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商人良心墨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05184
颗粒名称: 煤炭商人良心墨黑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52年3月30日,当代日报登载了文章「煤炭商人良心墨黑」,讲述了資産階級是怎樣向人民生活進攻的。
关键词: 商人 攫取暴利 柴炭

内容

資産階級是怎樣向人民生活進攻的?本報記者岳山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頭一件就是柴。誠然,在熟食社會裏人們那一天能够離開得了燃料;但是商人在供應這種生活資料時,就想盡卑鄙惡劣的方法,進行欺詐,攫取暴利。這裏列舉幾件欺詐的花樣,就可看出資產階級向人民生活進攻的惡毒手段的一斑。
   柴拔毛、炭吃酒雨水也賣錢
   柴炭是使用最普遍的一種燃料。在杭州賣柴多用箍為單位,以兩箍為一担,就柴質、長度、柴身粗細分為大、中、小三級,大號一級的規格是:長一·四尺,箍圍三·六尺、柴身粗,完全乾燥,柴質為麻栗、靑柴、白栗等硬柴。但是很多柴店不遵守這規格,往往以二級混充一級,三級混充二級,以升檔作爲變相抬價。有的還在每箍柴中拔出幾根,然後塞進一兩根彎柴撑緊箍圍,這種偸減份量的下流手法,他們業中黑語叫做「拔毛」。此外,一般勞動人民買得最多的「把兒柴」,規定每把爲燥松柴三斤半,售價一千元。但柴店售出每把往往只有三斤六兩甚至少到三斤四兩,例如小車橋祥記柴店,就經常以這樣欺詐手段謀取暴利。
   炭一般分為烏炭白炭兩類,各分三級,柴炭店也從中玩弄各種花樣,最普遍的是加水,他們叫做「吃酒」。下雨天就故意讓雨淋,這樣雨水滲入炭中也可以賣錢,他們說下場雨就等於下一陣鈔票。有些硬炭冷水不大滲得進,他們就用熱水澆,使水滲到裏面去,外表一點看不出。例如柴炭第二聯營處老闆顧光甫,就在炭上澆水,職工提出意見,他還兇狠的說:「不要你們干涉」。烏炭價錢比白炭低,每担相差八千五百元,有些柴炭店就把烏炭用水澆濕再撒上石灰,冒充白炭出售。顧客買了這種假白炭,價錢上吃了虧而且又不好燒,眞是兩面吃虧。一般炭店秤炭也時常是份量不足,元元炭店過去一枝秤有兩個秤錘,一個是專門秤出去用的,每百斤要少四、五斤,他還有一對鉄鈎重十二兩,秤炭時也算入炭的重量。
   龍頭灰做煤球石塊當煤賣
   杭市居民過去不大燒煤,在一九四九年煤業每月銷貨不過三百餘噸。以後由於國營煤建公司大量供應,煤源旺、價格平,一般燒柴用戶改燒煤球可節省三分之一,因此用煤戶逐漸增加,五〇年每月可銷售六百餘噸,五一年十一月激增至月銷一千八百噸。這樣,煤業商人大大得到發展;但是他們並不是老老實實經營,却利用這機會欺詐人民,攫取非法利潤。例如製造煤球應該有純煤屑九成、泥等雜質不得超過一成,事實上許多店家都不遵照這規格製作,有的攙進二、三成泥,有的攙進「龍頭灰」(火車龍頭燒鍋爐後的煤灰)。大華煤號的煤球,有些只含煤屑三成,其餘都是龍頭灰或泥。這樣偸工減料攙假做成的煤球,燃燒時火力非常弱,有時因爲泥太多了,爐底被塞住,飯菜都煮不好。在份量上,一般都以九十斤爲一担,大華煤號有一次售給廣濟醫院三百担煤球,就少了三十担。顧長興柴炭號出售煤球,常以一百磅作為一百斤。有的店家煤球不晒乾就出售,在冬天還有一種「冰凍煤球」,他們做好煤球後,天冷冰結起來看不出濕,就當燥貨賣出去。出售煤塊時,很多店家把「僵塊」混雜着賣,有的甚至摻入石塊,元泰興煤號老闆有一次賣給人民醫藥公司九十噸煤,就摻雜了三十噸石塊。賣煤屑一般都摻入龍頭灰,義興煤號曾經把三噸龍頭灰分批和入煤屑中出售。煤商的詐欺是兇狠的,因此他們可以把石頭當煤賣。
   礱糠用戸日增售價非常不穩定
   礱糠、木屑是最近一兩年新興的一種燃料,因爲每斤礱糠燃量可抵一斤松柴炭,而價格相差好幾倍,所以一般機關、團體、學校、工厰的大廚房都燃燒礱糠或木屑,用戶日增;但是由於供求缺乏統一調配,商人就從中鑽空子,使價格驟漲驟跌,造成混亂現象。糧食加工廠及鋸木厰方面,在出貨充旺時,價格非常低賤,例如去年秋季加工廠出售礱糠每車(一千五百斤)僅二、三千元,加上搬運費用,每車約合二萬元左右。但在供不應求時,價格就猛漲,目前每車出廠價須十一萬餘元,礱糠商轉售給用戶,每車合十六萬五千元。有些小販在缺貨時,甚至抬高到每車十八萬元以上。最近這兩三個月來,吃大廚房的人都覺得伙食貴起來了,礱糠漲價就是一個主要的原因。此外礱糠商人還施行一種詐欺手法名叫「夾空包」,因為礱糠出售以車為單位,每車三十袋(每袋五十斤)或五十袋(每袋三十斤),一般事務人員粗枝大葉,大多是礱糠倒完後數一數蔴袋,商人就鑽這空子,夾帶成條空蔴袋,或者是乾脆裝了一袋蔴袋來點數,有時一車可以少上七八袋。
   俗話說:「煤炭墨黑,煤炭商人良心更黑」。揭穿燃料商人的鬼花樣,就知道這話說得入木三分。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岳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