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832
颗粒名称: 创新与发展
分类号: TS766
页数: 3
页码: 144-1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富阳振兴纸业,推行“三大革命”,率先试制成功书画纸并批量生产,后逐渐发展至全市,形成书画纸生产高潮。其中华宝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成为特色文化企业。
关键词: 富阳县 书画纸 创新发展

内容

1979年春开始,根据中共富阳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时在大同(朱家门)生产大队(村),召开全县土纸生产动员大会提出的振兴富阳纸业的战略方针和对土纸生产要进行“品种、原料、技术”、“三大革命”的要求。大同公社的大同(朱家门)、兆吉、庄家坞等3个生产大队(村),捷足先行土纸(竹料纸)生产创新。其时,正好下放在大同(朱家门)生产大队(村)从事农业劳动的杭州书画社裱画师汤金标,向大同生产大队负责人通报了杭州市场书画用的“宣纸”供不应求的信息,并建议当地把做日用纸的原料(竹浆)改制宣纸,可供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裱画之用。此建议得到了该大队党支部的赞同。经研究立即派支部书记朱关尧去杭州与浙江美术学院商谈,并组织生产,代销人员赴安徽泾县小岭红星宣纸厂参观取经。通过参观学习,懂得了制造宣纸工艺流程及配方等技术,回村后,先开设二具样板槽,在做“四六屏”纸(日用纸)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试制宣纸。由于安徽宣纸是以青坛皮为主要原料,而富阳无此皮料。因此,初起多次试制失败。后来用竹料掺皮料(桑皮)为原料,抄出来的纸有点像“宣纸”,但还不合格。1980年,配料采用“加减法”试制,终于造出了第一张富阳书画纸(又称仿宣纸),立即取样送“浙江美院”检验。经专家试画认可,并签订了要货合同后,开始投入批量生产。与此同时,大同公社的兆吉、庄家坞生产大队(村)也都通过各自渠道,到安徽参观学习,组织仿宣纸生产。
  1981年上半年,富阳第一家宣纸厂(村办集体企业)“大同宣纸厂”挂牌,由傅尚公任厂长,纸槽从2厂槽(套)增至8厂槽(套),年产宣纸120万张(约30吨)。与此同时,兆吉、庄家坞2大队(村)宣纸厂也相继开办。使大同(朱家门)、兆吉、庄家坞3个生产大队(村)宣纸厂连成一片。成为富阳书画纸的创始地。
  是年5月12日,富阳首次举行书画纸试笔会,邀请浙江省、杭州市书画家夏子颐、李明、蒋北耿等三十余人来富阳泼墨试纸,受到行家好评。同时将“大同宣纸厂”易名为“富阳宣纸厂”,由书法泰斗沙孟海题写厂名。1983年富阳农业生产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手工造纸也落实到纸农家庭承包经营,形成“连家式”的造纸作坊。
  1985年后,富阳书画纸生产向多边地区延伸,逐步形成高潮。仅庄家(坞)、兆吉、朱家门等3个村,纸农个体经营的纸(包括自办纸槽和村集体所有造纸厂授予承包经营的纸槽)计有150多厂槽(套),全年总产书画纸720多吨。到2005年底,富阳全市已有书画纸厂(公司)20多家,纸槽164厂(套),是年总产书画纸达2190吨。其中,经营规模最大的华宝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有纸槽20厂(套),年产古籍印刷专用纸(俗称古籍宣纸)250吨,并集造纸、印刷、出版、旅游为一体,成为一家名扬国内外的特色文化企业。

知识出处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富阳新建村作为传统手工造纸的重要产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书从手工造纸的渊源与发展、产区分布、品种规格、工艺工具、原料产量、价格成本等多个方面,全面梳理了富阳新建村手工造纸的技艺与文化。同时,介绍了当地品牌纸品与有贡献人物,以及土纸生产的技术革新与书画纸的新发展。最后,探讨了富阳手工造纸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阅读

相关人物

汤金标
相关人物
朱关尧
相关人物
傅尚公
相关人物
夏子颐
相关人物
李明
相关人物
蒋北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富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