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544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经营
分类号: F273.2
页数: 23
页码: 139-1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上海造纸行业自清末建立以来,经历了多种销售模式的演变,从最初的“立局自销”到计划销售与企业自销互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造纸工业公司扩展了多元化经营,减轻了对外依赖,提高了经济效益。自1980年代起,公司积极开展横向联营,兴办工农联营企业,成为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兴办第三产业以安排富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效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 上海造纸 经营 计划销售

内容

产品销售是上海造纸行业经营的主要内容。建成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上海机器造纸局,其产品销售开创“立局自销”和委托纸号经销的先例,成为此后60多年间民族资本造纸企业众所遵循的基本销售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纸及纸板销售纳入计划轨道长达30年。80年代始,随着改革日益深化,上海造纸公司及所属纸厂面向社会需求,逐年递增自销份额,形成计划销售与企业自销互补格局。
  1950年起,上海造纸工业公司本着增加企业实力,逐步兴建和发展了纸浆制造业、纸张深加工业、铜网织造业、仓储运输业,使上海造纸业的经营活动出现多方位、多功能、多样化的兴旺局面,有效地减轻了在原辅材料等方面的对外依赖程度,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据1988年统计,全行业自制浆达到8.9万吨;加工纸产值2.2亿元,占行业总产值31.4%;造纸铜网和塑料网16.88万平方米;原料仓库年吞吐量20万吨左右。
  从1980年起,上海造纸工业公司遵循党中央制定“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发挥造纸技术和企业管理的优势,积极开展横向联营。至1990年,先后在上海市郊县和江浙两省,兴办25家以生产纸和纸板为主的工农联营企业。据1990年统计,联营企业的纸及纸板产量达到137989吨,占全行业总产量的33.96%,产值33851.6万元,占行业总产值的40.78%,利润总额2255.8万元,成为上海造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84年底开始,上海造纸行业开始兴办第三产业,藉以安排富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效益。至1988年,全行业先后兴办27家属集体性质的经营服务部,由于大都利用本单位的空余场地和房舍,经营本单位副次产品的再加工,因而投资少,成本低,效益比较好。据统计,1990年,27家经营服务部销售收入达到6119.4万元,利润总额491.53万元,交纳税金347.26万元,安排下岗职工1463人,支付工资320.4万元。
  第一节 产品销售
  一、企业自销
  清光绪十年(1884年)12月,上海机器造纸局正式投产,自行设局销售各式纸张纸货。光绪十三年初,又在宁波江厦滨江庙跟设立申源分局。光绪二十七年,华章造纸厂开车出纸,也仿效上海机器造纸局先例自行立局。总局开设在上海法界洋泾浜1号;镇江分局设在姚一湾;汉口分局设在周家巷,以广招徕。民国4年(1915年),华章厂设批发所于泗泾路9号,龙章厂设批发所于老永安街51号,加强自销业务。民国4年起,刘柏森经营宝源纸厂(西厂),民国9年增为东西两厂,设总事务所及批发处于自来水桥北堍宝兴长总号内。民国14年11月,宝源改组为天章,总事务所及批发处仍维持原状。由于宝兴长号内宅即系刘伯森寓所,实际宝源东西两厂或天章东西两厂的自销批发业务,都由刘柏森直接掌握。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邮政供应处等用纸大户均直接向宝源(天章)总事务所及批发处洽谈订购长年所需大量纸张。20年代~50年代初,上海造纸工业各厂都设有事务所,俗称“写字间”。不另设批发处的厂,事务所大都兼理直接用户洽谈银货、签订合约等重要业务。
  1951~1954年,国家对私营纸厂不断增加加工订货,实行包销,但仍有部分自销,其中1953年自销量占总销量的17.10%。1956~1979年,上海造纸工业由中央轻工业部统一排产,上海造纸公司组织生产,实行计划销售,但复写纸、晒图纸、记录纸等加工纸,仍由用户与工厂订约,工厂直接供应用户。纸厂保留少量自销权,仍有少量自销业务。
  1980年起,纸张供应由计划销售转向计划分配和市场销售相结合,并逐步增加市场销售的份额。1980年初,上海造纸工业公司成立供销经理部,设销售科,并开设1家销售门市部。各厂相应设立计划销售科,扩大工厂自销权,工厂可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从1980年开始,上海造纸工业公司与上海文化用品批发部实行纸张联销,实际体现了自销权的扩大。公司下属26家工厂先后开设经营部或服务部,门售纸张和纸品。1990年公司及所属各厂自销纸及纸板25.55万吨,占全年总产量63%。如果计入联销纸张6.45万吨之半数,自销纸张占总产量70%强。
  二、纸号经销
  光绪十六年(1891年)1月起,上海机器造纸局机制绵料各纸,统归开设在二摆渡五福里内的葆泰隆纸号包销。开创造纸厂委托纸号包销经售机制的先例。光绪三十三年建成开工的龙章造纸厂先后特约裕升昌、胜大、敬记、新源昌等纸号经销产品,该厂对于特约经销商店,除给予批发利润外,另给3%回佣。
  30年代初期,宝山造纸厂委托慎成祥纸号总经销,元康、久记、元记等纸号经销;30年代中期,又委托裕丰贸易公司经销,该厂均另给4%回佣。宝山厂在外埠的订约经营纸号有汕头广泰纸号,长沙李均记纸号、开封福成长纸号、镇江同孚永纸号等,销路因此扩大。
  源泰纸厂所制纸张,起初由协兴纸号包销,尔后改变独家包销为多家经销,增加德大、恒裕、升昌等纸号经销。在广东由永安祥纸号经销,南京有美大纸号代销。民国26年8月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上海各造纸厂产品畅销本市及长江沿岸各埠,此外南销广东,北销天津,西销西安、洛阳等处,包销、经销、代销的纸号对此不乏贡献。
  三、工商联销
  民国23年,以裕丰贸易公司总经理刘荇荪、慎成祥纸号业主毛纯卿为主,邀集裕升昌、协慎、久记、元记、元康等纸号业主投资筹建大中华造纸厂,民国24年5月竣工投产后,制造的纸张全部由上列投资纸号经销,形成工商结合经营的特色。
  民国24年,毛纯卿、刘荇荪等集资开办美锦腊光纸厂。毛、刘均为纸业巨商。该厂出品由毛纯卿开设的协成祥纸号总经销。
  民国28年集资筹办的勤工造纸厂,自民国30年纸商李坤泉加入后,逐步转为独资经营。到民国31年,勤工厂实际等同于李坤泉开设的元康纸号附属机构。勤工厂所产纸张全部归元康纸号销售,以厂养店,而在勤工厂困难时,由元康纸号划款维持工厂开支,以店养厂。勤工、元康,厂店一体。
  民国33年,纸商董和甫购得大陆造纸厂,民国36年4月,祥记纸号业主周子锐标得日商天津东洋制纸株式会社上海工场(原“勤益厂”),更名大沣造纸厂。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形成工商联合经营销售的格局。
  工商联销是部分资力雄厚的纸号业主把商业资金转为产业资本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经营机制。造纸厂的投资者,同时又是纸号业主,一身而二任,因此工商联销实际是自销与纸号经销的紧密结合体,便于赢得更多利润。
  四、国家订购与计划销售
  上海解放后,国家为了扶植私营企业恢复生产,以利城乡物资交流,1949年6月1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即在贸易处设置代理部收购工厂成品,6月1~9日共收购天章、江南等7家纸厂各种纸张6152令又101件,这是首次出现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以收购方式与私营造纸工业的联系。11月,华东工业部暨贸易部商定试由商业部门以漂粉向私营纸厂换取纸张。
  12月,上海市贸易总公司以方块布93600磅向天丰造纸厂换取白报纸920令。
  1950年下半年起,政府部门对私营造纸厂实行加工订货。国家控制供应原料,私营纸厂购买原料须经有关机关证明。1954年始纸及纸板由商业部门实行全面包销。1954年,国家加工订货已占纸张总产量的98.55%。
  1956年起,纸张销售又改由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参加国家轻工业部召开的一年一度的统一排产会议,经统一排产,协调平衡后,按指令性计划生产。产品除少数技术配套用纸由用户与生产厂直接订约供应外,其余全由国家轻工业部统一分配和中国百货公司上海文化用品采购供应站包销。1960年起,改为由中国百货公司上海文化用品批发部按计划销售。这一计划销售模式,一直延续到1979年。
  五、计划销售与自销结合
  1980~1990年,计划经济逐步转向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上海造纸公司及所属各造纸厂逐步扩大经营自主权。1990年上海造纸公司按国家轻工业部供销局计划,供应各省市及中央各部门涂料印刷纸、凸版纸、胶版纸共1.01万吨,供应上海市轻工业进出口公司、上海外贸包装公司、上海出版物资公司纸张共4.92万吨,供应上海市文化用品纸张批发部联销处纸张6.44万吨,三项合计共12.33万吨,占总销量的30%,上海造纸公司及所属各厂自销28.20万吨,占总销量的70%。
  六、出口
  解放以前,上海民族资本造纸厂中只有竟成造纸厂生产的黄纸板在民国17年(1928年)前后曾行销南洋各地,出口数占该厂产,量30~40%,但为时短暂。天章、江南等造纸厂的机制毛边、连史也曾出口南洋等地,但仅限于售与当地侨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3年起,上海造纸行业开始有少量产品出口,当时全部纳入国家统一对外贸易的轨道,由上海外贸部门通过商业调拨进货组织出口,工厂企业不自营出口业务,也不与外贸部门发生直接联系。自1958年6月起,国家将原来外贸通过内贸进货的方式,改为外贸直接向工业企业进货的方式,上海造纸行业主要与上海文化体育用品进出口公司和上海外贸包装公司衔接出口业务。从60年代初期起,为了扩大出口业务,上海造纸行业有13台纸机(占行业机台总数的21.5%)常年生产出口产品,能成批出口的品种有27个,出口品种也发生重大变化,中档的厚板纸等逐年减少;高档的薄型纸如拷贝纸、防油纸、色打字纸明显增长。年出口总量1966年之前稳定在2万吨左右,主要销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巴基斯坦、缅甸、埃及和香港、澳门等37个国家和地区。
  “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造纸行业的产品出口遭到严重阻碍,出口交货额连年下滑,从80年代起,出口交货额开始回升,1984年达到39184吨,金额2315万美元;1987年创出口交货额的最高纪录,达到61695吨,金额3338万美元。连年名列全国造纸业出口量榜首。1990年为26343吨,金额2063万美元,名列全国造纸业出口量的第二。
  第二节 专业配套
  1954年上海造纸工业公司成立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改组的深入进行,按照“产品归类,协作对口”的原则,从1957年起,开始从外行业并入和新建、改建了一批浆厂、加工纸厂和造纸铜网厂,逐步形成纸浆——造纸——加工纸和铜网、塑料网的专业配套网络,既增强了行业实力,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一、纸浆
  纸浆是造纸的主要原料。自1954年上海造纸工业公司成立后,为了逐步减少在原料上的对外依赖程度,发展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积极扶持利华、新华、江南、宏文等造纸厂增加自制草浆的生产能力,提高草浆质量,实行“以草代木”的同时,开始筹建专业纸浆厂。1957年与浙江省工业厅在湖州市合建年产7000吨草浆的湖州纸浆厂,1959年开始向上海造纸业供浆。1962~1970年,又先后新建或改建松江、中泥(1965年易名为上海纸浆厂)、长虹3家年产万吨以上的专业纸浆厂。各厂所产纸浆,由上海造纸工业公司计划科按月分配给业内有关造纸厂使用。
  由于专业纸浆厂的建成投产,加上利华、新华、江南、宏文等造纸厂自制纸浆的稳步发展以及全行业各厂广泛使用生打浆,使上海造纸行业的纸浆自给率稳定在65%上下。
  二、加工纸
  上海造纸公司所属专业加工纸厂,50年代仅有华丽铜版纸厂一家。1960年后,先后并入、改建、新建5家专业加工纸厂。其中,上海复写纸厂及其洋泾分厂、上海感光复印纸厂、三五纸厂每年需要原纸3万吨上下,均由上海造纸工业公司计划科统筹安排,定量供应;天章记录纸厂、华丽铜版纸厂所需原纸部分自给,缺额由上海造纸工业公司计划科调拨供应;江南造纸厂、国丰造纸厂、宝山造纸厂所需原纸全部自给。
  由于加工纸具有深加工、高附加值、低物耗、经济效益好的优势,因此发展较快,在上海造纸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1984~1988年上海造纸行业总产值增长14.86%,平均每年递增2.8%,而其中加工纸产值增长41%,平均每年递增7.1%,明显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长水平,而且呈逐年稳步发展的趋势。
  三、铜网
  上海造纸工业使用的铜网,民国26年(1937年)以前100%需从国外进口。抗战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90%仍需从国外进口。1956年后,主要向天津铜网厂、佳木斯铜网厂采购。1960年,上海造纸铜网厂建立(后易名为上海新风铜网造纸厂),当年生产铜网3.59万平方米,除少量特殊规格的铜网外,已能基本满足上海造纸业的需要。1986年8月,上海新风铜网造纸厂与江都试验机械厂合办江都分厂,次年生产铜网2.16万平方米。1989年又与崇明堡镇工业公司合建“新风崇明造纸厂”主营造纸塑料网,当年生产塑料网2.4万平方米。1990年,上海共生产造纸铜网16.14万平方,米,造纸塑料网2.44万平方米,除满足上海造纸行业所需外,还供应江苏、浙江等省各造纸厂。
  第三节 仓储、运输
  一、仓储
  1958年之前,上海造纸行业没有集中的原料专用仓库。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1958年和1964年,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先后在宝山县彭浦乡和川沙县北蔡镇建造2座年吞吐量20万吨上下的造纸原料仓库,以储存木、棉、废纸、破布等各种原料,由仓库按公司安排的供货计划,定额供应各造纸厂。
  1.彭浦仓库
  彭浦仓库的前身系上海造纸原料加工厂仓库。1958年该厂在宝山县彭浦乡老徐家宅征地80亩(53333平方米),建造竹结构库房13幢,共有6500平方米。1960年划归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原料科管理。1967年建造砖木结构库房4座,2444平方米;1977年又征地14亩(9333平方米)。经过多年调整、改建、新建,至1990年,全库拥有库房6座5285平方米,露天桩脚12只11917平方米,以及行车、汽吊、电吊、汽车吊等各种装卸设备19台(辆),成为设施比较完备的造纸原料专用仓库。
  彭浦仓库以储存来自全国各地的破布、废纸和木浆为主,建库初期年吞吐量1万吨左右。随着仓库容量的不断扩大和技术装备的日益改善,年吞吐量逐年增加。1986~1990年,年吞吐量稳定在7~10万吨,月平均库存24414吨。
  2.北蔡仓库
  北蔡仓库位于川沙县北蔡镇,创建于1964年,占地189亩,原为上海市第二商业局所属北蔡生猪饲养场。1963年10月,上海市计委为帮助造纸工业公司解决堆放造纸原料的困难,与市商业二局商定将北蔡饲养场有偿转让给造纸工业公司改作原料仓库。同年12月1日,上海造纸工业公司与北蔡饲养场正式签订转让协议书,随即建造砖木和竹瓦结构库房5座,共2665平方米。1980~1987年,又相继建造钢架料棚5座,计4070平方米。经过多次调整改建,至1990年,全库拥有各种结构的库房6677平方米,露天堆场105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码头5座,总长620米;各种装卸设备和驳运车辆28台(辆)。遂成为上海造纸行业兼具水(内河)陆装卸的大型造纸原料仓库。
  北蔡仓库初期以堆放稻草为主,兼存少量龙须草。从1970年起,以储存木浆、棉绒、废纸、废棉等原料为主。年吞吐量1979年为75399吨,1988年达到170719吨,创该库年吞吐量的最高记录,1990年为100048吨。
  二、运输
  1.市外运输
  上海造纸工业所使用的纤维类原料——木浆、废棉、破布、鞋底、稻麦草、芒杆以及废木材等,绝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凡外省市收购的原料均就地组织托运,地处铁路沿线的,一般由火车装运,地处沿海、运河沿线的,则由货轮、帆船装运。
  2.市内运输
  1956年之前,上海造纸行业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货运车辆。企业的产品、纤维类原料、化工原料以及煤炭等物资,均向运输单位托运;也有部分废纸、破布、废棉之类的原料,由出售单位送货上门。
  上海造纸业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部分工厂企业开始陆续购买货运车辆。至1957年,利华造纸厂、中国版纸厂、新华造纸厂、江南造纸厂、宏文造纸厂等8家造纸企业购买了货运机动车共21辆,72载重吨。利华、新华、宏文、江南等造纸厂,还相继开辟了水路运输,建造卸货码头,购置船只,计有拖轮一艘,拖驳34只。
  1958年以后,上海造纸原料短缺,为克服原料供应脱节,上海造纸工业系统各基层企业的供销部门,加强运输管理,相继设立专业运输小队或运输调度室。1959年,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建立了储运科,加强运输调度,做好外地原料到沪后的市内接运和储存工作。
  1960年,上海造纸业已拥有货运机动车24辆,80载重吨。但随着生产的发展,运输量逐年增长,是年的运输总量达65万吨以上,行业的自有运输能力,只能解决总运量的10%,绝大部分的运输任务仍须向市运输公司托运。
  1972年,实行水上运输业务归口,新华造纸厂的30只货运拖驳,划归上海市内河运输公司管理。
  1979年,上海造纸业的货运机车增至64辆,172.6载重吨。当年3月,公司将其中分散在17家基层企业的49辆货运车组织起来,成立了西区汽车运输队,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使用。
  1985年,全行业的货运车增至139辆,512.2载重吨。使行业的运输能力,除化工原料外的液碱、煤炭向市运输公司托运外,市内的其他运输,基本上由造纸公司车队和工厂自行解决。
  1985年以后,行业已拥有货运机动车169辆,691.5载重吨。平均每家企业有货运车
  4.25辆,但行业的运输总运量大幅度增长,年运输总量已达120万吨以上。运输能力仍显不足。
  第四节 横向联营
  一、联营单位
  1957年上海造纸工业公司与浙江省工业厅合办的湖州纸浆厂,是上海造纸工业公司与外单位合办的第一家联营企业。创办湖州纸浆厂的资金,上海造纸工业公司负担80%,浙江省工业厅负担20%,所产纸浆前者得85%,后者得15%。《人民日报》1980年7月18日刊登《联营必须互利——记跨省联营22年的湖州纸浆厂》的报道,赞扬该厂是我国实行跨省联营的最早企业之一。该厂自1959年投产之日起,到1982年,累计向上海工业公司提供纸浆148320吨,累计上缴财政900余万元。后因该厂污染严重,转产纸和纸板,上海方面对口联营单位改为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属下的朝晖造纸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造纸行业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和国务院1984年发布的《关于推行经济联合的规定》,本着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本行业的技术、管理优势,大力发展横向联营,1980~1983年的4年内,先后与川沙县洋泾乡工业公司、严桥乡工业公司、崇明县竖河乡工业公司、新民乡工业公司、金山县吕巷乡工业公司以及松江县张泽乡工业公司协作和合办6家以生产纸及纸板为主的联营企业。作为联营企业的甲方,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共投资1463万元;乙方(6家)乡工业公司合计投资1833.7万元。经工农双方议定,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对联营企业的主要职责是:新办联营企业的审查报批和一应开办事宜;联营企业生产计划的安排;任免厂长和主要技术、经营干部;生产技术业务指导;参与董事会并对董事会决议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以及其他重要事项。
  在总结城乡合建联营企业的基础上,1985~1986年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又先后与崇明县陈家镇工业公司、新民乡工业公司、新河乡工业公司,以及浙江省民丰综合厂涂布分厂、川沙县洋泾乡工业公司、星火农场、江苏省吴县青山白泥矿、江都试验机械厂等单位协作,合办了8家以生产纸板、加工纸、纱管及造纸铜网为主的联营企业。甲方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共投资801.2万元,乙方(8家单位)合计投资1299.7万元。1987~1989年,上海造纸公司进一步发挥技术优势,又与普陀区爱达工业公司、青浦县香花工业公司、朱家角水泥制品厂、川沙县张江乡工业公司、重庆玻璃纤维厂、嘉定县唐行乡工业公司、无锡彩印纸品厂等协作,开办7家以生产加工纸为主的联营厂。甲方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共投资849.4万元,乙方7家、丙方1家,合计投资1142.2万元。
  二、经济效益
  上海造纸行业城乡联营企业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注意发挥工农双方各自的优势,将大工业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乡镇企业比较灵活的经营机制结合起来,因而投资省,上马快,效益好,产量、产值、利润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据统计,1980年,洋泾、严桥等联营造纸厂,共生产纸及纸板7445吨,产值193.3万元,销售收入216.8万元,利润总额78.3万元。1985年,上海造纸联营企业发展到15家,纸及纸板产量上升到86534吨,产值9013.4万元,销售收入8474.4万元,利润1792.9万元。1990年,造纸联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到23家,纸及纸板产量达到137989吨,占全行业总产量的33.96%;产值33851.6万元,占全行业的20.50%。联营企业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成为上海造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节 第三产业
  1984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下达后,上海造纸行业通过内部改革,把富余人员组织起来,开始兴办第三产业。1984年12月~1990年底,全行业共开办集体性质的经营服务部27家。1990年从业人员1463人。
  一、经营范围
  1984年12月,新华造纸厂在上海造纸系统率先创建大中华综合服务公司,以整理分切本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损纸、坏片为主,变废为宝,提高经济效益。并在厂区东侧沿街开设门市部1间,兼营日用杂品,为本厂职工及附近居民提供方便。公司属集体经济性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当年安排富余劳动力70多人。1985~1988年,利华、中版、江南、宏文、红光、大明、前卫、勤丰、宝山、中国、神州、朝晖、江明、华丽、长征、长江、三五、感光、上复等造纸厂和造纸机械修配厂、北蔡仓库、上海纸浆厂、造纸研究所、松江纸浆厂等25个单位,也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相继兴办26家属集体经济性质的经营服务部。其中以整理、分切、加工本厂副次纸张为主的有20家,兼营食品、百货的有8家;专营技术开发、中试产品生产,代办储存、运输业务,销售和维修造纸机械,经营旅馆业和经营包装装潢印刷业的各1家。
  二、经济效益
  上海造纸公司各基层单位所办的27家经营服务部(第三产业),绝大多数利用本单位的空余房舍和场地,使用本单位的富余劳动力,经营本单位副次产品的再加工,因而投资少,成本低,销售畅,效益比较好。1986年,全行业18家经营服务部,销售总收入1459.16万元,利润总额230.42万元,交纳锐金148.24万元。1989年,25家经营服务部,销售总收入3774.65万元,利润总额440.54万元,交纳税金281.18万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253.2%、190%。1990年,27家经营服务部销售收入达到6119.4万元,利润总额491.53万元,交纳税金347.26万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16.2%、11.1%、12.3%。
  工厂企业兴办第三产业,又是合理安排富余劳动力,稳定职工情绪的有效途径。据统计,1986年全行业经营服务部共安排富余劳动力315人,1988年上升到1592人,1990年为1463人,占当年全行业职工总数的7.3%,为在第三产业工作的职工支付的工资总额,1986年为45.1万元,1988年为221.15万元,1990年为320.9万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