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技术配套用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海造纸志》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499
颗粒名称: 五、技术配套用纸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5
页码: 73-77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上海地区技术配套用纸的发展历程,包括晒图纸、复写纸、记录纸、电容器纸和聚砜酰胺纤维纸等多个方面。从民国时期起,上海陆续建立了多家生产技术配套用纸的厂家,逐步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种类,满足了不同行业的需求。
关键词: 上海市 主要产品 技术配套

内容

1.晒图纸
  民国17年(1928年)以前,上海市场上的晒图纸大部分由外国进口,英商上海东方洋行少量生产,品种为湿法铁盐型蓝底白线晒图纸。民国17年(1928年)马江晒图纸厂开始筹建,民国18年(1929年)出纸,开业之初除涂布机复卷机是机械外,其他生产过程均为手工操作,仅生产铁盐型蓝底白线晒图纸。
  民国21年(1932年)马江晒图纸厂从荷兰引进半湿法无氨晒图纸工艺配方,民国22年(1933年)又从荷兰OCE公司引进氨薰重氮型晒图纸工艺配方,生产干法重氮盐兰色及棕色多色调整像晒图纸,采用“飞马”牌商标,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因产品质量好,销售方法灵活,售后服务周到,迫使英商东方洋行于民国24年(1935年)停止生产晒图纸,马江晒图纸厂生产的晒图纸占领了国内市场。
  民国26年(1937年)日本军队侵华,马江厂被日商樱花公司侵夺,改名为樱井大二郎株式会社,年产40万米白底蓝线晒图纸,仅为战前年产80万米的一半。
  民国29年(1940年)成立的强生化工厂开始生产晒图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海仅马江、强生两厂生产晒图纸、且工艺落后,产品单一。
  1950年以后,上海陆续成立开利工业社、沪江晒图用品工业社、一大化工社、标准晒图纸工业社、这些新厂均采用氨基二苯胺重氮盐(凡拉明RT)和偶联剂2—羟基萘3—三碳酸钠(R盐)的工艺配方生产紫线晒图纸。1958年,上海成立以马江晒图纸为中心的晒图纸行业,各厂进行了生产晒图纸的专业分工。1956年马江晒图纸厂的产品增至白底紫线晒图纸和棕线二底晒图纸等2个品种。1962年马江晒图纸厂划归上海造纸工业公司领导,同年,国务院责成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管理局监督关心晒图纸质量,为此,马江晒图纸厂于1965年涂布机上改煤气明火干燥为热风干燥,用空气刮刀涂布代替玻璃刮刀涂布,采用背涂工艺,解决了晒图纸长期保存和卷曲问题。同时改变晒图纸涂料配方,试制成功以N、N二乙胺基苯重氮盐(BG)和偶联剂2、3二羟基萘6磺酸钠(2、3、6)为主盐的蓝线晒图纸。1970年又研制成功干法蓝线白底晒图纸,取代紫线晒图纸,并在全国推广。1980年新产品黑线晒图纸诞生,蓝线白底和黑线晒图纸这两种产品分别于1978年和1980年获得上海市优质产品和重大科技成果奖。“建设”牌蓝线白底晒图纸还于1978年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获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称号。
  2.复写纸
  民国20年(1931年)德商高乐斯嘉在上海设立“高乐公司”生产“高乐”牌复写纸。民国35年(1946年)10月更名为“克波公司”后,仍生产“高乐牌”复写,纸,直至1951年公司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
  1953年克波公司改名为地方国营上海纸品复制厂,继续生产复写纸。此外,上海地区生产复写纸的工厂还有古城文具工厂、华中工厂、光辉工业社、黎明文具厂等13家,分别使用“古城”牌、‘和平”牌、“古钱”牌”、“海马”牌等18种商标(见附表)。1958年这些工厂陆续并入上海纸品复制厂,统一使用“古城”牌、“帆船”牌、“长城”牌和“上海”牌等商标,后3种使用至今。
  1973年,上海感光复印纸厂接受了研制无碳复写纸的任务,样品于1978年通过鉴定,但产品质量不稳定。1984年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决定引进南斯拉夫、瑞士、奥地利、联邦德国等无碳复写纸专有技术和设备,安装于上海感光复印纸厂,1987年5月设备安装结束,12月竣工投产,产品经日本吴羽化学株式会社代为测定,在发色浓度、速度、耐光、耐热性能均超过基准值,质量达到80年代中期水平。产品供不应求。
  上海复写纸厂生产的“上海”牌双面蓝复写纸,1986年12月被评为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1988年12月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9年6月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
  3.记录纸
  上海记录纸厂于1953年开始生产仪表记录纸。1956年该厂新增圆形仪表记录纸、气象记录纸、脑电图纸等,规格有卷式和折叠式两种。
  1960年上海华丽铜版纸厂和上海纸品复制厂共同研究以脂肪酸盐为热敏材料,生产热敏型心电图纸。1964年华丽铜版纸厂试制了多种热敏型、力感型、电解型、放电型和静电型记录方式的记录纸,产品有心电图热敏记录纸、力感型仪表记录纸、碘化钾——变性淀粉型及酚类——金属铬合物电解记录纸、碳浆式和涂料式两种类型的放电记录纸、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可供复制的仪表记录纸和耐高温高压的深井压力记录纸等。1966年上海造纸工业调整生产结构,将上述产品从华丽铜版纸厂转入以研究、试制、生产各种技术配套用纸的专业工厂——上海三五纸厂生产,并使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同年上海三五纸厂研制生产了以纤维素衍生物为热敏材料的新一代心电图仪表用记录纸,与国产心电图仪配套用于临床医疗,研制生产了碳浆纸基的静电记录纸,电火花烧灼记录方式的低电压电敏纸等,均属国内首创。于1983年获轻工业部科技成果四等奖,同年获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奖,1988年获上海市重大科研成果三等奖。上海记录纸厂从1969年到1973年也先后推出医用记录纸、热敏记录纸、无色颜料为成色剂的蓝色热敏记录纸、黑色和双色热敏记录纸等新产品。
  1982年,为满足市场对记录纸的需求,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将天章造纸厂与上海记录纸厂合并,取名天章记录纸厂,扩大记录纸生产规模,提高记录纸的品质和数量,该厂生产的记录纸品种分为自动仪表记录纸、医用记录纸和气象自动记录纸三个大类,规格数千种,其中“天字”牌气象记录纸于1983年9月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5年天章记录纸厂从日本购置了TOF—211、MVF—18轮转表格印刷机,HCS、CS—02配页机、ROBO—V照排机、902A制版照相机等设备,进一步提高了记录纸的质量,使记录纸长度准确、纸边光洁、折叠整齐、钢线符合使用要求。1987年12月,“天字”牌气象记录纸被轻工业部复评为优质产品,圆形仪表记录纸被评为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良产品。
  4.电容器纸
  1970年,中国版纸厂在二车间增添全套金属离子水处理设备,改钢刀打浆为石刀打浆,用塑料管道代替铁质管道,在3号造纸机上试造电容器纸获得成功,纸薄8~12微米。当年生产电容器纸60吨。
  随着国家电子工业的发展,市场对电容器纸需求增加,中国版纸厂二车间的5号造纸机也开始生产电容器纸,1971年该厂共生产电容器纸212吨,为1970年产量的3倍,纸张造得更薄,仅7微米。产品除满足上海电子工业需求外还销往江苏、安徽、天津、辽宁、黑龙江、湖南、广西、陕西等省市。
  80年代,中国版纸厂又试制成功6微米电容器纸,年产700吨左右,最高达到787吨。1988年以后,涤纶薄膜取代电容器纸,1989年中国版纸厂停止生产电容器纸。
  中国版纸厂生产的“飞翼”牌A—Ⅱ型电容器纸于1984年被国家经委评为优质产品,获银奖。
  5.聚砜酰胺纤维纸
  聚砜酰胺纤维纸,按绝缘等级简称H级绝缘纸和F级绝缘纸。1973年4月,上海成立芳香聚砜酰胺纤维纸协作小组,由上海造纸研究所、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电器科学研究所、龙华电器厂、长虹塑料厂、直流电机厂、造纸机械厂等单位组成,共同研制聚砜酰胺纤维纸。1978年4月,上海造纸研究所在其他单位通力协作下,试制的聚砜酰胺纤维纸(H级)通过技术鉴定,产品质量符合标准,工艺稳定,可以组织生产。1980年12月,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市经济建设委员会对耐高温的聚砜酰胺材料技术(包括纺丝、造纸、复合等内容)进行了技术鉴定,通过了技术鉴定书。1982年12月,由上海造纸研究所研制的F级聚砜酰胺纤维纸通过了技术鉴定,并于当年在该所投入生产。考虑到市场对聚砜酰胺纤维纸年需求量不超过10吨这一情况,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将原定在勤丰造纸厂生产聚砜酰胺纤维纸的打算,改由上海造纸研究所生产,生产聚砜酰胺纤维纸流水线从勤丰造纸厂拆至上海造纸研究所,1983年11月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上海造纸工业公司共同投资55万元,1985年11月上海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贴息贷款10万元,1986年聚砜酰胺纤维纸生产流水线得以装竣,1987年1月通过验收,形成了年产10吨聚砜酰胺纤维纸的生产能力。
  上海造纸研究所研制生产的F级聚砜酰胺纤维纸于1986年获上海市技术进步三等奖。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南斯拉夫
相关地名
瑞士
相关地名
奥地利
相关地名
联邦德国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辽宁省
相关地名
黑龙江省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