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京劇「寳蓮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07739
颗粒名称: 評京劇「寳蓮燈」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2年5月5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京劇「寳蓮燈」的评价文章。
关键词: 京剧 封建思想 劳动人民

内容

大世界京劇場最近演出了「寳蓮燈」,但並不是全部。主要的部份是「二堂捨子」,唱做較爲繁重,前面加了一場「鬧學」,後面加了一場「打堂」。全部「寳蓮燈」的舊本,雖然包含了一些迷信部份,但是主題是比較明確的:反對封建壓迫。這次僅演「二堂捨子」等數場,積極的敎育意義就缺乏了。
   這次演出基本上是根據舊本的,當然也作了一些修改,如劉彥昌出場時,老詞是唸引子:「烏鴉喜鵲同噪,吉凶事全然不曉。」宋寳羅改唸二句詩:「鵲叫鴉噪爲時晚,我兒讀書未回還。」去掉了迷信的成份,這是好的。但是這些修改却極不澈底,僅限於個別的字句。因此一些不妥當的地方還存在着,如審問一段:
   「秦府官保是那個打死的?」
   「是孩兒打死的。」
   「兒可知道,打死人是要償命的?」「情愿償命。「兒可捨得一
   雙父母?」
   「難以割捨。」
   「兒自己的狗命?」
   「命該如此。」
   這說明了一種「兄不攀弟,弟不攀兄」的友愛之情,是很好的。但「命該如此」四字極不妥當,尤其是出諸無邪的兒童之口。這種宿命論的悲觀情緒,是不會這樣强烈地滲入兒童的思想的,他們有着新生一代的朝氣與前途。特別是沉香,在全部「寳蓮燈」中,他還要「劈山救母」,和封建勢力作尖銳的鬥爭,如果他認爲他的母親被壓在山下——這山是封建勢力的象徵——也是「命該如此」,那麽,他的鬥爭的積極性怎能發揮呢?如果在「難以割捨」之後,緊接着哭頭,不是更合情理一些嗎?
   劇作者是把這「捨子」一場當作「家庭問題」處理的,但處理得不很好,人物的性格不够顯明强烈,因此發展也就不合情理了。「捨子」總是一種崇高的情感了吧,但是王桂英却完全不是自覺自願的,她是受盡了愚弄和欺騙之後才上當的,雖然盟了誓:「我若捨子有假意,三尺白綾我喪殘生。」但是眞臨到自己兒子要去抵命的時候,就要反悔了:「你把你的兒子放走,叫我的兒子前去償命,這是萬萬不能的。」這就把前面的「捨子之義」一筆勾消了。——這不免是一種歪曲。
   當然,王桂英內心的矛盾是深刻的,「母子之情」確實「難以割捨」,然而,王桂英雖出身貴族——丞相之女,但在舊社會裏,她基本上是一個被壓迫者,受着嚴重的封建枷鎖的束縛,首先她和劉彥昌的結合就不是自主的,因此她是會同情受着封建壓迫——壓在華山下的沉香的母親的,如果劉彥昌能對她說明原由,告訴她沉香所以不能去抵命,是爲了「劈山救母」,那麽王桂英的捨子就可能是一種自覺的見義勇爲的行爲了。但是遺憾得很,原劇在這點上幾乎沒有提到。
   至於劉彥昌這個人物的處理是比較困難的,他是一個「官僚知識份子」(馬少波語),曾自供:「那黎民百姓,不犯事便罷,若犯在下官手內,輕者是打,重者是夾。」這充分表明他是一個封建統治的代理人。但在另一方面他自然也受着封建的束縛,他和三聖母(沉香之母)原是相愛的,却被活生生的拆開了。他雖然沒有勇氣在行動中反抗封建勢力,但他的心裏未嘗不憤憤不平,並且懷念着他的戀人三聖母;他把强烈的希望寄托在沉香身上,希望他替母報仇,因此,他堅决不讓沉香去抵命,這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改為他以大義說服王桂英,而不是用欺騙愚弄的手段,弄得哭哭帝帝,拖拖拉拉。這樣不是更富於人情味嗎?不是更合理嗎?
   而且,這樣一對自私偏心的父母,偏能敎育出這樣一對深明大義的兄弟,也是不通的。
   此次演出,醜惡的舞台形象尚未完全澄淸,如「開學」一場,大部份的學童,鼻子上都塗了一塊「豆腐塊」,然而衣飾却是「靑衣小帽」,分明是勞動人民的子弟,這不能不說是侮辱。
   綜觀大世界京劇場最近演出的舊劇中,是有一些改革的,如「岳武穆」中的駡閻羅改爲駡泥菩薩,「汾河灣」中的「夜夢不詳」也改掉了,諸如此類,說明藝人們還是願意改革的。但是縮手縮脚,不敢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因爲藝人們長期受了舊社會的壓迫和欺凌,文化與理論水平一時不可能提得很高,要進行澈底的改革是困難的,這就很需要我們新文藝工作者的合作,「新文藝工作者有責任指導與實際參加舊劇改革的工作,同時還要耐心地團結與幫助那些舊藝人,共同研究,合力改造,並在他們實踐中進行試驗,逐步求得完善。」(人民日報專論)新文藝工作者是應該肩負起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正確執行政務院「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促使戲曲界眞正做到「推陳出新,百花齊放」。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羊角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