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收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1234
颗粒名称: 和平的收穫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10月当代报登载匈牙利是麥田無垠的國家,在多瑙河和提索河的周圍,小麥的產量確實很豐富。
关键词: 匈牙利 小麥 豐富

内容

許多人都說匈牙利是麥田無垠的國家。這話很對,在多瑙河和提索河的周圍,小麥的產量確實很豐富。可是這一區域不單出產小麥,它還出產玉蜀黍和糖蘿蔔以及大量的大米和棉花。但從種植面積上來說,小麥比別的作物的面積都大。
   匈牙利農民期望收割期好像期望節日一樣。幾個星期之前,就準備起來了。先把一切零星雜事都做好,一到收割期,什麽也不用担心了。鐮刀向着成熟的、金黄色的小麥的時候,是他們一年中最愉快的時刻。
   收割期不單是農民的節日,同時也是城市居民的節日。在這偉大的、興奮工作的時期,所有的眼睛都轉向收割的人們。鍊鋼工人、紡織工人、駕駛員與職員們都留神閱讀報紙,看看有沒有冰雹或其他災害摧殘小麥。
   許多地區,人們把小麥叫做「生命」。他們對它的關懷就如對他們的生命一樣。今年比往年更是這樣。全國人民把今年的收穫叫做「和平的收穫」。有一個普通的農婦,名字叫山多爾·索瑪,她解釋道:「我們要鬥爭和工作,使得明年以及往後的年頭,都能在和平的環境下來收樓我們的小麥——「生命」。」
   這不是一句空話。從來沒有一次收割,像在今年夏季,進行得那末迅速,那末熱情。
   機器在收割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全國有幾千架收割機、捆束機和聯合機在幫助人們工作。千百萬勞動農民認識了并愛上了這些機器。
   大家很快就明白而且確認:在一九五四年,即在短短的兩年之後,匈牙利全國百分之五十的小麥將由機器來收割。再過兩年,可以完全不用人力來割了。
   對於其他國家的兄弟們,這種情形也許不足為奇,但在匈牙利農村——這是一個革命。
   這兒過去收割的情形是什麽樣的呢?
   用機器收割的穀物不到百分之一。其餘完全是用鐮刀割的。即使在數以千畝萬畝計的僧侶和封建地主的田地上,穀物的收割也是用手的。因爲勞動力很低廉,不需要用收割機;而且,也根本沒有收割機。現在,許多繁重吃力的工作逐漸地用機器作了。不過機器幷沒有剝奪任何人的麵包。匈牙利農村裏已經沒有失業者了。過去失業者和他們的家屬,共有三百萬,佔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這三百萬人突然到那兒去了呢?大部份人按照土地改革法令分得了土地,現在,或者成了個體農民,或者成了合作農莊莊員;另一部份人去參加工業生產了。
   過去常說人太多、工作太少,今天匈牙利的情况恰恰相反。
   在丁琪里克村,維拉格駕駛着一輛聯合機。我們問他:
   「去年夏天你也是用聯合機收割的嗎?」
   「去年嗎,我根本沒有見過聯合機。」
   「那你怎麽知道駕駛它的?」
   「今年春天我進過聯合機駕駛員學校。」
   「那末你以前一定駕駛過拖拉機,是不是?」
   「是的,駕駛過兩年。」
   「在這之前呢?」
   他笑了。
   「以前我是個掘土的。」
   「什麽叫掘土的?」
   「農民。我們是這樣叫的。」
   收割最忙碌的時候,農民們也在中午在黄昏成羣地圍着聯合機有說有笑的。有時候,爲了把打好的潔淨的穀粒傾注到貨車裏去,他停了幾分鐘,農民們就向維拉格喊着:「你坐在機器的廢鐵上幹什麽呀?」他笑了笑:「一架剃麥子的機器哩!瞧,他工作得多好,比理髮師還要好吶!」他又開着機器繼續工作了。
   在匈牙利,這樣的收割是從來沒有見過的。(鄭又摘譯自「匈牙利」第一期)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