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物論社會發展史講話(五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5850
颗粒名称: 歷史唯物論社會發展史講話(五五)
分类号: K02
摘要: 1950年6月15日,当代日报社刊登的社會發展史講話(五五)。
关键词: 社會發展史講話 歷史唯物論 馬列主義

内容

馬列主義本來不是一兩個月就可以完全學好的,目前只能要求初步學好,思想問題也不可能一下子都完全解决,有了這樣一個成績,總算不錯了,但是不能因此自滿。
   三幾點經驗
   首先,由這次思想總結當中,也可以證明工人階級必須有馬列主義理論指導,才能成爲領導階級,才能在思想上工作上走在前面才不至於落後。
   我們以前作工作,多少是居於領導的地位上了。但我們是否稱職?是否能在組織上,行動上思想上,眞够稱為一個領導者,能走在人民前面了呢?經過這次理論學習,大家全要承認過去的工作多半是不稱職的。因為作爲領導者應該有的馬列主義知識在我們是很不够的,因此在做工作的時候就常常表現盲目性,並因此給人民和工人階級帶來許多損失
   其次,我們對非工人階級思想進行鬥爭,一定要勇敢、認眞老實。不這樣,就搞不好,就不能勝利,就要失敗的。
   在思想總結中可以看出,對自己缺點、錯誤毫無顧慮地揭發批評的,就搞得較好,相反,就會失敗。總結中少數人有兩種偏向:(一)對缺點過分誇大爲了表現自己進步,缺點本來是五分,而說成十分,本來是戴一個帽子就合適了,却戴了三個,這似乎是很勇敢,其實叫作不老實。儘管自己戴的帽子多,其實只有一個帽子:表現自己。這樣,自己會搞得糊裏糊塗,不知眞正缺點在什麽地方,而別人也莫明其妙,這怎麽能進步!所以,檢查思想,不要不澈底,也不要超過事實,而要恰如其分。過分誇大,就等於藉表面的勇敢檢討來掩蓋自己底缺點,並不能眞正克服缺點。這是一種偏向。(二)另一種偏向是推脫責任。承認一些毛病,但。比如上級的政策傳達下來了,上級的政策是馬列主義,可是自己沒有馬列主義思想,就不能很好領會,因而也不能很好的具體執行。這樣,我們就不能在工作中走在羣衆前面,而常不去從思想上很好地分析原因,單純地把原因推到客觀環境上去。未學習以前,許多同志喜歡用推脫法,怪這個怪那個,就只是不肯去怪思想的敵人,總說『客觀環境不好,我才有許常還要落在羣衆後面。是什麽在拖着我們,使我們落後了呢?最主要的是思想中存着非無產階級的包袱,壓迫得我們不能輕快的走路。爲什麽落後?就是負担重、包袱多,跑不動。因此在學習當中,凡是丢包袱快的,迅速拿起馬列主義武器來的,就走得快,就在學習中走在前面。有的老幹部的『功勞』包袱壓迫得重,但藉着理論學習提高了覺悟,把包袱一丟開,來個典型報告,就成為學習中的領導人,把人家帶着前進了。地下工作的,新參加的幹部也是這樣,丟開了包袱,就站起來了,跑到前面了。丟了包袱,拿起馬列主義,情緒飽滿地走在前面的人,在班上或小組上立刻成爲積極分子,威信就有了,受到大家的尊重。將來到在工作崗位上也是這樣,包袱在背上,工作一定作不好,被領導的人一定不高興你,你想提高地位,結果反而可能垮台。所以,我們要把這經驗好好記住,在工作中好好運用!這是第一。多錯誤』。作革命工作的人,是否應該希望『客觀環境好些』?當然不應該。我們所以要革命,就是因爲客觀環境不好,如果環境好了,還用得着什麽革命工作者呢?革命的目的就在於要將不好的客觀環境改變為好的客觀環境。克服困難,打破不好的客觀環境,乃是革命者分內的任務。一個有充分革命精神的人,不應該說自己的失敗,錯誤,都是出於客觀環境。說了這個話,就失去了革命者的光榮身分,就沒有共產黨、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氣味,這就是在困難面前屈服,就是在思想上向敵人投降。所以,作革命工作的人,工作作壞了,决不能推到客觀環境上去。困難是不是需要考慮?是需要考慮的。但考慮困難决不是爲了證明我應該把工作做錯,而只是爲了看清楚鬥爭的任務。革命工作者决不能向任何困難低頭,相反,一定要向困難作堅决鬥爭,一定要解决困難問題。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艾思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