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有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66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国有企业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19
页码: 297-3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上海造纸业国有企业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天章记录纸厂、利华造纸厂、江南造纸厂、宝山造纸厂、感光复印纸厂、上海复写纸厂、新华造纸厂、华丽铜版纸厂、中国版纸厂、神州造纸厂、大沣造纸厂、江明造纸厂、前卫造纸厂、万利造纸厂等。
关键词: 上海市 企业 造纸厂

内容

一、天章记录纸厂
  厂址在杨树浦路403号,前身为上海机器造纸局,清光绪八年(1982年)曹子㧑主持筹建,光绪十年建成投产,置有多烘缸长网造纸机1台,锅炉和蒸锅各4台,有职工101人(其中美籍技师1人),日产“洋式”纸张2吨。由于洋纸倾销,连年亏损,光绪十八年易主,更名伦章机器造纸局,仍无起色,宣统元年(1909年)起长期停工。民国4年(1915年)底,刘柏森租赁经营,改名宝源纸厂(后为宝源纸厂西厂);民国14年易名天章纸厂西厂。民国28年被迫与日商合作,改组为天章长记纸厂西厂,民国34年9月,由国民政府经济部接收,改名经济部第六纸厂。民国36年由原主赎回仍名天章西厂。
  1955年10月1日正式转为公私合营。1966年10月21日转为国营,并改厂名为先锋造纸厂。1979年2月27日恢复天章造纸厂原名。1981年,为了有利于发展记录加工纸生产,和上海记录纸厂合并,1982,年元旦起更名天章记录纸厂。
  50年代和60年代初,天章厂主要制造出口书写纸,1965年起转产记录原纸及复印纸。1982年起,以生产多种记录纸为主。之后,又试制成功脑电图纸、电子打印纸、素白纸、气象纸等。80年代,试制成功XWJ—TO型函数记录仪表记录纸,为酒泉发射场和西昌发射场所采用,为发射卫星作出贡献,先后3次获得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电贺表彰。
  1990年全厂占地面积1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632平方米;拥有1092毫米长网造纸机1台,400毫米和500毫米涂布机各1台,从日本引进2台商业标格轮转印刷机,2台配页机及自制记录纸轮转印刷机19台,胶印机7台;固定资产原值1055万元,流动资金622万元;有职工84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0人;主要产品有记录纸,气象记录纸,电子打印纸和复印纸等,年总产量2781吨,总产值5335.2万元,利润总额1263万元,实现税利1995万元。
  二、利华造纸厂
  厂址在浦东北护塘路313号。前身为华章造纸厂,由中西人士合资筹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光绪二十七年投产,拥有美国制造的单烘缸、多烘缸长网造纸机各1台,打浆机8台,蒸球2台,锅炉4座,有职工300人,日产纸张11吨。后因亏损,于民国元年(1912年)停工。民国2年由债权人华俄道胜银行接管复工,翌年停业。民国4年由日商收购复工,由于各地抵制日货,民国9年2月售与刘柏森,改名宝源纸厂东厂。民国14年11月,更名天章东厂。民国25年1月,刘柏森将厂出租,民国26年7月收回自营。民国28年被迫与日商合作,改组为天章长记纸厂东厂。民国34年9月由国民政府经济部接收,更名经济部第六纸厂。民国36年1月由原主家族赎回,恢复天章东厂原名。
  1951年3月,改组为公私合营利华造纸厂。自1957年1月1日正式转为国营。
  40年来,利华厂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工艺装备、技术条件不断改善。自制稻麦草浆,1990年达1.33万吨;1949年纸产量4193吨,1990年为2.44万吨,产品合格率达到99.07%。单面胶版纸,1988年获上海市优质产品称号。出口产品占总产量40%,远销东南亚、拉丁美洲、中近东等地区。
  1990年全厂占地面积51540平方米,建筑面积31620平方米;拥有2362毫米长网多缸造纸机2台,2362毫米长网单缸造纸机2台,1575毫米圆网造纸机1台;固定资产原值2385万元,流动资金231.3万元,有职工155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6人;主要产品为双面胶版纸、单面胶版纸、书写纸、凸版纸等文化印刷用纸,年总产量2.44万吨,自制漂白草浆
  1.33万吨,总产值8700万元,利润总额464.3万元,实现税利1099.5万元。
  三、江南造纸厂
  厂址在光复西路1003号。前身为江南制纸股份有限公司,筹建于民国14年(1925年),民国16年2月第一台纸机投产,民国18年3台纸机全部投产。置有圆网造纸机3台,有职工230人,年产连史、毛边等纸张2400吨。民国30年被迫廉价卖给日商,易名为江南制纸株式会社第一工场。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4年4月由国民政府财政部接收。民国37年8月由刘孟靖等购得,恢复江南制纸股份有限公司原名。
  1950年1月起,委托协成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1954年2月1日与益中造纸厂合并,正式转为公私合营,1966年10月21日改为国营江南造纸厂。
  江南造纸厂曾是浆、纸联合生产的企业。为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治理三废污染,从60年代起,迭经多次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尤其80年代后,又从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引进技术装备,于1986年开始,即以生产高级美术涂料印刷纸为主。江南造纸厂制造美术涂料印刷纸所需化工原料,原来主要依赖进口,经该厂工程技术人员反复试验用国产原料代替,取得成功。1990年实现100%国产化。1990年江南厂所产复印纸,经美国施乐复印公司3次运往美国检验合格。在1991年轻工业部经济效益最佳企业排名全国造纸行业前20名中,江南厂名列第六;为上海市造纸工业第一名。
  1990年全厂占地面积38520平方米,建筑面积32977平方米;拥有ZW4型、ZW7型1760毫米长网多缸带表面施胶造纸机2台,1800毫米四个刮刀涂布头涂布机1台,1800毫米K/12超级压光机1台和涂料制备系统,以及精复、同步切纸机各1台;固定资产原值5275.8万元,流动资金195.39万元;有职工104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8人,主要产品为各种规格的美术涂料印刷纸,年总产量15000吨,总产值6432.1万元,利润总额1235万元,实现税利2257.1万元。
  四、宝山造纸厂
  厂址在武夷路519弄100号。民国17年(1928年),周文林、张仁寿等集资向日本业主购买单缸扬格式造纸机3台,在闸北八字桥择地开办,有职工60人,年产毛边纸和连史纸750吨。民国27年,迁至惇信路(今武夷路),借美商美泰洋行之名,易名为美泰造纸厂。民国30年被日军查封停产。民国35年厂产售与刘孟靖,同年5月复工,恢复宝山造纸厂厂名,除继续生产毛边纸、连史纸外,还生产彩报纸、海月纸、有光纸、黄裱古纸等。年产各色纸张800吨左右。
  1955年10月公私合营。1966年10月21日改为国营宝山造纸厂。
  从60年代起,先后进行了多次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产量逐年上升,1949年年产850吨,1960年上升到4810吨,1981年以后,年产量稳定在7500吨上下。在改善质量和开发新产品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其中38克条纹牛皮纸获1979年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奖;扑克原纸获1980年市科研新成果奖;半导电纸、贴花转印纸、电介电容专用卡纸、编带纸、盒式录音磁带纸、果汁软包装纸,先后被评为国家轻工业部和上海市优秀新产品。
  1990年,全厂占地面积7333平方米,建筑面积8963.45平方米,拥有1092双长网多烘缸造纸机1台及涂塑、涂布机等主要设备;固定资产原值642.4万元,净值333万元,流动资金515万元,职工36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1人,年产量7433万吨,产值2288万元,利润147.1万元,实现税利308.4万元。
  五、感光复印纸厂
  厂址在喜泰路237号。前身为马江晒图纸公司。民国28年(1939年)王智君集资银洋1.6万元,在斐伦路(现塘沽路139弄8号),开设马江晒图纸公司,从业人员15人,主要生产蓝底白线晒图纸。抗日战争初期,该公司从敌占区迁往爱文义路(现北京西路35号)维持生产,年产湿法显影、微湿法显影、干法显影及二底晒图纸70~80万米。原斐伦路工场被日本樱井兴业株式会社侵占。抗战胜利后,樱井兴业株式会社被定为敌产,由国民政府经济部没收。民国35年,马江公司经理王智君出资买回斐伦路工场,扩大晒图纸生产,并改名为马江晒图纸厂。
  上海解放后,马江晒图纸厂属上海市轻工业局文化教育用品工业公司领导。1956年与强生化工厂、开利工业社、沪江晒图工业社、一大化工社、标准晒图工业社合并,沿用“马江晒图纸厂”厂名,并迁往南京西路764号四明大楼底层集中经营生产。1962年7月,划归上海造纸工业公司领导。1966年8月结合技术改造迁往喜泰路237号,同年10月21日,易名为上海感光复印纸厂。
  主产晒图纸、兼产气相防锈纸等。1956年马江和强生等小型晒图纸厂合并时,仅有6台30~40年代的涂布机,产品仅有白底紫线晒图纸及棕线二底晒图纸2种。从60年代起,通过技术改造,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开发了蓝线晒图纸、黑线晒图纸、薄型蓝线晒图纸,快速干湿二用晒图纸、无碳复写纸及气相防锈纸等新产品。产量和质量也不断提高。1961年年产晒图纸11.2万卷,1965年17.3万卷,1975年达到24.2万卷,1985年上升到52.1万卷。无碳复写纸的产量1981年10.2吨,1985年40.5吨,1987年达到142.5吨,1990年上升到504.3吨。生产的蓝线晒图纸在1976年全国晒图纸质量评比中获得“优胜奖”,次年又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证书”,无碳复写纸于1980年和1981年先后荣获上海市和国家轻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重氮盐黑线晒图纸于1981年获国家轻工业部“重大科研成果四等奖”;涂塑照相纸基及防透明照相纸,1982年获市“重大科研成果三等奖”。引进的无碳复写纸生产线,1988年2月被市轻工业局评为“优质建设项目”,同年12月被批准为“市级先进企业”。
  1990年,感光复印纸厂占地面积14453平方米,建筑面积720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346万元,净值1042.6万元,流动资金92万元,职工240人,生产晒图纸22.4万卷,无碳复写纸504.3吨,年总产量2110.8万吨,产值2872万元,年销售金额2806万元,利润总额304.4万元,实现税利435.8万元。
  六、上海复写纸厂
  厂址在斜土路265弄27号。前身系德商高乐斯嘉(W·KORESKA)于民国20年(1931年)在杨树浦路248号开设的高乐公司,生产“高乐牌”复写纸,并在圆明园路133号设办事处开展商务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公司经理申德蓝将产权“转让”给瑞士商克波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查证,克波公司系隐匿之纳粹财产,先于1951年11月27日实行军管,旋于1952年7月30日没收该公司的全部财产。同年12月31日,改名为上海纸品复制厂,属地方国营性质,1956年划归市文教用品工业公司管理。1958年4月1日,有黎明、前进、时新、勤艺、大风、大益、吉鑫、宏信、联和、怡文等10多家复写纸厂并入上海纸品复制厂,并迁至济南路257号集中经营生产。1960年10月31日,在经济改组中,归口上海造纸工业公司领导。1968年改名上海复写纸厂。1981年4月29日,陆续迁至斜土路265弄27号。
  以生产复写纸为主,兼产打字带纸、胶带纸、热溶油墨等产品。1952年年产复写纸11.3万盒;1956年年产复写纸246.6万盒,打字带纸90.5万米,胶带纸110.8吨;1975年年产复写纸279.7万盒,打字带纸545.3万米,胶带纸371.6吨;1985年年产复写纸811.4万盒,打字带纸590.4万米。
  生产的“上海”牌双面蓝复写纸、反转180度闭环尼龙带及热转印色带,于1986年分别被评为“市轻工业局优良产品”“市轻工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市优秀新产品三等奖”。1988年,“上海牌”双面篮复写纸,又,先后荣获“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和“上海市优质产品”称号。同年12月,被批准为“市级先进企业”。1989年9月,又被国务院企业管理委员会命名为“国家二级企业”。
  1990年,上海复写纸厂占地面积1645平方米,建筑面积5529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86.96万元,净值186.7万元,流动资金496.67万元,职工272人,产量:复写纸555.3万盒,打字带纸877.8万米,热溶油墨6442公斤,产值2710.7万元,销售金额2532.53万元,出口金额207.8万元,利润总额436.2万元,实现税利611.1万元。
  七、新华造纸厂
  厂址在逸仙路3520号。前身为大中华造纸厂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民国23年(1934年)7月,置有圆网造纸机2台,有职工150人。民国24年4月竣工投产,日产连史、毛边纸11吨。八一三事变后,被侵华日军占据作为司令部。迫于环境,于民国29年廉价售与日商,易名大中华制纸株式会社。民国34年9月21日由国民政府经济部作为敌产接收,改名经济部第五造纸厂。民国35年由大中华原主刘荪等集资赎回,恢复原厂名。
  1955年10月1日转为公私合营。1960年10月21日改为国营新华造纸厂。
  新华厂主产文化印刷用纸。由于不断改进增加自制稻麦草浆和其他草类浆,成本低,质量好,所以能长年生产利润菲薄而市场必需的凸版印刷纸,以供印刷教科书及期刊之用。从1950年到1990年共生产凸版印刷纸28.16万吨,占全厂9种书写印刷纸总产量32.37万吨的87%。40年来向国家上交税利1.09亿元。
  新华造纸厂自制草浆生产能力为产纸量所需的50%以上。以稻麦草浆为主制造特号书写纸,每年出口8000~10000吨,为总产量的30~40%。属市优、局优的产品占年总量60~70%。
  1990年全厂占地面积111415平方米,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拥有1820毫米长网双缸造纸机1台,1575毫米长网双缸造纸机1台,1575及1680毫米长网多缸造纸机各1台,1760毫米长网多缸造纸机2台,1092毫米圆网双缸造纸机1台;固定资产原值5181万元,定额流动资金1480.7万元;有职工160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1人;主要产品为凸版纸、胶印书刊纸、特号书写纸、双胶纸、卫生纸,年总产量22819吨。自制漂白草浆14659吨,回收碱1088吨,总产值8281.6万元,利润总额346.5万元,实现税利1194.2万元。
  八、华丽铜版纸厂
  厂址在飞虹路460号。前身是美锦蜡光纸厂,创建于民国23年(1934年)4月,主要投资、经营者为毛纯卿。置有涂布机1台,有职工60人,年产“孔雀”牌腊光纸800吨左右。日军侵华期间,部分厂房被毁,无力继续经营,遂于民国31年将厂产卖给德商鲁麟洋行,随后又转卖给日商。抗战胜利后,被定为敌产,由国民政府经济部接收。民国35年1月,董和甫以黄金800两购得染色机(涂布机)等设备,在南市陆家浜路1321号开设华丽铜版纸厂。民国35年6月,董又以法币2.634亿元标买飞虹路460号厂房,民国36年7月,陆家浜路厂房毁于火灾,遂将幸存的部分机械设备并入飞虹路460号经营。
  1954年11月1日,改为公私合营。1955年10月,兼并益华造纸厂和竟成蜡光纸厂,后者为华丽铜版纸厂分厂;1966年10月21日改为国营上海华丽铜版纸厂。1990年,又有长江造纸厂并入。
  华丽铜版纸厂以生产铜版纸为主,兼产腊光纸,邮票纸、航空票证纸、高光泽卡纸等品种。1949年年产铜版纸470吨,1960年上升到7884吨,1980年达到14006吨,从1986年起,年产稳定在2万吨左右。生产的主要品种——“牡丹牌”铜版纸,于1984年荣获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和上海市优质产品奖。化学垫版纸、高光泽卡纸、珠光纸也曾先后荣获市级优秀新产品三等奖。
  1990年,全厂占地面积22153平方米,建筑面积29402平方米,拥有1575型长网多缸造纸机2台,各式涂布机7台,超级压光机6台,进口压光机1台。固定资产原值2506.2万元,净值1814.8万元,流动资金1110.8万元,职工127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4人,产量31117吨;产值13884万元,利润1067.1万元,实现税利2184.5万元。
  九、中国版纸厂
  厂址波阳路16号。前身为美商中国版纸制品公司,英文名称ChinaFibreContainerCoFederalInc.U.S.A成立于民国10年(1921年),制造纸盒并经销纸及纸制品。民国25年.筹建造纸部(板纸厂),,置有多烘缸造纸机1台。生产白纸板。民国28年售与茂孚洋行,改名美商中国第一板纸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侵华日军占领,更改厂名为王子制纸株式会社。抗日战争胜利后,发还美商。
  上海解放后,于1950年12月30日实行军管。1952年9月查明该厂隐匿大量侵华日军遗留资财,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派员接管,并改名为中国版纸公司,按国营企业制度管理。1966年10月21日改名国营红卫造纸厂,1979年2月27日恢复中国版纸厂原名。
  中国版纸厂1950年产纸板970吨,1973年,纸板及纸产量突破3万吨,迄今连续18年保持3万吨水平。所产白纸板,1982年在全国评比中荣获第一名;1983年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1988年8月评定为国家二级企业。
  1990年,全厂占地面积36994平方米,建筑面积32903平方米;拥有1900毫米长网多缸造纸机1台,1270毫米单圆网单缸造纸机2台,1680毫米长网多缸造纸机2台,1092多缸圆网造纸机1台;固定资产原值1984.7万元,净值825.8万元,流动资金1252.4万元;有职工133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5人,主要产品为单面白板纸,半透明纸、瓦楞原纸、彩色绉纸,年总产量30241吨,产值9509.4万元,利润总额1308万元,实现税利2193.2万元。
  十、神州造纸厂
  厂址在胡家木桥路1号。是由新记五金商店业主洪孝先创办的。民国25年(1936年)洪出资5万元,在沙泾浜(今胡家木桥路)建厂,在厂房将竣工时,淞沪战争爆发,厂房被夷为平地。战后,洪孝先又邀集纸商董和甫、陈滇生等入股,重行建厂,安装单缸圆网造纸机2台和其他设备,民国29年冬投产,有职工100人,日产包纱纸4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10月1日转变为公私合营,1966年10月21日转为国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先后易名红色造纸厂和虹口造纸厂,1978年10月16日恢复神州造纸厂原名。
  1949年年产1519吨,1959年达到7900吨,1969年上升到8390吨,从1974年起,年产稳定在万吨上下。生产的“帆船”牌邮封纸和“神州”牌糖果包装纸、单面胶版纸曾先后多次荣获市轻工业局、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其中邮封纸还荣获1983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轻工产品评比会第一名,1987年获“上海市优质出口商品”称号,1988年获全国轻工业出口产品“金龙腾飞铜牌奖”;神州牌糖果包装纸,1990年获国家银质奖。
  1990年,神州造纸厂占地面积10059平方米,建筑面积10343平方米,拥有快速成型圆网造纸机、哈巴式单缸长网造纸机、1575长网多缸造纸机各1台,固定资产原值770.9万元,净值427.3万元,流动资金86.85万元,职工46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4人,年产量7218吨,产值3437.8万元,年销售金额3932万元,利润总额168.4万元,实现税利354.4万元。
  十一、大沣造纸厂
  厂址在余姚路642号。前身为勤益造纸厂。民国25年(1936年)由张文魁、汪鉴轩、陆汉卿等集资20万元,在漕河泾建厂,未及开工,七七事变爆发,原址沦为敌占区。民国27年初,张文魁等在租界余姚路租地11.6亩,重行建厂,置有60”长网造纸机1台,有职工60人,主要生产包纱纸、牛皮纸,日产3吨。民国29年,因股东意见分歧,遂将厂产出让给殷子白、张丽行等,改名勤益新造纸厂。翌年初,日军进占租界,该厂被天津东洋造纸工业株式会社收买,作为上海工场。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定为敌产,由国民政府经济部接收,并委托上海中央信托局标卖。民国36年4月,周子锐以法币75000元购得,更名为大沣造纸股份有限公司,经过整修,于同年9月开工,生产“蜜蜂”牌有光纸、火柴纸等,月产80多吨。后因洋纸倾销,竞争乏力,于1948年12月6日宣告歇业。
  上海解放后,陆续召回被遣散的工人,并对原有纸机进行改造,以生产打字纸为主。1955年10月,更名公私合营大沣造纸厂。“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为文革造纸厂、沪新造纸厂,1979年5月1日恢复原名。
  在生产各色打字纸的同时,兼产牛皮纸、彩报纸、水松原纸、铝箔衬纸等产品。1950年年产80吨,1955年达到1056吨,1960年上升到2381吨。从1961年起,开始以生产出口彩色打字纸为主,产品销往古巴、新加坡、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朝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61年出口1131吨;1971年2628吨,创汇412.3万元;1977~1978年出口交货量分别达到2852吨和2765吨,并连续2年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和上海市轻工业局“质量信得过企业”。
  1990年,大沣造纸厂占地面积8487平方米,建筑面积7684平方米,有2台长网多缸造纸机,固定资产原值467.1万元,净值227.7万元,流动资金67万元,职工364人,产量4233吨,产值2021.1万元,销售金额2142.2万元,出口金额786.5万元,利润总额94.4万元,实现税利175.6万元,主要产品为各色打字纸、铝箔衬纸等。
  十二、江明造纸厂
  原址昌化路764号,1983年与人民造纸厂合并后迁至江宁路1242弄40号。前身为大明造纸厂分厂,1966年1月成为独立核算单位后,易名为公私合营江明造纸厂,并转产绉纹卫生纸等生活用纸。1967年改名为“七一”造纸厂,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与人民造纸厂合并,原厂址昌化路764号作为小卷卫生纸和餐巾纸的分切加工车间。
  江明造纸厂生产的“帆船”牌小卷绉纹卫生纸质量上乘,曾先后被评为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奖、国家轻工业部造纸局优质产品奖、上海市优质商品、上海市优质产品奖。产品95%以上畅销于香港等地,1970年出口交货量369吨,1975年上升到880吨,从1986年起,出口交货量稳定在2000吨上下,1989年出口2058吨,创汇2058万元。
  生产的“404”餐巾纸,也曾先后荣获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全国质量评比获“优质产品”、“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等称号。
  1990年,江明造纸厂占地面积4829平方米,建筑面积898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14.8万元,净值166.4万元,流动资金43.88万元,职工371人,产量2486吨,产值1562万元,年销售额1788.8万元,年出口额166万元,利润55.4万元,实现税利87.3万元。
  十三、前卫造纸厂
  厂址在斜土路2143号。前身为益中造纸厂。民国25年(1936年)由詹雨田、詹沛霖等集资在斜土路筹建。不久,七七事变,厂房被日本侵略军侵占,充作马厩。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詹氏兄弟几番交涉,民国35年底获准发还厂主,詹氏再次集资5亿法币,修复厂房,安装圆网造纸机1台和其他配套设备。民国37年1月改组为益中造纸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7月开工生产,有职工100人,日产招贴纸、海月纸等2吨。
  1954年2月1日公私合营,同时并入江南造纸总厂,成为江南造纸分厂;1956年实行独立核算,1966年10月2日,易名为国营前卫造纸厂。
  从1956年起到1982年,以生产打字纸为主,并按上级计划安排,先后少量生产拷贝纸、复写原纸、航空印刷纸、铝箔衬纸等多种工业配套用纸,均获成功。特白打字纸,在1978年和1979年,曾先后荣获上海市轻工业局、国家轻工业部和上海市“优质产品”称号;30克特白出口打字纸和21克铝箔衬纸也在1979年10月被评为上海轻工业局优质产品,同月该厂被评为上海轻工业局“质量信得过单位”。从1982年起该厂以生产水松原纸、复写原纸为主,年产3000吨上下。
  1990年,前卫造纸厂占地面积7566.67平方米,建筑面积8370.1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71.34万元,净值217.4万元,流动资金82.03万元,职工29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人,年产量3015吨,产值2632万元,年销售金额2615.5万元,利润总额206.29万元,实现税利385.89万元,主要产品有水松原纸、复写原纸。
  十四、万利造纸厂
  厂址在陕西北路1741号。前身为国华造纸厂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民国29年(1940年)1月,资本60万元,备有杨格式长网造纸机和圆网造纸机各1台,同年10月正式投产,有职工157人。主要生产彩色有光纸和毛边纸,月产456000磅。民国31年2月,以150万元售与日本钟渊纺绩株式会社,改名江南制纸株式会社第二工场。抗战胜利后,被定为敌产,民国34年9月17日,由国民政府经济部接收。在随后的数年中,曾几易其主,数易其名。民国34年定名为江南造纸厂分厂;民国36年售与姚肇第等,更名为沪江造纸厂。1951年由金耀寿承租,又改名为万利油毛毡厂造纸部;1955年7月,万利油毛毡厂造纸部与沪江造纸厂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并协议,定名为万利造纸厂。同年10月1日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更名为国营东风造纸厂,1979年2月27日恢复万利造纸厂原名。
  从1950年到1985年,以生产油毛毡纸为主,兼产条纹牛皮纸和鸡皮纸。30多年中,通过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53年年产3088吨;1963年上升到7307吨;从1970年起,年产稳定在10000~13000吨之间。油毛毡纸连续5年(1981~1985年)荣获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60克条纹牛皮纸连续6年(1980~1985)被评为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1985年该厂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更新1092多缸长网造纸机1台,1987年竣工投产,改产各种包装纸、水泥袋纸、塑料贴面底层纸等,年产3000吨左右。
  1990年,万利造纸厂准备歇业。当时占地面积6019平方米,建筑面积702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71.6万元,职工344人,利润—131.3万元,税利—65.1万元。
  十五、朝晖造纸厂
  厂址在溧阳路1114弄26号。前身为日本人开办的高林造纸厂。抗战胜利后,被定为敌产,由国民政府经济部接收。民国36年(1947年)由毛裕康、徐景庠出资购买。定名华孚新造纸厂,置有圆网造纸机1台,有职工99人。年产纸及纸板1000吨左右。
  1955年10月1日公私合营,同时兼并华安造纸厂为华孚新分厂。1960年撤销分厂,机台和厂房分别给湖州造纸厂和华丽铜版纸厂,人员并入总厂。1966年10月改名为朝晖造纸厂。以生产板纸为主,主要产品有青灰板纸、牛皮板纸、茶板纸等。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对设备进行了改造,产量突破万吨关。从1975年起,根据行业分工,专业生产茶板纸,1980年又对1#机进行了改进,单幅880纸机改为双幅1760机,年产量达到2万吨以上。
  1990年,全厂占地面积15174平方米,建筑面积6065平方米,拥有880造纸机和1760造纸机各1台,固定资产原值411万元,净值393万元,流动资金142万元,有职工34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1人,主要产品为茶板纸,全年总产量18508吨,全年利润415.4万元,实现税利644.6万元。
  十六、红光造纸厂
  厂址在斜土路160号。前身为勤工造纸厂,民国28年(1939年)由方浩川与茂生洋行职员合伙筹建,置有68”圆网机1台,因资金短缺,未及开工即出让给纸商董和甫及茂生洋行经理开伦,詹沛霖、朱鸿仪、何善杰等也被邀加入,资本240万元,有职工195人。民国29年冬开车,以制造招贴纸为主。民国31年,厂产盘给李坤泉,主要产品毛边纸、连史纸、道林纸,日产净纸7000磅。
  1955年10月1日,公私合营。1955年和1956年,联大羊毛纸厂及立成造纸厂先后并入勤工造纸厂。1966年10月改名为红光造纸厂。
  从1958年到1990年,红光(勤工)造纸厂在稳定书写纸、图画纸及铜版原纸生产的同时,努力开发新品种,先后试制成功弹性衬纸、音孔盖纸、粉云母带纸、玻璃纤维空气滤纸、olu滤纸、cp纸等20多种。其中海光牌玻璃纤维空气滤纸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1990年,海光牌6.9—Ⅱ型玻璃空气滤纸被评为全国轻工优质产品。
  1990年全厂占地面积13847.25平方米,建筑面积16352.5平方米,拥有1760、1680、1400长网造纸机各1台,固定资产净值612.4万元,流动资金721.6万元,职工57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1人,主要产品为书写纸、图画纸、铜版原纸,年产11331吨,年利润260万元,实现税利611万元。
  十七、新安纸浆造纸厂
  厂址在定西路315号。原名上海纸浆厂,1990年与新安造纸厂合并后,改为现名。上海纸浆厂的前身为华伦造纸厂,民国28年(1939年)由姚锡舟创办,初期以手工制造板纸。民国30年姚在武定路设立新厂,并改手工造纸为机器造纸,原址(定西路)改为备科车间。置有长网造纸机1台,有职工306人,月产薄纸40000磅。民国36年7月该厂并入中国水泥公司,易名为中国水泥公司造纸部,解放后属南京市人民政府工业局领导。1956年1月,根据国家轻工业部的决定,中国水泥公司造纸部成为独立核算单位,定名为“中泥造纸厂”并委托上海造纸公司代管,次年由代管改为正式领导。1965年9月中泥造纸厂备料车间经过改,建、扩建,与厂部脱离,定名为中泥纸浆厂,1966年10月,改名为国营上海纸浆厂。1990年与新安造纸厂合并,更名为新安纸浆造纸厂。
  自1957年起,积极开发利用城市木材加工厂和森林砍伐中留下的边角废料,生产硫酸盐本色木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1957年到1988年,共利用城市和林区边角废料100多万吨,生产硫酸盐木浆34万吨,产值7.55亿元。
  1966年投资280万元,设计建造一座日处理35吨废液的碱回收车间,1969年建成投产,取得了明显的效益,被轻工业部列为中小型碱回收样板厂,并于1973年在该厂召开全国造纸工业碱回收现场推广会。同年该厂又投资103.8万元,建造一座占地1242平方米的真空洗浆车间,使黑液提取率从60%提高到90%,碱回收率从30~40%提高到75%。在此后的几年中,先后派员协助浙江民丰、华丰、龙游造纸厂,江苏华盛造纸厂,湖南冷水滩造纸厂,广西昭平造纸厂以及云南云丰、大理造纸厂等建设碱回收车间,为减少污染,造福人类作出了积极贡献。1969~1990年,共回收烧碱55175吨,价值451万元。1990年,新安纸浆造纸厂占地面积40880平方米,建筑面积1724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024.2万元,净值439.16万元,流动资金283万元,职工659人,产浆10808吨,产值1099万元,利润总额391.7万元,实现税利424.6万元,主要产品有本色硫酸盐木浆和牛皮纸。
  十八、长虹纸浆厂
  厂址在徐虹北路290号。前身为天丰造纸厂。民国28年(1939年)由华成烟草公司高级职员戴耕莘等集资22万元创办。厂址设在徐家汇塘子泾66号(今徐虹路),开始以手工制造灰板纸,1940年过渡到机器抄造,置有圆网造纸机1台,有职工182人。日产灰板纸8吨。民国33年1月,被日本三菱洋行侵占。次年售与胡云飞,改为天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解放后,经市财委地方工业处与该厂其他股东协商,于1952年10月确定为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为国营革命造纸厂,1972年2月21日,易名为长虹纸浆厂。
  从1950年起,以生产油毡原纸为主,随着技术进步,设备更新,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50年年产1142吨;1958年达到7070吨,当年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同时荣获全国造纸行业“红旗单位”称号。从1970年起,在上海造纸工业公司的统一安排下,改产棉浆,当年产漂白棉浆2953吨;1975年上升到14921吨;从1980年起到1989年,年产棉浆稳定在18000吨上下。
  1990年,长虹纸浆厂占地面积17868平方米,建筑面积14894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25.1万元,净值314.2万元,流动资金96.5万元,职工362人,产量10145吨,产值4440万元,销售金额4157.8万元,利润总额126.4万元,实现税利153.6万元。
  十九、勤丰造纸厂
  原址番禺路222弄48号,1982年与红星造纸厂合并后迁至武夷路530号。前身为海龙造纸厂,民国28年(1939年)由徐景贤出资在哥伦比亚路(今番禺路)牛桥浜筹建,置有旧圆网造纸机1台和其他辅助设备,民国30年投产,有职工153人,月产灰报纸和三顶纸330000磅,1950年出卖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后勤部上海供销社,定名为公营勤丰造纸厂,由部队派员经营管理,主要生产凸版纸,专供部队印刷厂使用。1952年2月,移交华东工业部领导,1953年转由国家轻工业部造纸局直接领导,改名为国营勤丰造纸厂。1954年划归上海造纸工业公司管理。1982年与红星造纸厂合并,原址番禺路222弄48号,改为生产车间,后又转让给上海造纸技校。
  1950~1990年,勤丰造纸厂通过技术改造和经济改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1950年年产凸版纸860吨,1956年达到3438吨;从1961年起以生产防油纸为主,当年产量991吨,1970年达到1946吨,1980年上升到3192吨。生产的防油纸远销东南亚和非洲20多个国家(地区),并获1981年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奖。1982年与红星造纸厂合并后,年产量稳定在8000吨上下,全厂4台纸机有3台常年生产牛皮纸、防油纸等出口纸张。1983年出口交货量908吨,创汇209万元,当年被国家轻工业部评为“全国轻工产品出口创汇先进企业”并荣获“金龙腾飞奖”铜牌。1986年出口交货量上升到2541吨,创汇598.5万元。
  1990年,全厂占地面积12243.46平方米,建筑面积14035.4平方米,拥有1680、1090长网造纸机各1台,1220圆网造纸机2台,固定资产原值683.6万元,净值288.7万元,流动资金141.2万元,职工517人,产量6182吨,产值3404万元,年销售额2932.1万元,出口金额772.9万元,利润总额138.33万元,实现税利338.6万元。
  二十、华伦造纸厂
  厂址在武定路881号。与上海纸浆厂(曾名中泥纸浆厂,现名新安纸浆造纸厂)原为同一家厂的造纸、纸浆两个分部,由姚锡舟创建于民国30年(1941年)。经过隶属关系和厂名多次变更后,1965年9月,该厂的造纸与纸浆相分离,分别定名为中泥造纸厂和中泥纸浆厂。“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泥造纸厂改名为井冈山造纸厂。1984年恢复华伦造纸厂厂名。
  初期的主要产品有牛皮纸、招贴纸、火柴纸、有光纸等,日产5吨左右。自1965年起,以生产包装纸(水泥袋纸)为主,兼产纱管纸、底层纸、牛皮卡纸。通过多次技术改造,产量逐年上升,1950年年产303吨,1955年达到3192吨,1960~1975年稳定在5000吨上下,1979年上升到9099吨,1985年创年产量最高记录,达到9675吨。
  生产的牛皮卡纸质量上乘,被定为出口产品,销往香港等地,年出口交货额500吨左右,1970~1979年累计出口交货5524吨。该厂生产的底层纸(装饰板配套用纸)于1985~1988年,连续4年荣获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12月,根据上海造纸公司的统一安排,停机转产,引进湿纸巾制造机和盒装面巾纸制造机各1台,生产消毒湿纸巾及高级面巾纸。
  1990年,华伦造纸厂占地面积4772平方米,建筑面积543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9.8万元,职工190人,利润—70.9万元,税利—65.3万元。
  二十一、大明造纸厂
  厂址在昌化路261号。前身为中华制纸工厂。民国27年(1938年)由陈东、何惕若等集资15万元,在东京路(今昌化路)764号开设中华制纸厂,置有长网造纸机1台,有职工260人,月产连史纸和土烟纸390000磅,连年获利颇丰,遂于民国30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总额扩大到232万元,并在东京路261号择地5.7亩,开设新厂,定名为中华制纸二厂。后因受洋纸倾销影响,被迫于民国36年6月宣告歇业,解散工人。
  1949年底,中华制纸二厂租与李坤泉,定名为大明造纸有限公司;一厂租与吴慎裕,定名为金城制纸有限公司。1950年初,全面复工。1952年,原中华制纸有限公司与大明制纸有限公司合并,定名为大明造纸厂。1954年1月又兼并金城制纸有限公司,成为大明造纸厂分厂。1954年11月1日转变为公私合营。1966年1月,大明分厂成为独立核算单位,从大明厂分离,定名为江明造纸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先后更名为抗大造纸厂和江宁造纸厂,1979年恢复原名。
  解放前,主要生产低档文化、生活用纸。民国28年年产海月纸325吨;民国30年年产土烟纸1200吨,创年产最高纪录。上海解放后,通过技术改造,从1950年起,改产白打字纸,当年产量达到2022吨;1964年上升到3214吨。从1966年起,根据市场需要,先后开发生产特白出口打字纸、食品包装纸、铝箔衬纸、硝化棉纸、航空水印纸、半透明玻璃纸、水松原纸等新品种,年产稳定在5000吨左右。
  1990年,厂占地面积7765平方米,建筑面积971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40.2万元,净值223.93万元,流动资金1036.6万元,职工439人,产量4960吨,产值2845万元,年销售额2959.16万元,利润总额214.16万元,实现税利327.12万元,主要产品水松原纸、裱层纸、滤纸成型纸、票证纸。
  二十二、国丰造纸厂
  厂址在华山路1520弄110号。前身为海京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民国33年(1944年)8月。创始人为鲁信烟厂业主鲁信。置有1092长网多缸造纸机1台和其他配套设备,有职工80多人,日产卷烟纸1.5吨。民国36年5月,翟温桥以30亿法币盘入该厂,改名为中国海京合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并推潘公展、卢绪章、徐子青、包兆龙、包玉刚、江汉罗、冯伯准、翟温桥、金润庠等知名人士组成董事会,共同策画公司要事。后因缺乏周转资金,企业陷于困境,经董事会决定,由各股东自行增股,资本额扩大到1000亿元法币,鉴于华丰造纸厂和民丰造纸厂两业主增股最多,故于民国37年8月,改名为国丰造纸厂股份有限公司。
  1955年10月1日,转为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先后易名为东方红造纸厂和沪光造纸厂,1979年2月27日恢复原名,同年11月26日,并入上海造纸研究所,作为该所的实验工厂。1988年7月12日,实验厂与研究所分离,沿用“国丰造纸厂”原名。
  原以生产书面纸、三顶纸、牛皮纸等为主,自1958年起,逐步转向以生产燃油纸、机油滤纸、空气滤纸(统称“三滤纸”)为主,兼产钛白纸、仪表记录原纸等其他工业技术配套用纸,年产稳定在3000吨上下。在上海造纸研究所的配合下,生产的“三滤纸”质量不断提高,并按用户要求,先后研制开发了J—85机油滤纸、HM—180燃油滤纸、K—80空气滤纸、沙漠空气滤纸、LC—170细柴油滤纸、SZ皱纹滤纸等10多种系列产品,用户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销售额占国内市场的80%。从1977年起,“三滤纸”的系列产品,先后10次受到上级奖励,其中J—140机油滤纸,1977年被中共上海市委评为“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HM—180燃油滤纸,1980年被国防工业科研成果评选委员会评为“科技成果四等奖”。C—1,70柴油滤纸,1984年被国家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该厂生产的钛白纸及仪表记录原纸也于1979年双双被评为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
  1990年,国丰造纸厂占地面积7173平方米,建筑面积972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60.4万元,净值468万元,流动资金59.7万元,职工363人,产量1100吨,产值1964.4万元,年销售金额2017.6万元,利润总额170.3万元,实现税利372.36万元,主要产品C—170柴油滤纸、K—120空气滤纸、J—140机油滤纸。
  二十三、中国造纸厂
  厂址在安化路398号。创始人为沈季超。民国33年(1944年)4月,沈邀集钱金发、胡元初等,集资8000万元法币,租地建厂,民国34年1月10日开车出纸,置有圆网造纸机2台,有职工260人,日产“双塔牌”连史纸、毛边纸、土烟纸2吨。后因资金短缺,从民国34年起,几易其主,生产也时停时续。先由五丰纸圈厂经理吴椿林承租经营(1945年3月~1948年1月),继由有恒投资公司魏雨霖、何海琛(1948年9月~1949年2月),莘丰纸号经理朱季铨(1949年10月~1950年2月),立成企业公司刘成勤、李明(1950年10月)相继接办。直到1952年,又由原业主魏雨霖、朱季铨收回经营。1955年10月1日公私合营。
  自1956年起,以生产各类柏油纸和防潮纸为主。1956年年产1751吨;1966年达到4617吨;1976年上升到7553吨。其中条纹柏油纸,1978年荣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称号。产品销往香港及东南亚地区。1978年出口760吨,创汇168万元;1983年出口1137.6吨,创汇239.85万元,创出口额最高记录。从1989年起,改产铝箔复合衬纸和食品包装纸。
  1990年,中国造纸厂占地面积7184.2平方米,建筑面积7343.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93.3万元,净值261.76万元,流动资金142.7万元,职工206人,产量1433吨,产值695.6万元,销售额710.27万元,利润3.3万元,实现税利59.5万元,主要产品铝箔复合衬纸。
  二十四、宏文造纸厂
  厂址在喜泰路243号。原名宏文机器造纸公司上海厂,创建于民国32年(1943年),厂址设在陕西省十里铺,日产“飞熊”牌道林纸、打字纸2吨。抗战胜利后,由荣德生、荣毅仁、李国伟等集资,在龙华地区择址筹建新厂,由美国ALVIN.JOHNSON公司总体设计,主要有2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一套,及一条制浆造纸生产设备流程。民国37年2月开始兴建厂房和安装设备,1950年9月投产,日产黄板纸10吨,部分产品销往南洋群岛一带。
  1954年7月公私合营,定名为公私合营宏文造纸厂股份有限公司。“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易名为国营立新造纸厂,1984年恢复宏文造纸厂原名。
  宏文造纸厂是箱板纸的专业生产厂,并备有年产万吨草浆的制浆系统。1950年年产板纸1058吨,1955年达到9756吨,1958年对造纸机作了大规模改造,年产上升到18673吨。1988年从日本引进5万吨牛皮箱板纸流水线投入生产,当年生产牛皮箱板纸23486吨,连同普通箱板纸在内,年产板纸突破5万吨。
  在改革工艺、开发新品种方面取得可喜进步。1953年,试制成功高强度麻板纸;1962年在国内率先试制成功用硫酸盐木浆挂面的牛皮箱板纸,被轻工业部确认为“标准产品”1978年又采用麦草浆挂面新工艺,生产475克牛皮箱板纸,受到用户好评,在1980年全国板纸,质量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并先后荣获国家轻工业部和上海市“优质产品”证书。
  1989年,根据市长朱镕基的指示,停用稻麦草原料,改用全废纸原料生产475克牛皮箱板纸;1990年5600吨/日中段废水处理扩建工程竣工,日处理污水2万吨。
  1990年,全厂占地面积109224平方米,建筑面积48424.8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773.4万元,净值7154.4万元,流动资金170万元,职工103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1人,产量58849吨,产值9436.6万元,年销售金额9285.9万元,利润657万元,实现税利1587万元,主要产品牛皮箱板纸。
  二十五、长征造纸厂
  厂址在霍山路802号。前身为永安造纸厂股份有限公司。抗日战争胜利后,由郑亦承发起筹建,置有圆网造纸机1台,有职工259人,月产薄纸110000磅。后因经营不善,濒于破产,遂于民国37年(1948年)10月出让给谢维训,建立永安造纸厂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额5000两黄金,折合金圆券5000万元,1950年10月正式开工投产。主要生产凸版纸、单面胶版纸等文化用纸。1955年10月1日,公私合营,1966年10月21日,更名为国营长征造纸厂。
  从60年代起,逐步转向以生产铜版原纸和条纹牛皮纸为主。1956年年产5983吨,1975年达到9866吨,1985年上升到17950吨。出产的条纹牛皮纸,质量上乘,自1979年起,连年被国家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5年又获“市级优质产品”称号,并被指定为出口产品,1970年出口1888吨,创汇343.6万元,,1974年达到2328吨,创汇423.6万元,1985年创出口最高记录,高达5157吨,创汇971.3万元,1987年该厂荣获“上海市先进企业”称号,次年又被评为局级文明单位。
  1990年,长征造纸厂占地面积12075平方米,建筑面积631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081万元,净值679万元,流动资金157.6万元,职工576人;产量11961吨,产值6381万元,年销售金额5637.2万元,利润总额161.8万元,实现税利531万元。主要产品:铜版原纸和条纹牛皮纸。
  二十六、新风铜网造纸厂
  厂址在潘家湾路152号。前身为建中造纸厂,创始人系上海工商知名人士朱鸿仪。民国35年(1946年)朱赴美考察造纸工业时,以16万美元购买旧长网造纸机和轧光机各1台,运回后,在朱家湾择地50亩,开始建厂,1949年初,厂房落成时,正逢上海解放。朱因缺乏资金投入,遂将机器设备调往福建南平。厂区被上海造纸原料联购处用作堆放破布等造纸原料,名为“建中仓库”。1955年改建为造纸原料加工厂。后又因原料加工效果欠佳,1959年复建造纸厂,安装1575双长网造纸机1台,因当时缺乏生产骨干,在上海造纸工业公司的统一安排下,与地处余姚路的大沣造纸厂合并,沿用“大沣造纸厂”厂名,厂部设在潘家湾路152号。1960年,原属市五金联社领导的上海金属丝布厂和时光拉丝厂划给上海造纸工业公司管理,并将两厂合并后,迁入潘家湾路152号,专产造纸铜网,定名为上海造纸铜网厂,与大沣造纸厂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对外是两个独立核算的企业,内部实行统一管理。在“文化大革命”中,1966年10月1日,大沣,造纸厂被一分为二,余姚路车间改名为“文革造纸厂”(1972年恢复原名);潘家湾车间定名为国营新风造纸厂;大沣造纸铜网厂亦更名为国营上海造纸铜网厂。1972年年底,新风造纸厂与上海造纸铜网厂正式合并,定名为“上海新风铜网造纸厂。
  新风铜网造纸厂是一家年产万吨纸张和10万平方米造纸铜网的中型企业。1960~1990年,通过多次调整、改组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开发成功并批量生产的技术配套用纸等20多种,其中140克黑白照相原纸和30克半透明纸荣获国家银质奖;200克~300克特级白卡纸荣获国家轻工业部和上海市优质产品奖。该厂生产的65目三丝造纸铜网和65目单织造纸铜网也先后荣获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1990年,新风铜网造纸厂占地面积34394平方米,建筑面积23494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764万元,净值762万元,流动资金197万元,职工855人,纸张产量7991吨,铜网10.2万平方米,产值6654万元,年销售金额5920.9万元,年出口金额616.4万元,利润总额694.5万元。实现税利1168万元,主要产品:照相原纸、半透明纸、特白卡纸、造纸铜网。
  二十七、松江纸浆厂
  厂址在松江县城厢镇金沙滩139号。前身为地方国营松江造纸厂,1958年由金星土纸社与良益草织厂合并组成,1959年又有光荣造纸厂并入,属松江县工业局领导。主要以土法(手工操作)生产草浆和箱板纸。1962年7月,划归上海造纸工业公司管理,在公司的统一安排下,经过技术改造,成为专业纸浆厂,1967年正式易名为松江纸浆厂。
  从60年代初期起,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62年年产纸浆1067吨,1965年上升到7155吨,从1975年起年产稳定在11000~14000吨之间,所产浆料由上海造纸公司统一分配。
  1971年,投资270万元,兴建30吨/日碱回收工程,1976年4月投产,当年回收烧碱356吨,从1979年起,年回收烧碱稳定在2500吨上下。据当地卫生防疫站测定,废水总BOD5负荷下降65%,黑液提取率达到70%,有效地控制了对江河的污染。
  为了充分利用浆渣,提高经济效益,于1982年安装1575长网造纸机1台,生产本色卷筒卫生纸;1986年转产“白猫牌”高级出口卫生纸和“双鹅牌”小卷卫生纸,随后又开发了花边餐巾纸和面巾纸等系列生活用纸,年产1000吨以上,主要销往香港、新加坡等地,1988年出口交货量1129吨,创汇426.7万元,同年荣获“全国轻工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铜牌奖。
  1990年,占地面积98494平方米,建筑面积24411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293.4万元,净值640.7万元,流动资金145万元,职工761人,产量13499吨,产值3837.7万元,年销售金额3802.3万元,年出口金额458.1万元,利润总额179万元,实现利税217.7万元,主要产品芒杆浆板及生活用纸。
  二十八、利民造纸厂
  厂址在杨思桥新马村17号。前身为上海利民土纸厂。1957年7月,东昌区人民政府劳动部门组织22名待业青年和失业工人建立“生产自救草纸工场”1958年由市竹木用品工业公司接收,改名上海利民土纸厂。1965年9月1日划归上海造纸工,业公司管理,次年1月1日易名为利民造纸厂。
  主营生活用纸。初创期间,使用木制造纸机,生产低粗卫生纸。1959年年产238.95吨,1971年达到8486吨。随着设备更新,技术进步,品种不断扩大、质量逐步提高,自1972年起,先后开发并投入生产的品种有:各种规格的“雪花牌”皱纹卫生纸、面巾纸、餐巾纸、航空擦手纸和牛皮胶带纸等13种。其中部分产品销往香港等地。1979年出口“雪花牌”高级卫生纸690吨,1981年出口1543.77吨,1989年达到2282.19吨。
  1990年,占地面积12738平方米,建筑面积7012.3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42.3万元,净值289.3万元,流动资金68.1万元,职工264人,产量2776吨,年销售金额1860万元,出口金额533.8万元,利润总额103.19万元,实现税利200.14万元,主要产品皱纹卫生纸、餐巾纸。
  二十九、三五纸厂
  厂址在青浦县朱家角镇胜利路8号。原名国营朱家角造纸厂。为了加速技术加工纸的开发,1965年6月,由上海科委投资120万元,在青浦县朱家角镇雪葭浜地区征地9.482亩,开始筹建工作,1966年建成投产。1967年4月18日,改名为“国营三五纸厂”。是一家融科研与生产于一体的专业技术加工纸厂。1967年~1990年,先后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的品种有湿式声纳记录纸、深井压力记录纸、电火花传真纸、心电图纸、低电压电敏纸等新技术加工纸37种。用户遍及全国各地,为配合有关工业部门及医疗、气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荣获各种科技成果奖28项,(其中属国家级、部级、市级成果奖达25项)。高级工程师陆钟源在研制工作中成绩卓著,1985年被国家轻工业部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其领导下的试验室,也于1983年和1985年两次荣获国家轻工业部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
  1990年,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65.2万元,净值470.8万元,流动资金83.3万元,职工276人,产量1853吨,产值2490万元,年销售额2688.1万元,利润总额246.3万元,实现税利496.3万元,主要产品:心电图纸,誊印纸及其他技术用纸。
  三十、上海造纸机械配件厂
  厂址在定西路710弄93号。前身为上海造纸机械修配站,创立于1965年10月1日,1980年4月1日与宏文造纸厂电器修理站合并,定名为上海造纸机械电器设备维修站,1984年7月1日,改名为上海造纸机械配件厂。
  主要任务是为上海各造纸厂维修机械设备,兼产造纸业常用的机械配件。1973~1979年,共生产罗茨真空泵、各种型号的水泵、电动葫芦、盘纸分切机等配件1409台(套),连同维修服务费在内,总产值726.7万元,维修服务收入与机械配件销售收入比例为1∶1。1980年~1990年,生产各种造纸机械配件5480台(套),总产值达到1892万元,维修服务费收入为468.4万元,两者的比例为1∶0.24。1987年,被市轻工业局被评为“文明工厂”。
  1990年,上海造纸机械配件厂占地面积4346.85平方米,建筑面积4908.9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99.6万元,流动资金51.9万元,职工167人,产值193万元,利润总额7.13万元,实现税利22.7万元,主要产品ZBK—11型罗茨真空泵,DZDG2—Z大锥度离心脱水机等。
  三十一、上海星火制浆造纸厂
  厂址在上海奉贤星火开发区莲塘路251号。于1990年12月31日破土兴建,投资总额61247.57万元,是迄今上海造纸业规模最大的制浆造纸企业。全厂占地面积412640.06平方米,建筑面积66665.08平方米;置有从芬兰引进的涂布白板纸生产线和从瑞典引进的草浆生产线各一套。设计能力年产高级折叠涂布白板纸5.1万吨及漂白草浆2.55万吨。1993年8月24日建成试生产。全厂拥有职工106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2人。地理环境优越,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设施先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逐步形成一个集造纸、印刷、纸品加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