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車輪在飛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29372
颗粒名称: 歷史的車輪在飛轉
分类号: E297.5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歷史纪实。
关键词: 抗美援朝 歷史 纪实

内容

『列車要往前綫開』一九五〇年十一月
   八日,這是個永遠難忘的日子。那天早晨,高空晴朗朗的,初冬的新鮮霜花落在鴨綠江邊,安東的早市上走着一羣一羣上學的小孩,提着書包,跳着脚,嘻嘻地互相追逐着。一天剛開始了,鴨綠江忽然掀起一丈多高的浪頭,地面震動着,隔岸新義州冒起衝天的烟火,漫過江來,遮蔽住我們的祖國晴朗天空,歡樂的日子一時變得暗無天日了。
   這是美國野獸對朝鮮的又一次的殘酷的轟炸。大火正燒着新義州,也燒到我們的國門,炸彈接二連三落到我們的國土上,製造出痛苦和眼淚。誰能眼看着自己幾十年從革命先烈的血泊裏創造出來的國家受到危害?不行,不行!凡是有點血性的人再也忍不住了。志願軍湧過江去,農民担架隊湧過江去……我們的鉄路工人也就在當時冒着漫天大火渡過了鴨綠江,挺身到朝鮮戰場上。
   這個戰場不大分前方後方。前有朝鮮人民軍和我們的志願軍舉着鉄鎚般大小的拳頭捶得敵人鼻靑眼腫,戰鬥在後方的人們中就有着並肩作戰的中朝鉄路工人。
   但這是怎樣艱苦的戰鬥啊!橋樑斷了,車站翻了,敵人是要用飛機把地面上所有的東西都毁滅成焦土,但毁滅不了的却是朝鮮人民的鬥志。我們看見那些朝鮮鉄路工人中許多人家破人亡,渾身只剩一套破爛的單衣,隆冬深夜,冒着風寒,忍着飢餓,通宿通夜地趕修着鉄路。仇恨鍛鍊出朝鮮人民的英雄。
   金學龍就是其中一個。當美國少爺兵還沒領敎過中國人民志願軍拳頭的滋味,節節北竄,離定州只有幾十里地時,這個朝鮮司機不能不嚴重地考慮這個問題了。站上停着三台機車,這是他們國家的財產,應該拉走。但是工友們都撤退了,只剩他孤零零的一個人。而機車又都落了火。頭上的敵機總在打旋,敵人說不定幾時就會出現在他面前。情形是很緊了。他把心一橫,丢開個人的生死,一個人跑來跑去,忙着上煤上水,動手生火。風捲塵頭,也像是敵人汽車碾起飛塵。他把一台機車生起火,掛上其餘那兩台,剛從北面開出站,敵人也就從南頭趕到站了。
   爲了他們祖國的解放,這些勇敢的朝鮮人忘掉自己,沉默地忍受着一切痛苦。你去問問每人的家世,幾乎在這次戰事裏都有一段慘痛的歷史,他們眼裏可沒有淚,閃閃發亮的是一種隱隱的烈火。
   可是奇怪,當那一夜,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北方趕來,衝風冒雪,跟他們一會面時,這些鉄打的硬漢子忍不住掉下淚了。這是歡喜的眼淚。他們也用同樣的心情迎接了志願援朝的中國鉄路工人。
   對這樣的階級兄弟,誰能不敬愛?誰能不關懷?棉衣、豬肉、錦旗、各色各樣的慰勞品,從東北鉄路工人手裏送來,從全中國鉄路工人手裏送來。送到朝鮮兄弟的手裏。
   朝鮮兄弟感激地說:『你們這樣幫助我們,怎樣才能報答你們的恩情呢?』
   錯了,同志。今天的事,不是你幫我,也不是我幫你。我們是在共同的生活上參加共同的戰鬥,打擊一個共同的敵人。爲了保證前線的勝利,他們提出共同的戰鬥口號。
   『列車要往前綫開!火車就是武器!就是砲彈!」
   跟飛機打「游擊」
   敵人們明白:火車前進一步,武器彈藥送到英勇善戰的中朝人民部隊手裏,他們也就更接近死亡一步。他們想延長自己的死亡期限,就要阻止列車前進。於是無日無夜,追機車,燒火車,炸橋樑,毁電綫………氣勢汹汹。
   一個通信工却說:『你兇,我跟你打游擊。』
   不過在敵人野蠻的燒殺下,『打游擊』並不容易。請看鉄路沿綫的兩旁,那有間好房子?燒的燒,炸的炸,要不,也是缺窗缺門,由着大北風出來進去來回串。我們的通信工時常揹着給養,扛着傢伙,再不,就在雪地上拖着個耙犂,顚顚撲撲跋涉在荒無人烟的野地裏。餓了,吃炒麵,沒有開水,敲碎冰凌使冷水拌。別說沒有人家,就是有人,他們牢記着上級所說的不動朝鮮人民一草一木的指示,誰又肯吃久受摧殘的當地人民一粒米呢?睡更不會有什麽正經睡處。走到那兒,倒頭綑在掛滿霜雪的冷屋子裏,大家背貼着背,腿插着腿,取點暖和。
   我們常看見每次轟炸後,電綫一斷幾十里,不能通話,影響行車,可是不上半天,丁零丁零一陣鈴響,電話又暢通了。這好像是個奇蹟。創造奇蹟的正是那一羣一夥的中朝通信工。他們走到那修到那,隨炸隨修,老是跟敵機兜圈子。
   最動人的還不在此。
   靑年團員王連祥更有着神奇的『游擊戰術』。有一回,敵人在一處丟下一百多顆定時炸彈,接連不斷地響,把電線炸的稀爛,好像許多團亂絲。要等定時彈完全炸光,說不定得幾天。戰爭可不允許久等,勝利是從時間裏爭得的。王連祥當時跑進炸彈窩去。爆炸正緊,轟的一下,轟的一下,泥土崩到他的臉上,燙熱的炸彈片子燒糊他的衣裳。他穿過煙塵,繞開炸彈,來回跑着接線。這面剛接好,那面又炸毁了。正在吃緊的當兒,敵機忽然又出現在上空,衝着他就是一梭子彈。這個中國工人也許受到意外的震驚,再也掌握不住自己,跑到遠處躱起來了。就在他的近旁,他發現一大羣志願軍的戰士臥在那兒,臉色沉靜而剛毅。他的腦子立時幻出一幅畫面,彷彿看見這羣戰士冒着敵人激烈的砲火,帶着這種沉靜的臉色,挺着槍衝向前去。人家衝鋒都不怕,自己這樣幹算什麽呢?他的勇氣鼓起來了,也不等敵機飛走,又跑回去爬上電線桿子,搶着修線。敵機從東來了,他一轉轉到西面;從西來了,他又轉到東面,老跟敵機打轉轉,不停手地做活。可是不好,敵機準是看見他了,突然從側面撲上來,嘩嘩一陣掃射,電桿子上不見人了。人呢?用王連祥自己的話來說,坐着電梯走了。原來他兩手抱着桿子,趨溜地滑下來,早滾到旁邊隱藏好。
   王連祥他人很年輕,樣子也平常,但當一個人忘掉自己獻身給人民的勝利,勇敢就附到他的身上。勇敢像一道靈光似的,使人變得偉大。
   李長春小隊
   在人民中間,勇敢的鬥士好像夏夜的繁星,到處閃射着不滅的光芒。
   李長春小隊共總九十六個人,從中國開到朝鮮後翻山過水,一直投在艱苦的搶修工程裏。不管是風雪雨霧,他們水裏來,泥裏滾,一個個滿臉風塵,乍眼一看,認不淸誰是誰了。又何必强分別他們呢?他們團結在小隊長李長春的周圍,一個心眼,一個脚步,好像大家的血肉也揑到一塊,重新揑成個頂天立地的巨人。這巨人一掌可以劈開山,一脚可以踢翻河,一路都在開闢着前進的道路。
   他們從鴨綠江搶修到大寧江……經歷過多次艱險,這天,終於來到另一條白茫茫的大江前。江面很寬,水深流急,上頭橫跨着一座半完成的橋。從橋頭密密彈窩上,從强固的高射砲陣地上,可以看出這裏經常有着戰鬥。敵人認準這是條交通要道,反覆轟炸,我們的鉄路工人就反覆搶修。現在,李長春小隊正是一支新投進來的生力軍,要在短期內把橋修成,保證通車。
   但在他們趕到的第二天,淸晨八點,李長春領着全隊人上橋剛要接手做工,空襲來了。四架敵機一接近江橋,當時被我們的高射砲彈包圍住,前後左右爆裂開無數股白烟。敵機亂了羣,忽隆忽隆亂丢炸彈。
   李長春指揮大家躱在沿江的防空壕裏,自己探着頭望,眼瞅着橋旁落下幾顆炸彈,水花跟柱子似的一竄,唰地又噴濺開來。水花影裏,只見橋上有另外一隊工友正在堅持工作,一下子炸彈炸散了,有個工友渾身是血滾下橋去。
   李長春發了個狠。頭上的飛機還嗡嗡着,打着盤旋,他對大家搖着拳頭叫道:『我們是不是毛主席領導的工人階級?』
   這還用問?一點不含糊。
   李長春又叫道:『在咱們工人階級面前、還有東西能嚇到咱麽?』
   李長春進一步問道:『死呢?」
   大夥轟地嚷道:『怕死還叫工人階級!』
   李長春跳出溝道:『對!怕死就不叫工人階級!敵人炸壞我們的橋,炸死我們的階級兄弟,我們還楞着幹啥?』他把手一招,一小隊人跟着他衝上橋去。
   橋毁了兩孔,鋼軌枕木飛的到處都是。橋上橋下,躺着些受傷的同志,手斷了,腿斜了,可是一個個恨恨地瞪着天空,忍着痛,誰也不哼一聲。李長春領着頭用担架抬救傷員,發現有三個工友已經犧牲了。他們炸的臉都認不出原樣,手裏可緊緊地握着修橋的工具。工人看待工具,就像戰士看待槍,命可以不要,武器是不能丟的。這些樸實的人愛生活,更愛自由,爲了祖國和人類的自由,他們丢開美好的生活,走上朝鮮戰場,用自己愛自由的熱血灑到異國的土地上。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些無名英雄吧!
   全小隊的工友默默地裝殮起自己死難的同志,沒有一滴淚。他們的眼淚都化成復仇的行動:馬上動手搶修橋樑。當時正是二月,江面化了一層,下面還結着冰,冷的透骨。死都不怕,誰怕這個呢?李長春小隊的人立時脫了衣裳,撲騰撲騰跳進水去,首先搶修剛剛被炸的地方。
   你見過戰士衝鋒麽?在那一霎,每個動作都賦有神聖的意義。這裏,我們看見了另一種莊嚴的衝鋒。在這種衝鋒的精神下,橋提前兩天完成,列車通過橋去,開上前綫。
   歷史的車輪在飛轉
   但是,更激烈的戰鬥正在行車上。想想那些不平靜的夜晚啊,你時常會聽見火車咯蹬咯蹬緊跑,上空的敵機鳴鳴緊響,這是空中強盜要捕火車了。忽然之間,火車咯蹬地煞住,沒有聲了,光撇下敵機嗚嗚瞎轉。火車呢?也許藏進山洞,也許怎的,反正把敵人閃了個空。
   我還知道個朝鮮司機的英勇故事。這人叫韓南壽,得過一級國旗勳章和金星章,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英雄。一晚上,他拉着砲彈往前綫送,半路遭到空襲。敵機咯咯掃射一陣,掠過上空,沒等回過頭來,韓南壽插空子開着車飛跑。敵機轉了個圈,又撲上來,又是一梭子彈,火車的尾部起火了,敵人得了意:這回再叫你跑!於是轉一圈,朝着火光打一陣,轉一圈,再打一陣……搞了好大工夫,一列車砲彈該炸乾淨了。可是怪呀,怎麽火光倒越來越小?怎麽會不小?就尾部那麽一輛車,一打着時,早叫韓南壽甩掉,前面的車誰知道開出多遠,說不定砲彈已經送到中朝部隊的手裏,正對準敵人轟擊呢。
   這都是機智,他們更有的是勇氣。現在讓我帶着敬意寫到朝鮮的民族英雄崔治政。這個站長在今年二月間犧牲了。作為一個勞動黨員,他不能眼睜睜地讓强盜把站上停的十輛彈藥車投彈燒光。一輛燒的不剩啥了,眼看着蔓延到第二輛。必須立時設法用手分開那些好車,一輛一輛推出去。他動員工人和附近農民這樣做了。推到最末一節好車時,火勢正猛,子彈像流星似的四外亂崩。誰敢上去呢?崔治政衝着火燄跑上去。他不想死,但他心裏一筆一筆刻着金日成首相的幾句話:『一發子彈能打死一個美軍,一發子彈也要愛惜!』爲了保全這車子彈,個人的生死誰去計較。他上去了,火燄包圍住他,他整個人好像也燒起來,變成枝熊熊的火把。他正是枝象徵着勝利和自由的火把,他分開車,子彈飛來,他自己却倒下去了。
   有這樣成千成萬的中朝鐵路員工,充滿智慧與勇敢,手拉着手站在一條戰線上,什麽力量能够阻止我們的列車勝利前進?夜夜,在朝鮮的原野上,你可以聽見無數車輪滾滾而進。這是歷史的車輪。這車輪帶給敵人的是命定的死亡,帶給我們的却是中朝人民部隊在雲山、淸川江、臨津江、漢江………一次又一次所創造的偉大的勝利。
   歷史的車輪在飛轉,螳螂的胳臂是擋不住的。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楊朔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