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振工染織廠工人開動腦筋改進技術節約原料提高產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00965
颗粒名称: 金華振工染織廠工人開動腦筋改進技術節約原料提高產量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1月9日,当代报刊登一篇金華振工染織廠工人熱烈響應增產節約號召,努力改進技術,節省原料,提高產品質量,現在已經獲得了很大成績。
关键词: 增產節約 原料 產品質量

内容

(本報金華訊)金華振工染織廠工人熱烈響應增產節約號召,努力改進技術,節省原料,提高產品質量,現在已經獲得了很大成績。
   該廠自改用電機織布後,因電機速度很快,落機紗與上機紗相接的地方就不能織下去,每機布織完要餘下一尺光景紗。女工應笑微與郭寳球認識到用電機織布產量雖提高,但餘下這一尺紗,却是一個很大的浪費。因此她們經過仔細研究和試驗,找出了用電機織布不能織完落機紗的原因,原來那是因為所接結子的羊角沒有剪掉(結的紗頭工人們稱羊角),用木機織布慢,不剪也可以織,但電機就不行,如果要把結子的羊角剪掉,工人們嫌太費時間。於是她倆就開始試驗,用新買來不到三寸長的小剪刀,放在手中,一面結頭一面剪,同時經過剪後的落機紗,也同木機上一樣完全能織成布。這樣一來,工人們都很高興,並認識到自己過去不動腦筋不想辦法是對國家財產不够愛護。目前振工廠裏在開動的十五台電機,都已用這方法來做了。
   染織工人鮑根水、方佛林也動腦筋,在染紗鍋上加上一層淘圈,這樣鍋子變大,從前一次只能染一包,現在一次能染二包,從前染一包紗要一担多水,二包紗就要二担多水,現在染二包紗只需一担半水。用水少減少顏料溶化量,因此從前染一包紗需十四兩顏料,現在只需十二兩光景。從前每天最多染十五包,現在平均能染二十五包,最高時染過三十包。
   應笑微、郭寳球、鮑根水和方佛林四位同志,在開展增產節約運動中,改進了工作方法,爲國家節省了大量資金,但是他們並不自滿,還提出要更好進一步的節省原料,這種高度的愛國精神,是値得大家學習的。
   (烽)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金華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