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劉胡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45522
颗粒名称: 評「劉胡蘭」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11月30日当代报登载对影片「劉胡蘭」的点评。
关键词: 当代报 劉胡蘭 点评

内容

靑年女共產黨員劉胡蘭,這個中華民族的好女兒,黨的好女兒的英勇犧牲故事,曾經被編寫成話劇、歌劇、越劇,經各地劇團演出,因爲在舞台上成功地再現了劉胡蘭的英雄形象,曾受到觀眾的讚賞,起了很大的敎育作用。
   把這一個值得歌頌的偉大英雄人物搬上銀幕,正像再現到舞台上一樣,是一樁有意義而繁難的工作。因爲劉胡蘭不是一個一般的人物,而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為億萬人景仰稱頌的典型人物,因爲她是中國人民革命歷史上眞實存在的人物。正是這樣,人們要從所看的影片中找到自己心目中景仰已久的楷模、學習的典範來。這也就是為什麽我們要重視影片「劉胡蘭」的映出的原因。
   影片是從劉胡蘭幼年時代寫起的。在貧苦中生長着的劉胡蘭,因爲家裏缺乏勞動力,過早的參加了勞動。她從拾麥子到長大起來一嘔氣與小靑去馱煤。作者企圖通過這些,寫出劉胡蘭是沿着幾千年來中國農村婦女在男尊女卑,作牛作馬的悲慘道路上走過來的。同時,幼小的她對地主倔强的反抗,也表明着她從小就禀賦着對階級的恨。
   影片表現了人民軍隊三度來到雲周西村,紅軍來到雲周西村,給老鄉們留下極好的印象;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北上又來到雲周西村,建立了人民政權抗日根據地,實行了減租減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打回來。這不但是劉胡蘭生前死後襯托的時代背景,也是作者企圖透過這一人物的傳記,來寫時代的傳記,這個時代人民的傳記,經過這些過程的描述,我們不難看出,人民政府一貫實行的政策,與爲了這個政策而做的不屈撓不間歇的鬥爭。在描述人民力量成長的過程中,也暴露了農村封建地主與日僞、國民黨,在人民力量面前的恐懼失措。地主呂善卿在紅軍來時逃跑了;抗日戰爭時期,不接受共產黨團結抗日統一戰綫的政策而投敵,以至最終他雖出賣了劉胡蘭,但終於逃不出人民的手掌,與蔣閻匪大鬍子等同樣受到應有的懲罰。
   作爲影片主人公的「劉胡蘭」,在全片戲的份量上,佔得相當重。不論她的行爲、事蹟,都涉及的比較多,從幼小到長大,從私生活到革命鬥爭,作者羅列了與主人公有關的事物及鬥爭上作到了繁複,這是煞費苦心的。正因爲涉及劉胡蘭生活較廣,而沒有把這一主要角色獨特的個性、典型的從生活中作深入的挖掘,所以這個人物的性格給人的感覺到不是非常突出。劉胡蘭在幾個主要關頭上應在性格的成長中有顯著的變化,如日本投降,入黨,犧牲……等,在劇情發展中,這些主要關頭的分野是有的,但如果能把這個人物的性格在具體鬥爭中的更突出的刻劃,那就更有感人的力量。
   在劉胡蘭性格成長過程中,應該是與人民羣衆血肉相連,因而從羣衆的培養督勵下,在與羣衆接觸中,提高自己。寫劉胡蘭的政治覺悟上思想意識上發展成熟,應該是寫出她的覺悟在黨與人民的不斷培養下,逐步提高起來的,這樣寫出來,才是活生生的人物,才更眞實些。
   儘管影片「劉胡蘭」有些缺點,但它在我們人民電影的歷史傳記片製作上,是做了一番試探摸索的工夫,因爲有這樣的一次摸索,就會有了一次經驗。我們期待着人民電影工作者創造出更多無愧於偉大的人物,無愧於偉大的時代的影片。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張華
责任者
劉胡蘭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