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井坑边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827
颗粒名称: 宵井坑边纸
分类号: TS766;K825
页数: 2
页码: 127-1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富春街道宵井村历史上以草纸著称,陈凤标与孙德海为草纸名家,其纸白净、品质高,畅销富阳纸行。二人维护品牌信誉,婉拒借印号。宵井及大青处所因山清水秀,生产优质草纸而闻名。
关键词: 品牌纸品 宵井坑边纸

内容

在富春街道宵井村,远在宋代,就出过名播天下的宵井纸。后来,由于沧桑之变,工艺失传而湮没无影。20世纪初,该地又以草纸崛起,其中有两家著名的草纸槽户,他们的草纸至今尚被人们传颂着。
  一家是陈凤标,一家是孙德海。
  陈凤标,清光绪时人。先时,他的爷爷自新登湘主茹口迁此。他本人行医,是位当地有名的中医师,他置办了二厂纸槽。他的四个儿子也都以做纸为业,大儿子记泉、三儿子九寅负责抄纸。
  他们对做纸的原料——稻杆,要求十分严格,基本上自产或从新登胥口邦坎、渌渚谢莲专门采购。这些地方的田土多沙性,水质清澈,长出来的稻草显得白净。腌草、翻料由凤标的第二个儿子负责。所需石灰专用大青毛弯里的,那里的石料纯净,烧得透,化得细。还要求配料精确。抄纸时,打浆、捞杂,一点也不能马虎,做到浆匀无筋。抄纸的帘专从大源选购或请制帘师傅到家来专做。
  这张草纸出名在抗日战争以前,卖给富阳县城里的“元泰”或“义顺”纸行。纸行老板见到陈凤标的纸,绝对信得过。1945年陈凤标去世,儿辈分了家,纸的名气也越来越小了。
  孙德海长期务农在家,与陈凤标同村,但要比他小十来岁。孙德海的父亲就做纸,拥有两厂长槽,四个儿子同抄纸业。德海自己就是一个抄纸能手,非常细致耐心。他家的做纸原料是选长杆稻草,特别是要选那些冬晒田、春花田的,做出来的纸白净。腌草的石灰也是毛弯里的。抄纸时要求:捞净草筋打细浆水,多抖浪头,匀平四角。
  孙德海的纸出名稍晚于陈凤标。但由于一直没有分家,四个儿子齐心协力,品牌存世时间要比凤标的长得多。这两家的品牌分别是“陈凤标记”、“孙德海记”。孙德海的纸也是卖给富阳县城里“元泰”纸行或“义顺”纸行。凤标与德海的纸通常要比别的人的价高三分之一,他们每年都有千块银元的收入。
  凤标与德海平时为人厚道,好施乐助,为村人称道。但若有人要去借他们的印号,便会遭到他们的婉拒。爱护品牌,维护信誉,其实也是情理中事,值得提倡。
  在宵井村,20世纪的前半叶,做草纸乃是家常谋计,亦是借以营生的一种重要手艺。据年逾八旬的该村朱永顺老伯说:“为了取得更好的纸价钱,大家都想在做纸上争气。”他说他的大伯朱锦标也出过名纸。在一个当时人口不过几十的小村寨,竟有诸多造纸名家,确实令人敬佩。
  其实,包括宵井在内的原大青处所,山青水秀,阡陌纵横,历来以生产优质草纸著称于世。据《富阳地名志》记载:“富阳草纸誉满省内外,论功首推大青。大青坑边纸一直是富阳草纸的真正代表,常年产量7000担左右。”如此规模的业绩,当然是要名扬四方了。

知识出处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富阳新建村作为传统手工造纸的重要产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书从手工造纸的渊源与发展、产区分布、品种规格、工艺工具、原料产量、价格成本等多个方面,全面梳理了富阳新建村手工造纸的技艺与文化。同时,介绍了当地品牌纸品与有贡献人物,以及土纸生产的技术革新与书画纸的新发展。最后,探讨了富阳手工造纸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品耀
责任者
陈凤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富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