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顯示人民民主制度的優越性華東區勞動就業成績顯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7806
颗粒名称: 充分顯示人民民主制度的優越性華東區勞動就業成績顯著
分类号: G210
摘要: 華東區勞動就業成績顯著,充分顯示人民民主制度的優越性。
关键词: 華東區 就業 顯著

内容

(本報訊)據上海解放日報消息:解放後三年來,華東各地有一百二十多萬失業和半失業的人員,經人民政府幫助獲得了工作,或由人民政府加以收容、救濟和安置。舊社會所遣留下來的嚴重失業情况已大大改善。
   華東區在解放前,由於帝國主義長期侵略和國民黨長期的反動統治,失業現象是普遍而嚴重的。解放初期,又因社會經濟的改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基礎上畸形發展起來的工商業虛假現象驟吿消失,加上美帝國主義的無恥封鎖和轟炸,某些不適合新社會需要的行業逐漸淘汰,失業人員一度增加,使人民政府的勞動就業工作增加了困難。但這一情况,經各地人民政府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組織登記、介紹就業轉業和救濟工作,已迅速得到改變。
   三年來,在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在華東各級人民政府努力下,失業人員大批得到職業,勞動就業人數較歷史上任何時期爲多。以上海爲例,自一九五〇年七月市失業工人救濟委員會成立時起到一九五一年十二月止,一年半內,在向該會登記的全部失業工人十七萬九千餘人中,卽有十一萬三千餘人經過介紹得到了工作;失業知識分子方面,從一九五一年十二月開辦失業知識分子登記後,到一九五二年七月,也已有四千五百餘人獲得工作或學習的機會;又如一九五一年七到九月,東北、華北、西北等區各機關、企業先後到華東來招考招聘工作人員的共有九十九個單位,僅三個月的時間,全區卽有二萬五千一百餘人走上工作崗位。
   隨着經濟建設的恢復和各項建設工作的展開,國家對各種人材的需要更加迫切,勞動就業的人數因此日益增加。如浙江杭州一九五一年九、十兩月,各單位向勞動部門申請招雇員工的總數共達一六〇六人,這一數字等於該市同年上半年度申請添雇員工總數的一半以上;蘇南常熟去年十月份因各方面需要殷切,失業工人稍有技術能力和特長的都已重新得到工作,紗廠搖紗工、粗紗工和擋車工等,且有供不應求的現象;再如山東省據去年一月份的統計,失業工人約有一萬三千多人,經過勞動部門介紹復工、就業轉業後,到十月底止,凡有就業條件的,已完全被介紹就業,祗剩了七千六百餘人,其中絕大部分是老、弱、殘、病或缺乏技術的工人。
   爲了適應國家建設事業的需要,對大批失業人員培養勞動就業條件。各地人民政府在介紹就業的同時,大力展開了失業人員文化、政治敎育和轉業訓練工作。上海市前後共舉辦了五個機械製造訓練班,一年多來共訓練了一萬八千餘人;山東靑島市於去年舉辦了四期會計訓練班和五期技術訓練班,結業後已分配就業的達三千四百多;濟南市曾組織一批失業工人到造紙廠去學習技術,期滿後即全部就業。這些參加轉業訓練的失業人員,事前大都經過一定時期的文化或政治學習,由於覺悟提高,當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後,表現都很積極,如介紹到靑島華新紗廠去的失業工人,有三十六人在工作中被評為甲等功。
   對不能立即就業或參加轉業訓練而生活較困難的失業人員,各地人民政府一般都採用了「以工代賑」「還鄉生產」和「生產自救」等方法予以安置或給予適當救濟。如上海市組織失業工人進行了修建道路、駁岸、海塘,疏濬河道、溝渠等各項市政建設工程,參加工作的人數最多時一天達一萬三千多人,平均每天有五千多人,解决了大批失業工人的生活問題。福建省漳州市開辦了蔴袋廠,組織失業工人生產自救,不僅使失業工人維持了生計,而且解决了當地蔴袋的供應問題;安徽省蕪湖市和屯溪市分別開辦草織厰、食堂部、縫紉部或織布廠,把情况十分困難的失業或半失業的酒飯業、手工業工人和普通織布女工組織起來,集體生產,解决了數百人的生活困難。南京市在一九五〇年配合全市疏散人口工作,動員了原籍有生產條件而又自願返鄉的失業工人四千多人還鄉生產,由政府負責遣送並負担車船膳食等費用,去年又繼續疏散了二百多人,今年來再以半失業的車輛工人爲主資助遣返了一千餘人,兩年多來經協助還鄉生產者達五四六四人。
   另外,對那些游民乞丐、流浪兒童和老弱、殘廢等人員,各地人民政府在以往三年中也大量加以收容和改造,像上海市人民政府截至一九五一年十月止,共收容了二萬四千多個游民,其中有一萬二千餘人先後被遣送至蘇北墾區進行勞動生產,一部分經敎育改造後遣送囘鄉生產,另一部分留在市內各勞動生產敎養所改造,在改造過程中,培養他們爲文書、會計、醫生、護士、文化敎員、普通技工等。
   三年來的事實證明:在人民民主的社會制度下,解决勞動就業問題是有着優越的條件的。隨着今後大規模國家建設的展開,通過各方面的努力,貫徹執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勞動就業的决定。華東地區一定能够在最近幾年之內逐步實現全面的勞動就業。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