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困難·戰勝災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05490
颗粒名称: 克服困難·戰勝災荒
并列题名: 記一年來的杭市社救事業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0年,杭州市人民政府民政局根據中央人民政府關於救濟工作的基本精神,並結合了本市的一般情况,在一年來所進行的社會救濟工作是有其一定成績的。
关键词: 工作 救濟 生產

内容

正如董必武副總理所說:「我們的救濟福利工作,是我們政府和人民同心協力醫治戰爭創傷,進行和平建設的一系列工作中的一部份。」也是各級民政部門目前的主要工作之一。杭州市人民政府民政局根據中央人民政府關於救濟工作的基本精神,並結合了本市的一般情况,在一年來所進行的社會救濟工作是有其一定成績的。通過了生產自救、社會互濟、以工代賑等辦法渡過了春荒和夏荒,並廣泛團結了各界人民和福救工作者。
   以下,就是本市解放後到現在為止所進行的一般救濟工作的成績和收穫:
   一、關於渡荒救災工作
   本年四月份起,本市的春荒災情逐漸發展,據當時統計,全市急待救濟的失業工人約有一萬八千七百餘人,半失業工人一萬二千餘人,郊區貧苦農民約有三千六百餘人,城區貧民六千四百餘人,因饑餓疾病而變賣生產資料,甚至悲觀消極企圖自殺頗不乏人。市人民政府除救濟失業工人方面組織杭市失業工人救濟委員會專責辦理外,關於一般貧苦市民的渡荒救災工作,根據了生產自救的原則,結合具體情况,决定在城區採取以社會互濟為主的辦法,在郊區則以扶助生產爲主的辦法,對外來災民則盡量遣散回鄉或安置生產,基本上阻止了災情的發展幷戰勝了災荒。到七月間,又繼續開始了防備夏荒的工作,主要是結合市政建設,動員羣眾,組織有益於水利交通和清潔衛生的小型工賑工程,渡過了夏荒,獲得相當的成績:
   ㈠以工代賑:是生產渡荒中的主要辦法,據不完全統計,春荒和夏荒中間,全市參加以工代賑的約二千人,發粮約一萬餘斤,款三千七百餘萬元,每工每日可得工賑米二斤半至四斤牛不等,可以維持一個人到三個人的生活。
   ㈡扶助生產:在春夏荒中間,作了關於經營手工業和城鄉販運等資金的貸放,在約二百九十戶中,貸糧一萬五千餘斤,款二千七百餘萬元。
   ㈢緊急救濟:對於災荒中無勞動力的災戶,給以必需的口糧,據不完全統計,進行緊急救濟的有三千三百餘戶,發放急救粮四萬餘斤,六谷粉一千八百餘斤,款三千餘萬元。
   ㈣捐募互濟:在市人民政府領導下的杭州市人民福利救濟事業委員會在春荒中曾結合救濟皖災運動,發動本市的救災工作,先後募得款六億九千六百餘萬元,大米一萬二千五百餘斤雜粮一萬二千餘斤,麵粉二十袋,藥品三箱,及服裝等物;此外由各區發動社會互濟,募集大米一萬五千四百餘斤,麥五百七十餘斤,款一千五百五十萬餘元。這樣,除了解决災荒的問題以外,同時更增進人民的團結互助,友愛精神,認識到這是一個重要的政治任務。
   至於各地來杭災民遣送回鄉與疏散安置工作,截至本年八月底止,統計處理人數共四四一三人,補助路糧共七千二百餘斤,路費八百九十餘萬元,並自五月份起,訂定了難民乘車優待辦法,給回鄉者方便不少,使災民不至流離失所;部份因為家鄉災情還在發展,回鄉困難的災民,就給他們安置在各縣生產,並在各區政府領導下,先後組織不同生産性質的一百多個小組,有一千人以上直接參加了生產,另外由民政局組織了一個勞動隊,前往蕭山、上饒等地担任鐵路土方挑運工作,使不少貧苦人民在勞動生產中把生活安定下來。
   二、烈軍工屬的優撫工作
   市府民政局一年來救濟烈軍工屬家境貧苦者計達二四九戶,六〇七人;發救濟粮四萬一千六百多斤,款五百四十餘萬元;在春節中,並發動掛光榮燈,送光榮匾的擁優運動,並發動社會互濟,幫助他們組織生產,計收到捐款六千餘萬元,大米二百餘石,在春荒救濟中,首先撥救濟糧五千斤,夏荒中再撥糧二千五百斤,此外,為着他們的長遠利益打算,給他們組織合作農場;各區也展開了這項工作,如上城區辦了豆腐生產部,中城區辦碾米廠和福利商店,下城區有一個蔴袋廠。另外由政府介紹他們就業的也有一百八十三人。
   三、三個救濟機構
   救濟不是恩賜,而是要被救濟的人所通過生產勞動去謀取目己生活與社會的福利,因此,市人民政府,對於本市的游民乞丐和貧苦兒童,進行了數次收容,給他們以勞動改造和培養生產技能的機會。在整編了舊的救濟機構以後,成立了三個機構:㈠杭州市人民勞動院,㈡杭州市人民保育院,㈢杭州市人民安老院。勞動院在春、夏兩季收容了兩次乞丐,總計收容七〇七人,先後經過敎育審查後,或資助回家生產、或介紹正當職業,老弱的介紹安老院安置,目前留該院者尙有二百餘人,經過勞動改造後都能够積極生產,並且學會了識字、唱歌,並成立五雲山農場,從事農業生產。
   在保育院方面,共收過四百多名貧苦兒□,現在留院的還有二七〇名(一部份介紹去五雲山農場或回鄉或至行政機構參加勤務工作),以結合生產敎育進行文化學習爲主,並且培養了他們集體生活的習慣,改變了他們對於過去專門吃救濟飯的流浪生活和依賴思想。安老院曾經收過三七三個老人,按照他們的性別、體力,分別從事輕便勞動,在生產方面,也織了蔴綫六千多絞,開墾荒地十四畝,收蔬菜瓜果五萬六千斤,養家畜多頭。
   此外,還有一個由人民福利社領導的棉織廠,這是合併僞習藝所和感化院改組而成的,通過思想敎育、民主管理、生產勞動等步驟以後,勞動情緒和生產效率都有顯著提高,現在已經逐步的走向企業化,做到自給自足了。
   四、結語
   這是一個較長時期的艱苦工作,也是一個社會性羣眾性的問題,在行政組織上去年十一月間成立了杭州市人民福利救濟事業委員會,並先後在各區成立分會,認眞的把工作深入到羣眾中間去。目前,福救會方面,正在開始整理改造本市私辦的救濟事業,使其能發揮應有的力量,搞好人民的救濟福利事業。同時根據以上的成績也說明了葷副總理所說的:「我們中國人民旣能在戰鬥中戰勝近代化的敵人軍隊,解放了自己,我們也就必然能够醫好戰爭的創傷,在和平中建設中國」這一句話是完全正確,而且我們應該同心協力去爭取完成。(王耘)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耘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