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原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2009》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364
颗粒名称: 纤维原料
并列题名: FIBROUS MATERIALS
分类号: F426.75
页数: 36
页码: 137-172
摘要: 本文综述了30年来中国造纸工业纤维原料结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了非木材纤维制浆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前景,并探讨了国内废纸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造纸工业 纤维原料 2009年

内容

中国造纸工业纤维原料结构的回顾、现状和展望
  Review,present situation and forecast offi brous material used in China’s paper industry
  一、造纸纤维原料方针回顾
  1.1980—1998年——草木并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国家开始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可以较好地借鉴国外发展造纸工业的经验,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纸及纸板的社会需要量急剧增加,品种结构不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日益增大,因此对木材在造纸原料中的地位逐渐取得共识。1985年11月轻工业部党组会议纪要重申,造纸工业的原料方针是“草木并举,因地制宜逐步增加木材的比重,同时要加强原料基地的建设”。
  20世纪80年代,造纸工业在草木并举方针的引领下,积极开展发展木浆造纸的新举措。
  1981年3月8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关于煤炭、造纸和其他以木材为原料的大型企业,都应提取一定数量的育林费,建立原料基地。”根据这一精神,轻工业部通过一系列的细致工作,获得财政部、林业部的支持和赞助,在同年10月14日联合发出文件,提出了《关于造纸厂建立造纸林基地和提取育林费试行办法》,并要求佳木斯、吉林、南平、青州、广州、宜宾等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17个制浆造纸综合工厂作为首批试行建立造纸林基地和提取育林费的试点。
  “六五”、“七五”期间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的造纸项目“造纸速生丰产林培育与应用”,由佳木斯、齐齐哈尔、吉林、江西、奉新、岳阳、柳江纸厂分别负责樟子松、小青×黑杨、小×黑杨、湿地松、火炬松、桉树(柳桉和柠檬桉)重点丰产造纸林培育及其应用研究,轻工业部造纸研究所负责上述七种材种的纤维形态、化学组分及相应的制浆造纸试验。通过造纸和林业部门共同协作,边研究、边营造试验林多处,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均先后通过了国家验收。试验结果表明:樟子松、火炬松、湿地松、小青×黑杨、小×黑杨、柳桉、柠檬桉等都是较好的造纸原料。
  1987年,中国林学会与中国造纸学会召开的“林纸联合论证会”,提出了“林纸结合是我国林业和造纸工业的必由之路”,“以林养纸、以纸促林,林纸结合一体化生产”的建议。国务院领导对此作了批示,并由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对“林纸结合问题”作了专题调查。国务院于1988年1月下发了“关于研究林纸结合问题的会议纪要”,并确定在十八站、雷州、延边、南平四个条件成熟的林业局和造纸厂进行试点。国家在制定“八五”“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时,又决定加快制浆造纸的结构调整,尤其是把商品木浆列入了优先发展位置。具体指标为:到2000年,木浆比重由目前的13%增加到18%,新增商品木浆160万吨生产能力;到2010年,木浆比重增加到22%,再增加商品木浆160万吨的生产能力。并将湛江、牡丹江、牙克石等大型木浆项目立项。1996年8月,国务院第121次总理办公会议原则同意了湛江年产50万吨商品木浆项目建设,国家计委于1997年7月批复了该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工作业已完成。
  1980—1998年期间,造纸工业认真贯彻“草木并举”方针,截至1995年,全国24个大型造纸企业已造林23万公顷,有重点芦苇基地11个,芦苇面积50万公顷,芦苇年产量185万吨。1980—1995年间国内供应造纸用各种纤维原料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木材、芦苇、蔗渣、竹等为4.6%、草10.4%,废纸16.8%。数据表明,木材、芦苇、蔗渣、竹等原料的平均增长率跟不上同期纸及纸板年均增长10.5%的发展速度,在此期间,国内木浆虽然增加到230万吨,但是木浆比重却因纸及纸板数量增幅过大,每年下降0.6个百分点,因此在调整原料结构方面,一直未实现提高木材比重的计划。
  2.2000年至今——以木纤维、废纸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造纸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到2000年纸和纸板的产量已经达到3000万吨,消耗量达到3525万吨,分别跃居世界第三位和第二位。但是,我国造纸原料仍然以草为主,自产木浆不足10%,而高档印刷纸、强韧包装纸等以木浆为主要原料的高档纸已经成为纸品消费市场的主流。为此,国家每年不得不花费大量外汇进口木浆、废纸等造纸原料,以及直接进口成品纸及纸板以满足国内需求,仅2000年用外汇就接近70亿美元,这不但增加了国家外汇支出的负担,也是摆在造纸工业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同时,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大型造纸企业集团装备精良、原料充足的优势,必然大举抢占国内纸张市场。为此,要提高纸品的品质,塑造中国现代造纸工业,就必须逐步地把造纸产业放在以木浆为主的基础上,尽快跟上林纸一体化和现代化大生产的潮流。
  当前,建立造纸原料林基地,走林纸结合之路,进而实现林纸一体化的战备目标,不仅成为纸业、林业专家们的共识,而且已经受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1998年10月,在15位专家的倡议下,向中央领导同志呈报“关于加快人工林建设,振兴中国纸业”的建议,温家宝副总理对建议亲自做了批示,王忠禹国务委员会也作了重要指示,国家轻工业局、国家林业局根据国家经贸委的要求,联合提出建议实施方案。
  2001年2月,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造纸工业原料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业经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执行。《意见》提出:要将造纸林基地建设作为造纸工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体制上打破过去用材不造林、林纸分离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林纸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国家在加强统筹规划布局的同时,将在资金、政策性贷款、财政贴息和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持,另外还要调整、规范现行的采伐办法和收费政策。
  国家林业局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宣布,国务院已经批准了国家林业局关于认真组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加快生态建设的意见,决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集中力量实施天然林保护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其中包括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全国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力争到2010年,完成造纸速生林基地550万公顷,新增木浆产量550万吨,将国产木浆比重提高到15%。《规划》实施标志着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正式启动,打破林纸分离的传统管理模式,应用资本纽带将制浆造纸企业和营造造林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的产业化新格局。
  到2006年底,国产木浆产量已由2004年的234万吨提高到2006年的526万吨,其中年产量100万吨漂白化学木浆的海南金海浆纸公司和年产22万吨漂白化学浆的山东森博纸业公司均已正常生产,泰格林纸怀化浆纸公司年产40万吨漂白化学木浆工程即将竣工投产,湛江晨鸣纸业集团年产70万吨漂白化学木浆项目已由国家批准。广西凤凰、贺达,广东鼎丰、广纸,云南云景,福建南纸、福建青山,富伦玖龙等纸业公司都在进行技术改造,扩大化学木浆产量。化学机械木浆也在快速发展,“十五”期间,从国外引进年产10万吨以上的化机浆生产线有10条以上,其中20万吨以上的生产线有山东晨鸣、博汇,10万吨以上的生产线有山东华泰、泉林、德州、河南龙丰、瑞丰、新亚、湖南岳阳、湖北汉阳晨鸣、江西晨鸣等纸业公司。还有广西金桂、斯道拉恩索、宁波亚洲、湖北黄冈、秦皇岛抚宁、山东照东方等纸业公司正在报批之中。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72个造纸企业上报造林规划,到2010年规划建设原料林基地450万公顷。
  2007年10月,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造纸产业发展政策》正式发布,《政策》要求我国造纸工业在原料结构上总的原则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高木浆比重,扩大废纸回收利用,合理利用非木浆,逐步形成以木纤维、废纸为主、非木纤维为辅的造纸原料结构。到2010年木浆、废纸浆、非木浆结构达到26%、56%、18%。造纸工业要认真贯彻执行《政策》精神,努力建立完善的造纸产业发展市场环境,推动造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造纸纤维原料结构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造纸工业纤维原料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表2)。
  1.木浆
  (1)木浆比重平平。1980年木浆比重为24.8%,表11980—2008年造纸工业各类纸浆比例
  表21980—2008年造纸纤维原料消耗结构
  此后逐年下降,1995年下降到12.5%。在“九五”期间由于国家支持进口木浆用汇,进口木浆量逐年成倍增长,到2000年木浆比重上升到19.1%。21世纪初,国家支持发展木浆生产项目,同时鼓励外资投资建设大型木浆企业,海南金海浆纸公司(年产能100万吨)、山东亚太森博浆纸公司(年产能22万吨)、泰格林纸怀化浆纸公司(年产能40万吨)相继投产,到2008年木浆比重上升到22%。
  (2)木浆品种多样。1980年木浆用量135万吨(其中进口木浆25万吨),到2008年达到1624万吨(其中进口木浆952万吨)。国产木浆主要品种有针叶木化学浆、阔叶木化学浆、机械木浆、半化学机械木浆。近几年半化学机械木浆发展很快,年产能达到200万吨左右,占国产木浆1/3。
  (3)木浆产区转移。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禁伐的“天保工程”的林业调整方针,造纸工业及时调整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势优越的港区建立木浆厂,充分利用国外木材资源发展国内造纸工业。由于长江以南的省区最适宜发展速生丰产林,这是制浆造纸最为经济适用的木材资源渠道,该地区一部分老制浆造纸企业加速扩建、改建步伐,新建木浆项目一一获得国家批准。目前正在开工建设的大型化学木浆项目有:山东亚太森博浆纸公司二期工程(年产能100万吨)、广东湛江晨鸣浆纸公司(年产能70万吨),安徽安庆华泰浆纸公司(年产能30万吨)。
  2.废纸浆
  (1)废纸浆比重大幅度提高。1980年废纸浆用量为81.6万吨,比重为15%,2008年废纸浆用量为4439万吨,比重为60%,2008年比1980年废纸浆比重提高了45个百分点,废纸浆用量净增4357万吨。过去是小型纸厂、低档纸和纸板使用废纸造纸,现在是所有大型造纸企业都配备了废纸处理生产线,高档书刊印刷用纸、工业包装用纸板、工业信息技术用纸等都配用不同比例的废纸浆,特别是新闻报刊用纸使用100%的废纸为原料。
  (2)国产废纸浆增长缓慢。1980年废纸浆比重为15%,此后逐年上升,到1995年提高到34%。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由于国内废纸回收环节和管理不当,合理利用废纸水平不高,致使国产废纸浆的比重维持在30%~34%,长期踏步不前。
  (3)进口废纸浆飙升。20世纪80年代初,轻工业部每年拨出一定外汇额度开始组织进口美国废纸(AOCC),分别调配给天津纸板厂、上海宏文纸板厂、江苏红叶造纸厂、浙江华丰造纸厂、辽阳工业纸板厂等试用,同时为其引进废纸处理设备,效果很好。但是,由于用汇额度有限,进口废纸增长缓慢,1985年进口废纸3.5万吨,到1995年进口废纸91万吨。20世纪90年代末,造纸工业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加速推进造纸工业现代化进程,而造纸纤维原料特别是木浆原料不足已成为制约造纸工业发展的瓶颈。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造纸企业获得自主进口原料的权利,每年进口废纸以100%的速度递增,废纸品种由一个增加到七八个,进口国别从一个扩大到十几个。2000年进口废纸为371万吨,2005年为1700万吨,2008年为2420万吨。
  3.非木浆
  (1)非木浆比重大幅度下降。1980年非木浆比重为60.2%,2008年为18%,下降42个百分点,最近10年下降幅度尤为显著。其原因主要是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加大木浆、废纸和木片的进口力度,每年耗用外汇数十亿元。
  (2)苇(芒)浆发展缓慢。20世纪80年代初,由轻工业部、财政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联合颁发了《育苇费提取使用管理办法》,“六五”、“七五”期间,国家下发芦苇基地建设资金,重点支持辽宁、湖南、湖北等省芦苇基地发展。但“八五”期间苇芦基地投资终结了,致使苇芦产量增长缓慢,而同期以芦苇为原料的小型纸厂兴起,形成芦苇原料抢购之风,从此芦苇基地不堪重负,基地丧失了发展的能力。
  (3)竹子造纸是上升趋势。1980年竹浆用量为
  续表
  注:木材量=化木浆×4.5;化机×4.0;非木材纤维用量=非木浆×2.5;棉、麻、废布浆×1.3;废纸量=废纸浆×1.25。
  8.6万吨,比重为1.6%,2008年竹浆用量为138万吨,比重为1.9%,用量有所上升但发展速度缓慢,主要是与我国竹林资源品种结构和地域分散有关。全国以毛竹为代表的大径竹竹林面积占竹林总面积的2/3,杂竹(小径竹)竹林面积占1/3,毛竹和其他大径竹是工业、建材、民用、竹编等需用原料,其售价较高,不宜作造纸原料。杂竹林面积广大,蓄积量多,但分布在深山和边远丘陵地带,运输条件差,很难满足大型工业生产的需要。近十年来,在林纸一体化模式的影响下,通过建设竹林基地可解决竹浆厂的后顾之优,新建竹浆厂项目提上日程,贵州赤天化集团公司新建年产20万吨竹浆生产线于2008年投产,为发展竹浆生产开创一条新路。
  (4)禾草浆比重下降绝对量增加。1980年禾草浆比重为36.6%,草浆产量为199万吨,1995年上升到38.5%,产量为870万吨。此后,由于废纸浆发展迅速,相对草浆比重逐年下降,2008年下降到10.9%,产量为803.7万吨。当然,企业规模结构有所变化,如山东临清银河纸业公司(年产能25万吨),山东泉林纸业集团公司(年产能30万吨)、中冶美利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能15万吨)、河南漯河银鸽实业公司(年产能10万吨)等大型草浆生产线相继投产,一大批小型化学草浆厂因污染严重依法关闭,还有一批中小型化学草浆厂处于待处置之中。
  三、启示和展望
  (1)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也是淡水资源紧缺的国家,而造纸工业确实是对木材资源和淡水资源需求大户,所以,造纸工业发展应从国情、省情、地情出发。它的目标是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对物质文化生活之所需,纸品出口、以纸代塑、功能化纸、超白超强超厚纸应该刹车。不论是国家项目或是地方项目,应严格进行市场需求、经济适用性、生态环境影响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分析和评估,改变一个媳妇许配几个婆家的做法,那种无序竞争,盲目上项目的技法应得到遏制。
  (2)多原料结构向以木浆、废纸浆为主的结构转变。2008年全国纸浆消耗总量7360万吨,其中木浆1624万吨,占22%,非木浆1297万吨,占18%,废纸浆4439万吨,占60%。纸浆结构中,非木浆比例继续呈下降趋势,废纸浆增幅加大。在非木浆中禾草浆占62%,禾草浆生产耗水量大,废水处理十分困难,目前虽有1/3禾草浆企业采用碱回收或其他治污方法,但也未达到国家环保部颁发的《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的要求。因此加速发展木浆、废纸浆不仅是实现造纸工业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为彻底解决造纸工业水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需要。
  (3)专家预测,2020年纸和纸板需求量为1亿吨,按照1吨纸耗用0.92吨浆计算,其预测纤维原料结构如表3。
  为了实现木浆、废纸浆、非木浆=30.2:61.6:8.2的原料结构,第一,重点发展国产木浆,2020年国产木浆从现在650万吨增加到1800万吨,年需木材用量为4600万米3。必须加速推进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千方百计落实造纸林基地规划发展目标——450万公顷造林任务,力争木浆厂木材原料自给率达到40%~50%,其余不足部分依靠国内集体、个人林场等人工速生林生产的工业加工用材和在国外建立林业基地和木片供应基地。第二,压缩和限制禾草浆生产,预期到2020年非木浆比重由现在的19%降到8.2%,关键是降低禾草浆的用量(2008年禾草浆占非木浆的比例为62%)。主要措施是:关闭年产10万吨以下半化学法禾草浆、化学法禾草浆、其他法禾草浆生产线。改造和完善现有10万吨以上禾草浆生产企业,进一步提高禾草浆生产集中度,深化其废水治理程度。
  (黄润斌)
  表3 2020年造纸纤维原料结构预测
  30年来中国森林资源的发展与现状
  Development and situation of China’s forestr yresource in recent 30 years
  通过新中国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森林面积已占世界的4.5%,列第5位,森林蓄积占世界的3.2%,列第6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8.6%增加到现在的18.2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林业肩负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
  一、30年来中国森林资源发展变化情况
  (一)20世纪70年代中期,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蓄积量基本持平略有下降,生长量大于消耗量
  根据第一次(1973—1976)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2186万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2369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95.32亿米3,森林覆盖率12.7%。与20世纪60年代初相比,森林资源总体上呈现面积有所增加、森林覆盖率回升、蓄积有所下降的变化趋势;人工林资源有较大幅度增加,其面积已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近20%。
  (二)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出现了长消赤字的不利局面
  根据第二次(1977—1981)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为11528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02亿米3,森林覆盖率12.0%。与上次相比,全国森林面积明显减少,其中林分面积减少较多,而经济林和竹林面积均有增加。森林覆盖率下降0.7个百分点,人工林和天然林面积均有所减少。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出现了长消赤字的不利局面。
  (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森林面积略有增加,森林覆盖率开始回升,但森林蓄积继续减少,林木蓄积继续保持着高生长、高消耗态势
  根据第三次(14—1988)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为12465.28万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3101.1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05.72亿米3,森林覆盖率12.98%。与上次相比,森林面积增加385.95万公顷,其中人工林增加881.95万公顷,而天然林面积则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林木蓄积继续保持着高生长、高消耗态势。按可比口径,活立木总蓄积年均下降2734万米3,全国用材林年均赤字9610万米3,全国年均林木资源消耗量仍大于林木年均净生长量。因此,全国范围内林木蓄积量生长难以弥补消耗,蓄积量锐减的局面并未得到扭转。
  (四)20世纪90年代初,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双增长,人工林面积和蓄积增速加快,天然林面积稳中有升,蓄积经过一段下跌之后转而回升,扭转了长消赤字的被动局面
  根据第四次(1989—1993)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为13370.35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17.85亿米3,森林覆盖率13.92%。其中人工林面积达3425.16万公顷,可比口径人工林年均净增长148.44万公顷;天然林在20世纪90年代初呈现回升态势,年均净增面积约55万公顷。天然林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和缓解,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扭转了长消赤字的被动局面。
  (五)20世纪90年代末,森林面积、蓄积保持双增长,森林覆盖率同比增长缓慢,人工林面积和蓄积增速加快,用材林成过熟林资源继续呈下降趋势,林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林木消耗量居高不下,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第五次(1994—1998)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为15984.1万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4666.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24.9亿米3,森林覆盖率16.55%。人工林资源继续增加,可比口径年均净增205万公顷;天然林资源持续上升,但其低密度残次林分比例较大;中幼龄林面积占林分面积的71%,蓄积占林分蓄积的41%,结构不尽合理,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有所下降;用材林成过熟林面积比重由前期的15.9%下降到14.8%,蓄积比重由前期的41.6%下降到38.0%。
  (六)21世纪初期,森林面积、蓄积继续保持双增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高峰期
  根据第六次(1999—2003)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为17490.9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36.18亿米3;森林覆盖率18.21%。
  二、中国森林资源的现状
  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7490.92万公顷,森林蓄积124.56亿米3,活立木总蓄积136.18亿米3。针叶林面积7194万公顷,蓄积67.94亿米3;阔叶林面积7279万公顷,蓄积56.62亿米3;天然林面积11747.18万公顷,人工林面积5364.99万公顷。中国森林覆盖率18.21%(见表1)。中国森林面积占世界的4.5%,居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和美国之后,列第五位;森林蓄积占世界的3.2%,居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和刚果之后,列世界第六位;人工林面积列世界第一位;中国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32公顷,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9.421米3,居世界第122位。
  (一)天然林资源
  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木材和多种林副产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天然林面积11576.20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68.49%。其中林分面积11049.32万公顷,占95.45%;经济林面积207.7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
  表1 全国森林资源概况
  注:以上数据均包括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积1.79%;竹林地面积319.13万公顷,占2.76%;天然林蓄积1059311.12万米3,占森林蓄积的87.56%。天然林分每公顷蓄积量为95.87米3。天然疏林面积474.93万公顷,蓄积11428.93万米3。
  天然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各省(区),其中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四川、西藏5省(区)天然林面积合计5983.10万公顷,占全国的51.68%;蓄积合计732219.40万3,占全国的69.12%。
  (二)人工林资源
  人工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恢复和重建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林木产品、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工林面积5325.73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31.51%。其中,林分3229.35万公顷,占人工林面积的60.64%;经济林1931.25万公顷,占36.26%;竹林165.13万公顷,占3.10%。人工林蓄积150452.56万米3,占森林蓄积的12.44%。人工林分单位面积蓄积46.59米3/公顷。人工疏林地面积125.03万公顷,人工疏林蓄积1387.46万米3。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89.36万公顷。
  人工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集体林省(区),其中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四川5省(区)人工林面积合计为1981.11万公顷,占全国人工林面积的37.20%,蓄积合计62834.75万米3,占全国人工林蓄积的41.76%
  (三)中国森林资源特点
  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出“总量持续增加、质量有所提高、结构趋于合理、体制渐趋完善”的良好发展态势。然而,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于生态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明显不足,森林资源地理颁布不均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森林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经营水平低、综合效益差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满足林产品有效供给、有效发挥森林多种效益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看,中国现有的森林资源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1.森林资源绝对量高,人均占有量低
  中国森林绝对数值可观,分别居世界的第五位和第六位,但相对于我国地广人多、维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总量的4.5%和3.2%,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32公顷,仅是世界人均占有水平0.6的22%;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9.421米3,而世界人均占有森林蓄积达64.63米3。这就是说,用占世界不足5%的森林资源既要满足世界22%人口生产、生活需要,又要满足维护世界7%土地生态环境的需要。中国在世界上属于森林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之一。
  2.森林覆盖率较低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18.21%,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9.6%的61.52%。
  3.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制约了森林整体功能的发挥
  中国森林资源由于受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主要江河流域和山地丘陵地带。从地域分布来看,森林资源分布总的趋势是东南部多、西北部少,在东北、西南边远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东南、华南丘陵山地森林资源分布多,而西北地区、内蒙古中西部、西藏大部以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中原及长江、黄河下游地区,森林资源分布较少。我国的主要林区有东北、内蒙古林区,西南高山林区,东南低山丘陵林区,西北高山林区和热带林区等五大林区。这五大林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四成,森林面积占全国的近八成,森林蓄积占全国的九成以上。森林覆盖率以东北、内蒙古林区最高,西南高山林区最低;森林面积以东南低山丘陵林区最多,西北高山林区最少;森林蓄积以西南高山林区最多,西北高山林区最少(见表2)。
  表2 森林资源按林区分布
  4.成过熟林比例低,可采资源不足护工程。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天然林的
  在全国林分中,成熟林面积1714.79万公顷,商业性采伐,对该地区现有的天然林、人工林、灌蓄积301660.98万米3,分别占12.01%和24.94%;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采取封山堵卡、专业管护过熟林面积876.99万公顷,蓄积212482.93万米3,与个体承包等形式进行全面有效管护,并大力建设
  分别占6.14%和17.56%。在用材林中,成过熟林面积仅占12.9%,蓄积占28.8%。用材林中近成熟林蓄积量为269960万米3,占林分总蓄积的22.3%。
  5.森林生产力低,单位面积蓄积量低
  全国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84.73米3(其中天然林分95.87米3/公顷,人工林分46.59米3/公顷),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00米3。
  三、森林资源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国森林面积达到2.1亿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全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全国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45亿米3,完成低效林改造1900万公顷,减少天然林资源消耗6.8亿米3,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1333万公顷,人工林商品材的供应率达到70%左右,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林产品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最终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根据总体目标,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各阶段分别达到以下目标。
  (一)近期以保护为主,让天然林休养生息
  近期目标:尽快扭转天然林生态系统处于逆向演替的局面,主要是2000—2010年长江、黄河上中游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天然林资源保生态公益林。将东北、内蒙古等国有林区的森林划分为禁伐区、限伐区和商品林经营区,禁伐区全面停止森林采伐,限伐区调整森林采伐方式和木材产量,商品林经营区解决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到2010年,新增森林面积3668万公顷,人工林供材率达到50%(占国家材)。
  (二)中期以培育为主,加速天然林恢复与发展演替的进程
  中期目标:到2030年,逐步扩大天然林保育实施区域,在基本遏制重点生态地区生态系统逆向演替趋势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天然林资源的管护;利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促进天然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加速其恢复与发展演替的进程。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人工培育措施;对自然条件优越,已处于顶级状态的天然林,应加强管护,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对现存破坏较为严重、恢复与发展缓慢甚至逆向演替的天然林,应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加强抚育等措施,以加速其常规演替的进程。到2020年,新增森林面积2960万公顷,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61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比率达到16.80%,95%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000万公顷。
  (三)长期以资源培育及合理利用为主,实现天然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长期目标:对全国天然林分布区实行保育措施,到21世纪中叶,完善保育体系,实现森林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林业产业健康发展、资源可持续经营。到2050年,新增森林面积4696万公顷。
  (孔卓)
  非木材纤维制浆技术与装备发展前景
  Forecast for development of non-wood fiber pulp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一、我国非木材制浆的现状
  我国的非木材纤维制浆历史悠久,是世界非木浆生产规模最大的国家,在原生纸浆中比率最高时曾占85%,在总用浆量中曾超过50%以上。这种造纸纤维原料结构,在世界上几乎是独一二的,因为全世界非木浆占原生浆仅5%左右,且主要生产者就是中国。不过,进入新世纪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到2008年,非木浆已下降到占国内原生浆的66.2%,占总用浆量的18%。在各类非木浆中,禾草浆又占最大比重。其具体发展变化情况无见表1。
  表1 历年我国非木浆消耗情况
  近20年来非木浆在整个造纸原料结构中的地位却发生了显著变化:
  (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末,是我国造纸工业迅速发展时期,纸和纸板产量的增长率以两位数计,很快成为世界第二大纸和纸板生产国。在此时期纤维原料需求量大,除大量进口商品木浆和废纸外,林纸一体化工程的发展已开始列为国家的产业政策,但短时内尚难发挥作用,国产木浆一直维持在200万吨左右,虽大量增加木浆进口,但木浆比重仍下降为15%~20%。非木浆产量则在需求的拉动下很快增加到1100万吨,占总浆消耗量的50%以上,达到原生浆产量的85%左右,这十几年是我国草浆产量急剧增长的时期。
  (2)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环境保护要求日益严格,草浆污染治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矛盾激化,大量中小型草浆厂被关、停、并、转;加上近年废纸用量猛增,比重超过50%以上;林纸一体化措施逐渐发挥效力,木浆生产量增加,使近年非木浆在总浆耗中以及在原生浆中的比重均逐年下降,至2008年已分别降为18%和66%(见表1)。但非木浆的总产量没有下降,反而略有增加。这主要是由于非木浆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其清洁生产技术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由图1可以看到,竹浆在非木浆中的比重由20世纪90年代的2%左右增加到目前的10%左右;苇浆也一直保持在10%左右没有变化,而禾草浆的比重却由90年代的75%左右逐年下降到60%~65%,但草浆的生产量仍维持在800万吨/年左右。
  二、关于合理利用非木纤维原料
  2007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的《造纸产业发展政策》中,确定了“努力增加木桨比例,重视充分利用废纸、合理利用非木纤维原料”的制浆造纸原料方针。合理利用非木纤维原料,就是要重视总结我国多年利用非木纤维原料制浆的丰富经验与科研成果,并加强政策指导与推动技术进步,使困扰非木浆特别是禾草浆生产的环境污染与产品性价比差的问题获得显著进步,增添其生存活力。
  1.非木纤维禾草类原料制浆的主要问题
  从现实情况看,草类与木材制浆在环境治理方面确实存在很大差距(见表2)。
  解决草浆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在许多层面上解决问题,其中包括企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技术装备更新、金融支持等,因此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
  首先,要进一步扩大草类原料制浆造纸的生产线规模,规模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生产规模与现代化装备和技术、自动化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有密切的相关性。
  事实证明,造成草类纤维制浆污染大的核心问题是黑液提取率低和浓度低,其黑液性质不适应碱回收过程的要求,而造成回收效益低、废水排放污染负荷高、治理难度大、处理成本难以承受等问题。
  2.造成草类纤维制浆困难的原因
  草浆黑液提取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浆料滤水性差;黑液中灰分(硅)和糖类物质含量高,造成黑液黏度大、发热量低,带来蒸发和燃烧以及苛化等操作困难。另外,草浆黑液提取装备尚不完全适应草浆特性,一些企业对提取设备的操作和管理水平低等也是造成黑液提取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草浆的污染问题必须从包括制浆过程的各个工序的清洁生产工艺、设备、管理,工人的操作水平,以及废水治理系统的完善等全面入手。
  草浆滤水性差是草类制浆的致命弱点,它不但造成草浆黑液提取率低,浆料洗涤困难,废水污染负荷高,而且造成纸机车速低,纸幅含水量大,断头多等一系列抄造困难。
  草浆的滤水性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草浆比木浆有更多的半纤维素和更多的细小组分,因而草浆的初始打浆度和保水值都比化学木浆高得多。表3为草浆不同筛分组分的打浆度和保水值。
  图1 历年非木浆结构的变化(各浆种占非木浆的比例)
  表2 草类制浆与木材制浆主要污染指标的比较
  注:*为一般平均水平;**国内先进水平。
  由表可见,R28和R66等长纤维组分的原始打浆度较低,比较接近于木浆,R105的打浆度与全浆接近,而通过105筛目(打浆度却是R26、RP105)的细小组分的原始66的两倍多,可见细小组分对浆料滤水性影响之大。从各组分的保水值来看,R26和R66都具有较低的保水值,与打浆后的木浆差异不大,而R105,特别是P105两种浆料的保水值较前两种浆料大得多,远高于长纤维组分。
  众所周知,草浆黑液黏度高,热值低是造成草浆碱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各种原料的黑液都有一个“临界浓度”,超过这个浓度,黑液黏度则急剧上升。松木浆黑液的“临界浓度”较高,到50%以上时黏度才急剧上升;而麦草黑液浓度在40%则出现“临界浓度”,黏度迅速增高,造成蒸发困难,使其燃烧黑液浓度低,从而降低热效率。
  造纸界中许多学者很早以前就认为,黑液中含硅量高是导致草浆黑液黏度高的主要因素,而提出了一系列黑液除硅方法,以期解决禾草类纤维原料的碱回收问题。但实践中发现含硅量并不是影响黑液黏度的唯一因素。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在中低黑液浓度(溶液浓度小于30%)时,硅和半纤维素的含量对黏度影响程度相近;但在较高浓度(溶液浓度大于30%)时硅和半纤维素含量对黑液黏度都表现出较明显的影响,其中半纤维素含量对黏度的影响要大于硅含量。因为黑液在低浓度时,碳水化合物的线状聚合链可以各自自由移动,但在高浓度时,其聚合链相互穿插,形成一个立体网络,每一个链都不能自由移动,因而造成液体黏度增加。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了黑液热处理降黏技术,将黑液中的碳水化合物热降解,得到了明显的降黏效果。草类制浆黑液中含有较多的糖类物质和硅,是两者共同影响黑液黏度。
  三、非木材纤维制浆造纸的发展
  1.中国非木材纤维制浆的前景
  (1)在各类非木纤维原料中数量最大的是禾草类,其制浆困难也最多,一些靠近较大城市,又无扩展条件的中小草浆企业,必然会在环境与市场的双层压力下淘汰出局。从粮食作物发展的前景看,能提供作制浆原料的质量和数量都可能有减难增,估计在今后发展中,禾草类在非木纤维原料中的地位可能会逐步减退。禾草类原料制浆技术今后仍然会有进步。依据现有技术进展情况,应能有一批远离中心城市,资源较丰富,有条件建立规模在十万吨的单条生产线,企业规模在20万吨甚至更大,积极创造和采用新技术的企业,会受到支持并取得一定发展。与此同时,从长远来看,草浆生产企业应该考虑如何实施“农纸结合”的途径,如同“林纸一体化”的道理一样,不论何种造纸企业都必须把原料来源作为第一车间来对待,企业才能有生命力。
  (2)竹子的制浆造纸性能接近木材,同时具有成林较快,一次造林可供多年采伐等优点,但对地理、气候有较强选择性,且特殊用途较多,因而提高作为制浆原料的可供量,需依靠与发展造纸用材林同样重视来营造竹林基地。估计竹材在今后非木制浆原料中有一定发展前途。
  (3)荻苇生长一般都在湿地滩头,大量发展条件有限,但制浆造纸性能优于禾草,产地也相对集中,根据资源的可供量,估计近期只能维持不大的浆料比例。蔗渣产量主要决定于广西的甘蔗糖厂,作为制浆原料比荻苇的可供量更低一些。
  (4)林纸一体化作为国家的产业政策,近年已开始取得成效,表现在木浆产量(特别是化学机械木浆)逐年增加很快。但林纸一体化的发展至今仍然困难不少,进展缓慢。国家制订的林纸一体化建设计划没有完成。其重要原因是:中国人多地少,林地资源不足,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首先保证粮食生产。特别是在林纸一体化建设项目之前,大部分宜林荒地也已承包给农户,掌握大片林地的主要是国有林场和为数不多的集体林场以及农(林)民手中。林纸一体化企业如何将这些早已分配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集约化经营,工作难度大,操作成本高,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而企业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没有政府和金融业的扶持是难以进行的。这些难题迄今仍然困扰着林纸一体化的进程。
  纤维资源短缺不仅在中国,也是世界纸业发展的瓶颈。过去,中国曾强调发展草浆,因此中国纸业走出了一条与其他造纸大国原料结构不同的道路,实际上这也是中国造纸产业不得已的选择。纵观世
  表3草浆不同筛分组分的打浆度和保水值
  注:R28、R66、R105分别为截留在28目、66目、105目筛以上的组分;P105为通过105目筛组分。
  界纤维资源的现状,以及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中国纸业的原料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解决13亿万人口的用纸问题应该是多渠道的、因地制宜运用多种纤维原料。
  2.技术进步解决草浆生产的环境污染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在草浆生产各个阶段都有重要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这将成为今后草浆技术的发展方向。
  (1)采用高效的备料除尘系统:以干法处理为主,干湿法结合,开发新的备料设备,包括草料破碎、筛选、风选、清除沙尘外,尽可能多地除去草中的、鞘、节、叶、穗等不利于制浆的杂物,使备料过程的除杂率高达30%左右,使有损于草秆制浆性能的杂物,以较经济的方法,在制浆前将不适宜制浆的组分尽量除去。这样不但提高了制浆蒸煮得率,降低了碱耗,减少了纸浆中杂细胞与硅含量,并提高了纸浆的滤水性和强度。这是草类制浆技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体现了草类纤维制浆的基本特征。
  山东泉林纸业重视备料工序在草浆生产中的重要意义,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的备料流程和成套设备,使麦草除尘率达到30%,经济有效地降低了黑液中硅含量,使黑液黏度降低了一半;同时降低了蒸煮烧碱和漂剂消耗10%以上(相对量);有利于降低纸浆中杂细胞、细小纤维含量,提高了浆料滤水性,使黑液提取率达到92%;同时提高了纸浆得率和浆质量(白度、强度),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采用新的制浆技术与装备:传统的制浆工艺与方法(不论是木浆或草浆)都是以浆料的得率和质量(浆硬度)作为依据来判断制浆的好坏,但对草类纤维制浆则是很不够的,新工艺方法还应以产出高滤水性浆料和低黏度黑液为目标。
  化学法制浆是以化学力达到纤维解离的目的,草类纤维的解离点,必须使浆料脱木素率达到92%以上时纤维才能解离,较木材高得多(一般为85%左右),在如此高的脱木素率时,草浆的得率和强度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由此可以认为,草类纤维制浆完全使用化学法解离纤维是“值得怀疑”的一种方法。如果采用化学能与物理能相结合的方法使纤维的解离(即适当提高化学蒸煮浆料的硬度),这种物理能可以是蒸煮后期的爆破(喷放),或加强制浆过程中的机械作用,或蒸煮后的轻度疏解,以至不同化学处理程度的化学机械法等,应该是今后草类制浆的主要方向。这样即可提高草浆的得率和强度,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是一举多得的草类原料制浆方法,应该大力提倡。
  当然,这些做法会使未漂浆料中的残余木素含量比现行的化学浆提高,制漂白浆时会加重漂白的负担,造成漂白药剂消耗和废水污染负荷增加。但是,现代漂白技术已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漂前氧脱木素。
  因此草类纤维制浆的最佳工艺路线应该是蒸煮—氧脱木素—漂白组合。
  草类原料置换蒸煮是在我国草浆制浆经验基础上,参考木浆深度脱木素技术发展的一种新的制浆技术,使蒸煮工艺更适应草类纤维的特性,解决我国传统草浆蒸煮中存在的问题。草类纤维置换蒸煮可回收热能,降低能耗;可进行高温洗浆,降低水耗;提高纸浆得率和纸浆强度,也能减少喷放时对大气的污染。特别是此法所产生的黑液黏度比常规蒸煮黑液明显降低,非常有利于黑液的提取、蒸发和燃烧。提取黑液固形物浓度可达18%,经多次循环蒸煮使用后,固形物浓度与常规蒸煮黑液浓度相同时,其黏度约降低一半,此黑液用普通蒸发器可蒸发至固形物浓度60%以上。提高了草浆黑液的提取率和碱回收率,废水经处理系统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最新排放标准。
  草类原料制浆采用连续蒸煮设备势在必行,对10万吨以上(甚至5万吨以上)大中型草浆生产线都不能再采用蒸球。目前草浆的连蒸设备主要采用横管式,其缺点是在其中不能实施现代的蒸煮技术,如深度脱木素技术、置换蒸煮技术等。
  立锅式连蒸器是当代木材制浆的主要连蒸设备,已经发展为第六代产品(CC、MCC、EMCC、IT、低固形物、紧凑蒸煮等)了。相对来说,草类制浆的连续蒸煮缺乏研究,几十年没有根本的改变。草类原料没有采用立式蒸锅的主要障碍是草浆的滤水性问题,如果能克服这一缺陷,草浆采用立式连蒸器是完全可能的。
  (3)黑液提取与筛选系统已成熟:目前国内行之有效的并已得到推广应用的提取与筛选系统是:挤压—置换洗涤—封闭筛选组合,即:采用双辊或螺旋挤浆机(新一代平面阀波纹板真空洗浆机)(4+1)逆流洗涤流程+封闭筛选系统。黑液提取率可达到90%以上,提取与筛选用水逆流循环使用,洗浆用水量可降至40米3以下。
  (4)草浆的短流程无氯或无元素氯漂白:氧脱木素是现代制浆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序。可以有效地将浆料中残余木素脱除40%以上(单段),并较碱法蒸煮具有更高的脱木素选择性,即在获得低卡伯值浆料时,保持有较高的纸浆得率、物理强度和滤水性。近年为了提高其脱木素效率开始采用两段氧脱木素流程,可使脱木素率达到50%以上。
  国内在草浆生产中已开始使用氧脱木素技术并获得很好的效果。目前在设备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国产的中浓混合器质量还不过关,氧脱木素率尚未达到要求。
  一般来说,草浆较木浆易于漂白,氧脱木素后采用短流程ECF或TCF都可以将草浆漂白至85度左右,如:O-D0-EO-D流程或采用TCF的O-A-
  PO-P等。
  四、结语
  (1)进入21世纪后,随着环境保护要求日益严格,大量中小型草浆厂被关、停、并、转。加上近年废纸用量猛增,在原料中的比重已达60%以上;林纸一体化措施逐渐发挥效力,木浆生产量增加,使近年非木浆在总浆耗中,以及在原生浆中的比重均逐年下降,至2008年已分别降为18%和66%。
  (2)估计在今后发展中,禾草类在非木纤维原料中的地位可能会逐步减退,但禾草类原料清洁制浆技术今后仍然会有进步,一批远离中心城市,资源较丰富,采用新技术,有条件建立规模较大的现代化企业,会受到支持并取得一定发展。
  近年竹浆生产发展较快,竹林成林较快,但对地理、气候有较强选择性,且其他用途较多,作为制浆原料,需依靠营造竹林基地来提供。估计竹材在今后制浆原料中还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纵观世界纤维资源的现状以及现实国情,中国的造纸原料结构应该是因地制宜、多元化的。
  (3)技术与装备的发展来看:①开发新的高效备料设备,这是草类制浆技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体现了草类纤维制浆的基本特征。②草类纤维制浆的最佳工艺路线应该是蒸煮—氧脱木素—漂白组合;草类原料制浆采用连续蒸煮设备势在必行,但草类制浆的连续蒸煮几十年没有根本变化的现状应改变。③草浆氧脱木素技术已获得采用,但目前氧脱木素效率还不够理想。④草浆较木浆易漂白,氧脱木素后采用短流程ECF或TCF都可以将草浆漂白至80度以上。
  (李忠正)
  国内废纸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Progress of waste paper recovery technology research in Our country
  废纸回收利用不同于原生纤维原料,它是一种低消耗、低污染的再生资源,有利于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有利于缓解造纸工业原料供应不足、水资源短缺、污水排放严重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到我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7年全球纸和纸板消费量为3.94亿吨,废纸回收量达到2.08亿吨,回收率达到52.7%。中国纸及纸板生产量7350万吨,消费量7290万吨,废纸浆用量4017万吨,回用率59.3%。
  为扩大废纸回收利用,需要进一步提高废纸浆质量,2008年造纸工业对废纸处理的工艺技术与设备进行了研究与改进,以下简要介绍废纸利用的成果。
  一、废纸处理的新工艺与新技术
  (1)山东轻工学院对旧报纸漂白中产生的阳离子杂质特性进行了分析。旧报纸为美国废纸8#,取自山东华泰纸业集团。结果表明,DCS中DS(溶解物质)含量约占92%,而CS(胶体物质)仅占7.6%左右;DCS中灰分含量为63%;DS的电导率约占DCS电导率的90%;DS的阳电荷需求量占DCS电荷需求量的84%;DCS浊度主要由CS贡献;DCS中的木素主要以溶解性木素存在;DCS中的脂肪的含量较高;DCS中的碳酸化合物主要为木聚糖。李学凤教授认为,在废纸制浆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溶解和胶体物质释放出来,并被携带到其他制浆造纸工序中。这些物质大部分是碎浆时未经处理而随纤维被带入湿部的,还有一部分是在脱墨过程中没有完全除去而残留下来的。表面上这些DCS可稳定地存在于浆水系统中,但遇到系统离子环境、温度和浓度等制浆条件变化时,这些物质就有可能产生失稳或破乳现象,进而形成沉积物并产生障碍。特别是对于白水封闭循环系统,这些物质的浓度会越来越高,对浆水的化学平衡和稳定构成了极大的潜在威胁。该院还研究了废新闻纸碎浆过程中影响阴离子杂质溶出的因素(包括NaOH和H2O2用量、温度变化、碎浆时间等),为优化制浆工艺、减少阴离子杂质的危害,提出应采取的工艺条件。
  (2)华南理工大学陈嘉翔博导认为,单独用洗涤法脱墨和单独用常规浮选脱墨法对水基油墨印刷纸的脱墨,都存在一定的优点和缺点。他介绍了多种方法的结合对苯胺油墨印刷纸脱墨的影响。结果认为,采用非碱性浮选脱墨+碱性浮选脱墨的结合方法,可以得到最佳的脱墨效果。
  (3)陕西科技大学博导韩卿教授提出轻度化学预处理改善OCC纸浆回用性能。通过对OCC纸浆轻度化学预处理时相关工艺参数对纸张物理强度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对OCC纸浆采用NaOH、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进行化学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其强度指标;对OCC纸浆进行NaOH预处理后,进行PFI磨打浆,可改善其打浆性能,并有助于OCC纸浆物理性能的改善。
  二、新型化学助剂的研制与开发
  (1)陕西科技大学研究了硅酸钠模数对报纸脱墨过程的影响。认为硅酸钠是一种重要的脱墨助剂,而硅酸钠模数(产物内的二氧化硅与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对脱墨过程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硅酸钠模数为2.5、用量为4%时,对8#美国废纸有较好的脱墨效果;硅酸钠模数为1.55、用量为3%时,国产报纸脱墨浆白度较高,残余油墨含量最低,同时脱墨浆液性能,如接触角与泡沫稳定性也有很大变化。
  (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100%ONP为原料生产低定量新闻纸的生产线对三元助留助滤系统进行优化,得出了三种助剂对助留助滤的影响因素、最佳组合用量。同时对所添加的助剂在系统中的电荷密度及Zeta电位的变化进行了探讨。优化结果应用到高速纸机上,生产出质量达到45克/米2的低定量新闻纸。
  (3)华南理工大学介绍了OCC纸板厂胶黏物的沉积现象,并对沉积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它是热熔胶形成的胶黏物。同时介绍了去除浆中热熔胶黏物的应用情况。结果认为,添加绿土/阳离子聚合物固着剂是消除热熔胶黏物的有效方法。
  (4)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实验室将纳米TiO2胶体溶液直接用于废纸浮选脱墨过程中,主要考察了纳米TiO2用量、温度以及pH值对浮选脱墨效果的影响,并对其胶黏物去除的研究。实验发现,随纳米TiO2用量的增加,脱墨效果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其用量为0.06%时,残余油墨的降低量最大可达773毫克/千克,白度提高量最高可达9.4%。提高温度,碱性环境更有利于纳米TiO2浮选脱墨。浮选中纳米TiO2对胶黏物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胶黏物去除率最高可达66.8%,与空白样相比,胶黏物去除率最高可提高50.3%个百分点。
  (5)广西劲达兴纸业公司指出,采用高比例的废纸脱墨生产新闻纸容易形成胶黏物等物质,这些物质会在纸机上沉积,并导致生产缠缸断纸及纸病等问题。并分析了干网沉淀物的组分,介绍了应用保洁剂处理沉淀物的效果(该公司采用的干网清洗剂是由国外公司提供的,是一种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渗透分散剂,偏碱性)。
  (6)通过打浆可以改善纸浆回用过程中的强度,随着打浆度的增加,纤维结合力的上升,而纤维长度却下降。如果希望同时有高的撕裂度和高的抗张度的话,仅仅靠打浆是不能满足的。为弥补废纸原料性能的不足以及回用过程中带来的强度损失,造纸增强剂的使用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昆明理工大学对季铵型阳离子淀粉在废纸回用过程中的增强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当阳离子淀粉用量为1.0%、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2.0小时、pH值为5时,增强效果最佳。
  (7)目前脱墨技术基本上采用碱性化学法脱墨,由于NaOH的存在,会使含机械木浆的废纸产生“碱性发黑现象”,同时废水的COD值增高,污染环境。中性脱墨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脱墨技术,它主要采用浮选-洗涤相结合的方法,在不加碱的情况下进行废纸脱墨,从而减少了COD,并节约了成本,避免了机械浆的碱性变黑现象。它与碱性脱墨相比,具有成本低、污染小、油墨去除率高、抄纸时纸机运行性能好等优点。郑州大学对表面活性剂复配物用于中性脱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一表面活性剂、两组分表面活性剂和三组分表面活性剂均可使脱墨浆白度提高,且白度随组分数的增加而提高。三组分中性脱墨效果较好的为油酸钠+C18脂肪醇聚氧乙烯醚+JFC复配组合,最适宜的质量比为3:2:1,最佳用量为绝干废纸量的0.3%。
  (8)华泰集团与巴克曼公司合作的生物酶Op-timyze系列的试验,效果明显,应用Optimyze技术对新闻纸脱墨线浆样进行处理,并利用PULMACMastescreen胶黏物测试仪进行分析检测。加入生物酶处理后,胶黏物去除率在85%以上。
  三、废纸处理过程中的废水、废渣回用
  (1)淄博华鹏纸业公司以废纸为原料(其中国内废纸用量60%,美国废纸用量40%),日产300吨B级箱纸板。采用初沉—水解酸化—好氧—二沉工艺处理箱纸板生产废水。处理后回用水质CODCr在600毫克/升以下,用于生产车间,实现生产车间废水封闭循环。
  (2)中轻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林雪芬高工在《制浆造纸废水生化处理工程应用》一文中提到,废纸脱墨浆废水,除采用好氧工艺外,也有采用厌氧+好氧工艺的,同样,非脱墨OCC废水除可采用厌氧+好氧工艺外,也有采用单纯好氧工艺的。这两种废水的SCOD(溶解性的COD)均接近2000~3000毫克/升。究竟采用何种工艺,应该针对具体的项目,并做投资和运行成本的比较之后再进行决定。生化系统工艺流程一般由预处理、厌氧和好氧系统3个阶段组成。山东华泰废纸脱墨浆废水采用好厌处理,东莞玖龙非脱墨OCC废水采用厌氧+好氧。
  (3)浙江大学采用混凝-A/O生化工艺处理废纸造纸废水。运行结果表明,物理处理单元对于SS的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对废水中CODCr的平均去除率基本稳定在50%左右;生化处理单元对SS的去除率保持在50%左右,对CODCr的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每去除1千克COD的运行费用约为0.21元。因此,采用物化A/O生化工艺处理废纸造纸废水具有技术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
  (4)福建南纸公司采用不同型号絮凝剂提高脱墨浆污泥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新型4650型絮凝剂(阳离子)可提高废纸脱墨废水的污泥处理效果,处理后的重力床泥留着率比现使用的絮凝剂(非离子)提高15.3%,总留着率提高5.1%。
  (5)陕西科技大学对某造纸厂脱墨废水气浮后的污泥进行了分析,提出利用造纸污泥制造中密度纤维板,并通过实验得出了最佳生产工艺参数,生产出的中密度纤维板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为造纸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四、办公废纸的应用
  (1)浙江永泰纸业集团引进的办公废纸脱墨线包括二次浮选、二次热分散、多次浓缩/洗涤组合以及氧化还原漂白,生产的商品脱墨浆白度达85%~90%,尘埃度小于10毫米2/米2(TAPPI标准)。所用的美国废纸为37、39、40号,主要成分为白色化学木浆,不含磨木浆。由于办公废纸中含有激光打印纸和静电复印纸,处理工艺比较复杂,必须包括高浓碎解、高浓除砂、浮选脱墨、浓缩、热分散、漂白等工序。该废纸脱墨线生产的浆料与外购木浆质量相近,完全达到高档涂布白纸板的要求(作者注:到目前为止,进口废纸大多为废报纸、废箱纸板和废杂志纸,用于生产新闻纸、涂布白纸板、箱纸板、挂面纸板、牛卡纸及瓦楞原纸等,而利用进口办公废纸生产脱墨漂白浆替代商品化学木浆在国内少有,值得关注)。
  (2)湖南泰格林纸集团针对成浆质量要求及国际脱墨浆生产线不同供应商设备特征,研究了MOW脱墨工艺的不同配置,并对各种配置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混合办公废纸的脱墨,在第一回路中有必要设置一道浮选以去除易剥离的油墨;系统是否设置第三道浮选,关键在于整个系统的配置及化学品应用工艺;系统中如配置洗浆机,虽能提高成浆白度1%~3%ISO左右,但随着大量灰分及细小纤维的去除,系统得率大大降低。
  (3)山东临清银河纸业公司介绍以100%混合办公(MOW)废纸浆,生产高档文化用纸的经验。重点内容包括:成浆质量要求和能源消耗指标,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型号及参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山东晨鸣集团引进年产9.8万吨办公废纸脱墨浆生产线,工艺先进合理,设备世界一流,采用先进的DCS控制,产品质量完全达到进口商品木浆水平,废纸浆主要用于双胶纸、轻涂纸、铜版纸及白卡纸的生产。
  (5)华南理工大学选用3种不同类型、性能良好的脱墨剂用于混合办公废纸中性、碱性脱墨,评价不同脱墨工艺的脱墨效果,探讨添加生物酶、亚硫酸钠等药品对脱墨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类型脱墨剂对中性、碱性脱墨的适用性不同,亚硫酸钠与3种不同类型的脱墨剂一起使用对固形物流失率有不同的作用效果,生物酶碱性条件下可以改善脱墨效果,中性条件下效果不显著。
  五、国内开发研制的废纸处理设备
  (1)华南理工大学介绍了一种用于废纸脱墨的实验室浮选柱装置。它可以检测:在不同的空气流量以及浆料流量下,脱除胶黏物和灰分的能力。实验发现,即使在空气贮藏量较低、浮选柱气流量0.4米3/小时时,胶黏物去除率也能达到83.4%,灰分去除率在50%以上。实验证明,这套浮选系统对胶黏物去除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据报道,加拿大一家以OCC为原料的纸板车间应用浮选柱对废纸板浆进行了脱除胶黏物和蜡的研究和生产应用。结果证明,能除去大胶黏物和蜡等杂质以及填料和有机抽出物,同时提高了OCC浆及其渣浆的强度,纤维的损失还会减少。
  (2)福建南纸公司介绍一套日产500吨新闻纸废纸脱墨浆系统的筛选设备。筛选系统包括三道孔径为1.2毫米的粗筛和三道缝宽为0.15毫米的细筛。这套筛选设备运行性能较好,脱墨浆的质量能够满足高速纸机抄造新闻纸的要求,脱墨浆产量可达550吨/日,超过设计能力10%以上。
  (3)郑州运达造纸设备公司研制开发了废纸散包干法筛选系统。工艺流程:废纸→散包干法筛选散包干法筛选→水力碎解→湿法筛选净化→抄纸。散包机在广东、浙江、山东、湖南、山西多家企业运行,效果良好。
  (4)山东凯登公司(原济宁华一轻机公司)开发研制的OCC废纸浆处理日产600吨成套生产线以及日产250吨脱墨浆废纸处理线。包括转鼓式碎浆机,全封闭脱墨机组,不同类型的筛选设备,高效洗浆机,盘式热分散机等。
  六、国外引进的废纸处理系统案例
  1.广州纸业公司新闻纸废纸处理线
  广州纸业公司从德国Voith公司和奥地利An-dritz公司引进日产1360吨废纸脱墨生产线。转鼓碎浆机后的良浆为1750吨。废纸投入量为2200吨(风干)/日(含有15%的水分),相当于绝干原料1870吨/日。生产线包括两段浮选(前后浮选)、两段筛选(粗、精筛)、两段漂白(氧化、还原)、两段洗涤(均为多盘浓缩机)。
  主要设备有废纸捆铁丝自动脱除的连续供料系统;型号为SD425转鼓式碎浆机;第一段DR600高浓除渣机,第二段HICC480高浓除渣机;中浓孔筛分为两段,第一段三台并联的MultisorterMsm压力筛,第二段中浓孔筛(CombiSorterCSM型压力筛);低浓缝筛也分两段,第一段MultiScreen压力筛,第二段Minisorter缝筛;浮选前除渣机;第一段Eco-cell浮选脱墨槽;精筛;多盘过滤机;热分散与氧化漂白;后浮选;还原剂漂白。
  2.浙江永泰纸业集团办公废纸脱墨线
  永泰集团引进日产120吨办公废纸脱墨线工艺流程:链板输送机→碎浆机→间隙式清渣机→高效除砂器→粗筛→精筛→前浮选脱墨→圆网浓缩→第一道热分散→高浓氧化漂白→一级三段精筛→后浮选脱墨→一级四段低浓除砂→多盘过滤机→第二道热分散→中浓泵→升流式还原漂白→贮浆塔。
  七、国外废纸企业如何实现零排放
  法国一家箱纸板厂(French纸厂)以100%废纸生产箱纸板,年产量为7万吨。当地环保部门只允许纸厂每天最多排放30米3经过处理的废水。该厂采用厌氧与好氧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水零排放的经验,可供读者参考。
  该厂采取多次循环、好氧处理等各种措施,2004年利用厌氧内循环(IC)反应器和传统的活性污泥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循环回用水。该封闭循环处理系统的COD去除率达85%~90%,其中约有65%的COD是在IC反应器转化成沼气而被除去的。新系统投产后回用水的总COD含量300毫克/升,TSS含量20毫克/升,pH值7.8(废水处理前总COD含量5000毫克/升,TSS含量200毫克/升,pH值6.5)。
  另外,采用厌氧与好氧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水零排放的企业有:德国新建的Worth纸厂,以100%废纸生产挂面纸板和瓦楞原纸,年产60万吨,处理后废水100%回用,每吨纸板清水消耗量为1.5米3。美国在1996年建成的年产32万吨箱纸板厂(以100%废纸为原料)每吨纸板清水消耗已降到3.8米3。
  (顾民达)
  2008年中国的人工林建设
  Construction of plantation in China 2008
  2008年是近年来全国造林计划完成最好的一年。全国计划造林480.73万公顷,实际完成535.48万公一、2008年全国造林完成情况顷,完成年计划的111.39%,比上年增加37.03%。2008年全国造林计划完成情况见表1。
  在全年完成的造林面积中:按造林方式分,人工造林368.4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4.56%,占全年造林的68.81%;飞播造林15.4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1.44%,占全年造林的2.88%;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151.5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4.29%,占全年造林的28.35%。按造林方式分2008年造林面积与2007年比较情况见图1。
  按林种用途分,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完成造林分别为78.21万公顷、85.08万公顷、369.82万公顷、0.40万公顷和1.97万公顷,分别占全部造林面积的14.61%、15.89%69.06%、0.07%和0.37%。生态公益林(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造林保持较高比重,占全部造林面积的69.43%。2008年造林林种结构示意图见图2。按经济成分分,公有经济造林290.48万公顷,其中国有经济造林139.31万公顷,集体经济造林151.17万公顷;非公有经济造林245.00万公顷,分别占全部造林面积的26.02%、28.23%、45.75%。2008年不同经济成分造林面积比例示意图见图3。
  表1 2008年全国造林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万公顷
  图1 2008年造林面积与2007年比较情况
  按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全年造林面积位居前三位的仍然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和云南省,分别完成造林71.86万公顷、57.46万公顷和56.61万公顷。
  按林业重点工程分,2008年林业重点工程共完成造林343.85万公顷,占全国造林的比重为64.21%。2008年各地区造林及林业重点工程造林情况见表2。
  表2 各地区造林面积及林业重点工程造林面积 单位:公顷
  图2 2008年造林林种结构示意图
  图3 2008年不同经济成分造林面积比例示意图
  二、主要特点
  (一)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地震灾害,开展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重建
  年初在中国较大范围内发生的雨雪冰冻灾害,给中国林业造成巨大损失,林业基础设施遭受重创,森林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灾害造成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19个省区市受灾林地面积1933万公顷,森林蓄积损失3.4亿米3;造成235万公顷森林转变为无林地或疏林地,损失竹子38.02亿株,影响全国森林覆盖率0.25个百分点。2140个国有林场、1158个国有苗圃、8000多处自然保护区受损,林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014亿元,导致的生态损失是森林资源直接损失的12倍以上。受灾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商品林基地,2007年受灾省份的木材产量占全国木材产量的72%,因一些工业原料林受到严重破坏,从长远看使原本紧张的木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为使灾害损失减到最低,快速恢复灾区生产生活,加快培育森林资源,努力增加木材和林产品有效供给,灾害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国家林业局反应迅速,从1月10号开始,启动了卫星监测系统,对雪灾发展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随着灾情进一步加重,国家林业局成立了抗冰冻防雪灾领导小组,由贾治邦同志亲自指挥,直到春节前夕,向下发了六个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了抗灾救灾的建议和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林业局、林业干部到第一线去,保证不冻死一个人,不饿死一个人,让大家过好春节。积极筹措资金,在国家财政资金尚未启动向灾区拨款的时候,国家林业局自筹资金400
  续表
  注:退耕还林工程中包括军事管理区80000公顷荒山荒地造林。
  多万元,向当时灾害最严重的省下拨,紧接着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又分两批分别下拨了3000万元和6.7亿元资金,实行紧急救助。在组织院士、专家、官员深入灾区调研的基础上,对现有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进行了认真筛选和综合集成,及时编制出台了《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地区林业科技减灾救灾技术要点》、《雨雪冰冻灾害木清理指南》,为灾区生产自救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急需的技术服务。在湖南郴州召开了全国林业灾后重建现场会,全面部署了恢复重建工作。编制了《雨雪冰冻灾后林业生态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5年),明确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灾后林业生产保护能力、森林植被、自然保护区、林业基层单位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等主要内容与任务、森林植被恢复技术路线与技术模式以及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急需的主要政策。国务院决定投资364亿元开展灾后林业生态恢复重建,明确了减免世行贷款债务、将林业救灾资金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加快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探索建立森林经营稳定的投资渠道和长期补贴制度等八项政策。
  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四川、甘肃、陕西等灾区林业部门紧急行动,昼夜奋战,全力抢救受灾群众。非地震灾区林业部门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纷纷捐款捐物。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汶川地震灾后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整个生态修复规划投资规模201亿元,其中林业131亿元。
  在国家全力做好抗灾救灾等有关工作的同时,各受灾省区市不等不靠,快速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夺取了抗击雨雪冰冻和特大地震灾害的阶段性胜利。地震重灾区四川省紧急出台灾后重建先行采伐林木和林地使用政策,积极组织灾后重建木材供应。采取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完成植被恢复任务30万公顷,占损毁植被的90%以上。
  (二)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油茶产业
  在全球粮食危机、价格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油茶产业开始被空前关注。如果中国高产油茶林发展到400万公顷,平均亩产茶油提高到50公斤,茶油年产量有望达到300万吨,可使茶油在食用油中的消费比例从1.23%提高到27%;以油菜亩均产油40公斤计算,可置换出500万公顷耕地用来种植粮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08年国家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元月,温家宝总理专门就油茶产业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请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作出规划,并研究相应措施”;回良玉副总理也批示:“请按家宝总理批示要求,科学制定规划,提出促进发展的举措。”为落实国家领导的批示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油茶产业发展,国家林业局编制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9月11日至12日在湖南长沙召开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回良玉副总理到会并作重要讲话;成立了木本食用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国家油茶科学中心;强化油茶种苗质量管理,国家林业局发出了林场发〔2008〕213号《关于加快油茶种苗发展和强化种苗质量管理的通知》,公布了由国家林业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54个油茶良种;加大了油茶示范林建设投入力度,国家安排财政专项资金48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340万元、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安排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投资约5000万元用于油茶示范项目建设。由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姚小华研究员主持、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牵头,亚林中心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江西林科院、广西林科院参加完成的“油茶高产品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及推广”项目研究,经过20多年联合攻关,首创油茶高效丰产培育技术体系,解决了油茶产业低效问题,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地全力抓好油茶产业发展。湖南省油茶面积119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39%,年产茶油10万吨,约占全国茶油总产量的一半,油茶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油茶加工能力不断提高,涌现出了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郴州邦尔泰苏仙油脂有限公司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相应的茶油知名品牌,油茶产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省政府发布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湖南省67万公顷油茶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出台了多项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江西省近80%的国土面积为丘陵山地,近70%的面积为偏酸性黄壤和红壤,适于油茶种植的土地资源充裕,全省油茶林总面积75万公顷,常年产油量5万吨以上,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从2005年开始实施油茶产业“1155工程”,即培育10个年产值过亿元的油茶龙头企业,带动1万户油茶专业大户,建设油茶丰产林基地33万公顷,力争到2010年,全省油茶产业年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省财政设立油茶产业化发展资金,扶持高产油茶示范林基地建设,对雨雪冰冻灾后新造的油茶林,每亩补助200元;该省与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亚林所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协作关系,近十年来推广示范的高产无性系油茶,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随着油茶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青龙高科等一批油茶加工龙头企业,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持。油茶产业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拉动内需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金融危机对中国木材出口企业特别是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木材加工企业冲击较大,造成大量林业企业停工停产,进而影响到森林培育业、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工增收。林业作为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增安排投资36.5亿元,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0亿元、“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15亿元、沿海防护林工程5亿元、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3亿元、珠江防护林工程1亿元、太行山绿化工程1亿元、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试点1.5亿元。新增造林任务255万公顷。国家林业局党组对做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专题研究,部署落实林业新增投资工作,切实将中央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各项要求落到实处。11月17日,国家林业局在京召开林业扩大内需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紧急部署落实新增林业投资计划和做好灾后林业恢复重建工作,要求各地林业部门务必在接到中央新增投资计划10天内将投资细化分解到具体项目,转发下达明细计划,确保2009年“两会”前将新增资金全部支出,形成实物工作量。12月1日,国家林业局发出林造发〔2008〕241号《关于切实抓好今冬明春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抓紧做好新增投资造林任务的分解落实等工作。加强督导检查,下发了《国家林业局关于抓紧做好新增林业投资安排加强资金监管工作的通知》(林计发[2008]23号),制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林业项目资金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召开新增林业投资项目资金监督检查动员部署会议暨集中培训会,从林业实际出发,采取驻地监督检查和派工作稽查组相结合的方式,明确了监督检查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为实现新增投资资金、任务、工作、组织、责任、措施的“六落实”,国家林业局派出10个检查组于12月17日至21日,对福建、云南、黑龙江等10省区中央新增林业资金计划分解下达、资金到位、拨付、工程进度、使用、管理及工程进展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各地林业部门对新增投资的安排与落实高度重视,根据中央提出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总体要求,按照国家林业局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扎扎实实做好新增投资落实工作。截至2008年底,全国林业部门完成新增中央投资11.9亿元,占新增中央投资总额的32.6%,形成的实物工作量,有力地推进了林业生态建设步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和购买力,刺激了种子、苗木、营林机具、营林机械设备等产品的消费和需求。国家安排三北工程新增投资15亿元,直接间接拉动相关地方、社会及群众投工投劳投入近60亿元,提供季节性就业约182.5万个。天保工程预计完成国家新增10亿元投资建设任务可安排近1900万个劳动工日,增加农民收入近5.7亿元。陕西省延安市发扬老区精神,克服困难,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在冬季土地封冻前组织15个专业队和返乡农民工用15天时间完成高标准、规模化和专业化整地1万多亩。渭南市在新增林业项目实施中,带动地方政府、企业、群众投资3300万元,为中央投资830万元的4倍,给25万人(次)提供了就业机会,通过造林整地、育苗运输,增加农民收入达3200万元。河北省唐山市,成立了七个绿化攻坚督导组,由七个市委督查专员带队,历时一个多月进行督导检查,每日向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室汇报进度及问题,市林业局及各县林业局技术人员全部下到了造林现场,监督、检查、指导工程造林,保障了新增投资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四)加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鼓励发展林浆纸一体化
  国家重点地区速丰林基地建设工程稳步推进,主要树种年生长量平均达到工程造林标准,即15米3/公顷左右,高于其他一般造林;林木培育周期缩短,北方平原地区的速生杨生长周期由原来常规树种的20年左右,缩短到10年左右。人工用材林后备资源持续增加,带动了纸板加工等下游产业快速发展,为立足国内缓解木材供需矛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日益增长的需要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速丰林建设,大力推进林浆纸一体化进程。广西先后引进芬兰斯道拉恩索和印尼金光集团,在北海和钦州建设集营林、制浆、造纸于一体的大型林浆纸项目,力争把广西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林浆纸生产基地,推进广西从林业大省向林业强省转变。为配合两大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复成立广西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并于2008年11月25日揭牌。林业集团为自治区政府直属的国有独资大型企业,由自治区林业局履行出资人职责。集团经营的是从自治区直属13家国有林场划拨的14万公顷国有林地及广西高峰林浆纸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国有资产,这些林地专项用于林浆纸项目原料林基地建设,属国有林地,不能改变性质和用途。广西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后,13家参与集团的区直属国有林场管理体制不变,事业单位性质和林场在编职工事业身份不变,自治区财政给予林场原有补贴渠道不变。林地经按法规规定评估作价入股中外合资公司后,项目分红所得收益将按一定比例通过自治区林业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返回林场。项目业主被要求在原料林基地建设中,营造和保留20%左右的非桉树林,保持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安全。湖南省政府以湘政发〔2008〕25号文件发出《关于支持造纸及林纸一体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造纸及林纸一体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在岳阳、益阳、常德等环洞庭湖地区建立速生丰产林基地,生产以杨木、芦苇为主要原料的化机浆;在怀化、永州、郴州等湘西、湘南地区建立杉、松等针叶林基地,生产以松、杉树等为主要原料的长纤维化学浆;重点支持建设怀化年产40万吨漂白硫酸盐木浆及14万公顷原料林基地项目、岳阳纸业股份公司年产40万吨含机械浆印刷纸技改项目、岳阳纸业股份公司14万公顷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泰格林纸集团常德年产30万吨溶解浆林纸一体化项目、沅江纸业年产12万吨轻型纸综合技改工程等项目。对林纸企业的大型苗圃,省林业部门在优良种苗培育、供应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和规范原料林资源管理,将林纸企业已建、在建和拟建的原料林基地纳入全省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规划,除争取国家有关政策、资金支持外,省财政对其贷款给予贴息补助。对按“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政策规定营造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待补助期满后,在不破坏整体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经林业行政部门批准,退耕还林者可以依法对其所有的林木进行采伐,但要及时进行采伐迹地更新。凡优先提供给林纸企业的,视同造纸原料林享受国家各种税费优惠政策。对拥有原料林基地的林纸一体化企业作为独立的限额编制单位,实行木材采伐限额与计划单列。对企业因租山造林和青山收购而发生的林木采伐,其所需的采伐指标按限额编制渠道,由原限额编制单位统筹解决。福建省鼓励造纸(板)企业以租赁、联合、股份、补助、委托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造林,继续跟踪服务南纸在光泽县建立2.7万公顷原料林基地和金鹰集团在福建省的原料林建设情况。金鹰集团在福建省的原料林基地建设,截止2008年底,已累计落实林地约6万公顷,造林1.4万公顷,其中2008年完成造林0.4万公顷。
  (五)林业改革不断深入,林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
  一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取得了新成效。福建、江西、辽宁、浙江、云南5省基本完成主体改革,河北、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8省市全面推开主体改革,其他省区市都在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全国已明确产权到户的林地达8467万公顷,占集体林地的50%。亿万农民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获得了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发家致富的创业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各种生产要素大量向林业流动。在已经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地方,已经出现了农民工主动返乡务林的可喜现象,福建、江西各有55万、40.9万农民工返乡务林。二是林业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完善了林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国家明确要求,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全国重点公益林补偿范围已达到4660万公顷,25个省区市建立了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地方年补偿资金达18亿元,福建省从水资源费中安排35%用于生态公益林补偿。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开始建立,江西省26个县近20万公顷森林纳入火灾保险,保险金额近14亿元。通过深化林业体制机制改革,林业发展实现了由过去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向多渠道投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全面推动的转变。三是改革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年度间不能结转使用制度。由于金融危机,木材价格大幅度下降,部分地区木材滞销,库存积压严重。为减少因木材售价降低给国有森工企业、木材经营加工单位及林农带来的经济损失,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之一,12月23日,国家林业局下发了林资发〔2008〕266号《关于结转使用2008年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指标的通知》,允许各地将2008年尚未完成的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指标结转2009年后各年度使用,有效地调动了森林经营者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森林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培育和利用森林的积极性。四是编制印发了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改变了防护林造林没有定额的现状。为合理确定和控制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满足防护林造林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需要,11月19日国家林业局以林计发〔2008〕232号发出《关于印发〈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试行)》的通知,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的颁布试行,对政府制定造林扶持政策、规范造林管理、经营主体科学培育森林资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营造林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从根本上建立起来
  近些年来,农业政策日臻完善,有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林业与农业相比,虽有其自身特点,但总体上说,也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农业享有的补贴政策,从理论上讲林业也应该有,甚至这些政策应比农业更优惠,因为林木生长周期长,见效慢,林业属弱质产业,公益性强。目前,林木良种、造林、抚育、营造林机具、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补贴政策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仅有的纳入林业重点工程的造林补助等也是补助标准低,标准不一,不系统,不完善。应逐步改变造林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格局,建立统一的、系统的、全面的营造林发展长效机制。
  (二)长期忽视森林经营,森林质量、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森林经营的核心是培育森林,当前的重点是中幼龄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从总体上说,不论哪个层面都还缺少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和行动。虽然国家林业局提出加强森林经营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永恒主题,但设想的完善的森林经营政策和科学管理制度等还没有完全变成国家意志,需要进一步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形成统一共识,从上到下建立起森林经营长效机制,调动经营主体投入森林经营的积极性。
  (三)自然灾害特别是干旱严重困扰营造林事业发展
  除雨雪冰冻、地震等自然灾害外,干旱对营造林事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2008年10月下旬以来持续发生的涉及北京等15个省区市的大范围严重旱情,严重影响了近年来的新造林保存状况,也将严重影响2009年春季造林工作。面对严重旱情,缺少抗旱资金和抗旱基础设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仅北方经常干旱,南方旱灾也频繁发生。应从长计议,将林业抗旱减灾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来抓,加强林地水利设施建设;每年预留一定的抗旱减灾应急资金;建立抗旱应急机制,尽快出台抗旱条例;加大抗旱造林实用技术推广力度;研究提出林业旱灾损失评估标准,规范统计上报工作。
  (四)大中型纸(板)企业发展企业原料林举步维艰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大部分山林权分散到户,企业要规模经营,必须与众多农户谈判,遇到纠纷多、成本高、管理难、落实林地难等问题,企业难以实施规模发展原料林。企业对林区稳定信心不足,林政管理对连片、规模经营的诸多限制,各方利益调整等问题,也影响了企业扩大基地造林的积极性。
  (王恩苓)
  2008年林纸一体化进展情况
  Progress of integrated forestry and papermaking industry in 2008
  一、林业产业政策要点
  2008年,国家林业局、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和证监会等七部委出台了《林业产业政策要点》,林业新政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多元化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打破部门、区域和所有制的限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共同发展林业产业的新格局。新政提出积极支持发展商品木浆项目,鼓励现有林场及林业公司与造纸企业共同建设造纸原料林基地,这是国家积极推动和扶持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的一个新举措,将使造纸行业的发展受益。
  二、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8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全文公布,规定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有关规定继续承包。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拥有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转让权,这标志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这次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获得重要的生产资料,激发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有利于中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增长和造纸工业木材原料的供应。
  集体林权制度从五个方面进行配套改革:
  (1)改革森林经营管理制度,落实经营主体对林木的处置权;
  (2)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
  (3)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
  (4)完善公益林补偿制度;
  (5)扶持农民林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三、加快实现“林纸一体化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林纸一体化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项目包括以下8个课题:
  (1)速生纸浆林高效集约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2)速生纸浆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3)速生纸浆林树种材性分析与技术经济评估;
  (4)速生材高得率制浆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5)速生材高得率浆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
  (6)年产10万吨高得率化学机械浆制浆关键设备的研制;
  (7)速生材高得率制浆污染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
  (8)林纸一体化运行模式研究与示范。
  四、实施的林纸合作的不同形式
  1.林纸契约合作
  (1)合作经营。造林企业与林(农)场造林大户等企事业单位(下称合作对象)签订合作协议,以合作对象的林权证原件作抵押(在林业主管部门进行抵押登记),企业每年提供一定的物资及管理费,由合作对象自主经营管理并达到一定的生长指标,成材采伐时所产合格木材必须定向销售给企业。
  (2)定单收购。企业与有林木所有权的合作对象签订定向销售合同,以合作对象的林权证原件作抵押(在林业主管部门进行抵押登记),企业提供一定的订(定)金或整体一次预交一定数量的订(定)金,由合作对象自主经营管理,成材采伐时所产合格木材必须定向销售给企业。
  (3)扶持大户建设基地。企业首先与多家原料经营企业和营林大户(含由当地农户共同组成的“联户”)签订造林基地建设《扶持协议书》,明确合同双方在基地建设和木材原料购销方面的责权。在具体实施基地建设中,由纸业企业投入造林物资和技术,如种苗、肥料、农药、小额借款、科研成果或技术等,然后由签订合同的营林大户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企业全程监控资金和物资的使用过程,以此来发展企业定向的原料林基地,基地所产木材全部按市场价定向销售给纸业企业,纸业企业保证优先购买签订扶持协议的营林大户的木材原料,同时可给予其原料直销的优惠政策和原料收购保底价。纸业企业的扶持款项,在营林大户的原料销售中予以抵扣(除小额借款外,其余实物扶持均不计利息)。即由企业负责出种苗、肥料、农药、小额借款、技术等,营林大户负责出土地、人工及管护,纸业企业与营林大户的利益形成一个整体。
  2.林纸股份合作
  由林纸企业出资金,项目区国有林场、集体林场、营林单位(或大户)及当地农户以现有土地或森林资产、设施等折价入股,组成由企业控股的(51%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原料林基地开发企业(或成立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企业或项目领导小组对原料林基地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投资各方拥有由各自投资比例形成的林地使用权、经营权和财产权,对基地进行营林、管护、采伐、销售一体化操作,以有效保证木浆企业用材需求的定向、稳定供给。这种模式可从“小”做起,逐步做大,即在实现产量和效益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不断收购或转让相关资产,逐步发展壮大,不断扩大原料林基地建设规模,保证原料的有效供给。
  3.林纸一体化
  林纸企业通过在项目区及周边租赁土地或购买荒山(薪炭林、残次林)等方式,长期拥有所租赁土地或购买荒山、残次林的使用权和经营权,由企业自行投资建设并管理原料林基地,企业对林地有绝对的控制权,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降低企业所需原料的购进成本,避免原料供应的风险。林纸企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得土地资源:一是当地政府将现有荒山、荒坡无偿或低价划拨给企业建设原料林基地;二是当地政府将国有林地的林权和使用权作价转让给企业,由企业自行投资建设和管理基地;三是通过承包、租赁和购买村、组集体林的林地使用权和经营权等方式,获得对林地较长时间的使用权,建立企业自己的原料林基地;四是当地政府将营造生态保护和商品用材兼用林的林地,批准给企业营造生态保护和商品用材兼用林,企业保证做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五是通过租赁、承包当地农户土地(含未退耕地和已退耕地)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企业营造速生、丰产、高产的原料林基地。
  五、林浆纸结合形式存在的问题
  1.经营企业难以取得规模经营效益
  林地安排困难,企业很难以优惠使用价获得集中连片的宜林地,特别是山林到户后,相对集中连片的林地,需要一家一户做工作,政策处理复杂,工作量也大。生产规模小(面积小到几公顷,大到几十公顷),难以进行规模经营。
  2.林纸结合经营缺乏组织保障
  以往的林纸结合形式,特别是林纸契约合作形式缺乏一个巩固和稳定的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基地造林之初,由于有造林补助,可以刺激林农生产积极性,但没有一个组织,缺乏监督机制,难以保证把提供的营林资金全部投入到林业生产中去。至于基地如何继续完善、巩固、提高和发展,如何把基地建成集约经营、科学管理的现代化造纸林基地,更是没有保障。
  3.经营企业难以取得集约经营效益
  经营形式多是以分散的山场为基础,难以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对林纸基地生产过程进行管理。经营管理手段落后,以自然经济管理手段为主,相当多基地只造不管,难以完成生长期各项生产经营任务,面对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病虫害等防治常是无能为力、任其自然。
  4.林纸结合经营企业缺乏足够的经营自主权
  投资企业经常感到似乎只有投资与经营权,而收益权极其有限。特别在采伐林木时,要遭受种种制约,需要经过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批准、运输证的发放、木材的检尺等多个环节,有些单位与个人利用职务之便敲诈勒索,延误了时间,增加了费用,经营者苦不堪言。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林纸契约合作和林纸股份合作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林纸一体化,只是林和纸的合作。只有上述第三类的林纸结合形式才是真正的林纸一体化。
  六、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进展简况
  我国提出林浆纸一体化基地建设,已有30多年历史。1995年之前,由于林纸分离,受行业政策、投资效益、融资渠道、林地供应、生长周期以及生态保护等因素的影响,林纸一体化没有实质性进展。从2001年开始,国家颁布了有关加快建设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政策以后,一大批林纸企业为了解决自身木浆的需要,开始加快植树造林,林纸一体化基地建设有了新的进展。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全文公布,激发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建设的加快发展。当前的问题是林纸企业必须认真贯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继续推进《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的实施,加大力度抓好国家与省市已批准建设的林纸一体化工程项目,其中较大的项目有:湖南泰格、福建南纸、晨鸣湛江、安徽安庆、印尼金光、芬兰斯道拉·恩索等20多家林纸企业的造纸林基地。到2010年,力争实现规划建设造纸林基地500万公顷、新增木浆生产能力645万吨的目标。下面介绍2008年重点企业林浆纸一体化工程进展简况。
  1.中冶集团纸业公司
  (1)2007年4月11—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考察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中冶美利纸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造林基地,胡主席顶着大风、登上沙丘,实地察看治沙固沙情况,详细询问了治沙、造林效果和成本、效益情况,充分肯定了中冶美利将治沙、固沙、造林、造纸、水资源循环利用于一体的发展模式。总书记说,这是一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好项目,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还对中冶美利纸业“联姻”的做法表示赞赏,他说,西部地区要利用资源优势主动承接东部的产业分工和梯度转移,积极吸收有实力的企业、资源、资金、技术。最后强调,要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好,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确保已经取得的成果得到巩固,已经确定的计划稳步推进,通过长期努力,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为祖国西部绿色屏障的建设作出贡献。
  截止2008年底,美利集团绿丰林业公司组建的7个林场,在宁夏、甘肃、内蒙古三省(区)十五个县,沿腾格里沙漠边缘半径纵深260公里地域内植树造林,已完成规划的3.3万公顷原料林基地,新增0.3万公顷林地也已开始栽种,长势良好。
  (2)中冶集团贵州黔东南年产60万吨浆纸和23.33万公顷(其中马尾松13.33万公顷、桦木4.67万公顷、意大利杨5.33万公顷)原料基地项目的筹建工作正在顺利展开,该项目得到贵州省及黔东南州政府的支持和配合。黔东南州相关部门多次召开协调会,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水、电、交通等相关问题,并责成有关部门分别出具了承诺函。目前就项目业主变更、项目选址、土地预审、林基地建设方案、水资源论证、项目环评等问题进行讨论,尽快提出建设方案。
  2.金光APP(中国)集团
  金光集团APP采用先进的造林技术,以“科学营林、立足环保、追求高产、造福人类”的营林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现代林业的发展,促进了人与自然、工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截至目前,金光集团APP先后在广东、海南、云南、河南、广西等10个省(区)完成造林面积近33.3万公顷,特别是在荒山、荒地进行科学营林,有效地预防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APP通过持续发展和集约经营,不仅能够提供大量的木材资源,还可以有效保护天然林和环境。APP投入巨资建成现代化研发中心和苗圃、生物育苗、无性繁殖、菌根、水培等技术,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对造林质量的保障作用。同时还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进行科研合作,积极推进林业的改革创新,发展现代化营林技术。
  (1)海南金海纸浆厂年产100万吨化学木浆工程已于2005年初投产,年需制浆木材约400万米3该厂在建设前几年已开始造林,按照集团规划在海南省建设浆纸林基地23.3万公顷,此方案已获省政府的批准,正在逐年实施。海南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发展已跃全国前列。总投资160亿元的160万吨文化用纸生产项目,正在海南洋浦建设,其中纸机由福伊特公司提供,采用串联靴压新技术,安装了世界最大的压榨部件,设计宽度为11米,长20米,高10.5米。每生产1千克纸只需消耗5升水。该公司已投入使用的23.3万公顷人工速生林项目、100万吨制浆项目环环相扣,标志着海南将形成国内第一个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链。
  (2)金光APP广西金桂浆纸业有限公司的林纸一体化项目总投资410多亿元,年产310万吨纸、180万吨浆,配套原料林基地60万公顷。建设分两期进行,其中一期工程为年产30万吨漂白化学热磨机械浆和年产60万吨高档纸生产线各一条,并配套6.7万公顷林业基地,总投资80亿元。目前,工厂配套的设备已到位,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制浆生产线、电力设备、污水处理装置也陆续安装完成。该公司已在广西累计营造速生林10万多公顷。另外,在钦州建立亚洲最大的单一树种育苗基地。
  2008年12月6日APP广西金桂浆纸项目,一号化机浆车间主体工程竣工。这是APP广西“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一期的核心组成部分,年产化机浆30万吨、食品白卡纸60万吨。该项目倾力环保,水污染物化学耗氧量≤1.4千克/吨、生物耗氧量≤0.28千克/吨,固体悬浮物≤0.42千克/吨。
  (3)金光集团以9.2亿元竞拍得原四川雅安制浆造纸厂,2007年8月初,正式宣布在雅安的建设规划:2008年浆纸量将实现13万吨/年,2010年生产能力扩大到30万吨/年,2008年将新发展8000~10667公顷竹林,规划建设竹基地2.67万公顷、巨桉基地1.33万公顷。
  (4)金光APP旗下的四川金安浆纸公司投资的纸浆原料林基地于2008年9月20日在当地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助下,完成检查验收。按照规划,至2008年底,金安浆厂完成年产量5 ~8万吨的技术改造,使浆纸产量达到10万吨,到2010年,形成年产量20 ~ 5万吨化学浆和20万吨纸的生产能
  力。金光APP在充分利用当地的竹木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大原料林种植的投入。
  (5)2007年8月3日金光APP在沈阳规划投资的金新浆纸业公司林浆纸一体化工程项目奠基,总投资103亿元,建设年产50万吨漂白化学机械浆、70万吨高档纸,同时配套建设13.3万公顷原料林基地,目前正在进行植树造林。
  (6)广东清远市政府与金光集团举行了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签约仪式。金光集团在广东清远,计划投资10亿美元,建设16.67万公顷速生林基地和60万吨/年纸项目,首期10万公顷基地,30万吨/年纸。
  3.湖南泰格林纸集团
  (1)湖南泰格林纸集团岳阳纸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在湖南、湖北两省的56个县、市开展了大规模的人工造林,累计投资近7亿元,自主造林10万公顷、拥有林地面积达32.1万公顷。目前,公司自营林已进入轮伐期,形成了“林浆纸一体化”的新型产业化格局。到2010年林业基地面积扩大到65万公顷,2015年达到100万公顷,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将提高10个百分点。湖南省委表示,要把泰格林纸集团的林纸产业作为湖
  南的支柱产业,享受湖南省重点工程的优惠政策。
  (2)2008年9月8日,泰格林纸集团怀化40万吨制浆项目竣工投产。该项目带动当地14万公顷原料林基地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2.5个百分点,新增2600万个就业机会。
  (3)泰格林纸集团拟与中冶集团合作在湖南省沅江市建设年产30万吨化机浆纸项目,原料主要来自本地区杨树人工林。
  4.山东华泰纸业集团
  (1)2008年11月8日,华泰总部林纸一体化项目开工奠基,该项目标志着华泰集团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华泰集团按照国内、国际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到自然条件适宜、林地资源丰富的老挝、泰国等毗邻国家植树造林,与国外大型林业公司合资建设浆厂。该项目是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国务院立项的国家重点项目,项目将引进世界一流装备和现代化信息自动控制系统,建设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档铜版纸生产线。
  (2)近年来,华泰总部所在地区东营市为建设“三网绿化”——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基础工程,依托龙头企业华泰的林纸一体化项目,通过自营林、合同林、定单林等方式,已在东营市及周边地区发展纸浆林4万公顷。
  (3)在安徽安庆市长江中下游地区总体规划的33.3万公顷针叶林、70万吨漂白针叶浆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进展顺利。
  5.斯道拉恩索集团
  2008年12月16日斯道拉恩索集团在位于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工业区举行厂址奠基典礼,项目由斯道拉恩索集团与广西林业集团合资共同建设。项目总投资220亿元,规模为年产120万吨浆、90万吨纸和纸板,建设用地40万公顷。该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年生产桉木化学浆90万吨,包括白卡纸板45万吨,拟于2008年建成;二期工程年生产桉木化机浆30万吨、铜版纸25万吨、高档文化用纸20万吨,到2012年全部建成。
  6.山东晨鸣纸业集团公司
  (1)湛江晨鸣纸业公司年度70万吨木浆项目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大型国家重点项目,是国家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工程,于2008年9月正式动工。该项目计划总投资94亿元,设计规模为年产漂白硫酸盐阔叶木浆70万吨,配套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20万公顷,其中自营林基地5万公顷。该项目引进国际上先进成熟的低能耗硫酸盐蒸煮工艺及设备,包括带冷喷放、中浓封闭筛选、两段氧脱木素技术及轻ECF四段漂白工艺,制浆黑液全部送碱回收处理,回收碱全部用于生产。浆厂产生的废弃物全部用作燃料发电供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少量废水、废渣经过处理达标后,循环回用。
  (2)江西晨鸣纸业公司加快推进原料林建设,现已租赁1333.33公顷原料林基地,其中完成造林267公顷。2008年全面启动原料林建设工作,一方面,抽调管理和业务骨干,组建林业公司,办理林业加工经营许可证、苗木生产经营许可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实现原料林建设的规范化。另一方面,制订原料林建设计划,做好资金筹集工作。目前,已采取租赁荒山林地、购买现有林地等方式,在南昌周边的德安、鄱阳、东乡等县发展原料林基地,力争2008年内完成6667公顷原料林基地建设的目标。
  (3)2008年江西省在原计划20万公顷造林任务的基础上,再增13.3万公顷。并采取容器苗育的方式,将造林时间延长到5—6月份,江西省加快速生林发展,将有利于江西晨鸣纸业公司的木材供应。
  7.山东亚太森博浆纸公司
  2008年11月,山东亚太森博浆纸公司二期木浆项目,总投资113亿元,扩建年产100万吨木浆工程,银团贷款协议签字仪式在济南举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将对该项目提供为期10年的75亿人民币银团贷款。该项目还规划在广东省内造林10万公顷,到2008年底,已完成4万公顷,项目年需木材434万米3,差额部分由亚太资源国际控股公司在印尼的原料林基地提供。
  8.云南云景林纸公司
  该公司走林纸结合道路,实行“公司+林场”的战略最早的企业,到2008年已完成规划6.67万公顷造纸林基地。近年来,公司从广东引种桉树,对原计划6.67万公顷思茅松调整为4万公顷思茅松,2.67万公顷速生桉树。桉树的引种,标志着该公司在种植技术、树种选择上的一次突破,它不仅仅缩短了木材的生长周期,提高木材的利用价值,还将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9.福建省林浆纸一体化项目
  (1)南纸规划建设原料林基地10万公顷以及年产18万吨胶印新闻纸和24万吨化机浆,项目总投资15.61亿元,该项目还在实施之中。光泽县和南纸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8月23日签订协议,在光泽县合作建设南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首期面积2.67万公顷。
  (2)青山纸业公司林纸一体化累计投资1.5亿元,已建成林地3.67万公顷,规划到2015年营造基地34.67万公顷,纸浆年产量68万吨,纸和纸板100万吨。
  10.河南林浆纸一体化
  (1)河南濮阳龙丰纸业公司林纸一体化项目,总体规划为30万吨杨木化机浆、50万吨高档印刷纸、6.67万公顷造林基地。到2008年,已在濮阳市定单造林6000公顷,并与内黄、民权、白条等国有林场合作建设自营林。濮阳市杨树种植面积从2002年的1.3万公顷,迅速扩大到2008年的9.3万公顷,带动周边地区成立杨木枝桠材商品木片加工厂240多家,从业人员4000多人,仅商品木片一项,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数千万元。
  (2)河南焦作瑞丰纸业公司林纸一体化项目总投资60亿元,营造5.33~6.67万公顷原料林基地,建设年产30万吨杨木化机浆生产线,60万吨高档印刷纸生产线。其中一期年产15万吨P-RCAPMP杨木化机浆工程已竣工投产。
  (3)河南银鸽集团于2007年成功控股改组兼并原泸州巨森纸业公司,成立四川银鸽公司。计划投资12亿元,在四川泸州市新建年产12万吨竹浆项目和1.33万公顷竹林基地。
  11.山东太阳纸业公司
  2008年6月11日山东太阳纸业公司公告,总投资300万美元在老挝成立太阳老挝公司,从事育苗和示范林建设。该公司现已取得老挝沙湾拿吉省政府颁发的营林执照、税务登记证书、批准投资证书和从事农林行业的批准书。太阳纸业公司还需要向山东省外经贸厅提出申请并备案后,再向中国驻老挝大使馆进行备案,太阳纸业公司已在老挝建立办事处。
  12.贵州赤天化浆纸公司(竹林)
  2008年10月22日贵州赤天化纸业公司年产20万吨漂白化学竹浆的林浆纸一体化工程正式投产。该工程引进Andritz、Metso和Kvaermer等国外先进制浆、抄浆、碱回收以及DCS集散控制系统的主体设备。该项目的投产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林农业发展。目前在赤水及周边地区租赁田、土、山林进行低产林改造和荒山造林,造林区覆盖黔北3个县(市、区)及周边地区,现已租赁0.67万公顷栽种撑绿竹3号和绵竹等杂竹。林浆纸一体化基地一期工程1.33万公顷,投资7亿余元,建设期为7年,每年提供杂竹60万吨。已扶持种竹大户156户,累计面积4318公顷。公司已建基地面积9639公顷,其中自建基地面积4760公顷,股份合作建面积560公顷。
  (顾民达)
  2003—2008年我国废纸进口情况
  Waste papers imports in our country in 2003—2008
  单位:吨
  (梁川)
  我国纸浆分国别进口情况
  Market pulp imports by countries
  单位:吨
  续表
  续表
  (梁川)

附注

注:木材量=化木浆×4.5;化机×4.0;非木材纤维用量=非木浆×2.5;棉、麻、废布浆×1.3;废纸量=废纸浆×1.25。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2009

《中国造纸年鉴·2009》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本年鉴为中国造纸年鉴第13卷,栏目有:综述、产品与市场、发展与建设、产品与市场、纤维原料、环境保护、科技、教育、企业、事件、社团工作附录、单位名录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