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工食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625
颗粒名称: 一、职工食堂
分类号: F272.92
页数: 2
页码: 242-243
摘要: 本文讲述解放前至1987年,上海造纸工业系统企业职工膳食经历了由厂方供膳、部分供膳到自理的演变过程。初期建立职工食堂,伙食费标准不一,后改革为分食制,使用饭菜票就餐。在经济困难时期,企业采取措施改善伙食。1963年后,所有企业建立食堂,重视饮食卫生和花色品种。1979年后,开展竞赛和达标活动,促进食堂进一步改善。至1987年,各企业食堂设备更新,饭菜质量提高。
关键词: 上海市 生活设施 职工食堂

内容

解放前,上海造纸工业系统企业职工的膳食,有厂方全部供应和部分供应、工人自理三种形式。厂方供膳,采取共食制,一般4菜1汤,8~10人一桌,但大多数企业,只有烧饭间,没有食堂,工人用餐,由饭师傅送至工作场所就地用餐。厂方部分供膳,一般只供应男工和职员。工人自理就餐,家住附近的回家吃饭,有的由家属送饭,而家住较远的工人,则自带饭菜上班。
  解放初期,上海造纸工业系统的合营企业先后建立了职工食堂,并按本企业职工就餐人数,相应配备炊事员和食堂管理人员。总务科或行政科是职工食堂的主管部门。除部分企业由一名副厂长分管生活管理工作外,一般由各基层企业的工会主席分管这项工作。职工食堂建立初期,职工全部由企业供膳,伙食费标准不一,最高每人每月20元,最低的10元,一般在15元左右。就餐仍采用共食制。
  1954年和1956年经过工资改革,各基层企业将原由企业负担的职工伙食费折算成货币并入基本工资后,职工伙食开始自理,并将共食制相继改为分食制,使用饭菜票(代价券)就餐,饭菜售价,企业只算成本,水、电、煤费以及食堂工作人员的工资均由企业补贴。1956年,上海造纸工业系统共建有职工食堂32个,可容就餐人数4292人。
  1960~1962年,在经济困难时期,主副食品匮乏,上海造纸工业公司组织各基层企业建立副业生产专业队,有的企业利用厂区空地种菜,创办饲养场养鸡养猪,有的企业进行厂社挂钩,垦地种菜,尽力改善职工伙食。中国造纸厂在这一时期,养猪84只,家禽200羽,除供应本厂食堂改善伙食外,还拨出525公斤猪肉分发给全体职工。
  1963年以后,上海造纸工业系统所有基层企业,都建立起职工食堂,有的企业还增设了小食堂为病号开“小灶”。并普遍建立食堂管理制度,重视饮食卫生,讲究花色品种;食堂工作人员上班执行“三白四勤”(白衣、白帽、白口罩、勤洗澡、勤理发、勤洗衣、勤剪指甲);规定厨房、主副食品仓库、饭厅做到无油渍灰尘,无苍蝇、蟑螂、老鼠;窗明地净;采购进厂的食物必须经医务人员验收,以防食物中毒;生熟食物严格分开,各种餐具、容器等物均须经消毒后使用。食堂帐目公开,按月公布。膳食在冬季保持三热(饭热、菜热、汤热);在夏季严禁隔夜食物出售。
  1979年,上海造纸工业系统开展“生活后勤工作厂际竞赛”。1985~1987年,又开展“生活设施达标活动”,促进了各基层企业职工食堂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全行业41个基层企业共建有食堂60个,并装修得焕然一新,瓷壁地砖,改长桌长凳为圆桌椅子,厨房增设冬天饭菜保暖设施,夏季安装纱窗纱门,增添冰箱、冰库、烘箱、轧面机、拌面机、摇肉机等各类炊事设备。中国造纸厂在1953年时,职工就餐还没有固定食堂,只有一个简易木棚作为厨房。1954年建造的职工食堂,也是因陋就简,因年久失修,至1982年发生食堂屋顶中梁断裂,成为危房。1983年,择地另建,面积达340平方米。其中饭厅140平方米,厨房200平方米,设有米库、调味品储藏室、熟食间,并设有冰箱1台,蒸饭箱2台,摇面机1台,摇肉机1台。该厂从1982年起试行“食堂工作质量标准”,明确岗位责任制,按“标准”对食堂人员进行考核,使职工食堂的伙食有明显改善,增加了花色品种,提高了饭菜质量,点心花色品种月度累计不少于20个,小菜品种不少于30个。1985年,被轻工业局评为生活设施全优单位。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