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區丹陽縣城鄉物產交流大會調查報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5011
颗粒名称: 蘇南區丹陽縣城鄉物產交流大會調查報告
分类号: G210
摘要: 蘇南區丹陽縣在利用舊有集場形式的基礎上,舉行了物產交流大會,以及大會調查報告。
关键词: 大會 調查 報告

内容

蘇南區丹陽縣在利用舊有集場形式的基礎上,舉行了物產交流大會,已有很好效果。它說明小縣城也可以而且必須舉行物資交流會,以促進市場的活躍。丹陽縣的物產交流會是華東各地物資交流會中開得比較好的一個,記者曾去作了專門調查。下面就是丹陽縣物產交流大會的調查報告:
   一、丹陽縣基本經濟情况
   丹陽縣位在滬寧綫西段,屬蘇南區鎭江專區。全縣人口共五十四萬多人,其中百分之八十七以上從事農業生產。丹陽基本上是一個農業城市,工商業除國營貿易公司、公營丹陽紗廠和合作社外,縣城和各鄉鎭的私營工商業共有四千二百四十五戶,其中絕大多數是小商店和手工業作坊;他們的經營興衰和農村經濟情况以及季節變化密切相關。
   丹陽縣城和各鄉鎭歷來都有定期的廟集,它是當地的重要商業形式。較大的廟集一般是在春季舉行,趕會的往往達幾千人。除了這種大廟集外,多數鄉鎭也都有經常性的市集。但過去廟集秩序較亂,集場物價也不穩定。
   二、會前情况
   丹陽縣市場今春曾一度呆滯。私營工商業者對各地「三反」「五反」運動的政策認識不淸以致思想混亂不積極經營業務,是市場呆滯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商人坐待「五反」,採取了「多做不如少做,少做不如不做」之類的錯誤態度,有的想逃避資產,有的有賣無買,有的想申報歇業。例如丹陽縣城南貨業五十七家中,打算申報歇業的就有十四家。工商業者這種消極態度也影響了職工的情緒,部分職工有「回家種田」,「不做老大做老二」的想法。
   這種情况繼續到五月間,嚴重地阻礙了物資交流,影響了工農業生產。丹陽縣人民政府和中共黨委會爲了改變這種局面,决定利用舊有的廟集□式舉行物產交流大會,以活躍城鄉經濟。但這時又遇到了很多障礙:國營企業幹部認爲「經營業務都來不及搞,搞物資交流大會的業務更不行了」,工商業者信心很低,以為物資交流會解决不了什麽問題,工商聯負責人估計大會最多不過做二、三千萬元生意,鄉鎭工商業者以爲這種交流會主要是大交易,「進城不過是替人家捧場」;商店職工對交流會的意義也認識不足,有些以爲開交流會只能使飯館旅館的生意好些,不會有更多收穫。
   三、大會的組織領導和籌備經過
   但是,丹陽縣黨、政領導方面是有决心開好大會扭轉市場呆滯情况的。縣的領導機關首先召開了國營企業幹部會議,傳達了上級人民政府和黨委關於活躍市場的指示,說明交流會的意義,打通了幹部思想。接着,舉行了幾次工商業者座談會,丹陽縣人民政府向他們反覆說明「三反」「五反」的目的,工商界的前途和交流會的作用等等,並說明私營工商業者只要積極經營,人民銀行可以發放貸款予以扶助。店員工會也向職工進行了階級敎育,動員職工積極地推動資方參加交流。經過這些努力,各方面對交流會的認識和信心都提高了。
   丹陽縣的領導方面十分重視大會的組織工作,在會前組織了籌備委員會,由縣長担任主任委員,參加籌備的單位共有縣人民政府工商科、公安局、稅務局、人民銀行、工商聯、城區政府和各國營公司、人民團體等共計三十一個單位。籌備委員會下設總務、業務、宣傳、治安等股,分頭負責各項工作。爲了發動城鄉人民積極參加交流大會,縣人民政府一方面組織了工會幹部、街道居民工作幹部和婦女工作幹部等三百多人去發動城區居民;另一方面指示各區鄉政府發動農民和鄉鎭工商業者進城參加交流。爲了便利大會上物資交流的開展,銀行和稅務局都在大會專設服務處,郵電局在集場設立了服務站。籌備會對於參加交流貿易的農民和工商業者的食宿、茶水等問題也都作了比較週密的準備。
   四、會場交易情况
   丹陽縣城鄉物產交流大會在五月二十二日開幕,縣長和縣人民政府各有關單位的負責人都出席主持。二十三日,進行了三天交易。大會成交總額共達十億八千五百萬元,遠遠超出一般人的預料。其中交易所成交額佔百分之八十二,收購處的收購額佔百分之十六,集場成交數最少,約計二千三百三十萬餘元。
   這次大會是一個羣衆性的物資交流運動,捲入這次交流活動的在萬人以上。大會領導方面對於過去集場交易中的一些弊端都注意加以克服。比如:舊集場的秩序混亂,這次就按照貨物類別劃分地段,同時佈置了羣衆性的治安、保衛工作,保證交易有秩序地進行,做到了沒有遺失一件商品;舊集場物價往往很不公道,這次大會領導方面就很注意掌握集場物價,並對商販進行了敎育,因此集場價格公道,商販交易態度也較誠懇;過去農民最痛恨商販的「脚頂籃子」「手按秤頭」等欺詐方法,這次大會組織了度量衡宣傳站,糾正了這些商業陋規,因此農民都表示滿意。大會還進行了文娛宣傳活動,使集場更顯得熱鬧、生動。
   五、大會收穫
   丹陽縣城鄉物產交流大會的收穫是很大的。它扭轉了市場呆滯、物資交流不暢的局面,活潑了城鄉經濟。大會共成交十億八千五百萬元,工業品大批下鄉,並解决了一部分土產的銷路問題。因此,縣城和各鄉鎭工商業戶的營業都開始好轉。大會後,丹陽縣城五月下旬的市面就和五月中旬大不相同,例如南貨、糧食、綢布、百貨等業的營業額,都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一百。
   有些人過去認爲「土產、特產只有遠距離推銷才有出路,本縣裏交流不出名堂來」,這種錯誤的看法經過這次交流大會後開始糾正了。丹陽縣城鄉物產交流大會的事實證明:組織短距離交流,使消費者和生產者當面交易,是開展城鄉物資交流的一個重要方面。
   這次大會鼓舞了私營工商業者的經營信心。大會前後,人民銀行丹陽支行對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行業發放了貸款二十二億元,土產公司和南貨、油餅、鉄器等業建立了購銷關係,並收購了價值二億多元的土綢。特別是大會後,私營工商業者看到市面好轉,營業額增加,因而更提高了經營信心,並認識到只有服從國營經濟領導,從事正當經營,才有發展前途。例如南貨業中有幾家原來準備歇業的,但在交流大會開過後的第三天,就打發人到徐州去辦貨,不打算歇業了。丹陽縣工商業聯合會主任委員林靜波說:「經過這次大會,工商界的頭腦清醒不少,眞正了解到消極經營的態度是錯誤的。」
   大會期間,各種土產和手工業產品陳列滿街,好壞分明,價格劃—,樹立了新的商業風氣,敎育了手工業生產者今後要注意改進品質,敎育了商販今後要建立新的經營作風。這也是這次大會的一個重要收穫。
   六、大會缺點
   這次大會雖有以上重要收穫,但由於縣的領導方面缺乏經驗,所以仍有一些缺點。
   第一,大會雖然提出以組織羣眾性的短距離物資交流爲主,但實際上對於組織手工業者和農民參加交流却不够重視。大會領導方面對農民需要賣些什麽、買些什麼、小手工業者的生產情况怎樣,都瞭解不足,因此無法很好地掌握集場交易,使大會交易重心不得不轉移到專做批發生意的交易所。
   第二,國營貿易公司和合作社的準備不充分,所訂交易計劃過低或不切合實際。例如:花紗布公司只準備了七百四十疋熱銷貨,結果供不應求。貿易公司和合作社準備不充分是因爲對這次交流會的意義認識不足。
   第三、這次大會開得晚了些。會期正逢農忙,很多農民沒有工夫進城;而且按照丹陽的習慣,農民們一般都已在清明前後購進了生產資料,所以這次交流會上,農民要買的東西已經不多了。
   七、丹陽縣物産交流大會給我們的啓示
   丹陽縣物產交流大會的成就說明:用當地羣衆習慣的市集形式,加以組織領導,使它成爲活躍初級市場的商業形式,是極其重要的。這種形式的交流會不但可以在縣城舉行,而且可以在鄉區舉行。在城區舉行的應以零售爲主,結合小額批發交易,在鄉區舉行的主要是搞零售。城區和鄉鎭的交流會並應根據當地季節性等特點,適當地進行收購。
   縣城的物資交流會在春秋兩季都可舉行,春季的一次主要是供應農民生產資料,收購副業產品,以支援農業生產;秋收□舉行的交流會,可以大規模地交流農產和工業產品,活躍城鄉經濟。鄉鎭可以根據原有的市集組織物資交流會,次數不妨多些。這樣,從縣城到鄉區就構成了一套城鄉交易網。
   在組織領導物資交流工作上,中共黨委和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加以重視,加强政治領導;財委和工商、貿易、合作部門應負責進行組織工作;銀行,交通、郵電、稅務、公安等部門應全力配合,直接爲物資交流服務;文敎、衛生等部門應在大會中担負宣傳敎育和組織文娛活動的責任,以羣衆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宣傳政策,敎育羣衆。
   在交流業務上,國營經濟應有計劃地領導私商參加物資交流。國營貿易部門應該把物資交流大會看作是新民主主義商業的重要形式之一,要善於利用這個形式來促進物資交流,達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目的。(據新華社無錫六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蘇南區丹陽縣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