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产计划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57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生产计划管理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5
页码: 174-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上海造纸工业的生产计划管理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改革。从早期的启蒙阶段到后来的综合计划管理,不断调整和完善,逐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然而,在历经文化大革命等挑战后,经过整顿和转型,公司逐渐建立起了全面的计划管理制度,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关键词: 上海市 生产计划 管理

内容

上海造纸工业的生产计划管理,经历了启蒙、建立、发展和改革的过程。
  解放初期,上海造纸工业有国营、公私合营和私营三种不同性质的造纸企业。其中,国营和公私合营企业,从1952年起,相继推行生产计划管理,编制生产计划,建立原始记录和统计制度。有的企业还逐步推行了生产作业计划。但那时上海造纸工业私营企业占绝大多数,且多数由于资金匮乏、原料短缺,产品滞销,生产处于停滞状态。政府为了扶持私营造纸企业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多方面措施。
  在组织措施方面,从1950年7月开始,上海私营造纸企业所生产的纸张,先后由上海市贸易信托公司,中国进出口公司华东区公司以及中百公司华东区公司分别承担经销业务。至1951年1月,归口中百公司上海市公司统一收购,由于采取上述的间接协调方式,帮助私营造纸企业解决了纸张滞销的困难。
  在生产安排上,根据市场需求,采取以销定产、核配原材料,控制供产销三个环节。国营商业部门在对私营企业进行加工订货、收购包销的经营过程中,发生了不平衡:一是生产品种的不平衡。文化用纸(主要是新闻纸)经常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私营企业则偏重于生产一般纸张,为保证文化出版事业需要,当时采取了以销定产,统筹兼顾,规定两类纸张生产的数量。二是原料短缺。私营企业之间发生争购。为达到原料有计划的供应,根据各企业的生产能力,规定产量,然后视原料来源,决定每吨纸张用料的配比和单耗,加以平衡。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措施,将私营企业的生产置于国家调节之下,初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从而使品种逐步齐全,产量逐步上升,1949年纸张产量只有20889吨,1952年产量达到70714吨,标志着上海私营造纸工业的生产计划管理进入启蒙阶段。
  1954年,上海造纸工业公司成立以后,公私合营企业陆续增加,至1955年,全业实行公私合营。公司为加强生产计划管理,按照不同情况,对国营及老合营企业除继续加强作业计划,健全生产调度制度外,推行了定额管理和月度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对新合营企业,重点放在基础管理,全面调整组织机构,充实生产、计划和统计工作的力量,逐步推行生产计划管理,开始编制年、季度国家下达的生产、财务等计划,以改变旧企业盲目生产的情况。但编制计划对新合营企业来说,缺乏经验。对此,公司采取“从无到有”以“老厂带新厂”的办法,加强各企业的计划、生产、供销、财务、劳动保护等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生产、成本、劳资、供应、基建等方面的统计报表,改变了旧企业“一本帐”的经营方式,为分析计划执行情况提供可靠依据。为进一步贯彻定额管理创造了条件。
  在1956年3月间,公司根据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管理局1955年颁发的“生产作业计划与调度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各企业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订了“计划与调度工作实施细则”使各项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落实到每个车间和工段班组。并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加强生产调度、,检查、分析,抓薄弱环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这对协助企业不断地发掘生产潜力,有计划地安排生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促进了企业产量的提高。1957年全行业纸及纸板产量达到141126吨,接近1949年20889吨的7倍,为1952年70714吨的2倍。
  1958年,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划归上海市轻工业局直接领导。至此,上海造纸工业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生产计划管理开始向综合计划管理方向发展。按国家计划有关规定,根据市局下达的年(季)生产计划指标,和业内供、产、销平衡情况,公司采取“二下一上”(公司下达产量建议,由企业编制年度计划上报,再由公司平衡后下达正式年度指标)计划编制的原则,布置各企业编制生产计划。再按季下达按月平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纸张畅销,供不应求。公司为进一步发展生产,提高产量,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在抓好原辅材料采购供应工作的同时,生产上实施长计划短安排。在保证出口任务和报刊、课本用纸的基础上,妥善安排其他品种的产量。要求各基层企业把计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班组、个人,使企业的产量得以大幅度增长。至1959年,产量达到214659吨,为1949年的20889吨的10.3倍。但在“大跃进”中,制订的生产计划指标偏重于产量,下达企业的产量指标一高再高,造成质量差,成本高,浪费大。
  1961年后,上海造纸工业根据市委“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和向“高、精、尖、新”方向发展的方针,结合行业中小型厂多,机台多,品种多,原料复杂、配比多变、协作面广的特点,对企业的计划管理实行“六定”管理。企业根据公司的“六定”规定,编制月度作业计划,组织生产。
  “六定”的具体内容是:
  定机台——全行业共有纸机62台。根据市场需求的品种,结合纸机条件性能,按机台定品种。
  定规格——生产品种定了,还要照顾到规格的平衡。公司每月一次召开企业、内外贸用户的平衡会议,确定下月的规格,组织生产。
  定数量——主要是指在月度计划范围内,由于品种规格的不同、内外销的不同,因此,当月生产数量,一般在每月的工商衔接会议上确定。
  定时间进度——根据已确定的品种规格数量,按客户的要货时间,确定具体生产进度。
  定销售对象——部配产品及专项安排产品,产销直接见面。出口产品和出口包装用纸分别由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出口包装公司收购,商业包装纸由中文站收购。
  定配比——由于原料集中公司,每个产品的用料根据产品质量要求,结合企业设备条件和原料供应可能,确定配比。企业按确定的配比用料,不得随意改变。
  这一时期,由于贯彻“六定”对稳定生产,提高质量,加强生产计划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965年总产值达到25260万元,纸及纸板产量达到196782吨,比国家计划170000吨增加26782吨。
  “文化大革命”时期,公司和基层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机构被冲垮,管理基础遭到严重破坏,生产秩序被打乱,部分厂停工停产,产量、质量下降。1967年比1965年的产量下降7.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整顿工作深入开展,生产计划管理由单项管理向综合管理延伸。由生产管理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1984年,公司加强企业的全面计划管理,拟订了9项计划管理制度。在计划编制内容中有长期计划、年(季)计划、月度作业计划,还有销售成本、消耗、物资供应、能源环保、设备更新改造等具体内容,使所属企业在计划编制中便于操作,统一规范。
  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公司把产品适销对路,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作为重点,并充实各企业的计划经营力量,以利加强调度,按需生产。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