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縣金岸雨傘紙業生產合作社介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2406
颗粒名称: 遂昌縣金岸雨傘紙業生產合作社介紹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52年11月14日当代报登载的对遂昌縣金岸雨傘紙業生產合作社介紹。
关键词: 生產 合作社 介紹

内容

組織經過
   遂昌縣金岸雨傘紙業生產合作社,是今年農曆一月間在該縣合作總社的領導幫助下組織起來的,現有社員二十七人(男十九人,女八人),主要的生產工具有槽桶十二隻,股金、入社費共六百五十萬元。該社組織至今雖時間不長,但已完全改變了過去的生產面貌,每個社員都以主人翁的態度管理自己的合作社。至今年九月份,積餘金有四百八十萬元,社員生活也初步得到了改善;如許多社員都做了新衣,小孩們也穿上了漂亮的花衣服。該社理事主任朱金川說:「去年稻穀一上岸,大家就迫切的賣了五千〇八十斤;今年秋收還沒有完,社員們即買進了稻穀三千〇九十斤!」從這裏證明了組織起來的優越性;給手工業生產指出了正確的發展方向。
   金岸地處遂龍、松龍公路交點和甌江上游。交通方便,向來爲傘紙(雨傘原料)的集散地。但由於產銷極不正常,一年有七個月是淡季,加之,受商業資本的重重剝削,工人生活沒有保障,到了淡季靠打零工、拉車等糊口,因此紙業的發展不大,生產方式仍很落後。
   一九五一年八月間,當地有不少造紙和拉車工人陷於半失業狀態,迫切要求解决工作、生活問題。這時,該縣合作總社根據羣衆要求,就對他們進行了兩條道路的敎育,指出了組織合作社的好處:沒有剝削,按勞取酬,大家管理,是逐漸走向半機械化、機械化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必經道路、當時少數人雖有顧慮;怕組織起來後不自由,主張組織聯營廠。但一般人都認爲組織起來確是好辦法,只是不知道如何組織。於是該縣合作總社就進一步動員;召開工人會議,指出組織起來的好處,對過去所受商業資本的剝削進行了訴苦;經過教育後,工人與缺乏資金的獨立生產者回想起過去的苦處,紛紛要求參加生產合作社,當場報名的就有十一個人。
   該縣合作總社根據傘紙的產銷情况及社員成份、技術等條件,批准了他們建立合作社的要求,堅定了社員信心,接着就建立了籌備委員會,領導全體社員學習社章準則(草案),並解决了以下幾個問題:㈠在生產上進行了研究分工,並又發展了一批社員,共計社員二十二人(男十四,女八人)。㈡工具場址問題:在工具上,大家考慮如果有工具的社員將工具折價作股,就會使流動資金減少,因此大家同意將工具折價讓給合作社,在一年內分四期付清,因此旣解决了工具問題又增加了流動資金;房子、工場問題在社員的努力下,租的租,修的修,也解决了。㈢評定工資:主要是貫徹「按勞取酬」的計件工資制,根據過去的分成工資加以改進,按照勞動與技術來評。評定工資是一件細緻重要的工作,但由於進行了民主討論,也就順利地完成了。㈣確定股金:按照社章規定以一個月的平均工資繳納股金與入社費,因事先工資都已評好,所以社員們很快就討論决定了股金。由於大家希望早點開工生產,紛紛保證早交股金。如社員徐邦運提早賣了猪來交納股金。不到十天,除五個較困難的社員沒有交外,其他的都交了。㈤正式成立理監事會。事先進行了啓發敎育,說明了什麽人可以當理監事和領導好壞對整個合作社的關係等,然後在全體社員中進行醞釀討論;社員們按照成份好、歷史淸白、技術好、工作積極等標準,選出了合作社的領導人員。同時訂出了三個月的生產計劃以及會議、會計制度,規定理事會一星期召開一次,賬目每月公佈,理事們也明確分工,分別掌握生產、推銷、採購、會計等工作,於農曆一月一日正式成立了合作社。
   組織起來鞏固下去的幾個環節
   合作社成立不久,因當時市場呆滯,就碰到了銷路不暢、資金積壓等困難,社員生活受到影響,另外還受到投機商的打擊,因此部份社員思想動搖。積極份子就團結社員,加強前途敎育,分析銷路打勿開的原因,同時在社員中展開了互助互濟,如主任朱金川雖然自己沒有米,仍把社內三十斤米先分給其他社員;社員季陳芝(靑年團員)、卓克齋等都儘量借出大米,使社員生活上的困難基本得到解决,並增進了內部的友愛團結。縣合作總社也先後介紹該社向人民銀行貸款四百五十萬元,並借給原料七七七斤,以維持生產。這時未組織起來的獨立生產者聯營已停工,而生產合作社仍繼續生產,社員們的情緒開始穩定。同時,討論了上海鐵床生產合作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艱苦奮鬥的經驗,進一步使社員們樹立了信心。
   但是,二月至五月份。除每月供應麗水傘紙一萬五千張外,其他銷路仍未打開,經濟上仍很困難;在生產上,因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產生了求量不求質的現象。如社員鄒延年、麻連連一天就操紙一千五百張(一般產量是一千張),使品質降低,厚薄不勻,花洞很多;同時,對原料的保管與愛護不够;有一次漲大水把遂昌花皮冲走了五十多斤,社內的積極分子和幹部看到這些情况,就提出如果產品質量不提高,成本不降低,會影響銷路的打開,合作社就辦不好。大家討論結果,一致認爲應建立成品檢查制及原料保管制,規定了剔除壞紙、評比產品等辦法,對生產馬虎、浪費原料的社員予以批評。這些制度建立後,羣衆就自覺的執行,產品質量有了提高,本來一萬張紙需一七〇斤原料,現已降低到一六〇斤。後因紙價下降,又改變原來的工資單位,改爲工分制,按勞取酬,解决了合作社的虧損問題,降低了成本。
   至六月份,在縣合作總社的幫助推銷下,在省交流會上賣給溫州傘紙協會二十萬張傘紙,社員信心大爲提高,爲了進一步打開銷路,一致通過建立生產定額制與責任制,各生產部門都訂出自己的生產公約,保證做好品質。同時經常組織互助和交流經驗,提高技術。如社員周保輝生產一萬張紙超出二斤半料,按料賠償了二九、八五〇元,還在社員大會上受了批評,以後,他就沒有做壞過。又如老年社員施岩森,因眼睛不好碰壞了紙料半斤多,就自動賠出五千四百元,大家認爲他年老不要賠,他說:「你不賠我不賠,以後生產社還能辦好嗎?」由於各個部門根據「互相幫助,互相督促」的精神,執行了責任制,即揀皮的對打料負責,開紙、晒紙的對全社負責;凡有破洞、水泡等不合標準的紙一律剔除。至七月份,在產品質量方面有了顯著提高。過去的紙有百分之三、四十有花破洞或不匀等毛病,現在已降低到百分之一·二;過重過輕的現象已完全消滅;原料從最先一百七十斤降到一百六十斤,現在祗要一百五十五斤;產量平均比單幹時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左右。
   由於提高了產品質量和規格,銷路突飛猛進。溫州、平陽、天台、黃岩、麗水等地私商,都陸續匯款向他們預購,要求每月供應傘紙五十九萬張,該社因產量有限,僅與溫州、麗水訂立了二一五〇〇〇張紙的長期合同。銷路問題得到解决,社員們的信心更加提高了。爲了保證執行合同,及時供應,社員們自覺的訂出了產量保證制,爲了貫徹產量保證制,又訂立了勞動紀律和獎懲制度。並以定期舉行會議運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保證了以上制度的貫徹執行,加强了團結互助。
   組織起來的好處
   回憶對比後,社員們一致認爲:組織起來,建立生產合作社後,得到了以下的好處。
   ㈠基本上克服了淡季生產的困難。該社(在四月份最困難時停工了九天,其他月份只有個別桶少做),如社員邵三弟參加合作社前,九個月中三只槽桶有二只停了七個月。其次是減除了中間剝削,過去獨立生產者向中間商購買一百斤原料,就要多化五千元佣錢及二個工夫;現在生產合作社與四個基層社訂立供應合同,價格合理;在成品的銷售上也減少了中間剝削。因此使社員的生活很快得到了改善。
   ㈡組織起來,按各人技術特長科學分工,產量質量都提高了,過去操紙的白天辛苦了一日,晚上還得開二小時的紙。現在開紙工作組織婦女來担任了。同時提高了管理生產業務的能力,在生產技術上都有了提高;有六個農民、家庭婦女入社後,學會了操紙、打料、揀皮等技術。
   ㈢社員之間初步克服了狹隘自私思想,在生產、生活上作到團結互助。如社員鄭守根手痛,不能醃皮,社員徐邦運就自動幫助他醃皮,因此社員都說:建立合作社以後,大家都比以前親熱了。
   ㈣提高了婦女社員的經濟地位。如社員麻連連一個月能拿到三十多萬元工資,其他開紙、揀皮的女社員,也能拿到十多萬元,因此家庭的收入增加。
   ㈤在思想上逐步樹立了集體觀念,每個社員都關心着自己的生產合作社,積累了公共財產,爲逐步實行半機械化及機械化生產,創造了條件。
   由於該社的具體事實證明了組織起來的好處,因此影響了附近的手工業者、工人,使他們也要求組織起來。如索麵業即數次向縣合作總社要求組織生產合作社,村上的農民都反映:「生產社翻身特別快」。紛紛向該社詢問組織生產合作社的辦法。該社在十一月一日吸收了一批新社員、增加了新的力量,目前正在試做文化紙。並在盤算着:明年買部打漿機,生產文化紙或專做紙漿。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遂昌縣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