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纤维原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53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纤维原料
分类号: TS721
页数: 11
页码: 126-136
摘要: 本文讲述上海市造纸工业纤维原料包括木类、草类、棉类、竹类、废纸等情况。
关键词: 上海市 造纸工业 纤维原料

内容

一、木类
  有木浆(商品木浆)、废木、削木片等。
  1.木浆解放前主要依靠进口。上海进口木浆自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始,是年共进口木浆85.3吨,其后逐年有进口,数量不等,宣统二年(1910年)进口688.2吨,民国9年(1920年)进口4082.7吨,民国19年进口184.6吨,民国26年进口7598.2吨,民国37年进口9116吨。进口方式,由各私营造纸工厂通过茂孚洋行,吉时洋行,华德贸易公司,裕丰贸易公司,骏大华等向国外订购。主要来源有瑞典、美国、芬兰、加拿大、挪威等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述各国木浆来源基本断绝,一度改用苏联及我国东北木浆,由上海市造纸工业原料联购处编拟木浆配比计划,报送华东工业部核实后转知各厂,由各厂向华东工业部经理处及上海化工公司按计划购买。1955~1985年,进口木浆与国产木浆全部由轻工业部计划分配,并由轻工业部华东办事处按分配计划供应,年分配量最高达10万吨左右。自1986年始,轻工业部对配额木浆逐年减少,1990年进口木浆分配数量骤减至30246吨,减少70%以上,不足部分,进口木浆由上海造纸公司自筹外汇,委托外贸部门代理进口,国产木浆由上海造纸公司向国内各有关浆厂自行采购。
  2.废木、削木片
  为克服木浆来源困难,贯彻自力更生方针,1956年上海开始开发利用废木材、削木片、并建立上海纸浆厂,专业自制疏酸盐木浆,1990年日产硫酸盐木浆42吨。废弃木材、削木片60%采购自福建的永安、邵武、南平、三明及黑龙江、吉林等林区及其木材综合加工厂,40%采购自上海市内各木材加工厂及各区废品柴炭商店等。
  二、草类
  有稻草、麦草、龙须草、丝草、芮草、芒干、芦苇及漂白苇浆、龙须草浆、草浆、甘蔗浆等。
  1稻麦草
  以稻草制浆造纸,始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华章造纸厂。光绪二十七年至1950年的50多年间,只能配用制造本色有光纸、三顶纸及黄纸板等低档纸张。稻麦草的来源主要由经营柴草的商人在产地收购,再售与使用稻麦草的造纸厂。
  1950年1月,轻工业部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纸张会议,根据我国木浆资源紧缺情况,确立“木浆为主,草浆为辅”的原料结构方针。据此,上海造纸行业即积极开展使用草类资源,1951年2月27日,上海市造纸原料联购处与宏文造纸厂订约,委托代制可漂草浆200吨,优先分配给生产文化用纸的各厂试用,效果良好,开稻草使用于主要纸张的先例,同年四季度,有自制浆能力的大中华造纸厂、江南造纸厂、利华造纸厂等均开始自制漂白草浆,并以25%的配比生产文化用纸。为了提高草浆质量,减少草浆尘埃,提高草浆白度,以便充分合理地利用草类资源,上海造纸行业决定把优化稻麦草制浆工艺,作为科研的主攻方向。1958年,利华、江南、大中华等造纸厂先后组织技术力量,反复进行了净制漂白草浆的研究试验。1959年初,利华造纸厂的试验首先获得成功,该厂以20~40%的草浆,配用于生产双面胶版印刷纸和书写纸,达到了预期效果,一年节约外汇3万余英磅。1962年开始配入20~40%草浆生产出口纸张,亦获得成功,从而为自制精草浆,实行“以草代木”前进了一大步。其后稻麦草浆便成为上海造纸工业主要原料之一,稻麦草年用量在10万吨以上。稻麦草主要来源,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以三类物资,列入二类物资管理。上海市计划委员会每年向市郊各县下达收购计划,再由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分别与金山、松江、崇明、青浦、奉贤、嘉定、川沙、上海、宝山等各县农副公司衔接采购。不足时亦向安徽、湖北、福建、天津等省市供销合作总社及江苏的昆山、常熟、浙江的嘉兴、嘉善、平湖等地土产公司采购调运。但在上海市郊县的实际收购量,只能解决上海造纸业实际需用量的30%,如1970年计划用草10万吨,当年上海市计划部门下达郊县的指标为54500吨。而实际收购量仅31750吨,与此同时,江苏、浙江两省也中断了对上海的稻麦草供应,在这种情况下,只得向相距甚远的福建、安徽、天津等省市采购,大大提高了成本,当时上海市郊稻麦草到厂价每吨为60元,而从外省市调入的稻麦草价每吨高达180元,比郊县高出2倍。为解决长途采购调运带来的各种困难,降低运费和途耗,上海造纸行业组织力量深入本市郊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市郊农村稻麦草资源丰富,但大部分被用作生活用燃料,如以燃料煤作为交换,就能把这部分稻麦草收购下来,供造纸使用。从1970年起到1971年3月,江南造纸厂率先在松江县泗联公社叶西生产队开展“以煤换草”的试验。随后上海造纸行业4个用草厂,相继在金山、青浦、松江、上海4县各选一个公社进一步试点。经过实践,以煤代草,农民每年可节约燃料费30%左右;用煤1斤,可顶稻麦草2斤,是一项对工农双方都有利的举措。从而确定以1(煤)∶2(稻麦草)的调换比例。
  1971年10月,经市有关部门批准,在金山县全面推行以煤换草,每年供应金山县农村燃料用煤5.5万吨,换取稻麦草200万担(10万吨)。上海造纸行业与金山县共同成立以煤换草联合办公室,联合印制售草购煤(球)凭证,全面开展以煤换草工作。1977年起,又在崇明县的部分公社、国营农场中,推行以煤换草,年供燃煤4000吨,换取稻麦草2.5万吨。1978年,再向青浦县部分地区提供燃料煤1万吨,换取相应数量的稻麦草。
  1972~1990年的19年间,上海造纸行业从上述市郊农村以煤换草总共收购稻麦草158.1万吨,成为可靠的原料基地。
  2.草浆板
  土草浆是解决多数纸厂场地狭小和制浆设备能力不足等困难而组织原料的又一方法,50年代,上海造纸行业曾先后在上海市郊11个县和江苏、浙江两省共建立草浆基地107个,月供土草浆、草浆板7000吨。同期,还远至山东、湖南采购土草浆和草浆板。废草绳、草包采购自上海市各区废品公司,这只是一种临时措施,以补充稻麦草之不足。在“大跃进”时期,曾盲目采购机打草,水泼草,投产使用,对质量,成本及安全等诸方面,均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损失惨重。后均停止使用。
  3.机制草浆
  1957年,上海造纸工业公司与浙江省工业厅在湖州合建湖州纸浆厂(现为湖州造纸厂),曾以石灰蒸煮本色草浆,其中85%供上海有关纸厂使用。1959年6月正式投产,年产黄草浆6300吨。1964年,该厂改用碱法蒸煮,年产可漂草浆7000吨,至1982年的23年间,共供上海造纸行业湿草浆14.8万吨。后因环境污染,1981年7月经双方商定,停止草浆生产,改产板纸及纸。
  1985年,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发展横向协作,向安徽滁州造纸厂提供贷款50万元,1986年又向江苏沙沟造纸厂提供贷款130万元,作为草浆生产点,生产漂白草浆,供上海神州、大明等造纸厂使用。至1990年已累计供浆14876吨。
  4.芦苇
  民国16年,江南造纸厂积极研制芦苇制浆造纸获得成功,在上海开创以苇代木之举。次年5月,该厂在沪宁铁路高资车站附近增课洲购地5000余亩,设立江南制纸股份有限公司高资分厂,制造苇浆。这是上海造纸行业第一个纸浆原料基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停产,中断苇浆供应。
  1954年~1955年,上海造纸业使用的漂白苇浆,主要采购自辽宁营口造纸厂和天津造纸总厂。1960年后,逐步扩大苇浆的收购点,先后与辽宁省营口造纸厂、江苏省镇江造纸厂、内蒙古前旗造纸厂、湖南省岳阳、茶盘州、湘阴造纸厂以及湖北江陵造纸厂等订立苇浆购销协议,1962年供应1809吨,1989年为27326吨,1990年为26470吨。
  1959年,上海造纸工业恢复苇浆生产。芦苇主要来自湖南岳阳、江苏射阳、镇江及上海市郊崇明县等地。1960~1961年,由于货源紧缺,上海造纸行业组织干部、工人,赴崇明围垦、收割芦苇。由于地处长江边、东海滩,条件很差。干部、工人餐风宿露,住临时棚舍,睡泥地统铺,为缓解芦苇供应困难付出了辛勤劳动。与此同时,上海造纸业还与正在建设中的江苏镇江苇浆厂协商,采取两条应急措施;一方面由上海大中华、江南造纸厂领导带领职工赴镇江抢运芦苇;另一方面由宝山造纸厂厂长带领198名职工赴镇江苇浆厂临时安装2台湿抄机就地生产苇浆,1960年11月4日出浆,到次年7月初,累计生产漂白苇浆1876吨,缓解了上海造纸业的燃眉之急。
  1962年,由中央轻工业部投资规划生产苇浆供应上海的镇江苇浆厂建成投产,每年供上海造纸行业苇浆9000吨,成为上海的苇浆原料供应基地。60年代后期,该厂下放镇江市,自用浆数量增加,对上海的供应量逐年减少,1982年减至3000吨。为解决上海苇浆供应不足的困难,经过双方磋商,于1985年初签订协议,上海造纸行业无偿提供镇江纸浆厂资金500万元,用以扩大苇浆生产能力,协议规定1986~1995年的10年间,每年从增产中供应上海苇浆1.2万吨,共计12万吨。到1990年止,已向上海供应苇浆5.66万吨,缓解上海造纸行业苇浆的需要。
  5.芒杆、龙须草、丝草、芮草
  芒杆始用于70年代初期,1973年后,已逐步成为上海造纸工业大宗原料之一,1975年,年耗用量达22318.1吨。龙须草,用于生产复写原纸、打字纸等薄型纸张,有利于改善品质,提高强度,具有特色。芒杆、龙须草,1961年前,由上海造纸工业公司自行采购。1961年1月1日起,按照工商分工原则,移交由上海市土产公司经营采购。1964年,又归口于上海造纸公司自行采购。主要来自广东、广西、江西、浙江、四川、湖北、贵州等省。芒杆、龙须草等年采购量,最高为1976年35830吨、最低为1985年3193吨,1990年为12175吨。
  外购漂白芒甘浆,于60年代初开始使用,采购于广东江门甘化厂。外购龙须草漂白浆,来自广西田东造纸厂。为增加龙须草浆来源,1987年,上海造纸公司向广西田东造纸厂提供贷款162.7万元,向南丹造纸厂提供贷款85万元,以扩大龙须草浆生产,供应上海造纸业使用。合同规定供浆总数共为69500吨。
  三、棉类
  有破布、破布鞋、废棉、古棉、棉短绒、车肚油花、地弄花、棉纱头等。
  破布,是上海造纸工业各厂曾普遍采用的国产传统原料,自上海第一家机器造纸厂诞生起就以破布为主制浆造纸。清光绪十年至十七年,日产纸张仅2吨,破布用量不大,是通过在报纸上刊登收买旧货广告,以广招徕。以后纸厂增多,破布用量渐大。民国25年,仅龙章、天章两纸厂破布年需用量即达19~21万担。其时,纸厂大都各自委托经营破布的旧货商店代为收购。1950年下半年起,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市场破布供不应求,为抑制破布商的囤积居奇和私营纸厂抬价争购,1951年3月,成立上海造纸工业原料联购处,对破布实行统一收统一配售,并扩大到破布鞋、古棉、车肚油花、地弄花、棉纱头的采购和配售。1957年上海造纸,原料加工厂建立,接替上海造纸工业原料联购处的业务。1964年上海造纸工业公司组建造纸原料采购供应站,原造纸原料加工厂的所有业务又归口造纸原料采购供应站直接组织采购。破布、破布鞋、废棉、古棉等主要向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湖南、四川、广东、广西、河北、山西、浙江、江西、湖北、贵州、甘肃、内蒙、新疆、宁夏、陕西等省供销社采购。棉短绒来自江苏、安徽、湖北、山西、四川、湖南、河北等地棉麻公司及上海市郊各县轧花厂,由商业部门分配。
  破布及破布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供应量,最高为1960年56052吨,最低为1990年早期造纸工业度棉仓库3434吨。废棉等年供应量,最高为1978年39941吨,最低为1965年5035吨,1990年为15859吨。车肚油花、地弄花、棉纱头等采购自上海市内各棉纺厂及江苏、浙江、陕西、安徽、湖南、江西等省废品公司,以补充破布、废棉需用量之不足。1986年,通过横向协作,与湖北潜江、天门两纸厂建立协作关系,以生产漂白棉浆,供应上海。后因质次价高,于1990年先后停产。
  四、竹类
  有竹浆(商品竹浆)、云香竹、什竹、竹白等。
  竹类,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世界上首先发掘的造纸原料,千百年来为手工制纸所沿用。上海机器造纸工业形成后,依靠舶来木浆为主,工艺流程比较简单,竹浆基本停用。解放初期舶来木浆基本断绝,上海造纸工业的原料方针是自力更生,节约代用,商品竹浆即是代用原料之一,1950年7月开始逐月少量供纸厂试用,效果较好,至当年12月底共供纸厂试用商品竹浆250吨。1951年后,每年通过华东区土特产物资交流大会与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安徽等省代表签订供需合约,按月供货。商品竹浆最高年供应量为1952年14652吨,最低为1959年241吨。其后,上海造纸工业即采用云香竹、什竹等自制漂白竹浆。云香竹,什竹等采购自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土产公司,年供应量,最高为1977年17036吨,最低为1973年423吨,1990年为8647吨。
  五、废纸
  废纸是上海造纸工业的又一主要原料,自上海机器造纸工业产生后历来所使用。上海第一家机器造纸厂对所用废纸有特定的要求,规定废纸上没有华字才合格。这种废纸适合配用于制造连史、毛边、有光、白报、道林等纯白纸张。所以早期各厂所使用的废纸大都是各印刷厂、所及订书作坊从白色纸张印件上切下来的边角另料。自民国13年(1924年)竟成造纸厂开始采用廉价的有华字废纸生产灰板纸后,各种废纸便成为上海造纸原料的一个新来源。在1951年3月前,废纸由各厂自行向上海市内各废纸商采购,1951年3月起上海市造纸工业原料联购处统一收购,统一配售。1961年1月1日起,上海市内废纸划归上海废品公司经营,供应方法,由上海造纸公司按各纸厂生产纸张品种所需种类,指定各纸厂向上海市废品公司所属各区废品收购站划片定点采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供应量陆续上升1957年23112吨,1990年271779吨。在上海市内废纸供应不足时,间有向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江西等省废品公司采购,80年代后,间有委托代理商向香港和美国进口以补充。
  六、其他
  1.羊毛
  红光造纸厂和国丰造纸厂生产的羊毛纸,是印染厂和造纸厂轧光机纸粕辊的专用纸。采用下脚羊毛为原料,年产量50~100吨。下脚羊毛主要采购自上海市内各废品商店和上海、宜兴等地的毛纺织厂。
  2.玻璃纤维
  根据军事工业等部门提出的需要,1963年采用玻璃纤维为原料,试制玻璃纤维空气滤纸,其后按需列入生产,年产量50~60吨。玻璃纤维主要由上海工业玻璃二厂供货。
  3.钢渣
  1960~1961年困难时期,制造油毡原纸因破布原料来源不足,曾使用上钢一厂、华丰钢铁厂、中国纺织机械厂将钢渣通过高温熔融,高压吹喷,处理成的矿渣棉,以代替部分破布原料,制造油毡原纸,为克服当时原料困难起了一定作用。且矿渣棉耐酸碱,具有特色,故此举曾作为节约代用的新工艺、新技术之一,专题上报轻工业部和国家科委。后因钢厂生产钢渣纤维耗能高,效益低而停用。
  4.麻类
  有废麻、麻袋,麻绳等,上海造纸工业史上亦常有使用,主要是按品种安排(如卷烟纸)或临时作为当年各种造纸纤维原料不足的一种补充。
  第二节 化工原料
  一、碱
  碱是造纸工业的主要化工原料。上海造纸工业使用的烧碱,在民国26年(1937年)前,95%从国外进口主要购自美商。1949年,从国外进口仍占60%。1951年,根据各纸厂计划产量,制定用碱计划,,向上海市化轻公司申配,全部由上海天原化工厂、上海电化厂等单位供货,60年代初,因烧碱紧缺,利华、大中华等造纸厂先后建立电解食盐车间,自产烧碱。宏文造纸厂采用内蒙古土碱8000吨,进行苛化。此外,于60年代初期,曾利用钢渣炼碱,平均每吨钢渣可提炼烧碱10%左右。随着供碱情况好转,遂停产停用。1962年起,上海造纸行业中除自制木浆仍需用烧碱外,全面推广使用棉纺、印染行业中的废碱液(淡碱),一直延用至今。年使用量,1951年实际耗用烧碱286.7吨,纯碱546吨,1990年实际耗用液碱25518吨。
  二、氯
  氯是造纸工业的又一主要化工原料,上海造纸工业使用的氯,在民国26年前,100%从国外进口漂粉,主要购自日商或德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已有生产,至1949年,从国外进口由原来的100%降至20%。1951年第三季度起,所需漂粉向上海化轻公司申配,由上海天原化工厂、上海电化厂、桃浦化工厂等单位供应。1959年起停用漂白粉,全部改用液氯和次氯酸钠。年使用量,1952年实际耗用漂粉2716吨,1990年实际耗用液氯和次氯酸钠3407吨。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