾坤袋。料袋的口上系有一根又细又长的绳索。做料袋的布是供销社配给的,不是有个前提:每配给生产队一只料袋布,生产队必须向供销社投售150块坑边纸。坑边纸的规格是每块12刀,每刀90张,共1080张。故而料袋尽管是生产队的集体财产,它不像其他集体农具那样,谁都有使用权。料袋是实行专人专用的,当料袋完成150块草纸的使命后,其旧料袋就归洗料者和捞草纸者分用。有时,一只料袋150块草纸的任务还未完成,而料袋的底部已磨损得不能再使用了,就只得把料袋的口和底调个头,把口部缝合起来,在底部开个口子继续使用,直到洗好150件草纸为止。
  洗料,有的地方又叫汰料,是一种高强度的体力活,体力消耗特别大,故而洗料的人饭量也特别好,那时农村中把会计师大的人又戏称为料袋肚皮。洗料这种工作,不但劳累,而且还十分艰苦。操作者站在齐膝深的水中,双脚摆成马步,双手一前一后握住料耙柄的一端,运用全身的力量,边用料耙撞击料袋内的草浆,边旋转处于水中半沉半浮的料袋。直到料袋内旋出来的水与外面的水同样颜色时,才可把料袋从水中拉上岸来,榨去草浆内的水分,把草浆压榨成饼状,一只料饼才算完成。整个过程约需20分钟左右,一个捞纸师傅每天可生产四块草纸,而需要这样的料饼6—7只。
  再来说说大手巾,大手巾实际上就是腰带。过去乡下人在劳动前总有先系腰带的习惯,因为一系上腰带,人就显得精神、利索,干起活来劲道更足。系大手巾在过去是富阳农民特有的标志。大手巾基本上是用旧料袋改制的,它除了能擦汗、垫屁股外,在男人手中,更有一种叫人称绝的遮羞的功用呢。
  过去乡下农家没有卫生间,洗澡时,女人在房里用脚盆,男人则都到外面的水塘、沟渠里去洗。乡下人观念陈旧,怕羞,洗澡时都是穿着短裤衩下水的。洗完后,上得岸来.用大手巾像浴巾似的把下身围起来,扯去里面的显裤,换上带去的新裤,整个过程都是大手巾的严围下进行的。
  眼下坑边纸早已不生产了,那种洗草浆用的料袋也已经绝迹了,而大手巾却还偶然可见,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农,出门干活时,总忘不了带上以前留下来的那块大手巾。
  2009年2月24日
  这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工艺流程保存最为完整的古造纸作坊
  富阳发现宋代造纸作坊遗址
  本报讯(记者骆晓飞 董剑飞 徐时松)昨日,记者从市文物馆获悉,在考古过程中,国家、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专家分别组成专家组进行实地考察后认定,该造纸作坊遗址的年代是宋代,比2007年在江西高安发现的明代造纸作坊至少早359年。遗址基本上反映了从沤料到制浆、抄纸的古代造纸工艺流程,可以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等文献记载的资料相印证。专家组认定,这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造纸作坊遗址。
  “这是对富阳传统造纸工艺一种实证。”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唐俊杰说,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传统工艺濒临灭绝,富阳是造纸之乡,这一遗址的发现将引起人们对传统造纸工艺的重视,同时也将推动富阳的造纸业与特色旅游业。
  据悉,为保护这一遗址,富阳已经确定320国道改建工程改道,避开遗址所在区域,对周边地区进行规划和控制,详细的保护开发利用方案将交由专家制定。
  造纸遗址是如何发现的
  本报讯(记者董剑飞骆晓飞徐时松)去年9月,富阳正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与富阳市文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320国道改建工程沿线进行文物考察,一个古代造纸作坊遗址由此被发现。
  古造纸作坊遗址曲折出土
  去年10月开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队前往高桥镇泗洲村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为600平方米,出现了石头、柱础、水井等遗迹。市文物馆馆长徐顺发说:“一开始以为是村落遗址,但随着发掘的深入,猜测这是一处作坊遗址。”
  为进一步确定比遗址的性质,考古队邀请富阳本地对造纸文化有研究的专家进行论证。中国造纸学会纸史委员会副秘书长周秉谦就在被邀请之列。他说,第一次前往实地考察时发现遗址范围较小,似乎缺少判定为古造纸作坊的条件。遗址也没有发现石灰、造纸纤维等造纸痕迹,出土的部分文物有点像酿酒的器皿。
  对富阳造纸文化颇有研究的市政协调研员史庭荣认为,富阳传统造纸作坊大多出现在大源、新登等山区,高桥发现的作坊遗址有三种可能:“要么是造纸作坊,要么是酿酒作坊,要么是豆腐皮作坊。”
  去年11月,考古发掘面积向西扩方,达到2400平方米,出现上下排水口等较明显的造纸工艺遗迹。同时出现了纸浆遗存,经送省文物考古所化验后,证实其中有竹子成分。不久,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张忠培、徐苹芳、黄景略、徐光冀、李伯谦等对该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和初步认证,认定这是一处古造纸作坊遗址,并探明遗址区东西长155米,南北长145米,总面积22000平米方。
  改写中国手工造纸作坊遗址发现新纪元
  此前,在中国考古发掘中所发现的唯一的造纸作坊遗址是2007年在江西省高安市发现的明代造纸作坊。
  经考古坟家勘察,富阳高桥镇泗洲古造纸作坊遗址文化堆积相对单一,主要文化层为第2层,其内包含物的时代特征较为鲜明,应为宋代遗物;第3层出土物较少,其时代特征与第2层相差无几,可断定该遗址主要文化堆积的时代为宋代。遗址共出土文物标本近3万件,可复原文物近300件。
  其中,出土的方砖上有“大中祥符二年九月二日记”铭文,这种作坊中刻字记事的做法在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它同时也清楚地表明该造纸作坊最迟在北宋宋真宗时期(大中祥符二年即公元1009年)就已存在,距今1000年,比江西高安明代造纸作坊遗迹至少早359年。因此,专家组认定它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造纸作坊遗址。
  造纸作坊或与官家有关
  整个造纸作坊遗址区以一条东西向的水渠为界,水渠以北主要为滩晒场,以南则集中了造纸工艺的主要流程,有浸泡原料的腌塘、蒸煮原料的皮镬、漂洗池、抄纸房和焙纸房等。整个造纸工艺流程保存相对完整,基本上反映了从沤料到制浆、抄纸的造纸工艺流程,可以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等文献资料相互印证,为研究宋代中国南方先进的造竹纸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另有石砌的道路、水井、灰坑等,作坊区的最南部还发现有东西走向的古河道。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唐俊杰说,一般的手工造纸作坊都比较简陋粗糙,但富阳高桥泗洲发现的造纸作坊遗址不一样。里面有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瓷,有仿定窑的镶扣白瓷碗,古时用来斗茶的黑釉盏,还有墨书书写的“库司”。此外,从纸浆遗存来看,原料细腻,表明这是用来造高档纸的,而且遗址面积较大,种种迹象表明该造纸作坊遗址与官府有关,可能是专供官府或皇家用纸的专门造纸作坊。
  将促进富阳纸业以及特色旅游发展
  专家组认为,该遗址的发现从实物资料上证明了富阳悠久的造纸文化,对研究富阳纸业发展史及整个中国古代造纸发展史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对挖掘地方文化、提升富阳造纸品牌形象、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也有重大价值。
  唐俊杰说,古造纸作坊遗迹很难发现。因为造纸作坊遗址一般由石块建成沟,容易被认为是村落。富阳宋代造纸作坊的发现,是对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一个实证,也是对富阳传统造纸工艺的一种实证。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就该遗址的保护作出重要批示:重大发现,实证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应切实加以保护。
  据悉,为保护该遗址,320国道改建工程将为此改道。唐俊杰说,他非常佩服富阳市委、市政府保护遗址的决心,这是对历史的尊重。
  2009年3月2日/星期一
  造纸术中国发明的,但是,证据呢?这是一个问题
  如今,在我们杭州富阳泗洲实证了,中国,就是发明造纸术的母国
  当时,造1斤纸需要1万斤水。这个作坊的日产量估计有10吨以上,销往全国
  通讯员 汤洁 记者 孙磊文 记者 王一摄
  “我认为,这可以列入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不仅全国罕见,甚至能震惊世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科学史教授潘吉星非常兴奋地说。
  潘教授是国际科学史研究院(巴黎)通讯院士、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文理学院访问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罗宾逊学院客座研究员、日本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他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中国造纸技术史稿》、《中国造纸史话》、《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
  让他如此兴奋的考古发现,就在我们杭州富阳。
  代表当时最先进造纸工艺
  去年9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和富阳市文物馆在富阳320国道至场口段改建工程沿线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高桥镇泗洲村凤凰山北麓发现了一处遗址:“其实一开始我们也是两眼一抹黑,不清楚这里到底是什么。”杭州文物考古所负责人唐俊杰说。
  挖着挖着,一个惊喜慢慢呈现:这是一个宋代造纸遗址!遗址总面积达22000平方米,包括造纸作坊区和生活区。现发掘区位于作坊区,发掘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反映造纸工艺流程主要环节的各种遗址都有发现,我们还获得了很多珍贵的历史遗物,这里反映了当时全中国乃至世界最先进的造纸工艺。”唐俊杰说。
  挖到去年12月,遗址全面毕露。遗址很浅,有的地方甚至只挖了几十厘米就露出了真容。为什么宋朝的遗址能保存得这么好?唐俊杰猜测:“造纸需要用很多碱,盐碱地是种不来地的,也就不被人重视了,所以遗址非常幸运地保存下来了。”
  唐俊杰说:“宋朝人为什么选址在这里造纸?是因为这儿环山,附近还有溪流,造纸必须要有水源,造一斤纸当时需要一万斤水。整体来看,非常科学严谨。”
  作坊主可能有半官方背景
  “遗址里有很多细节,都相当讲究。”潘吉星教授说,遗址内出土遗物非常丰富,除了石磨盘、石研磨器、石臼、碓头及石砚台外,还有陶质建筑构件、瓷器和铜线。挖出的瓷器有青瓷、青白瓷、白瓷、黑(酱)釉瓷、米黄釉瓷及粗瓷等,釉色莹润,制作精致;部分器物底部墨书“库司”、“五”、“商”等文字。
  “有的瓷器还镶有金边.我们还能看到香糕砖,卵石铺的小路,我猜测,这个造纸工场的主人,可能有着半官方背景,或者是有一定经济实力。这个作坊的日产量,估计有10吨以上,纸张成品运往全国,甚至包括少数民族地区。”
  遗址上要建博物馆
  眼下,根据对遗址现场的实地考察,结合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等文献记载,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中国科学院科技史专家、北京大学及浙江省、杭州市考古专家一致认定:泗洲造纸遗址包含的遗址,基本反映了从原料预处理、沤料、煮镬,浆灰、制浆、抄纸、焙纸等造纸工艺流程。目前暴露的遗迹主要为南宋时期,遗址中出土的“至道二年”、“大中祥符二年”等纪年铭文砖有可能将遗址的时代上推至北宋早期。
  潘吉星教授说,之前对我国发明造纸的考证,主要是一些文献记载,但是“真凭实据”还是比较欠缺的。这次富阳的发现,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工艺流程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造纸遗址,为研究宋代中国南方造纸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更实证了中国是发明造纸术的母国。
  唐俊杰对纸料进行采样,“你们看,纸浆质地细腻柔软,纤维组织分散,说明当时制浆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了。以后这里要打造一个造纸遗迹博物馆,把遗址完整地保留下来。”
  当地一位村民在边上乐开了:“这里是遗迹,以后开发起来,我要发财了”。
  富阳泗洲古人造纸术揭秘
  制纸用的是小满时的嫩竹烧纸浆要8天8夜
  “简单地说,造纸就是4个工艺,泡、煮、捣、抄,复杂一些的,会有72道程序。这个作坊规模很大,估计有几十个工人,24小时三班倒,这些工人估计也是附近村民,在农闲时侯兼职的。”唐俊杰说,这个作坊已经不用日光烘干纸了,而是用火墙来烘干竹纸。“用太阳晒,很慢;用火墙,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纸就干了,可以揭下来,温度控制得很好。”
  让我们来看看富阳泗洲人科学缜密的造纸技术吧。
  沤料池:用石灰水泡小满时砍下的嫩竹,要泡3个月。现在我们看到,仅残存东壁及南壁,东壁长3.4米,南壁长48米,深0.15米。摊晒场:位于作坊区的北部,已揭露面积500平方米,由大量卵石铺成,表面平整。
  皮镬:把泡好的嫩竹,烧8天8夜。如今残存底部,平面略呈圆形,直径5米,残高065米,由石块砌成,底部呈锅底形,残存较多灰烬及红烧土。
  灰浆池:把纸浆的石灰水漂洗干净,要洗3次,平面略呈梯形,南壁宽1.4米,北壁宽l.8米,南北长2.8米,深0.5米。石块砌壁,底部残存少量石块。出土大量青瓷、青白瓷、白瓷残片及粗瓷片。灰浆池西侧连接一石构水槽,该水槽保存完整,做工考究。
  抄纸房:用细密的竹器,在浆里抄一层湿纸。残存磉礅11个,现揭露面阔16.5米,进深5.5米,开间三间。陶缸一口,可能用于盛放纸药。抄纸房范围内还出土较多石磨盘、石臼、石研磨器等,推测舂捣原料的制浆工序也在此处。
  焙纸房:用来烘干湿纸。残存东墙,西墙及两个磉礅。
  水渠:用来引流排水,东西向,揭露长492米,宽22米,深06米。水渠内堆积丰富,红烧土、石子、瓦砾、灰黑色土层层叠压,其内包我含大量瓷片。在近底部发现一些细腻的黄褐色土,经取样初步检测,发现该土样内含有竹子的硅酸体。
  道路:位于水渠的南侧,由大小相近的石块铺砌而成。
  排水沟:共1l条。
  水井:共2口,均为圆形,由石块砌筑井壁。井内填土为灰褐色,其内包含大量石块,出土少量青瓷、青白瓷残片及粗瓷片等,器形有碗、盆、盏、韩瓶、碟、缸等。
  2009年4月1日/星期三
  为保护中国最早造纸作遗址
  富阳投巨资让320国道改线
  本报讯(富阳记者站骆炳浩 王芳芳)经近半年的考古发掘,一座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宋代造纸作坊遗址在富阳高桥镇泗洲村露全貌。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认定,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工艺流程保存最为完整的造纸作坊遗址。泗洲宋代造纸遗址的发现,是对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一个实证,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
  可是,伴随着发现中国最早造纸作坊遗址的惊喜,一个难题同时摆在了现实面前:保护遗址势必涉及富阳一个重大项目——320国道环线外移工程。如果要保护遗址,必须让国道改线。
  国道改建,惊现中国最早造纸作坊遗址
  去年9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和富阳市文物馆在320国道环线外移工程沿线进行文物普查时,在高桥镇泗洲凤凰山北麓发现一处宋代造纸遗址。当遗址被确认有重大研究价值后,考虑到相关文物的重要性和改移方案的可能性,320国道建设指挥部当即决定遗址所在的合同段暂停施工。
  目前,已经确认的遗址包括西半部的造纸作坊区和东半部的生活区。专家们在考古现场发现了瓷器、砚台、铜线等文物标本近3万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说,这些器物质量非常高,而最重要的一件东西,无疑是刻有“大中祥符二年九月二日记”铭文的方砖,是目前遗址发现的东西里年纪最大的,这说明这里很可能在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即公元1009年)就已存在,距今已整整1000年。
  国道绕行,拟建遗址博物馆
  鉴于泗洲造纸作坊遗址的重大考古价值,专家组建议将该遗址保护起来。在3月初召开的中共富阳市委书记办公会议上,泗洲宋代造纸遗址保护开发工作形成共识。会议认为,泗洲宋代造纸作坊遗址作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规模最大、工艺保存完整的造纸遗址,具有重要的研究保护开发利用价值,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从建设“富裕阳光之诚”、打造“运动休闲之城”,建设“山水文化名市”、打造“中国造纸之乡”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深入研究这个遗址的历史文物价值、教育宣传价值、文化旅游价值和产业品牌价值所在。
  省、市有关部门专家提出了3套保护方案,富阳最终确定选择“保护与展示同步”的方案,即造纸作坊遗址现场保护,同时建立一个造纸遗址专题博物馆,让320国道从造纸作坊边缘走。
  根据拟定的调整线位方案,320国道第一合同段西移,避开造纸作坊遗址核心区,其中路线中线最大移值565米,改移道路红线距离造纸作坊遗址区最小距离8米。为了尽量减少工程建成后过往车辆带来的震动对遗址区可能造成的破坏,320国道进行改线的合同段标高和路基都将有所降低。该市文物馆馆长徐顺发说:“一个让各方利益达到最大化的改线方案。国道线离遗址8米的距离已是极限,再往西推,则要绕过更多的建筑物,耗费更多时间与财力。”
  据悉,改线将增加造价3210万元,属于重大变更。320国道指挥部正在报省交通厅及省发改委批准,调整线位方案获批后需对该段路线重新设计,设计完成后进行征迁、施工单位重新进场组织施工。
  2009年4月3日
  迄今发现最大最早的“造纸作坊”
  高桥泗洲村宋代造纸遗址现身记
  姜群/文朱啸尘/摄
  “它应该作为国宝,列入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欧洲还处于无纸时代,富阳造纸已经非常先进,有这么大的作坊,在世界上没有。”
  “它不仅是2008年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而且将震惊全世界。”
  说出这些“狂言”而语“惊”四座的,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科学史教授潘吉星,一名曾编写过《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中国造纸技术史稿》等书刊,被公认为中国造纸方面的权威学者。
  潘吉星之所以如此兴奋的,是因为富阳高桥泗洲村发现的宋代造纸作坊遗址。
  3月31日,经过7个月的发掘,杭州市文物考古所的最后一批考古人员正式撤离富阳高桥泗洲村,意味着宋代造纸遗址第一阶段考古发掘工作宣告结束。一个已探测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宋代造纸遗址终现身在世人面前。据不完全统计,该遣址出土文物标本近3万件,可复原文物近300件。
  泗洲宋代造纸作坊遗址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认定,是国内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工艺流程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造纸遗址。不仅如此,从现场遣迹来看,展现了中国最早时期先进的生产竹纸工艺流程,更是对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一个重要实证,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
  【发掘】
  曾被误认为村落遗址
  火墙烘干的重要发现
  这项令考古界兴奋的考古发掘始于2008年9月。挖掘之初,揭露面积约600平方米时,出现的石头、水井、排水沟,曾让考古人员误认为这里不过是宋代村落遗址,但后来准备收工之际,又陆续发掘出现的红烧土,引起了大家的怀疑。
  “参与现场挖掘的工人说,这看起来有点像用来造纸的,而当时320国道修路的机器已经眼看着快推进到跟前。”富阳文物馆馆长徐顺发告诉记者,当时是他们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和富阳市文物馆联合在富阳320国道改建工程沿线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修路工程进度等不了人,所以遗址定性迫在眉睫。
  因为考虑到富阳素有“造纸之乡”之名,遣迹与造纸有关确定存在可能性,但“造纸遣址很难定性”的难题摆在眼前。考古人员后通过实地考察造纸文化村、大源蔡家坞传统手工造纸,邀请富阳本地一些手工造纸老艺人和国家级造纸方面的专家,进行专业的比对调查。“遗迹中发现沤竹的石灰还有碳化的竹子等实物,都证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里就是造纸遗址。”潘吉星教授这样肯定地说。
  “所幸,我们才没错过这个大宝贝。”说起各中曲折,唐俊杰的言语中仍透露出兴奋。因为遗址发掘的重要性,很长一段时间他天天泡在工场上“督工”,他说是因为不放心,“如果对造纸不了解,遗址看上去就是一堆石头。”
  挖着挖着,发现造纸工艺有关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序一一“对号入座”,而当“火墙”(古代用来干燥纸的煏弄)被发掘出现的时候,让考古人员更是欣喜。
  “根据遗址情况,当时用的是火墙烘干。”什么是火墙?根据明代著作《天工开物》中记载,两面墙中生火,伙计把抄好的纸张贴在墙外侧,隔墙烘干。唐俊杰说遗址中这一发掘,推翻了明代以前“古代造纸自然晾干”的说法。
  稻田下埋藏造纸作坊遗迹
  是迄今发现保存最完整的
  遗址在凤凰山北麓,南面有条8米宽的古河道,北边则是一条当地人称的白洋溪。
  30日下午,在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人员撤离之前,记者赶到高桥泗洲村,去见识专家口中的“大宝贝”。
  稻田中间临时开出一条泥路,远远看见其间一大块地被白色彩条塑料布圈了起来。出于好奇,记者往“圈里”瞟了两眼:遗址埋得并不深,有的地方黄土甚至只薄薄挖了几十厘米的,便可见一些冷清的石头、砖头、泥土和水沟。从一边的简易小门进入,脚下踩着排列整齐的卵石,耳闻中的宋代造纸遗址发掘现场展现在眼前。
  “这里是浸泡原料的、这是蒸煮原料用的锅、这是用来漂洗的地方,那个就是用来烘干的火墙……”遗迹里那些最初看似毫不起眼的石头、坑洞,在考古人员杨金东的解说下,被“还原”成造纸流程中本该有的特定用处。那么,在八百年前富阳的这个造纸作坊里,曾经是怎样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可以想像。
  探明的遗址分布范围,东西宽155米,南北长145米,总面积22000平方米,包括造纸作坊区和生活区,相当于52个篮球场大小。这次考古发掘的面积约2400平方米,占遗址总面积的1/10,位于遗址西半部的作坊区,相当于当时“工人上班”的厂房。整个作坊区以一条东西向的水渠为界,水渠以北主要为摊晒场;水渠以南有浸泡原料的沤料池、蒸煮原料的蒸煮锅(皮镬)、浆灰水的灰浆池、抄纸房和焙纸房等。
  “到目前为止,这里是最早的一个造纸遗址,而且保存非常完整。”专家组在实地考察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教授潘吉星激动地说,以前在国内陆续发现的造纸遗址规模都很小,有些没有经过考古学家的论证、有些则不完整,而这个遗址是个完整的体系,从原料处理、沤竹、蒸煮、舂捣、漂洗、抄纸最后到干燥,“这是2008年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这应该被列入2008年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论证】
  这个造纸作坊空间属于什么年代?
  最晚是南宋时期
  “在一口残缺大半的缸里,我们发现了造纸有关的纸浆原料标本。”富阳文物馆馆长徐顺发告诉记者,经过分析发现,此标本里,不仅有竹子,还有皮料成分。
  据文献记载,大概从唐朝末期,浙江首先造竹纸,后来,从浙江分散到各地。北宋其间,竹纸有一定的发展,但因原料仅为竹子,竹纸的质量稍微差点,一动容易脆,有些人就用竹纸作信封,因为一拆就坏了。南宋以后,浙江的竹纸闻名,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竹纸的拉力和韧性都大大增强,因制作中因加入皮料。“如今纸浆标本的发现,为研究宋代中国南方造纸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唐俊杰说。
  专家据目前暴露的遣迹推测,该造纸工场存在时间主要在南宋时期。
  在考古现场,专家们还发现了瓷器、砚台、铜钱等各式宝贝。在考古中,这些东西可以帮助考古学家确定遗址的年代。
  “从出土的东西看,时代最晚是南宋时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说,这些器物质量都是比较高级的,而最重要的一件东西,无疑是刻有“大中祥符二年九月二日记”铭文的方砖,是目前遗址发现的东西里年纪最大的,这说明这里很可能在北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即公元1009年)就已存在,距今1000年,即有可能将遗址的时代上推至北宋早期,比2007年江西高安发现的明代造纸作坊遣迹至少早359年。
  这个迄今发现最早的造纸作坊做什么纸?
  专造高档竹纸
  古代造纸有四大加工原料:麻、皮(桑树皮等)、竹、草。专家在遗址现场找到了已经炭化的竹子,以及根据在实验室检验出的造纸纤维,基本判断这里出产的是竹纸。这也与富阳传统文化相符。
  “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这句话生动诠释了富阳制纸的悠久历史和高品位纸质。富阳的竹纸制作技艺,世代相传,在走过l000多年的历史之后,在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遣产名录。富阳竹纸级力特别强,又以其纸质柔软、不为虫蛀的特点,现在图书馆、博物馆等流传的古籍中,许多都是竹纸本的。
  它为什么会出现在富阳
  可能是官家的“造纸厂”浙江省富阳市造纸历史悠久,素有“造纸之乡”的称誉,在中国造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考证,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一百多年,富阳就开始用竹浆造纸了。富阳的造纸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单竹纸就有元书纸、京放纸、高白,海放、花笺等近20种,代表了富阳土纸曾经“一纸风行天下”的繁荣。
  该造纸遗址的整个工场依水而造,两条排水沟浆遗址内的水渠与其南部的古河道相连。不仅如此,据史料记载,这里曾经叫水竹村,村后山高林密,山上长满竹子,而水竹是造纸最佳原料。可以说,这些自然条件构成了造纸手工业良好的资源条件。
  “因为造纸需要很多水,1斤纸大概需要1万斤水才行。”杭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唐俊杰说,古人当时选择这里作为造纸工场凸显其精心之处,加上遗址北边连接白洋溪,纸张的水路运输便捷。
  一个庞大的宋代造纸工场,渐渐浮出水面。
  古时候造纸可没像现在机械生产那么方便,得经过很多道人工程序,据富阳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技术人员介绍,古法造纸工艺,以当年生嫩毛竹为原料,包括制浆、造纸等72道大小工序。以竹纸为例,根据《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一年中在芒种前后登山砍下的竹段,需要在塘水中浸泡一百天,脱去粗壳和青皮后,再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放在锅中蒸煮八天八夜才行。
  在遗址现场,记者看到一处有很多乱石堆。“按照文献记载,石头上应该是个灶台,上埋一口大锅,就是用来蒸煮原料的皮镬。”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人员杨金东说,这个圈这么大,他们推测那口锅的直径可以达到5米。然后,在大锅上套一个3米至4米高的木桶,将原料倒入桶中,连续烧八天八夜。大圈的石头边上,有几圈小石头,那是以前柱子的基础——原料需要不断搅动,因为木桶太高,工人需要顺着柱子架上梯子,几个工人三班倒,连续不断地工作。
  “根据遗址现场,这个工场应该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规模。而这个作坊的日产量,估计有10吨以上。”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唐俊杰说。而且在古代,民间的锅无法造得直径5米如此巨大,该遗址是个民间作坊的可能性不大。另据专家分析,宋室南渡,临安成为南宋的都城,再加上南宋时期,富阳已经归属皇城临安,又盛产竹子。所以,这极有可能是官家的“造纸厂”。
  遗址内出土遗物非常丰富,除了石磨盘、石研磨器、石臼等生产用品外,还有瓷器、铜钱和账房先生用的石砚台等生活用品。瓷器种类繁多,有景德镇窑青白瓷碗、镶口瓷碗、龙泉窑粉青瓷香炉,还有建窑系黑釉盏等釉色莹润。
  “出现在造纸工场的黑釉饮盏和包金边的碗,显然不是寻常百姓使用,更不可能是伙计们的。应该是官方或者半官方办的造纸场。至于具体是谁的,还很难说。”唐俊杰说,部分瓷器底部印有“库司”、“五”、“商”等文字,加上一条卵石铺地、香糕砖嵌边的考究道路,都是有利的考证。“种种迹象都证明这个造纸工场和官府有关。”
  【未来】
  专家建议遗址上建博物馆
  “之前对我国发明造纸术的考证,主要是一些文献记载,但是‘真赁实据’还是比较欠缺的。”潘吉星教授说,这次富阳的发现,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工艺流程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造纸遗址,为研究宋代中国南方造纸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更实证了中国是发明造纸术的母国。
  经过实地察看,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中国科学院科技史专家、北京大学及浙江省、杭州市考古专家一致认为:造纸遗址在全国非常少见,泗洲宋代造纸遗址的发现非常重要,而且时代较早,遗址的保存价值很高,建议将该遗址保护下来。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先生建议:“尽量要把遗址保护下来,作为一个保护点,如果有力量的话,最好建一个博物馆。富阳的造纸比较有名,这个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个造纸作坊可以作为富阳造纸产业的金字招牌,因为我们不但有文献记载,而且有实物证据,这一点很重要。”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黄景略先生也认为:“富阳的造纸工业比较发达,这个遗址的发掘为富阳造纸历史的传承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对富阳有很大的好处。”
  【揭秘】
  富阳泗洲古人造纸技术
  中国古代,一般百姓用的纸主要经过沤、煮、捣、抄这四道主要工序就可以了,但据说,给皇帝进贡的纸要经过72道工序,让我们从富阳泗州宋代造纸遗址,来窥见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精细的工艺流程。
  沤料池:用石灰水泡小满时砍下的嫩竹,要泡3个月。现在我们看到,仅残存东壁及南壁,东壁长3.4米,南壁长4.8米,深0.15米。
  摊晒场:位于作坊区的北部,已揭露面积500平方米,由大量卵石铺成,表面平整。
  皮镬:把泡好的嫩竹,烧8天8夜。如今残存底部。平面略呈梯形,南壁宽1.4米,北壁宽1.8米,南北长2.8米,深0.5米。石块砌壁,底部残存少量石块。出土大量青瓷、青白瓷、白瓷残片及粗瓷片。灰浆池西侧连接一石构水槽,该水槽保存完整,做工考究。
  灰浆池:把纸浆的石灰水漂洗干净,要洗3次,平面略呈梯形,南壁宽1.4米,北壁宽1.8米,南北长2.8米,深0.5米。石块砌壁,底部残存少量石块。出土大量青瓷、青白瓷、白瓷残片及粗瓷片。灰浆池西侧连接一石构水槽,该水槽保存完整,做工考究。
  抄纸房:用细密的竹器,在纸浆里抄一层湿纸。残存磉礅11个,现揭露面阔16.5米,进深5.5米,开间三间。陶缸一口,可能用于盛放纸药。抄纸房范围内还出土较多石磨盘、石臼、石研磨器等,推测舂捣原料的制浆工序也在此处、
  焙纸房:用来烘干湿纸。残存东墙、西墙及两个磉礅。
  水渠:用来引流排水,东西向,揭露长49.2米,宽2.2米,深0.6米。水渠内堆积丰富,红烧土、石子、瓦砾、灰黑色土层层叠压,其内还包含大量瓷片。在近底部发现一些细腻的黄褐色土,经取样初步检测,发现该土样内含有竹子的硅酸体。
  道路:位于水渠的南侧,由大小相近的石块铺砌而成。
  排水沟:人11条。
  水井:共2口,均为圆形,由石块砌筑井壁。井内填土为灰褐色,其内包含大量石块,出土少量青瓷、青白瓷残片及粗瓷片等,器形有碗、盆、盏、韩瓶、碟、缸等。
  2009年4月27日
  小源元书纸
  灵桥镇能够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盛产的小源元书纸,也是重要的衡量因素之一。
  4月25日,记者走进了灵桥镇蔡家坞村,这里的蔡氏纸坊正在紧张忙碌地生产中。纸坊的主人蔡玉华这时候手持竹帘,慢慢地从水槽里均匀地捞起原料。就在隔壁,一个半机械的电动大磨盘正在飞快滚动,蔡师傅说,这是为了把料磨细。
  50多岁的蔡师傅告诉记者,自己做元书纸已经很多年了。早在六七十年代时,就给生产队生产过,当时生产出来的纸都是通过供销社向外包销的。但是到了70年代后期,随着供销社的解体,纸坊里的纸也开始很难销出去了,一直到2006年,蔡氏纸坊才开始重新运转。
  纸坊重新运转有很多原因,据业内人士分析,这和2006年小源元书纸等富阳竹制作技艺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关,此外,社会上对高端元书纸的需求,也是重要原因。
  蔡师傅现在凭借着自己的手艺和勤劳支撑起了蔡氏纸坊,现在每个月能够有300刀左右的产量。但是也有人担忧,随着老一代从业人员的老去,这门手艺的传承也成了问题。
  据了解,元书纸的生产对原料的要求较高,需要采用当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这样,每年只能有8个月的生产期,剩下的时间就需要用来备原料。但是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备原料是个苦差事,这些活还得老一辈的人来做。
  蔡师傅今年50多岁,但已经算是中坚力量了,他现在的目标是开发纸的种类,扩大纸坊的生产规模,但是苦于专业的从业人员缺乏。
  当天,灵桥镇政府酝酿已久的文化灵桥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给小源元书纸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契机。计划中着重提到,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复苏振兴小源元书纸.以“富阳元书纸原产地”品牌撬动纸文化休闲活动。很多像蔡师傅这样的从业人员,都称对这项计划充满期待。
  元书纸:
  元书纸古称赤亭纸,是浙江富阳的特产,生产历史悠久。北宋真宗时期(998-1022)已被选作“御用文书纸”。因皇帝元祭(庙祭)时用以书写祭文,故改原称为元书纸;又因大臣谢富春支持此纸生产.故尚有谢公纸或谢公箋之称。“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说的是写完十件富阳元书纸才能考上状元。
  元书纸具有“洁白柔韧,落水易溶,着墨不渗,久藏不蛀、不变色”等特点。制作采用当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靠手工操作而成的毛笔书写用纸.在古代用于书画、写公文、制簿册等。元书纸的纤维结构较松,吸墨较强。元书纸那不同于任何宣纸、毛边纸的特有的纸性及特有的颜色,是书画家非常喜爱的。
  据光绪《富阳县志》载:竹纸出南乡,以毛竹、石竹二者为之……为邑中生产第一大宗。总浙江郡各郡邑出纸,以富阳为最良,而富阳各纸.以大源元书为上上佳品,其中优劣,半系人工,亦半赖水色,他处不能争也。
  年月日
  富阳造纸1900年岁月
  从一根嫩毛竹到一张洁白的元书纸,中间至少要经过十六道主要工序。富阳竹纸制造技术的重大价值在于,在走过千年历史后,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造纸技术的全工艺流程。
  富阳人1900年前就会造纸。从唐五代时期,富阳就开始用嫩竹为原料生产土纸,到了宋代,富阳的竹纸已名扬天下。
  “说纸,必说富阳纸。”这是《浙江之纸业》上的载述。
  据考证,富阳人1900年前就会造纸,当时以藤皮树皮为主要原料。蔡伦发明造纸术后三百多年,富阳开始用竹浆造纸。竹纸是富阳传统纸的代表,从唐五代时期,富阳就开始用嫩竹为原料生产土纸,到了宋代,富阳的竹纸已名扬天下。
  光绪《富阳县志》上说,“总浙江各郡邑出纸,以富阳为最良,而富阳各纸,以大源元书为上上佳品,其中优劣,半系人工,亦半赖水色,他处不能争也。”这里面说到的元书纸,以嫩毛竹手工精制,是毛笔书写纸中的上品,从宋真宗帝始就为朝廷贡品,列为“御用文书纸”。北宋时富阳籍诗人谢景初按他的书写要求制造的谢公笺,与唐代的薛涛笺、汉末晋初的左伯纸,同为我国历史上的三大名纸。
  元书纸张面光洁,色泽白净,不受虫蛀,不会变色。写字作画滋润而悦目。古书上说元书纸,“纸簿若蝉衣,韧力似纺绸。”昔日武坛练功,用此纸作垫,任武士弹跳而不破碎。最鼎盛时,上至朝廷奏章、科举试卷,下至私熟学生书写,都用富阳元书纸。有诗吟,“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一时传为美谈。
  相传宋朝的吏部大臣谢富春,一次用富阳的赤亭纸,写奏章,皇帝见奏章字迹清楚,纸质洁白,手叩有音,闻有清香,便召谢询问。当他得知此乃富阳用竹浆制造的,纸质优于当时朝廷通用的“棉藤纸”,落笔粗细自如,书写畅如游龙,当即指定为贡纸。因皇帝元祭(庙祭)时常用以书写祭文,故赤亭纸改为元书纸。后人为了纪念谢富春,又叫此纸为“谢公笺”。
  能工巧匠们年事已高,随时有可能带着精湛的技艺而遗憾地离开人间。而他们的后辈,因为手工造纸工序繁杂,属于重体力活,但收入却少得很,不想学这门手艺了。
  悠久的造纸历史,浓厚的纸文化,使富阳人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了造纸传统。
  目前在富阳,造纸业从业人员超过l0万人,年产值突破110亿元。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富阳人正在由手工生产向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发展。传统手工元书造纸由于利润微薄,纸农们与它渐行渐远。传统竹纸制造技术正濒临失传的危险处境。
  富阳竹纸制造技术的重大价值是,在走过千年历史后,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造纸技术的全工艺流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富阳竹纸制造技术近日入选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据介绍,目前富阳仅有湖源乡的新一、新三、中塔等村尚有少数能工巧匠生产元书纸。他们他靠手工操造,从一枝嫩毛竹着手,至少要经过十六道主要工序:砟竹、砍青、削竹、拷白、浸坯、断料、腌料、煮料、漂料、浸尿、堆料、入宕、舂料、操纸、晒纸、磨纸。每一道工序一丝不苟,每一个环节恰到火候,生产出来的元书纸洁白柔韧,含有竹香,着墨不渗。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能工巧匠年年事已高,随时有可能带着精湛的技艺而遗憾地离开人间。而他们的后辈,因为手工造纸工序繁杂,属于重体力活,但收入却少得很,不想学这门手艺了。
  把这些造纸传人保护好了,保护富阳传统造纸工艺就有了基础。只有让这些身怀绝技的造纸传人生活无忧,延年益寿,这才有可能使他们毫无保留地将传统技能传授青年后学。
  从一枝嫩竹子,变成洁白的纸张,这其中蕴涵着多少精湛的操作技巧和聪明智慧,如果让这类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的精髓失传,实在是无法弥补的损失。说起富阳传统造纸工艺的保护问题,很多人都有话说,有的人认为,要争取政府扶持,改进制作工艺,处理好环保问题。有的人说,要建立制作元书纸的展片、书画等形式“复制”下来,传承世人。富阳市春江街道文化服务文化员袁雪芬,则非常郑重其事地在《浙江文化》月刊上发表了建议文章。
  袁雪芬经过走芳调查,发现富阳至今尚有二十余位手工造纸传人。她认为把这些造纸传人保护好了,保护富阳传统造纸工艺就有了基础。只有让这些身怀绝技的造纸传人生活无忧,延年益寿,这才有可能使他们毫无保留地将传统技能传授青年后学。
  作为造纸技术,它的传统造纸设备是不可缺少的。袁雪芬说,最好的方法是修复一处造纸作坊,在作坊里汇聚所有的造纸工具,包括舂细竹料用脚堆、盛放纸浆的纸槽、捞纸膜的竹帘、烘纸的壁垅等,同时可以展示造纸用的原材料——嫩毛竹的纤维。这个造纸作坊既可以供四方游客观赏,又可以作为造纸传入传授造纸工艺的课堂,使虽然原始、简单却有历史意义、传承价值的造纸设备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湮灭。

知识出处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富阳新建村作为传统手工造纸的重要产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书从手工造纸的渊源与发展、产区分布、品种规格、工艺工具、原料产量、价格成本等多个方面,全面梳理了富阳新建村手工造纸的技艺与文化。同时,介绍了当地品牌纸品与有贡献人物,以及土纸生产的技术革新与书画纸的新发展。最后,探讨了富阳手工造纸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阅读

相关地名

富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