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浸渍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526
颗粒名称: 二、浸渍加工
分类号: TQ320.66+9
页数: 2
页码: 121-122
摘要: 本文记述上海造纸工业浸渍加工技术不断创新,成功研制工业滤纸和湿式电化学记录纸,满足国防和民用需求。
关键词: 上海造纸 生产技术 深加工技术 浸渍加工

内容

又称吸收加工,它是用油类、蜡质、沥青、树脂、药液等物质对原纸进行浸渍吸收,改变原纸的外观或性质,满足使用要求。因此原纸一般具有良好吸收性与均匀的纤维组织,但要求有一定的强度。
  上海地区早期生产的浸渍加工纸有油纸、蜡纸、油毡纸等品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60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浸渍加工技术有了新的进展。
  1.工业滤纸
  解放后历来由苏联进口的航空液压油滤纸(220滤纸)于1960年突然中断供应,我国航空工业面临严峻局势。这种滤纸是纸质疏松,具有一定滤速与过滤效率的纸质过滤材料。经过树脂浸渍处理后加工成过滤器,供净化航空液压油之用,是飞机上不可缺少的净化过滤材料。
  国丰造纸厂开始承担工业滤纸研制任务。起初,仅凭用户提供的一小张国外纸样进行分析,从纤维原料、打浆方法,纤维改性处理等多方面进行摸索,在长网造纸机上反复多次试制,1964年终于取得突破。在此基础上再将机外刮皱改为机内起皱,解决纸张掉毛多,皱纹粗细不匀,深浅不一,孔径变大的弊病,使质量有一个飞跃,成品率由10%提高到80%。为解决纸张紧度太大,滤速太小的问题,又采取不用铜网上伏辊,压榨后用碘钨灯加热预干燥等措施,终于在普通长网多缸纸机上生产出合格的国内第一代220滤纸。1965年3月10日通过技术鉴定。1983年4月和1984年10月又先后两次改装造纸机成型部,将平网“堰内脱水”改为“斜网成型”结合其他工艺改进,滤纸的质量与产量又有提高。
  220滤纸试制成功,后,又试制HM—530燃油滤纸。这种燃油滤纸专供航空喷气发动机使用,滤芯以前均从英国进口,经过滤清器的清洁燃油要求没有灰尘、固体颗粒及水份。1964年开始研制,经多次试验,用乙基含氢硅油为憎水剂。1969年选用合适的湿强剂及树脂,提高其耐油性和减少滤纸掉毛,又以国产AE防水剂代替硅油,效果良好,符合标准。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表扬奖励。在上二种滤纸试制成功的基础上又发展系列产品,供军用柴油机使用,WC—150燃油
  滤纸和升级产品W—160燃油滤纸在1985年12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与轻工业局评为优质产品,用该滤纸做成的滤清器获国家金质奖。军工滤纸的研制带动多种民用滤纸的发展,先后研制成功多种柴油滤纸、机油滤纸、空气滤纸,简称“三滤纸”。制成的各种滤清器已广泛用于工、农业及交通运输方面。
  2.湿式电化学记录纸
  湿式电化学记录纸是将白色原纸浸渍化学药液(显色剂、稳定剂及PH值调节剂)加工制成。使用时纸含有40%左右水份,记录电流通过金属电极及纸中药液发生电化学变化,生成有色络合物,从而记录出与发送原稿完全相同的图像与文字。湿式电化学记录纸主要用于气象预报讯号接收及新闻图片、文字传真,为航空、航海事业上的重要新型记录纸。1979~1980年由三五纸厂试制生产,进行无线、有线一系列实际应用试验,并调整药液配方,终于使传输图象只要输入信号比达到规定值,层次能达到八至九级。
  电解记录纸亦属电化学记录类型,清晰度、线密度要求更高。试制后于1981年8月22日在上海和上海有线电厂试制的119机同时通过技术鉴定,供气象部门用于测雨雷达讯号的传输。于1983年获轻工业部科技成果奖。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