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營行莊的道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02035
颗粒名称: 私營行莊的道路
分类号: F129.71
摘要: 1950年年3月,全國金融物價普遍穩定後,各地工商業都暫時遭遇到一些過渡時期的困難,在這一時期內,私營行莊發生了大批倒閉、停歇的現象。
关键词: 行莊 存款 盈餘 經營

内容

今年三月份全國金融物價普遍穩定後,各地工商業都暫時遭遇到一些過渡時期的困難,在這一時期內,私營行莊發生了大批倒閉、停歇的現象。因此有許多人懷疑:私營行莊是否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沒有發展的前途了呢?八月一日至十日舉行的全國金融業聯席會議的答覆是:私營行莊是有發展前途的,而且只有在通貨穩定,物價穩定以後,私營行莊才有眞正的前途可言。
   中國金融業在抗日戰爭中呈現了畸形的繁榮。以重慶而論,抗日戰爭前有公私行莊二十餘家,一九四五年八月止,單私營銀行就有九十四家,銀錢號有二十四家。戰前上海有私營行莊六十家,一九四五年增至四百二十家,即較戰前增加了六至七倍。至一九四七年止,全國私營銀行及信託公司已達二百〇六家,分支機構九百七十六處,錢莊七百四十一家,分支機構六十八處。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幾個大城市。這種畸形繁榮,是與通貨膨脹分不開的。當時很多行莊以買賣黃金、美鈔以及囤積紗布、糧食等重要商品進行投機,許多私營行莊是在通貨膨脹中以投機和高利貸起家的。解放以後,大部私營行莊未能改變多年來適應於通貨膨脹的經營方式,若干行莊甚至於仍然熱中投機倒把,追求暴利,因此一到通貨穩定之後,這些行莊就無法繼續生存,紛紛倒閉或停業。
   是走只能適應於通貨膨脹的老路呢,還是走面向生產的新路呢——這就是私營行莊有無發展前途的關鍵所在。
   走新路,就有發展前途,這是解放以來若干行莊的經驗證明了的。這裏且舉上海中信銀行爲例:該行資力本來就比較充實,解放後又進行了一次增資;在業務經營上,一面努力吸收存款,一面積極面向生產,進行投放,因而在大批行莊倒閉時,不但沒有倒下去,而且還日益發展:存款由一月份的二十三億八千五百七十三萬元增至六月份的七十四億二千四百七十六萬元,七月份以來存款經常超過八十億元,較一月份增加達二倍以上。放款額也隨着存款額的增加而增加。今年上半年該行工業放款最低時也佔放款總額的百之五五,最高時曾達百分之七十五。一四。全行職工共六十八人,勞資關係也較好,職工曾舉行業務競賽,五月份起,職工們並自動降低待遇。由於上述種種因素,該行上半年每月均有盈餘,上期結算盈益達三億七千一百二十二萬元。
   中信銀行並不是個別的現象。凡是改變了經營方向的行莊,在物價穩定,工商業漸趨好轉的情況之下,業務都有了發展,因而也就由□損轉爲有盈餘。上海私營行莊今年上期結算,第一聯營集團存款五百〇二億元,放款三百八十八億元純益二十五億元;第二聯營集團存款三百四十二億元,放款二百二十八億元,盈餘二十五億元。武漢、廣州兩市私營行莊也有許多由虧損轉向盈餘。武漢市現有行莊三十二家,七月份已有二十一家獲得盈餘(五月份僅六家有盈餘),廣州市兩家公私合營與五家私營銀行中,一、二兩月內有五家共虧損四億三千餘萬元,七月份已全部有了盈餘。
   除了改變經營方向以外,還必須把在畸形繁榮中膨脹起來的臃腫機構加以精簡。這裏需要算一篇細賬:目前全國私營行莊存款總額約九千餘億元,折合戰前幣值約四千五百餘萬元,僅合戰前的百分之二·五,但人員却為戰前的百分之六十六。戰前每個行員平均存款量十一萬元,月利差五釐五,放款爲存款的百分之八十三,利差收入可得四百八十三元,行員薪水平均爲一百元,其他開支爲薪水的一半,共一百五士元,所以盈餘很大。今年六月,北京、天津、上海、漢口、廣州、西安、重慶等七大城市行莊存款八千億元,人員一萬六千人,每一個行員平均存款量爲五千萬元,僅合戰前二千五百元。要以僅抵戰前百分之二·五的存款來養活僅較戰前少三分之一的人員,自然有粥少僧多之感。這就說明精簡機構的必要。
   私營行莊要求得發展,目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爭取增加存款。由於物價平穩和工商業的日趨好轉,存款的增加是完全可以辦得到的,事實上目前行莊存款已在逐漸增加。但要爭取存款的增加,必須鞏固本身的信用。所以增加流動資金是十分必要的有外滙頭寸的行莊應努力運用外匯從事進出口押滙,或調回國內;有呆滯資產的應將其變爲流動資金,以充實資力,鞏固信用機構龐大的必須精簡節約,節省開支。在若干小行莊來說,聯營和合併也是解决行莊困難和增强行莊信譽的辦法之一,此外,還可以組織與參加投資公司。
   最近舉行的全國金融業聯席會議對私營行莊是一個很大的啓發,人民政府的政策是穩定金融、扶植生產。私營行莊只要配合這個政策,面向生產,改善經營,就一定會有發展前途的。
   (新華社北京二十五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慶雲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