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老太太談魯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41605
颗粒名称: 壽老太太談魯迅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10月19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魯迅先生幼年的塾師壽鏡吾先生的夫人壽老太太谈鲁迅的文章。
关键词: 故居 鲁迅 童年

内容

很幸運,,今天有機會兩次到紹興去。而更幸運地是:我能住在魯迅先生的故居——現在的「魯迅文化舘」。並承文化舘負責同志領我瞻仰了魯迅先生的故居(共分新台門、老台門三處);拜訪了當年和魯迅先生相識的親鄰。這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是:魯迅先生幼年的塾師壽鏡吾先生的夫人壽老太太。
   壽老太太今年七十六歲了,頭髮都已花白。當她知道我是搞文藝工作的,就很興奮地告訴我:「魯迅先生雖然在外面的名氣很大,可是在家鄉的親鄰中却很少有人提起的,因爲魯迅先生十八歲就離開了家鄉,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唸書,從此很少回來,直到三十歲上下才回來結過一次婚(廿六歲與山陰朱女士結婚),當了兩年多中學敎員和校長(三十歲八月任紹興中學堂敎員兼監學,三十一歲九月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三十二歲一月一日離去)。解放後,新中國重視魯迅先生的學問(革命的文化事業),經常從北京、上海派人來『查訪」,才引起了大家的留心。」
   接着,她又談起了魯迅先生幼年時的一些軼事。她說:「魯迅先生跟壽老先生唸書的時候,才十幾歲,那時他的名字叫周樟壽,我還是個新媳婦,對學堂裏的事不大清楚,只是經常聽壽老先生講起:樟壽很聰明,和別的學生不一樣,敎給他的書,很快就能背得出來,有時默生字,也從來不帶錯的。他的品行也很好,有一次,見幾個學生調皮,他就在桌上寫了『君子自重』四個字,來警告大家。」我問她:「還有別的故事沒有?」她搖搖頭說:「記不起來了!」
   接着,我們又請她領我們參看了魯迅先生當年的讀書處:「三味書屋」。這間屋子坐落在壽老太太的東院,是坐東朝西的一間廂房,裏面陳設着幾張舊的桌椅,正中木屏風上縣着梁山舟寫的一塊白底黑字的行書匾額:「三味書屋」,南北壁上掛着兩幅木質屏聯,也是梁山舟所寫的,上聯是:「至樂無聲唯存孝」,下聯是:「太羹有味是詩書」。據壽老太太說:「從前在『三味書屋』的匾下,還掛着一幅畫着一隻梅花鹿和一棵古樹的畫,魯迅先生每天上學,都要朝着這幅畫行禮,現在爲了保存文物,這福畫已收了起來,平時不輕易給別人看,只是前幾天鄭振鐸先生和唐弢先生來這裏參觀,拍照的時候,才拿出來掛了掛,」說完,她又指着一張帶抽屜的桌子和一隻破舊的椅子說:「這是魯迅先生當年唸書的時候用的。」在這張桌子的右前角刻着核桃大的一個陰文的「早」字,她說:「這個字是當年魯迅先生親手刻的。」轉過木屏風,走出「三味書屋」,是一個小花園。這個園子南北不過兩丈多長,東西只有八九尺寬。在園的角落長着幾株不大的臘梅和桂樹。魯迅先生在「朝華夕拾」裏所記述的:「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住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脫。」現在這些景物,依然如故,於是我不禁瞑想起魯迅先生幼年在這裏讀書時的情景。
   爲了留個紀念,我們要求壽老太太仍把從前那幅畫着梅花鹿和一棵古樹的古畫掛了起來,我們拍了一張照片,就吿別了出來。
   走出門口,文化舘同志告訴我:「魯迅先生的故居現在都改了樣子,只有『三味書屋』還和從前一樣,文化舘準備很好進行保管。」
   這個材料是很片斷的,但我覺得:關於魯迅先生的史蹟,那怕是一點一滴,都是很寶貴的,所以我願意把它認眞、愼重地記錄下來。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苏东
责任者
寿镜吾
相关人物
鲁迅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绍兴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