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在天目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36384
颗粒名称: 新四軍在天目山
分类号: E289.55
摘要: 1951年8月25日,当代日报登载了文章「新四軍在天目山」,讲述了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和日寇雙重壓迫的結果,天目山區人民在抗戰時陷入悲慘的奴隷生活中。新四軍挺進江南敵後,開闢了天目山區抗日根據地。
关键词: 新四軍 天目山 根據地

内容

天目山區原是個相當富裕的地方。可是,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和日寇雙重壓迫的結果,天目山區人民在抗戰時陷入悲慘的奴隷生活中。
   一九三八年冬,新四軍挺進江南敵後,開闢了天目山區抗日根據地,以孝豐附近的廣大山區爲據點,對敵展開游擊戰爭,並且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領導着當地人民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減租減息、廢除苛捐雜稅等運動。人民的生活才得到保障。許多靑年力壯的農民紛紛參加民兵組織,展開羣衆性的游擊戰。農忙時拿鋤生產,緊急時拿槍打仗。當時就有許多人,既是勞動英雄,又是民兵英雄。一九三九年「國民政府」停發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糧餉彈藥,民主政府便領導全體軍民進行生產運動,經過一年時間,就開了很多荒地,全區部隊達到自給自足。農民們更廣泛組織了勞動互助組,提高了生產效率。在接近敵佔區的人民,由民兵掩護人民進行搶種,貧僱農與中農的生活都上升了,抗日情緒都提高了。
   當時盤據在浙西的顧祝同匪軍及日寇看到這塊抗日根據地,好像是眼中釘,便進行了縱橫掃蕩,可是都被人民的武裝所粉碎了。日寇見掃不掉,便改用種種戰術,如什麽「牛刀子戰術」、「鉄壁合圍」,但也都一一失敗。有一次,百餘日寇帶着輕重機槍數挺,向着山區的新四軍進攻,民兵和新四軍以巧妙靈活的方式避過了日寇,偸偸地轉向日寇的側面,乘敵人不防備,給予有力的還擊,結果百餘敵人全部被消滅,並繳獲了許多戰利品。
   一九四五年夏天,鬼子向浙西進攻,國民黨匪軍聞風而潰。挺進在杭嘉湖敵後的新四軍,見國民黨統治區滿目瘡痍,田地荒蕪,貧窮的農民吃樹皮草根過活,當時共產黨和新四軍便領導着人民收拾這殘破的河山,雖然只停留了短短的幾個月,但是他們與當地人民共甘苦渡過了災荒。
   一九四五年十月,新四軍奉令北撤,軍民在富春江頭分別,人民再三挽留,軍隊再三安慰解釋。人民叮囑着說:「你們一定要回來啊!」有的婦女竟哭了起來。靑年農民不願受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迫,大批跟着新四軍撤走了。留下的一些進步的靑年農民,更自動組織了游擊隊,來保衛所得的勝利果實。(大)
   (編者按:這篇文章所寫新四軍在浙西的鬥爭情形,以及本欄前所發表的人民武裝在四明山的鬥爭情形,都過於簡略。我們很希望讀者們能把當時的鬥爭情形更詳細的寫出來——綜合寫或分別寫一段鬥爭的故事都好——寄給我們。同時,我們更歡迎讀者們投寄浙南人民在解放前的種種鬥爭事跡。)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