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矛盾論」,學習具體分析事物的科學方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06926
颗粒名称: 學習「矛盾論」,學習具體分析事物的科學方法
分类号: D676.5
摘要: 1952年4月23日,學習「矛盾論」,學習具體分析事物的科學方法。
关键词: 革命 運動 實踐論

内容


   繼去年的「實踐論」之後,毛澤東同志今年又重新發表了他的「矛盾論」。
   這兩篇著作,都是結合着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深刻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基礎——辯證法唯物論。
   列寧說:「統一物之分解爲二及對其各矛盾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本質」(「關於辯證法問題」)。又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規定為關於對立統一的學說,這樣一來,辯證法的核心就被抓住,可是這需要解釋和發揮」(「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輝煌地實現了列甯的這個遺示。它具體而詳明地指出我們應如何來正確認識事物的矛盾的各部分,它抓着了辯證法的這個核心問題給與了充分的解釋和發揮。誠如毛澤東同志自己說的:「如果我們將這些問題都弄清楚了,我們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辯證法。」
   「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長期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唯物辯證法來研究和解决中國革命問題而達到的理論總結。它把十分複雜的中國革命經驗中所表現的一切現實矛盾和階級鬥爭的內容作了哲學上的概括。學習「矛盾論」不能忘記聯系毛澤東同志的關於中國革命的其他著作,這些著作就是以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具體分析作爲基礎的。在中國革命發展的每一個重要轉變關節上,毛澤東同志都抓着了國內外各方面的階級矛盾和現實矛盾的具體變化,給與深刻的分析,並由此作出理論上和策略上的正確結論。中國社會的各階級的矛盾是那麽複雜,長期的中國革命運動的變化過程是那麽曲折,如果不是正確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方法來進行科學分析,要想正確地認識中國革命發展的各種複雜的規律,並對革命運動給與正確的指導,是不可能的。毛澤東同志在長期領導中國革命運動的鬥爭中積累了無比豐富的正確應用唯物辯證法的經驗,他的哲學著作「矛盾論」就是他的寶貴經驗的總結。
   與革命的實踐密切聯繫着的毛澤東同志的哲學著作,對於中國共產黨在指導中國革命運動中所經歷過的思想鬥爭,也必然要作出哲學的結論。和「實踐論」同樣,「矛盾論」在指明什麽是正確的馬克思列寗主義的科學思想方法的時候,同時就揭露了一切違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錯誤思想哲學根源,並由此指出克服錯誤思想的根本道路。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黨內一切錯誤思想都根源於兩種思想方法上的偏向: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不論「實踐論」和「矛盾論」都把批判的主要鋒芒針對着敎條主義,因爲教條主義在革命工作中常常(特別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成爲產生錯誤思想的主要因素。但同時毛澤東同志也不放鬆對於經驗主義的批判。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裏告訴我們:依據唯物論的原理,我們的認識必須從實踐中豐富的感性認識出發,再把它提高到有綜合性條理性的理性認識,然後又把這理性認識拿到實踐中去加以檢驗和發展,才有可能獲得符合於客觀眞理的正確認識。教條主義者的錯誤在於不承認從感性認識出發的必要,也不承認理性認識有拿到實踐中加以檢驗和發展的必要。經驗主義的錯誤在於雖然有着相當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不善於或者拒絕使它提高到理性認識。兩種錯誤的思想都是違背了唯物論的認識原理。要糾正這些錯誤,就是要使我們的思想方法正確地依循着「實踐論」所闡述的唯物論的認識規律,就是要通過實踐使我們的認識循環往復地不斷由感性階段提高到理性階段。如何才能使我們的認識由感性階段提高到理性階段?實踐論的回答是:「必須經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僞存眞、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製作工夫」。如何來正確地發揮我們的思考作用?如何才善於進行對感覺材料的改造製作工夫?這就是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裏給與了詳細回答的問題。「矛盾論」告訴我們,要善於使我們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其根本方法,就是要從豐富的感性的事實材料中,詳細揭發客觀事物的各方面的矛盾。敎條主義或經驗主義的錯誤,不但是由於違背了唯物論的原理,同時也由於違背了辯證法的原理,不「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所以,如果我們能够很好地研究「矛盾論」,在「實踐論」所指示的唯物論認識原理的基礎上來應用辯證法的方法,那「我們就能够擊破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的不利於我們的革命事業的那些敎條主義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經驗的同志們整理自己的經驗,使之帶上原則性,而避免重複經驗主義的錯誤」。
   二
   爲什麽學會了用唯物辯證法來具體分析事物各方面的矛盾,就使我們有可能善於把感性的認識提高到理性的認識呢?因爲只有唯物辯證法,才能幫助我們揭發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並由此獲得關於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知識;而理性認識的主要内容,就是關於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性的認識。列寧曾指出只有把發展看作對立統一的辯證法的運動觀,「才提供理解一切存在物底『自己運動』□鑰匙,只有它才提供理解『飛躍』、『連續性底中斷』、『向對立的轉化』、舊的東西底消滅與新的果西底發生的鑰匙」(「關於辯證法問題」)。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裏也指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系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在「矛盾的普遍性」一章裏,他又指出矛盾不但普遍地存在於一切事物中,而且普遍貫串於一切過程的始終。因此,分析事物的矛盾,並根據這種分析來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應該是科學研究的普遍方法,是應該貫徹在一切科學研究部門,應該貫徹在任何一個過程的自始至終的研究方法。毛澤東同志自己的全部著作,就是在各方面應用這個方法的範例。他不但在革命運動的各方面,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等的問題中正確地應用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分析矛盾的方法,而且在中國革命發展的全過程的研究中,在革命形勢變化的各個階段和一切關節上,自始至終,都緊緊地掌握着分析各方面的階級矛盾和現實矛盾的變化這一個基本的科學方法。
   旣然承認分析事物各方面的矛盾是普遍的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那麽就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同時需要解决,那就是:如何来分析事物的矛盾?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列寧主義所給與的回答,和教條主義的回答是不同的。教條主義一般地也承認矛盾,但它用公式主義的態度來看待事物的矛盾法則,即隨便抓着幾個抽象的矛盾原則來套在一切事物上頭,而不問時間、地點等等的具體條件。他們把唯物辯證法簡單化、庸俗化,用這種方法來研究革命問題和指導革命運動,就常常把革命當成兒戲,這在中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左傾冒險主義者身上是表現得最爲突出的。眞正的唯物辯證法方法與此相反,它要求對於每一具體事物的具體矛盾要以具體的分析研究。列寧說:「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况。」(「共産主義」)又說:「沒有抽象的眞理,眞理總是具體的。」(「進一步,退兩步」)毛澤東同志特別重視列寧上述的遺示,他的「矛盾論」的最大貢獻,就在於論述事物的矛盾法則中間,充分發展了列寧的這個遺示。他用最多的篇幅詳盡地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並在這個問題上,特出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毛澤東同志指出矛盾的特殊性的研究是一切科學研究的根本條件,因爲「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一事物不同於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就無從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據,也就無從辨別事物,無從區分科學研究的領域」。
   毛澤東同志根據唯物論的認識論原理,指出必須聯系着對矛盾的普遍性的認識,着重地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符合於人類認識的自然規律,才不至於犯教條主義的錯誤:「人們總是首先認識了許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然後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地進行概括工作,認識諸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當着人們已經認識了這種共同的本質以後,就以這種共同的認識爲指導,繼續地向着尙未研究過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過的各種具體的事物進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質,這樣才可以補充□豐富和發展這種共同的本質的認識,而使這種共同的本質的認識不致變成枯槁的和殭死的東西。這是兩個認識的過程:一個是由特殊到一般,一個是由一般到特殊。人類的認識總是這樣循環往覆地進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環(只要是嚴格地按照科學的方法),都可能使人類的認識提高一步,使人類的認識不斷地深化。」,毛澤東同志的關於人類認識的具體和普遍、特殊和一般的相互聯結的思想,是辯證法唯物論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科學中不論理論方面或實踐方面都有着重大貢獻的發展。這個思想告訴我們:一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眞理,都是具體實際的研究的成果,都是工人階級的具體的革命實踐經驗的總結,當我們應用這些普遍眞理來研究中國革命問題的時候,我們又必須再一次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必須特別注意研究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中的特殊問題,研究許多在普遍眞理中尚未涉及過的或未完全涉及過的新的事物,這樣才不至於像教條主義者那樣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眞理變成枯槁的殭死的東西,才能够正確地指導中國革命運動。這就是毛澤東同志經常為我們指出過的「馬克思列寗主義的普遍眞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互相結合」的原理。就事物的矛盾法則來說,也是同樣,馬克思主義者所承認的矛盾的普遍性以及作爲科學研究的普遍的根本方法的矛盾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者從事物的各種特殊矛盾的研究中槪括出來的關於矛盾的一些共同本質的認識。當我們把這矛盾的普遍法則作爲方法,拿來研究一定的具體事物對象,例如說研究中國革命問題時,我們又必須對於這具體事物對象的矛盾的特殊性,例如說對於中國社會階級矛盾的特殊性着重加以研究,才不至於像敎條主義者那樣「把一般眞理看成是憑空出現的東西,把它變成爲人們所不能够捉摸的純粹抽象的公式」,才能够對於所研究的事物對象,對於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獲得正確的科學的認識。
   强調要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並不是要排除普遍性的研究。問題是「矛盾的普遍性即寓於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因此,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也就是爲着要從其中概括出一定的普遍眞理,以便用它來指導我們進一步研究新的矛盾的特殊性。
   毛澤東同志敎導我們必須從各方面去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各種不同的物質運動形式有不同的特殊的矛盾,自然界的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和人類社會的運動形式中的矛盾是不相同的。同一物質運動形式的不同的發展過程也有不同的特殊矛盾。同是近代人類的革命運動,俄國革命的過程不同於中國革命的過程,因爲沙俄原來是一個帝國主義的國家,而中國則原來是一個被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俄國革命中的階級矛盾和中國革命中的階級矛盾各有其不同的特殊性(當然也不能忽視兩者中間也有其共同性、普遍性)。同一運動形式的發展過程,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矛盾特殊性,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已經過了四個階段,在四個階段中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矛盾都曾經發生過許多變化(雖然也不能忽視其中的某些沒有變的基本的關係)。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要求我們具體研究這些階級矛盾的特殊性及其變化,不能希望設想一個永久不變的原理來說明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只有教條主義者和資產階級的唯心論者才會這樣胡作亂爲。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不僅是要解釋世界,而且要改變世界。這也就是說,科學是要指導實踐,要解决客觀存在的現實矛盾。要解决矛盾,就不能不依據矛盾的特殊性質來規定與此相適合的解决方法,就不能不重視矛盾的特殊性。「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决」。「俄國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所解决的矛盾及其所用以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根本上不相同的」。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各個階段,在人民大衆反帝反封建這個根本矛盾的基礎上,各階段之間的矛盾關係有着許多具體的變化,因此用以解决矛盾的指導策略上也有許多具體的差異。「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嚴格地遵守的一個原則。教條主義者不遵守這個原則。他們不了解諸種革命情况的區別,因而也不了解應當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種自以爲不可改變的公式到處硬套,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將本來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壞」。
   要認識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其最主要的關鍵在那裏?按照毛澤東同志的分析:最主要的關鍵就在於研究那互相矛盾的各對立方面的具體特點。只有認淸了各對立方面的具體特點,才能認清事物矛盾的總的特點。例如像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戰爭中那樣一方面認淸了日本帝國主義的許多特點,另一方面又認清了中國抗日人民自己的許多特點,總合起來才確定了抗日戰爭是持久戰追一個特點。毛澤東同志說:「爲要暴露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在其總體上、在其互相聯結上的特殊性,就是說暴露事物發展過程的本質,就必須暴露過程中矛盾的各方面的特殊性」。「所謂了解矛盾的各個方面,就是了解它們每一方面各佔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種具體形式和對方發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關係,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後,又用何種具體的方法和對方作鬥爭。」矛盾的各個方面的這些特點,是常常在變化中的,即使是同一類的矛盾,其各個對立方面在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之下都各有其不同的特點。同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其中兩階級在矛盾內各自所處的地位以及兩者相互的關係,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一個樣子(在這裏資產階級居於革命的領導地位),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又是一個樣子,(在這裏工人階級居於革命的領導地位),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是一個樣子(這裏資產階級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表現着革命與妥協的兩面性),在帝國主義國家又是一個樣子(這裏資產階級完全是反革命的、反動的)。這些對立的各方面的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特點,就構成同類矛盾的總體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的特點。所以,分析事物的矛盾,决不是只就矛盾總體籠籠統統地作一個估計就能完成任務的。不能暴露事物矛盾的各方面的特點,就不可能暴露矛盾的總的特點,就不能理解發展過程的特殊本質。毛澤東同志在說明這個問題的時候,更把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特點作了一個簡單明瞭而又十分深刻的槪括。他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要求我們在研究問題的時候要避免「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反過來說,就是要對於事物進行實事求是的、客觀的、全面的、深刻的研究。要避免片面性的錯誤,就必須研究矛盾的各個方面或各個部分的特點而不是只去研究它的一方面或一部分。要避免表面性的錯誤,就必須承認「深入事物裏面精細地研究矛盾特點的必要」,而不是「僅僅站在那裏遠遠地望一望,粗枝大葉地看到一點矛盾的形相,就想動手去解决矛盾」。「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觀性」,因此,能够避免片面性和表面性的錯誤,也就可以保證避免主觀性的錯誤了。「中國的敎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同志們所以犯錯誤,就是因爲他們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觀的、片面的和表面的」。所以,必須在應用矛盾的普遍性作爲方法去研究具體事物的時候又着重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必須深入到客觀事物裏面去精細地研究其矛盾的各方面的特點,以便進一步就其總體上和互相聯結上來把握具體矛盾的具體特點,這樣才能够克服敎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才能把我們對於事物的研究和認識提高到科學的水平。
   三
   爲要使我們對於「矛盾論」中所包含的最主要、最精深的思想獲得一個扼要的理解,最好是溫習一下毛澤東同志自己在一九四二年「反對黨八股」一文中論到如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决問題的一段話:
   「什麽叫問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那裏有沒有解决的矛盾,那裏就有問題。旣有問題,你總得贊成一方面,反對另一方面,你就得把問題提出來。提出問題,首先就要對於問題即矛盾的兩個基本側面加以大略的調查研究,才能懂得矛盾的性質是什麽,這就是發現問題…過程。大略的調查研究可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但還不能解决問題。而要解决問題,還須作系統的周密的調查工作與研究工作,這就是分析的過程。提出問題也要用分析,不然,對着模糊雜亂的一大堆事物的現象,你就不能知道問題即矛盾的所在。這裏所講的分析過程,是指系統的周密的分析過程。常常問題是提出了,但還不能解决,就是因爲還沒有暴露事物的內部聯繫,就是因爲還沒有經過這種系統的周密的分析過程,因而不能發現基於基本的兩個矛盾側面所發生與發展着的許多次要的矛盾側面,因而問題的面貌還不明晰,還不能做綜合工作,也就不能好好的解决問題。一篇文章或一次演說,如果是重要的帶指導性質的,總得要提出一個什麽問題,接着加以分析,然後綜合起來,指明問題的性質,給以解决的辦法。」
   我們知道,毛澤東同志就是正確地應用他所論到的這些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方法,來在中國革命的各方面鬥爭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决問題的,這樣他就創造了一系列的指導中國革命的理論和策略,使中國革命走上勝利發展的道路。三十年來的革命鬥爭中,尤其是整風運動以來的十多年鬥爭中,中國共產黨的很多幹部,追隨着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學到了他所指示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决問題的這些方法,在廣大的國土上有力地担當了各個方面的工作,使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獲得今天的勝利。沒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沒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眞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指導,沒有馬克思列寗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方法的指導,要在我們這樣大的國家裏得到這樣偉大的革命勝利,是不可想像的。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和「實踐論」,是在抗日戰爭開始時期、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的歷史上劃時期的整風運動前夜寫成的,它為我們黨的一切偉大勝利事業奠定了理論的基礎,正如列寧的「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給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建立了理論基礎一樣。毛澤東同志的著作,是與我們實踐方向的偉大勝利相適應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方面的一個偉大的勝利,是科學的思想方法辯證法唯物論的偉大勝利。
   但是,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的勝利,現在還只是開始,前面還有無數艱巨的工作等着我們去做。與我國的國土的廣大和革命任務的繁重要求比較起來,我們現有的具備着足够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水平的幹部還是太少了。廣大的革命工作幹部必須進一步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毛澤東同志用以分析問題解决問題的唯物辯證法,才有可能更好地担負起我們應做的工作。
   特別是在一般的理論研究工作方面,更顯得落後於現實的需要。雖然毛澤東同志的著作代表着我們黨的最高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成就,並解决了中國革命運動的主要問題。但我們一般的理論研究工作者很少能够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理和方法實事求是地從許多客觀存在的問題中去研究它的具體矛盾,很少能够通過系統的周密的調查工作和研究工作,來精密地分析和解决各種矛盾,因此直到現在,我們學術界的一般的理論工作還仍然停頓在一種十分空疏的狀態上面。十年前,毛澤東同志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裏對於這種空疏的狀態發出警告,並向全黨提出「依據歷史唯物論的方法,對敵友我三方的經濟、財政、政治、軍事、文化、黨務各方面的動態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工作,然後引出應有的與必要的結論」的任務,提出「對於近百年的中國史,應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廢除無組織狀態。應先作經濟史、政治史、軍事史、文化史幾個部門的分析研究,然後才有可能作綜合研究」的任務。十年以後的今天,我們完成了這些任務沒有呢?沒有人敢作完全肯定的答覆!這就足以說明問題是如何嚴重。這種情况不應該再繼續下去了!
   毛澤東選集的出版,「實踐論」和「矛盾論」的重新發表,對於全黨、對於全國革命工作和理論研究工作幹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和辯證唯物論的學習,是一個偉大的推動力。我們應該藉此學習的機會,進一步努力來提高自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水平,進一步鍛鍊我們應用唯物辯證法來提出間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我們在今後的革命的實際工作中和理論工作中獲得更大的勝利!(原載人民日報)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