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里在中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03260
颗粒名称: 果戈里在中國
并列题名: 紀念果戈里逝世百年紀念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2年3月3日,大約三十餘年前,也就是有名的「五四」運動爆發了以後,俄羅斯文學在中國廣大的靑年知識分子中間起了極大的注意和興趣。
关键词: 魯迅 果戈里 革命

内容

大約三十餘年前,也就是有名的「五四」運動爆發了以後,俄羅斯文學在中國廣大的靑年知識分子中間起了極大的注意和興趣。中國的介紹俄羅斯古典文學是比「五四」運動要早得多的,然而那時候的介紹工作,既無計劃,也不很忠實,特別是沒有從作品的思想性來看問題(祇有魯迅是例外。他在辛亥革命以前,還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就以革命的觀點來研究俄羅斯文學,——這一點,我們在下文還要詳細地談到)。「五四」以後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俄羅斯文學的愛好,在一般的知識分子中間,成爲一種風氣,俄羅斯文學的研究,在革命的靑年知識分子中間,和在靑年的文藝工作者中間,成爲一種運動。這一運動的目的便是:通過文學來認識偉大的俄羅斯民族。而這種要求認識俄羅斯民族的熱情,不遲不早在一九一八年前後發生,顯然是「震撼世界的十日」的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所引起的!
   果戈里在他偉大的史詩「死魂靈」的浪漫主義的抒情的結尾,是這樣地表示了他對於俄羅斯光明的未來的信的:「你不是也在飛跑,俄羅斯呵,好像大胆的,總是追不着的三駕馬車嗎?地面在你底下揚塵,橋在發吼。一切都留在你後面了,遠遠的留在你後面。被上帝的奇蹟所震悚似的,吃驚的旁觀者站了下來。這是出自雲間的閃電嗎?這令人恐怖的動作,是什麽意義?而且在這世所未見的馬裏,是蓄着怎樣的不可思議的力量的呢?……俄國呵,你奔到那裏去,給一個回答;你一聲也不響。奇妙的響着鈴子的歌。好像被風所攪碎似,空氣在咆哮,在凝結;超過了凡在地上生活和動彈的一切湧過去了;所有別的國度和國民,都對你退避,閃在一旁,讓給你道路。」(用魯迅譯文)這是果戈里在一八四一年前寫下預言,而在八十年後,這預言是由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來證實了!站在這震撼世界、創造人類歷史的新的一頁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面前,中國的靑年知識分子興奮而驚奇地問着:「俄國呵,你奔到那裏?……你蓄積着怎樣的不可思議的力量?」而且熱心地想從俄羅斯文學裏找尋解答,這在一九一八年頃的中國靑年知識分子(那時候,由於帝國主義的封鎖,他們得不到什麽來自革命後的俄羅斯的第一手材料),豈不是很自然的麽?
   但是,「從俄國借鑑」,却在比這更早的時期,已經由我們的偉大先驅者魯迅提了出來。魯迅在回憶他靑年時所愛好而且準備介紹到中國來的外國文學作品時,說過這樣的話:「因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因此所看的俄國、波蘭以及巴爾幹諸國作家的東西就特別多。……記得當時最愛看的作者,是俄國的果戈里。」在另一篇文章裏,魯迅又講到果戈里對於他的早期作品的影響:「從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陸續的出現了,………因那時的認爲『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靑年讀者的心。然而這激動,却是向來怠慢了介紹歐洲大陸文學的緣故。一八三四年頃,俄國的果戈里就已經寫了『狂人日記』………但後起的『狂人日記』(——此是魯迅自指其所寫之處女作)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却比果戈里的憂憤深廣。………」
   魯迅在這裏所自述的俄國文學對於他的影響,在一九一八以後,已經可以視爲中國大多數進步的靑年文藝工作者的自白。而魯迅對於他自己的和果戈里的同一名題的作品(「狂人日記」),所作的比較,其意義實不僅限於此兩篇作品。如果我們進一步研究這兩位偉大作家,我們將發現兩人之中有更多的相似,但也有同樣多的不相同。諷刺是他們的風格的共同點,然而魯迅的諷刺却比果戈里的更爲辛辣。果戈里嘲笑了他那時代的一切醜惡,「顯示俄國人的惡德和缺失之點,比特長和美夢還要多」(「死魂靈」第一部第二版序文),而魯迅呢,也把他作品的最主要部分用於「刺破社會的膿瘡」,但也正如果戈里所自稱的「我的抒情的才能,爲了燃起俄國人底愛,能够把它的長處表示出來;而我的嘲笑的才能,為了使讀者感到憎惡,也可以把它的缺點顯示出來」。這兩位偉大作家都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們之所以有强烈的憎恨,正因為他們有火熱的對於祖國和人民的愛,「能愛,故能憎」(魯迅語)。然而,怎樣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階級的人,才合於詩人的讚頌的標準呢?果戈里努力想在他那雖已寫成但在死前不多幾天又親手焚燬了的「死魂靈」第二部中描寫出來,可是,從作者親手焚燬原稿這件事,又從現在所傳「死魂靈」第二部的殘稿看來,作者所要讚頌的對象們的是從地主階級裏找出來的,而作者自己不滿意,所以終於親手把原稿焚燬;但在魯迅,却不僅在「藥」這篇小說中早已側面讚頌了為革命而犧牲的志士,在「一件小事」和其他的短篇中早已描寫了勞動人民的可愛的形象,並且後來又分明指出:惟新興的工人階級是我們希望之寄托!
   這些就是這兩位大作家相似而又不相同之處。原因是在於他們所處的時代有很大的差異:魯迅離開我們不過十五年,而果戈里呢,却已離開我們有百年之久了。
   但是,儘管時代不同,地域和民族不同,而果戈里所暴露的舊俄羅斯的地主們和官僚們面貌還是頗有相同之處,甚至在某些本質上則竟可以說十之九相同。這又說明了這些蒙上了歷史的灰塵的果戈里的人物何以在昨天乃至今天的中國讀者中間引起了極大的注意,並由此獲得了敎育。從「死魂靈」和「巡按使」的活生生的形象,中國讀者會聯想到自己國家內昨天存在着的或今天也還存在着的那些不勞而獲、唯利是圖、荒淫無恥、卑鄙險詐的剝削者和寄生者、地主和官僚,以及乙乞可夫式的「但不是買死魂靈而是買活魂靈」(伯林斯基語)以進行冒險欺詐的資產階級人物,而給以更深的憎恨。另一方面,從「塔拉司·布爾巴」中國的讀者也被勇敢的愛國英雄所激動,而堅强其戰勝侵略者的信心。而在果戈里全部作貫穿着洋溢着的人民性,無疑地也有助於中國讀者對於美好而幸福的生活的爭取與創造。
   果戈里在中國的地位,可以從他的作品被譯之多看出來。二十五年前,他的有名的「外套」就已有兩個以上的譯本。此後,他的「密爾格拉特」、「肖像」、「塔拉司·布爾巴」、「死魂靈」、「巡按使」、「賭棍」等,都有了中文譯本。特別應當指出:「死魂靈」是魯迅翻譯的,而且是魯迅晚年化了最多精力的一部譯作。
   列寧曾經說過:「藝術家的托爾斯泰甚至在俄羅斯也祗有小得可憐的極少數人知道。爲了把他的偉大作品眞正變成大家的財產,就需要鬥爭,需要反對那種把千萬人陷入黑暗、受壓迫、徭役勞動和貧困的社會制度的鬥爭,需要社會主義革命。」果戈里在帝俄時代,他的作品也不是大家的財產,但在今天的偉大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它就是大家的財產了。同樣的,果戈里在中國,雖然他的作品已經有了如上述的那些翻譯,然而他的讀者還限於學生和知識分子。這個情形,由於中國革命的勝利,工農大衆的翻身,也將迅速地改變過來。今年的果戈里百年忌,中國人民將以空前的熱烈來紀念他。
   一九五二年一月三十日
   ,北京(「文藝報」本
   年度第四號)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果戈里
相关人物
魯迅
相关人物
孔乙己
相关人物
列寧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中國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俄國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