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吉洪諾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2803
颗粒名称: 尼古拉·吉洪諾夫
并列题名: ——傑出的詩人、作家和戰士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11月19日,当代日报刊登一篇尼古拉·吉洪諾夫——傑出的詩人、作家和戰士的故事。
关键词: 吉洪諾夫 蘇聯 詩人

内容

每逢星期三出版
   二十年代初,國內戰爭之後不久,曾爲紅軍士兵與國內外反革命者戰鬥過的、具有鮮明特出的天才的詩人吉洪諾夫,在蘇聯讀者羣中已很有聲譽。
   擊潰干涉者和腐敗的沙皇軍官之後,蘇聯人民立即着手社會主義建設工作。經濟生活迅速地恢復了,新的蘇維埃文化隨之發展起來。文學上出現了許多新的天才。尼古拉·吉洪諾夫就是追隨偉火的高爾基和馬雅柯夫斯基的最有前途的青年作家之一。
   吉洪諾夫作品的主題不是在書齋的寧靜中「製造」出來,也不是文藝「沙龍」中的談論所提示的,而是從最後掙脫了地主和資本家奴役的人民的沸騰生活中汲取來的。在他早期的一首詩裏,他寫道:
   「從木漿和步鎗,
   從刺骨的風,
   從抽在瘦肩胛上的多節鞭……
   我們認識生活。」
   一九二二年,出現了兩本吉洪諾夫的詩——「羣寇」和「騷亂」。正如從小小的幼苗可以看出未來樹木的一切要索一樣,這兩本書顯現了吉洪諾夫全部著作的主要命題。
   對現實,對人的工作與創造努力的各種形式,對勇敢、意志力與高貴品質的各種表現的深厚興趣,是詩人發展的巨大因素。二十年間,吉洪諾夫旅行全國,訪問最最遼遠的地區,像生活在自己的故城裏一樣,他生活在土庫曼沙漠的黃沙中和施文湼德人的山居裏。
   一九三〇年,他出版了兩本寫中央亞細亞蘇維埃共和國的書:一本詩集叫「平原」,一本散文速寫叫「遊牧者」。
   他不僅寫中央亞細亞。他訪問過北方的卡累里亞,達革斯坦山區和溫暖的格魯吉亞(即喬治亞——編者),這些旅行爲他的「卡累里亞的詩」、「羣山」、「嘉赫齊亞的詩」提供了素材。
   過去二十年間,他曾重訪格魯吉亞達十四五次之多,他和當地的人民建立了親密的友誼關係。他寫道:
   「這兒一切都是親愛和熟悉的,
   好像這就是我的誕生之地……」
   他的筆把格魯吉亞的葡萄種植者、牧人和獵者的生動形像帶給我們。他是格魯吉亞文化的權威,他的格魯吉亞詩歌的翻譯是絕妙超羣的。
   一九三五年,詩人是參加巴黎反法西斯作家大會的蘇聯代表團代表之一。這個會議上,歐洲最進步的作家們號召全世界智識份子撲滅法西斯瘟疫,反對反動和戰爭勢力以保衛人類。這時候,除法國之外,他訪問了比利時、奧地利、英國和波蘭,他看到帝國主義者忘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敎訓,正在陰謀製造另一次更加恐怖的屠殺。他看出與法西斯的生死鬥爭快到了,懷着燃燒的憎恨他寫到洛克法西斯劊子手們、寫到納粹德國海岸「被鞭笞」的天空、寫到像致命的維蘇威火山噴發前的龐貝城一樣的、爲夜所包裏的城市的黑色焦慮。但是他也看到另外的東西………
   詩人的彗眼注意到人民反對反動與戰爭勢力的意志的每一表記。在一個波蘭失業工人心中覺醒了的「勇敢的熱力」;一個奧地利司□茲朋人的英雄主義;一個不知名的德國人在基爾運河上向一條蘇聯船行「消除戰綫」的敬禮——我們在吉洪諾夫的詩裏看到他們。在旅行的全部過程中,感動詩人的是「一個朋友的影子」——歐洲勞動人民,和平的朋友,自由的朋友,蘇聯的朋友的影子。
   古話說:大砲吼叫的時候,詩神緘默了。在今天,這却不眞實。衛國戰爭時期蘇聯許多民族的詩達到了新的高峯,就是反證。……戰爭時期,吉洪諾夫爲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報紙寫了一千多篇論文、速寫、故事與詩歌。特別是,在被圍的列寧格勒,在寒冷與飢餓中、空襲與砲彈下,他還產生了許多重要的作品,其中最好的是他的詩「基洛夫和我們在一起」。
   當時訪問列寧格勒的法捷耶夫,描寫了吉洪諾夫怎樣在以基洛夫命名的巨大工廠裏,向工人們朗讀這首詩。
   ……詩本身的美麗,加上作者是在一個殘酷的冬天,在—所寒冷的房間裏,就着搖曳的燭光寫成的,再加上詩人親自在一座正在被猛烈砲火轟擊的工廠的地下室中朗讀給工人們聽,就更增加了詩的新的力量。聽眾傾聽得入了神,一動也不動,滿場是聚精會神的嚴肅的臉容。」下面是詩的一章,寫基洛夫經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工廠:
   這兒睡眠□休息已被遺忘,
   這兒幹活是唯一的事情,
   這兒人們懷着一個目的——
   以眉頭的汗水來服務。
   砲彈嘘嘯聲穿過車間,
   近處遠處響着回聲——
   繼續工作,爲你的祖國,你的榮譽,
   不管疲勞和恐怖!
   敵人將試用飢餓與寒冷,
   使我們的城□俄羅斯分離,
   逼我們勇敢的市民做奴隸。
   湼瓦河神聖的河岸上,
   永遠不會看見這類醜事!
   俄羅斯剛勇的工人們,
   寧死,永遠不會屈膝!
   「吉洪諾夫唸着這些詩句的時候,男女工人勇敢的臉上,淌着淚水。讀完全詩時,響起了猛烈的歡呼和一次接着一次的鼓掌聲。」
   「基洛夫與我們在一起」在全蘇人民中獲得廣泛的稱譽,和別的待一起,他榮獲一九四三年斯大林獎金一等獎。
   戰後,不論在文學或社會生活方面,吉洪諾夫都以更大的熱力在工作着。現在,他是蘇聯和平委員會主席,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蘇聯作家協會副總書記。
   吉洪諾夫廣闊而多樣的社會活動常常使他離開蘇聯,同時他又要寫許多文學批評和政論文字,可是,這些幷沒有妨礙他的想像性的創造。例如,一九四八年出版的詩集「格魯吉亞之春」就是證明,這個集子標誌着他的著作中「格魯吉亞主題」的進一步的發展。
   一九四九年,吉洪諾夫作爲詩人訪問團團員之一,受巴基斯坦進步作家協會大會之邀,訪問該國。這次旅行之後,□出版了一本「巴基斯坦故事」,和一本寫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斯坦的詩集「兩道巨流」。
   這些詩歌與故事的題材是多樣性的。有自然的描繪,風俗習慣以及日常生活的小場景的速寫。但幾乎每一篇都憤怒地寫出了美英帝國主義者的獸性的殘忍與無法無天的驕橫,他們使巴基斯坦人民過着貧窮的生活。我們感到詩人對於被束縛的人民的同情和對於他們的熱烈的兄弟般的愛。
   可是他不單伸訴了他們的苦難;他也說出了他們的憤怒,他們的勇敢,他們的希望,以及生長這種希望的泉源。
   吉洪諾夫今年五十五歲。他的生活是積極而英勇的,他的著作幫助着世界和人的改造,現在正是他的創造力的鼎盛時期。他自己覺得:瞻望前面,爲祖國幸福、爲和平事業、爲各國間的友誼,他有許許多多文學方面和社會工作方面的計劃。
   (靜之節譯自「蘇聯文學」三月號)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吉洪諾夫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