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滬劇「小女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1802
颗粒名称: 談滬劇「小女壻」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6月上海迅民滬劇團自廿五日起在解放劇場演出了新劇「小女壻」。
关键词: 滬劇 婚姻法 農村

内容

上海迅民滬劇團自本月廿五日起在解放劇場演出了新劇「小女壻」。這個戲以反對封建制度,宣傳新婚姻法爲主題,具有一定積極意義。因此演出以來,獲得了觀衆熱烈的愛好。
   「小女壻」的劇情和電影「兩家春」相類似,主要是寫婚姻法頒佈前後的農村中的婚姻問題。它揭露了封建包辦婚姻的罪惡,也鼓舞了爭取婚姻自主的鬥爭;使受着封建婚姻制度影響的靑年男女,得到一個正確的方向,而勇敢的在婚姻法保障之下爭取婚姻自由。同時,劇中把翻身農村中的農民積極生產、愉快勞動、變工互助的新氣象結合一對青年男女的自由戀愛作了一些介紹。因此更使觀衆感到自由婚姻的幸福,和對「十八歲姑娘九歲郎」包辦婚姻的痛恨。
   滬劇「小女壻」的創作,不但保持了原有滬劇的特點,而且也結合了歌劇形式。在音樂唱詞方面除穿插了「婚姻法」歌曲外,並大量運用了羣衆喜愛的「紡織歌」、「探親調」、「鳳陽調」、「船歌調」等民間曲調,大大加強了歌劇氣氛,這是値得越劇界學習的。
   「小女壻」的主要缺點,是劇作者對農村事物和農民感情的不熟悉,舞台上勞動人民的氣氛很少;尤其楊富春和金彩霞兩人間的性格和思想感情,沒有像勞動人民一樣的樸素、眞誠,而有點小資產階級的扭扭揑揑,對一對翻身的靑年農民(還是勞動模範)說來,這是不符現實的。此外把金父也寫得太頑固一點,以致後來的轉變也顯得突然。在演出中,如金父幾個人物的服裝還可以樸實一些,像現在的化裝有點像地主,在第四幕洞房一場的裝置,也不像翻身戶。
   和該劇團過去所演的幾部「悲劇」相比,「小女壻」的演出在各方面說來,是一部有積極敎育意義的新戲。(力口)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力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