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沈塘灣的農民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6266
颗粒名称: 拱墅沈塘灣的農民教育
分类号: G529.71
摘要: 1952年拱墅區的潮王、塘河、皋亭、石橋、瓜山五個鄉,三十五個行政村的農民們在土地改革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迫切的需要學習文化。
关键词: 農民們 學習 文化

内容

楊達武整理
   拱墅區的潮王、塘河、皋亭、石橋、瓜山五個鄉,三十五個行政村的農民們在土地改革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迫切的需要學習文化。由於領導上與文化舘的電視和幫助,教師們的努力,這五個鄉在發展和鞏固農民民校工作上是有一定成績的。
   在辦理民校的初期,我們也曾碰着好些困難,像經費籌措不易,以及某些農友覺得學習要妨礙生產而不願參加學習等等,但是這些困難都逐步的設法克服了。現在,拱墅區的民校不但已經鞏固了已有的成績,並且開始穩步地發展起來了。以整個拱墅區的農民敎育來說,潮王鄕沈塘灣民校是一個比較好的典型。沈塘灣民校開辦時條件也很差,現在已經逐漸走上正軌了。該校共有男女學員一百多人,眞正的做到了生產、學習兩不誤,而且能够起相互推動的作用。該校所以能獲得這樣的成績,總結它的原因有以下兩方面:
   (一)教師覺悟較高、工作積極。學員們一般在經濟上都是比較困難的,有的連買書的錢也沒有。該校敎師在這樣的情况下,由於覺悟較高,就自動的將自己第一次領到的薪水並向人家借來十萬元,買齊了書送給學員。同時,該校敎師覺得讀報對農民也是很重要的,於是發動大家訂報,但是農民們都沒有錢,他又把領到的獎金訂了七份農民報紙,每組一份,親自送到各組去。敎師的這些舉動感動了每一個學員,大家都紛紛保證今後要堅持經常性的學習,讀報也决不間斷。
   該校校舍原來只有一間,而且是破舊不堪的;在冬天的時候,學員們都不願到這又破又冷的房子裏來上學。這時敎師就進行家庭訪問,冒着大風大雪,挨家挨戶地進行說服,學員們都感動地說:「老師爲了我們的學習這樣費心,我們那可不好好學習呢?今後我們一定要天天到校了。」後來,由於敎師的努力和村領導上的協助,該校終於找到了一所比較寬敞、地點適中的房子做了校舍。這樣,學校就更加鞏固了。
   (二)學習和生產的結合。該村互助組是今年三月成立的,開始組織時農民的思想都搞不通。該村的主要勞動者大部份都是民校學生,學校就抓住機會配合農會,反覆宣傳組織起來的好處,使農民們懂得了組織互助組的必要,現在互助組已由開始成立的四個典型組發展到七個了。爲了開好互助組會議和搞好學習,互助組小組長會議决定每星期一、三、五學習文化,二、四、六開互助組會議。不但幫助農民學文化,並且啓發農民們運用競賽挑戰的方法,努力春耕,增加產量,獲得了一定的效果。民校中有一班是婦女班,學員大部份都是有孩子牽累的。尤其是當養蠶季節,她們就不能來校學習。怎樣能够使她們生產與學習結合起來呢?這的確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後來經過研究,教師就到各小組上去動員、組織,並改變了敎學方式,每天利用中午時間上課,星期一、三、五到一、二組去,星期二、四、六到五、六、七組去,第三、四組則組織積極分子上課,再讓她們回去做小先生,輔導其它學員。這樣就使得婦女們讀書、養蠶兩不誤。所以有許多婦女反映說:「不是毛主席和共產黨的領導,做夢也想不到今天會有這樣的人關心我們學文化。」
   至於民校的經費問題,主要是靠學員自己勞動生產解决的,這是長期解决民校經費的最好辦法。像拱墅區瓜山鄉一、二、三民校和南塘、董家二村的民校學員爲華豐造紙廠開河挑泥,吉如村民校從事養鷄等副業生產來解决民校的經費。使民校能够得到鞏固和發展。
   總結拱墅區前一時期中農民教育工作的經驗,可以歸納爲以下幾點:
   一、民校敎師的覺悟程度與能否辦好民校是有着密切關係的。如果敎師覺悟比較高,工作積極,能够深入羣衆,了解羣衆思想情况,幫助羣衆解决困難,那麽一定可以得到羣眾的擁戴,學員學習一定也是積極的。
   二、民校往往因爲經費困難而影響了敎學,如果採取分攤的辦法,那就會引起羣衆的反感;我們以為,由學員自己抽出一定的時間從事勞動生產,來解决經費問題,是比較好的辦法。這樣可以使學員珍視自己的勞動成果,因而更積極學習。
   三、必須克服學習與生產不能結合的矛盾。學習與生產本來並不矛盾,相反地學習是可以推動工作的。但是,某些地方由於農民認識不够,而教師也懶於動腦筋、想辦法,所以存在着一些矛盾,如果敎師們能够動腦筋,解除農民們的思想顧慮,適當的安排時間,或以親自上門敎學等方式進行,這樣,農民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就會提高了。
   四、敎師應該努力培養「小先生」,幫助他們認眞預備功課,使能在學員中樹立起威信,眞正起着輔導作用。
   拱墅區在辦理農民敎育工作中雖然獲得了一些成績,但仍然是很不够的,還有不少缺點正待我們去克服和糾正。現在僅將以往所得到的一些經驗提出來供大家研究和參考。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楊達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拱墅區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