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長華談京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5945
颗粒名称: 蕭長華談京劇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0年6月16日,当代日报社刊登的蕭長華对京劇发表的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蕭長華 京剧 文艺

内容

社會制度的不同,對一般藝人的看法也有了顯著的區別。在舊社會裏,京劇演員的地位異常地低下、貧窮、愚昧、困苦,一輩子受着惡勢力的摧殘;在新社會裏,情形就完全不同,京劇演員的藝術和人格都受到應有的尊敬,老藝人蕭長華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一位七十三歲的老人,在解放以前,經常的靠演戲來維持生活;解放以後,最近政府每月致送他一千斤小米,聘為戲曲改進局戲劇實驗學校的名譽敎授。這樣,他的生活安定下來,便可以將他六十一年來的豐富底舞台生活經驗,留給年靑的一代。
   他從十二歲開始上台,那時大槪是光緒十五年左右同一時期的老藝人很多謝世或沒落了,在舊社會的困難的生活裏,大部收場很悲慘。現在他對人民政府的關懷表示衷心地感戴;並慶幸自己能够看到新中國的誕生。
   在清末,他曾經被召入「內廷」唱過幾次戲,但並沒有吃俸祿。在內廷吃俸祿便失了一個人的自由,那時名丑王長林就在內廷吃俸祿,他本人雖不願意,又不敢不去。
   關於丑行在京劇中將來的地位,老人的意見異常地精闢。他贊成丑不一定都勾臉,過去把善良底勞動人民也加以勾臉,那是封建制度的殘餘意識。有人担心到丑如果不勾臉,就沒有丑的戲,這是一種外行的不正確的看法。老人就曾經演過落馬湖的酒保,只繫圍裙不勾臉,在唱唸和做作上並沒有受到絲毫影響。事實上,丑的戲絕對不能以其他角色來扮演。
   老人對過去京劇的沒落非常痛心。他分析這個原因:在客觀上是受着當時反動政府的摧殘;在主觀上是京劇演員的不圖長進,把人物都一般化和槪念化了。由於京戲把人物歸納入一定的類型,甚至用臉譜來表達人性的善惡,很容易使演員忽略了人物的個別的性格。例如:坐樓殺惜的閻婆惜和戰宛城的鄒氏,同樣是由花旦扮演,但由於兩人的出身不同,在形象表達上也應該互異。此外,還有一些演員把自己的本來性格帶上台去,這也是一種惡劣的傾向。過去有一幅舞台對聯:「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這就是說明:只有善於掩藏個人的性格,才能豐富劇中人的性格。
   他曾說過:京劇中的一個缺點,那就是劇中人物在沒有詞的時候,常常像木鷄一樣的呆在台上,阻礙了劇情的發展和影響了演出的效果。他肯定地說:「本子上沒有句子,也不能歇場。」
   他認爲一個演員的成功,是基於不斷地創造和推陳出新的結果。過去唱戲講究嗓音闊宏、聲震屋瓦,到了譚鑫培才以婉轉悠揚取勝,一直風靡至今,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反的,如果滿足本身的藝術或者盲目的模仿,那一定趨於沒落。目前一般唱鬚生的都標榜宗譚,事實上沒有一個學得像譚的,就是譚小培、譚富英父子也全不是那個味兒。老人的意思很明顯:宗什麽宗什麽大可不必,主要的還是在於改進舊的,創造新的。唯有這樣,京戲才有前途,才有發展。
   要說看這孩子也眞難,得整天抱着,一放下就哭。剛一哭,他媽就嚷嚷。又不准衝孩子出氣,又不准大聲說話………顧忌可多了。就爲這個也不知換了多少老媽子。要說也怪,對孩子你要越嬌他,越慣他,他就越窩襄,越愛生病。他們這寶貝蛋就這樣,病病歪歪的一直長到七歲還沒離懷,吃飯還得人餵。
   可巧有那麽一天;家裏錢花光了。孩子媽要到城裏去找男人要錢。臨走時囑咐老媽子說;「這幾天你可要好好的看着小少爺,多留神,我們就這麽一顆苗哇!…………」說完就走了。
   孩子他媽前脚剛出門,緊跟着後脚就有人來找這老媽子,說是他男人病了,還很重。老媽子一聽,心裏沒了主意;想回去吧,這寶貝蛋不好辦;不回去吧;自己的男人病了,萬一有個好歹呢?這麽想來想去,還眞叫她想出了個法子,心裏說:「反正去去就來,給他預備點吃的也就差不多了。」就動手合了一大盆麵,烙了一大張餅,又把中間挖空了,套在寶貝蛋的脖頸上,吿訴他說:
   「好好的等着呵,我一會兒就回來,你餓了就吃餅。」
   說完就忙不迭的跑回家去了。
   這孩子家本在河東住,老媽子家在河西住。那時正是秋後天氣,河裏漲水。正好等老媽子過了河,山洪就下來了,大水一鼓勁把橋給冲跑了。老媽子到家看看男人的病還不要緊,就想回轉去。可是沒有橋了,河水流的又兇,過不去只好在岸上乾着急。
   日子一幌就是四五天,孩子媽從城裏拿錢回來了,又買了不少好東西預備給寶貝蛋吃。可是一進院子聽屋裏鴉雀無聲的。推開屋門只見一頭大黃狗從裏面闖出來。心裏就是一怔,再往炕上看,只見孩子血糊拉的躺着呢,腿都叫狗給吃去了。脖子上還套着一個大乾巴烙餅。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河柳
责任者
蕭長華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