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好轉的武漢工商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5987
颗粒名称: 開始好轉的武漢工商業
分类号: F129.71
摘要: 1950年,武漢工商業新的轉機已經出現。
关键词: 情况 武汉市 工商業

内容

新的轉機已經出現
   (漢口通訊)武漢人民清晰地看到了人民民主制度的巨大力量。這個制度,在短時間内扭轉了十二年来的通貨膨脹局面;又在短時間内領導私營工商業開始從嚴重的困難中跨了出來。
   從下述的數字,可以看出武漢工商業情况的改變。
   這種情况,首先表現在申請停歇業與開業的工商戶方面。三月份,有三四一戶申請停歇業,核准了一五六戶。四月份申請停歇業的達一〇〇九戶,核准二四五戶。五月上旬,停歇業的空氣依然很濃,申請戶達七〇四,核准了三〇二。五月中旬,情况開始好轉,申請戶爲二三九,核准二〇一(上述各項核准戶均包括過去申請後來始核准的戶)。到五月下旬,已經有確切的根據,證明武漢私營工商業穩定了下來。十天內,申請停歇業的祇有一〇一戶,而申請開業的却有三四四戶,其中工業佔了二三八戶。拿申請開業與停歇業的核准數字作個比較,工商業戶共增加四二戶。這是近幾個月來沒有的現象。
   這一現象是和金融物價穩定,市場漸趨活躍分不開的。
   先說物價指數。以去年十二月為一百,從今年一月起,物價一直上升,到三月上旬達到了最高峯,總指數是二一三·四。三月中旬以來,物價下落,到五月上旬,總指數下降為一三八·三六,中旬回升至一四零。八七,下旬續昇爲一四六·五三。
   金融情况的變化是,銀行存款已漸減少,放款和滙兌均有增加。從三月以後,中國人民銀行漢口分行的存款數字激增,到五月二十六日達到了高峯,此後逐日下降,至六月五日,存款數字已減少百分之十三。減少的數字,已大部投入市場。私營行莊存放款數字的變化也很顯然。以六月一日與四月二十九日比較,存款已從四六二億減少至四二三億,放款由二八九億增至三五五億。至於滙兌的情况,據漢口分行統計,五月份與四月份比較,滙入數字增加百分之三十三强,滙出數字增加將近百分之二十。增加的數字主要是在五月下旬出現的。應當說明,當上述各項資金投入市場之後,市場、金融情况並沒有發生波動,依然保持着穩定狀態。
   二、工商業者的思想
   顧慮開始解除
   五月以前,武漢工商界思想上是一片混亂,他們懷疑政府「說的是新民主主義,行的是社會主義」,躭心四個朋友的關係會起變化。有人爲此還做了一付對聯,提出所謂:「掛紅旗,五星不定;扭秧歌,進退兩難。」了。
   但是自從毛主席提出調整工商業及劉少奇副主席的「五一」講話發表以後,工商業界的思想開始起了變化。比較進步的人士,相信共黨產說得到做得到,開始由悲觀轉向穩定。但因當時武漢公營企業正在開展零售業務,他們又有些懷疑,因而急於要求政府「把口號變成行動」。
   五月三日至七日舉行的武漢市第三次各界代表會讓,掃淸了這些疑慮。棉花商張吟秋說:「開過代表會議,工商界人士喜形於色,都感到有了希望。」六月二日,在歡迎桂林工商代表團的會上,武漢羣業公司經理余金堂介紹了來自武昌的一付新對聯,這對聯寫道:
   「掛紅旗,五星已定;
   扭秧歌,穩步前進。」
   工商業者的混亂思想一經澄清,對營業的態度乃轉趨積極。武昌碾米業公會籌備會主任陳世庸,鼓勵預備報停的業戶,勉力支持,等待好轉。於是,皮商熊祥泰、雜貨業的元成彰記等數家,打消了報停的念頭。百—貨業的華昌等十多家原已報停,現在又籌備復業。煤炭業的代表說,已經停業的四十多家煤炭店,也有大部分可以復業。這樣,到五月下旬,開業戶竟超過了停業尸。
   三、依靠了三個方面的
   共同努力
   武漢工商業開始好轉的原因,來自三個方面。首先而且是主要的方面,是政府所採取的委託加工、收購成品等方法。中國花紗布公司中南區公司已與武漢第一紗廠訂立了全面委託加工合約,在合約有效期間,紗的原料和產品,全由花紗布公司供給和收購。花紗布公司並正與申新、裕華、震寰等紗廠洽訂合約,在合約簽訂之前,先撥借給申新、裕華原棉各一千五百担震寰棉紗五十件,藉以維持生產。爲使紗價不致暴跌,以減少私營廠商的困難,花紗布公司除在市場上儘先讓私廠出售成品外,並直接收購了武漢四大紗廠(第一紗廠、申新、裕華、震寰)的棉紗二千九百件。另外,中國百貨公司中南區公司,近在全區投資一百八十九億六千萬元,用以收購成品,支付加工工資。僅在漢口一地,現已收購各種布疋一一、八六七疋,綢緞一五三疋,棉紗二十八件,肥皂二、五五〇箱,香皂七五一羅,火柴七、四九九簍。並於五月下旬簽訂了八個合同,委託武漢雲記服裝工業社等承製襯衫、短褲、蚊帳、枕蕊等。除棉紗換蚊帳不計工資外,其他加工工資已付二千五百餘萬元。這樣一來,武漢的紡織業已全能維持生產。其他廠商也得到有力支持。
   再一個方面是,勞資協商,改善經營。在十分困難的工廠商店裏面,只要資方願意繼續維持經營,工人即主動與資方協商,提出改善經營的意見,並自願減薪、增產、使成本降低,把營業維持下來。燧華火柴廠工人自動減薪十分之一。同時,增加工時,每月多出的四車火柴,也不要工資。燧華的機器原已破舊,工人已盡極大努力將產量從去年的每月四十簍,提高到今年三月的一百一十筆。如今,工人們說:「爲了度過當前的困難,我們决定再把產量提高到一百二十簍。」這種感人的努力生產的精神,鼓勵了資方。現在資方正準備換購新機器。
   人民政府的大力扶助和工人的積極支持,使不少工商業者的經營積極性較前提高了,燧華火柴廠經理在勞資協商會議上把賬目公開出來,報告了營業的眞實情况,讓工人研究;並接受工人建議,檢討了管理上的毛病,答應取消封建的工頭制度。經過勞資雙方的推誠協商,該廠成本降低百分之十,銷路增加,維持營業已不成問題。有些小商店已開始聯營。如漢口永淸街的合興公等十家米店,由於資金微薄,鋪面太小,不能承攬較大的買賣,使經營發生困難,現在十家已聯合爲兩家,開支大大節省,挽救了停業的危機。又如五金業、銅器業、鐵業的十七家小商店,也因開支太大,營業額小,不能維持,經市工商局協助,正籌組「大聯金屬工業原料公司」,以經營銅鉛錫爲主,不日即可開張。有些工商業者已適當減少了費用。如雜貨業的曹祥泰經理,每月節省一千餘萬元,打算每月增加資本十五担米。
   種種跡象表明,武漢私營工商業已經開始轉向了穩定,一般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工商業已經開始維持下來。
   四、工商界要努力改革
   武漢工商業祗是剛剛穩定下來,有不少複雜的問題尚待解决。就目前看,在政府已經决定扶助之外,更重要的是工商業者要决心改善經營上的弊病。現在,有相當多的工商業者,單純地要求政府扶助,給以合理的利潤;要求工人減薪、增產,以降低成本。所有這一些,政府和工人,已經作了或正在作着各方面的努力。但是僅僅如此,並不能解决所有的問題。最顯明的例子是第一紗廠。過去,中南區花紗布公司向該廠的三次委託加工,已經虧損了三一八件棉紗。就最近的加工條件來說,花紗布公司仍然每件紗要虧九萬多元,每疋布虧一萬五千多元。即便這樣,據說該廠並不够本。那麽問題的癥結在那裏呢?據武漢市總工會籌委會五月十七日報告,在私營企業中,浪費大,生產效率低,因而成本高的現象嚴重存在,而以第一紗廠爲典型。該廠卄支輕磅紅球棉紗每件成本需六二五斤棉花(資方估計需六八〇斤),較之上海、天津、靑島等地高出百分之九左右。原因是什麽呢?首先是勞力配備、職工比例很不合理。平均每一萬個錠子要六一四人,與東北紗廠定員每萬錠二一〇人左右比較,超過五倍。全廠六、〇〇四個工人,二〇八個職員,工人和職員的比例是二九比一;而非技術職員比技術職員則多一倍有餘。許多職員是「走門子」進來的,有些高級職員都是祗管拿錢吃飯,從業務上說,却沒有什麽作用。其次是工資制更不合理。有的助理工程師拿二八六分,普通課員反而拿三三八分,掛名的專員竟拿四四〇分。工人的計時工資達八十四級之多,都擠在一〇三至一七〇分之間,級差僅一分兩分,平均主義的現象非常明顯。勤雜人員的工資更是不合理,營業處的掃地工人有的拿二二一分,比技術工人一般拿一四〇分還多得多。
   最後是沒有精確的統計報告制度,缺乏成本核算。在工廠日報表上,只有生產品或原料消耗的數字,而從來沒有廢品、浪費的紀錄。出廠、庫存、營業三方面的數字,又總是不相符合,盈虧如何,也就無法精確計算。上述這些不合理的現象,如不加以改革,生產是沒法根本稿好的。因此,工商業者改善經營方法,乃是進一步好轉的重要環節。(六月六日寫於武漢)——轉載人民日報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