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志願軍歸國參加「八一」體育運動大會代表團介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5111
颗粒名称: 中國人民志願軍歸國參加「八一」體育運動大會代表團介紹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歸國參加「八一」體育運動大會代表團介紹。
关键词: 志願軍 戰士 文藝 部隊

内容

應邀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建軍節二十五週年體育運動大會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歸國代表團,是由志願軍各個兵種和各個單位中選拔出來的文化、體育、文藝代表六百三十七人所組成,其中包括志願軍空軍戰鬥英雄張積慧、趙寳桐、劉玉堤和八十多個戰鬥英雄、人民功臣。
   代表團一共包括三個分團。第一分團是參觀團,由六十四個代表組成。他們都是人民志願軍各部隊軍事、政治和後勤等部門的幹部。中國人民志願軍繼承和發揚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中國工農紅軍的光榮傳統,不僅在戰鬥作風上,而且在開展部隊的體育和文化活動方面也有很大成績。參觀團的主要任務是參觀這次「八一」體育運動大會,觀摩、學習人民解放軍各部隊各單位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經驗,幷把這次大會的精神帶回朝鮮前綫去,在志願軍全軍中更深入更廣泛地展開羣衆性的文化體育活動,更好地爲抗美援朝的偉大鬥爭服務。
   第二分團是體育代表團,由一百三十七個運動選手和工作人員組成,其中有二十三個女同志。他們都是具有高度文化敎養、政治覺悟和有相當體育鍛鍊的祖國人民的優秀兒女。英勇的人民志願軍指揮員戰鬥員們,爲了完成祖國人民交給他們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神聖任務,即使在朝鮮戰爭的困難環境下,還是堅持着體育鍛鍊。像作戰一樣,志願軍指揮員戰鬥員們利用朝鮮的地形地物,在山坡上、山溝裏或林間空地中進行各種體育活動,當接到邀請參觀「八一」體育運動大會的通知以後,志願軍的指戰員們便更加緊了體育運動的鍛鍊。除了正在執行戰勤任務的部隊以外,各連隊都舉行了小型的選拔競賽活動。努力開展陣地文化娛樂活動,立過一大功、兩小功的宣傳員屈貴民,是一個濳泳的選手。搬走敵人兩枚定時炸彈,救出五台機車的特等功臣王希賢,是五千公尺賽跑的選手。經過短短一個月的練習和鍛鍊,志願軍的體育代表團的隊伍更加精練了。他們已經參加體育運動大會的比賽項目有男子籃球、足球、男子排球、女子排球,超越障礙、着裝賽跑、摩托等;另外有田徑、游泳、單槓、雙槓、舉重、自由車、拔河等。體育代表團由朝鮮前綫回到祖國首都的途中,曾和瀋陽、唐山、天津各地的籃排球隊,舉行友誼比賽。由於他們在比賽中虛心觀摩、學習,在技術上獲得了很大的進步。女子排球隊在沿途的友誼比賽中,都佔着優勢。正如體育代表團領隊黎塞同志所說:「我們的球隊是在戰鬥裏成長的。」
   第三分團是由三百九十四人組成的文藝隊,其中有一百十五個戰士的舞蹈隊。七月上旬,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召開了全軍文藝演出檢閱大會,檢閱了全軍文藝工作的成績,交流了文藝工作經驗,並評選出精彩節目,歸國參加「八一」體育運動大會文藝競賽會演。這些節目以舞蹈、大鼓、四川評書、合唱等各種藝術形式,反映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鬥與生活的各種方面。舞蹈隊所表演的節目,都是從豐富的戰鬥生活裏提煉出來的,如工兵舞就是志願軍工兵部隊的戰士們,爲了紀念他們一個月內完成了「八一」路的修築而創造的,舞蹈裏的動作如開山、鋸樹、修橋等都充分的表現了戰士們的現實生活。志願軍的舞蹈,已經不僅只是簡單地把「動作」「舞蹈化」了,像坑道舞,人們可以看出五次戰役以來,志願軍部隊是怎樣發揮着高度的創造性,阻止和打擊了「優勢」裝備的敵人,連沒有到過朝鮮的人,從這些鮮明的形象裏,都能感到像是自己親身到坑道裏去過一樣。爲了表現志願軍的愈戰愈强,砲兵們也通過舞蹈來表現自己砲羣的威力,其他如電話兵舞、戰士舞、種菜舞等,都是各有其特點。
   志願軍文藝工作團的歌詠、演唱節目裏像戰士劉鵬自編自唱的偵察英雄韓起發,王劍峯創造的對口相聲「陣地之家」及炊事員張福生自編自唱的「炊事員四季調」等都是生動地反映了志願軍的樂觀主義與英雄氣槪的節目。這種羣衆性的文藝活動,在朝鮮戰地已眞正成爲政治工作的有力助手了。在陣地上,敵人用宣傳飛機,宣傳坦克……,向我們進行無恥宣傳,戰士們就普遍地展開文藝活動,在思想戰綫上,跟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有次敵人用喇叭筒向我們播送「四郎探母」,班裏的文化娛樂戰士就領着大家唱國歌,有個陣地,好些同志負了傷,文娛戰士一面包紮着傷口,一面就帶頭說起快板來。部隊裏都開展了羣衆性的演出,部隊之間有時就互相慰問,這不但大大地加强了兄弟部隊之間的團結,而且還推動了革命的英雄主義競賽。
   朝鮮戰地的羣衆性文藝工作就是這樣普遍與深入地結合着戰鬥生活與任務。從志願軍文藝節目中可以充分看出:中國人民志願軍廣大戰士有着極其豐富的文藝才能和智慧。(新華社北京六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張積慧
相关人物
趙寳桐
相关人物
劉玉堤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國人民志願軍
相关机构
中國人民解放軍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