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民砲兵連隊的成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9829
颗粒名称: 一個人民砲兵連隊的成長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0年8月1日,在土地革命戰爭的初期,中國工農紅軍從國民黨反動軍隊手中奪來山炮和迫擊炮,建立了自己的炮兵部隊。
关键词: 土地革命 中國工農紅軍 炮兵部隊

内容

遠在土地革命戰爭的初期,中國工農紅軍從國民黨反動軍隊手中奪來山炮和迫擊炮,建立了自己的炮兵部隊。在粉碎國民黨匪軍的「圍剿」和以後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歷次作戰中,紅軍的炮兵部隊英勇地完成了協同步兵作戰的任務。當工農紅軍突破國民黨匪軍的重重封鎖,經過長途行軍作戰,到達抗日前綫陝北的時候,紅軍砲兵部隊中存了自己的三個連隊。其中的一個連隊,就是今天第三野戰軍某榴彈砲團第四連的前身。
   這個迫擊炮連在抗戰開始時,被編為八路軍——五師六八六團的砲兵連,它當時僅有迫擊炮四門,經過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它終於發展成爲一支擁有若干門美式榴彈炮的近代化的炮兵連隊了。
   在開上抗日前綫以後,炮兵連首先參加了著名的山西平型關大戰。接着,它就隨着八路軍——五師敎導旅第二旅挺進到敵人後方,配合步兵打開了山東抗日游擊戰爭的局面。在一九三九年魯西南的梁山戰鬥中,他們協同步兵殲滅了日寇一個大隊,第一次繳獲了三門重砲,一門步兵砲和兩門野炮。迫擊炮連的指戰員們,得了這些炮,眞是快樂極了。可是,日寇却很着急。為了奪回這幾門炮,日寇對八路軍展開了瘋狂的淸剿搜索,情况非常緊張,炮兵們就把野炮拆卸開,分頭埋藏起來,拖着步兵炮和敵人打圈子。步兵炮不比迫擊炮,大家都不會使用,副班長張德勝拉開了炮拴,怎麽也按不上去,最後還是找日本人俘虜來才上好。炮兵們開始來學習使用新式大炮的知識。在經過了三個月學習以後,炮兵們就開始使用步兵炮來打擊敵人。在戰鬥中,由於要滿足戰鬥的迫切需要,炮兵們常常把步兵炮推到離敵人只有一、二百米的地方去,直接瞄準射擊。在日寇掃蕩情况萬分緊急的時候,他們就把這門炮拆開,用狗皮包好裝在棺材裏埋起來。到軍事情况一緩和,步兵炮就又從地下爬出來向敵人怒吼了。
   炮兵連和其他兄弟兵種一道,就是這樣地經過艱苦的道路,走向抗日戰爭的勝利。
   一九四七年一月,人民解放軍在魯南殲滅了向解放區進犯的國民黨軍第一快速縱隊,繳獲了大批美式榴彈炮。迫擊炮連在獲得了大批美式裝備以後,就奉令改編爲第三野戰軍的第一個榴彈炮連。
   炮兵們接受了學會使用這些最新式的美式榴彈炮的任務。他們團結了解放過來的國民黨軍炮兵,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向他們虛心學習技術,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科學知識。不到半年時間,全連就消滅了文盲,大部分炮兵學會了整數四則和分劃裝定(炮兵術語)。他們還在實戰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使自己迅速地成爲優秀的近代化的人民炮兵。
   就在該連成立以後不久,該榴彈炮連參加了泰安戰役。炮手們以五千碼的間接瞄準射擊,打跑了敵人的炮兵觀測所,摧毁了敵人的榴彈炮陣地。在同年六月的臨沂戰役中,他們用四十多發炮彈打垮了前來增援的國民黨軍一個團,斃傷匪軍官兵八百多人在以後的濟南、淮海、渡江和解放舟山羣島等歷次戰役中,這個炮兵連一次比一次的獲得了更高的命中率,取得了更大的勝利。
   隨着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人民解放軍殲滅了更多的敵人,繳獲了更多的武器。第三野戰軍榴彈炮隊就以這個榴彈砲連爲基礎發展起來第三野戰軍現在已經有了一支强大的配備有大批美式榴彈砲的重炮部隊,在這支砲兵部隊裏,這個從工農紅軍的迫擊炮連發展爲今天近代化炮兵的連隊是一面光輝的旗幟。(新華社南京三十一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机构

國工農紅軍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