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纸工业纤维原料结构及发展趋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0048
颗粒名称: 中国造纸工业纤维原料结构及发展趋势
分类号: F426.7;F426.83
页数: 9
页码: 177-185
摘要: 本文首先概述了全球及中国造纸原料的使用情况,特别突出了中国对非木材原料的依赖。随后,文章详细剖析了中国造纸原料结构的特点,包括主要原料种类及其变化,并指出了原料供应的现状与问题。
关键词: 造纸工业 纤维原料 发展趋势

内容

1.造纸原料结构
  植物纤维是发展制浆造纸工业的基本原料。根据国际统计资料,世界造纸工业用木材约占制浆纤维原料(不包括废纸)的90%以上,而我国制浆纤维原料中,木材所占比重很小,草类等非木材原料所占比重十分突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的最大草浆生产国家。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3—1998年制浆能力调查资料称:1993年世界总计的非木材原料制浆能力为2100万吨,世界非木材纸浆的73%是由中国制造的,印度和中国生产占非木材纸浆世界总量的80%。
  长期以来,我国造纸纤维原料是以多种木本、草本植物为原料,木本植物主要是:落叶松、马尾松、杨木、桦木;草本植物主要是:芦苇、芒杆、竹子、甘蔗渣、麦草、稻草、龙须草、麻、棉等。
  近年原料结构比例变化不大,以1997年为例,1997年纸及纸板产量2733万吨,进口纸及纸板552万吨,出口27万吨,1997年纸及纸板消费量为3258.5万吨。1997年耗用各种纸浆总量为2541.7万吨,包括进口木浆154.1万吨,废纸浆840万吨,自制纸浆为1547.6万吨。
  2.措施和对策
  2.1 积极发展人工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
  据林业部门介绍,全国速生林实际保存面积为422万公顷,规划到2000年发展到798万公顷,2010年达到1480万公顷。规划实现后,200年可提供木材250万米3,2010年提供3600~4000万米3,其中主要是造纸纤维用材林。
  2.2 巩固和发展造纸林基地现有纸厂造纸林基地应加以巩固和发展,新建纸浆厂必须相应建设造纸林基地2000年争取达到67万公顷,2010年达到133万公顷。
  2.3外商在华造林使南粤山区更加郁郁葱葱
  新加坡亚洲纸业有限公司在韶关、清远两地营林相当成功,其速生丰产林年平均长高达10米,营林面积已达36万亩,成为造林速度最快的一家。另一个造林大户泰国顺和成集团也在汕尾市建起了面积达60亩的工厂化苗圃场,已完成造林8万亩,林木年均长高达6米,亩产年生长2立方米木材。泰国金准投资有限公司在台山兴办的10万亩林木,亦一片翠绿。
  时至1998年3月,一批日本,泰国商人仍在斥巨资在粤西山区建立外资独资造林企业,其首期营林面积就达数万亩。
  广东成为外资首选的造林大省,有其政策因素、宜林气候、“窗口”地缘优势及1.36亿亩林地面积资源优势等等。据1997年不完全统计,全省大宗外商造林项目达8户,合同利用外资3.1亿元,造林面积近400万亩。
  2.4 木片
  近几年,木片年产量约为400万吨(折合800万米3)这些木片大多产于东北、内蒙古、华南及福建等省区。,有30%的木片供出口,其余的用于本地造纸工业、纤维板生产以及其他用途。从长远看,木片将是中国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来源。
  2.5非木材纤维原料供应
  2.5.1 芦苇
  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非木材纤维原料,已得到造纸工业的日益重视,增加其产量并保持其更稳定的供应。最主要的芦苇产区在湖南、辽宁、黑龙江、湖北、吉林、新疆和江苏,其中大约71%~77%用于造纸工业。近年辽宁芦苇增长幅度最大,1998年产量达到57.6万吨,供造纸55.5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
  目前芦苇单位面积偏低,南方每公顷年产10吨,北方每公顷年产4吨,应采取集约化经营,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000年计划芦苇基地长苇面积达到50万公顷,提供造纸用芦苇255万吨,2010年设想长苇面积达到60万公顷,提供造纸用苇280万吨。
  2.5.2草类资源
  稻、麦草是相当大量用于造纸工业的主要谷草类原料,特别是在华北地区使用麦草。目前尚无有关稻麦草年产量的统计数据。表12中列出根据稻子和麦子的年产量粗略计算出的稻麦草年产量数字(如:每吨稻子出1.1吨稻草,每吨麦子出1.2吨麦草)。
  1997年,大约有2200万吨谷草(仅占其总产量的6%)被用于制造约980万吨各种草浆。但是,由于收集、运输、贮存等困难及其他原因如当地农民用作燃料、动物饲料、肥料等,草类供应在有些地区日趋紧张。
  2.5.3麻类资源及分布情况
  由于麻类市场的局限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价格较低,使麻类产量呈下降趋势。我国造纸工业使用的麻类十分有限,只用于一些销售价格较高的卷烟纸或其他特种纸张的生产,也可用于与草浆混合以提高纸张强度。近几年用于造纸的麻类年总量低于10万吨。如果造纸工业需要更多的麻类原料且能付给更合理的价钱,则可鼓励农民更多地种植麻类并使其产量翻番。
  2.5.4 竹类资源
  根据1994年完成的第四次全国林业普查。
  竹类资源尚未大量用于造纸工业,1995年仅有大约88万吨用于造纸。由于竹类的价格、运输以及在有限地区的年生长量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近期内用于造纸的竹类数量不会有大的增加。
  2.5.5 甘蔗渣资源
  近年来,每年平均绝干除髓蔗渣产出量约为500万吨,其中约有138万吨被用于造纸工业,主要是在大型蔗糖厂的制浆造纸综合厂使用,其余的蔗渣主要用作糖厂的燃料,
  2.6 废纸
  随着纸和纸板产量及消耗量的快速增长,废纸作为造纸工业纤维原料也变得日益重要。1998年,国内废纸回收率28%,废纸利用率40%。
  3 发展趋势
  我国造纸行业和国际水平存在着很大差距。长期以来我国的造纸工业一直存在着供不应求、产品结构失调、企业规模小、污染严重等问题、我国造纸企业数量多时达到一万多家,乡镇小浆纸厂遍地开花,即使是大中型造纸企业的规模也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而且技术装备水平普遍落后。由于种种原因,几十年来我国走了一条以非木材纤维为制浆主要原料的路线,木浆纸仅占总产量14%左右。
  “以非木浆为主”和小而散,致使部分产品质量差,档次低,企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整体上看,“以非木浆为主”是我国造纸业极端的小、土、差的根本原因。由于现有装备落后,消耗大,不能满足纸产品不断增长和日益高档化的需求,不得不大量进口,1997年进口纸及纸板552万吨,纸制品67万吨,纸浆154万吨,废纸162万吨,共计935万吨,用外汇43.88亿美元。继去年反倾销诉讼后,1998年我国仍进口纸及纸板577万吨、纸浆22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5%和42.6%。随着国内市场对高档纸需求的不断快速增长,我国造纸行业落后的技术水平所造成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大,国际造纸也将日益加大对我国市场的冲击。面对国际纸业强国的竞争,我国纸业确实面临着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形势迫使我国纸业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根本性的结构调整。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我国纸业的增长显著高于GDP增长率并略高于工业平均增长率,如果预期我国未来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8%是可行的话,预测2000年中国纸品的消费结构将达到3800万吨,2010年将达到7000万吨以上。从需求结构看,到2010年7000万吨的总需求中,中低档品种将逐渐递减,而高档纸品的需求比重届时将越来越大,如果到那时没有相当规模的高档纸制品供应市场,将对我国进口平衡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唯一的出路是非走加速造纸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国造纸工业成为世界纸业生产大国,生产强国和出口强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国纸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用具有前瞻性的世界现代化标准即国际竞争力标准去振兴纸业,彻底改变传统的原料路线,向以木材为主要造纸原料的方面转移。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在这个国家发展木材造纸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是业内外人士极为关心的问题。据林业部门有关方面介绍,我国林业的发展已具备大力发展木浆造纸的资源条件:
  其一是,近20年以来,人工林发展快,特别是南方10省市发展迅速,至1997年人工林面积逾5000万公顷,人工用材林在木浆资源上的比重日益上升;
  其二是,用材结构中高档材、大径材严重缺少,但可供加工利用的中小径材和加工剩余物等木纤维资源十分丰富,极具发展木浆造纸的潜力;
  其三是,发展木浆造纸主要利用人工林、培育速生丰产林以及天然大抚育下来的次小薪材和加工剩余物,与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并不矛盾,相反,由于其替代作用,会促进天然林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改善。
  我国在2010年时,纸和纸板的生产量估计将达到6000万吨,届时原料来源非纤维占30%,废纸占45%,木材纤维占25%,则共须木浆1500万吨。如果每吨木浆需用4.5立方米的木材,而所有的木材都由南方的人工林来从供应,则共需木浆用材6750万立方米。假如我国人工林生产力能达到国际水准即每年每公顷15立方米的话,所需的人工林的面积是446万公顷。可以预见未来若干年后能让占林地不到全国现有人工面积10%的造纸用材林,成为我国造纸林主要生产基地。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中国造纸年鉴 1999》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国造纸年鉴》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记录、反映中国造纸工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工具书,其内容主要包括1996至1998年间中国造纸工业的基本发展情况,有关制浆造纸经济、技术、生产的统计数据,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境内外造纸市场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润斌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韶关市
相关地名
清远市
相关地名
汕尾市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辽宁省
相关地名
黑龙江省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吉林省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