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破美帝國主義無恥的經濟封鎖杭州煉油廠史悠彰試製白油成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3394
颗粒名称: 擊破美帝國主義無恥的經濟封鎖杭州煉油廠史悠彰試製白油成功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11月,地方國營杭州煉油廠技術人員史悠彰,發揮工人階級的創造智慧,開動腦筋,精心鑽研,自製白油已獲成功。
关键词: 史悠彰 自製 白油

内容

(本報訊)地方國營杭州煉油廠技術人員史悠彰,發揮工人階級的創造智慧,開動腦筋,精心鑽研,自製白油已獲成功。解决了今後化學、製藥工業上缺乏白油的困難;爲對祖國工業建設一個光輝的貢獻。
   白油是一種白色的礦質潤滑油,無嗅無味,是上等的錠子油和擦槍油,又爲製造生髮油、面霜、內服或外敷的各種藥劑的主要原料。過去,由於我國工業落後,不懂得提煉白油的方法,在化學、製藥工業上所用的白油,都是依靠美帝國主義供給的。解放以後,美帝國主義對我國實行了經濟封鎖,造成市場上缺乏白油的現象,使部份化學、製藥工業不能得到順利發展。所以,這次自製白油的成功,不但在經濟上有重大的價值,而且在政治上也具有很大的意義。
   史悠彰同志是杭州煉油廠的工程師,在共產黨和工會不斷的培養敎育下,經過各項運動,政治覺悟顯著提高,工作熱心負責,又能虛心學習。增產節約運動一開始,他就着手研究提煉白油的工作方法,一空下來就翻參考書,探索理論根據;並經常深入工場吸取實際經驗。正因爲他堅持不渝地鑽研,不久,就找到了利用燃料油提煉白油的理論根據。經領導上仔細研究以後,完全贊同他所提出的符合於科學原理的論據,並竭力支持他進一步研究。
   第一次試驗是在今年七月間進行的。他將從燃料油(即原油)內提煉出來的薄質潤滑油,重新傾入鍋爐內複煉,以去其雜質,使油純潔。但是複煉出來的油,不僅雜質很多、顏色不白,而且含有濃厚的煤油氣味。但是,史悠彰同志並不灰心,相反地顯得更積極、更有决心。他想:原來薄質潤滑油是很少帶有煤油氣味的,爲什麽經過化學處理精製以後,反而使煤油氣味增加呢?好像是油類經化學酸、碱處理後,油的分子分解而產生輕油(帶有惡嗅、閃火點很低的油類)似的。但是根據理論:在化學處理中所用的硫酸及酸性白土等,不但不會使油的分子分解產生輕油,而且還促成不飽和的碳氫化物分子,彼此連接或自相重叠,使輕的分子變爲重的分子。爲了要解决這個疑竇,史悠彰同志進行實驗了。他先將各種「油樣」裝好,測其閃火點,得出一個結論:油類含煤油氣味的濃淡,與閃火點的高低□成反比例。然後,他將各種「油樣」分別進行化學精製,再在化學處理以後的各種「油樣」中測其閃火點,結果都普遍增高攝氏兩三度。根據油類含煤油氣味的濃淡與閃火點成反比例的道理來說,經過化學處理後的薄質潤滑油的煤油氣味含量,應比化學處理前爲少;也就是說:化學處理絕對不會使分子分解而產生輕油。這樣,問題就很明顯了,要去掉油類中的煤油氣味,只要在一系列煉製和化學精製的過程中,使閃火點提高到一定程度(一般油類閃火點在一六〇度以上則無嗅味)。同時,在他的多次試驗中,也找到了複煉出來的油類顏色不白的原因和防止的方法:由於油類中有不飽和之炭氫化合物烯屬烴的存在,化學穩定性很差,成品與空氣接觸後,即行氧化而使色澤劇變;為要提高油類化學穩定性,必須解决不飽和的炭氫化合物的存在,設法去掉它或促使它彼此連接、自相重叠爲飽和分子,以減低化學活動力。
   史悠彰同志懂得了這些道理以後,就與工人和技術員們共同研究,採取「對症下藥」的方法,開動腦筋,改進生產設備和改變操作過程。在提煉時利用水蒸氣配合眞空低溫蒸餾;在化學精製中,全部利用壓縮空氣噴發攪拌。這樣一來不但蒸餾溫度極度較低,不會使油的分子分解產生輕油,而且利用水蒸氣及空氣的部份壓力,使輕油同時趕除,從而提高了閃火點,去掉油內所含的煤油氣味。再則,在化學處理過程中,全部利用空氣攪拌以後,使不飽和的炭氫化合物盡量氫化,然後加以化學藥品去掉氧化物;同時,空氣攪拌亦促使不飽和的炭氫化合物加速重叠而成爲飽和的炭氫化合物,增進了油的化學穩定性。但是,這樣精製出來的白油,在色澤方面仍然不够標準,並帶有少量的黃色素。經過他整整一個星期的苦心鑽研,終於找到了問題的根源:由於薄質潤滑油加硫酸後產生大量酒精,雖然經空氣攪拌,用燒碱(氫氧化鈉)去掉了大部份,但因溫度的關係不能徹底去掉,所以,提煉出來的白油略帶黃色。因此,他想出一個巧妙的方法,把攪拌後的薄質潤滑油,重又加以燒碱蒸餾,使殘留油中的少量酒精完全與燒碱起化學作用,而成為白色的粉末沉澱爐底。這樣蒸餾出來的白油,非但絕無煤油氣息,而且色白光澤,遠勝過歷年來英、美等國的舶來品。自製白油成功了。
   九月十三日,史悠彰同志將自製的無嗅潔白的白油樣品帶到上海時,受到了有關單位的歡迎,紛紛要求訂購。他返杭後,就將大量薄質潤滑油,根據上述的科學原理,以新的操作方法開始大量製造,以適應祖國化學、製藥工業上的需要。
   這次自製白油的成功,也說明了理論必須與實踐結合,技術必須與勞動相結合。只有像史悠彰同志那樣堅持不懈的工作,深入現場,依靠工人,不灰心、不畏難,才能獲得成功。正如史悠彰同志所說:「我這次自製白油成功的經驗,就是能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再在實踐中來豐富並提高自己的科學知識。」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史悠彰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杭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