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經濟的新發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31310
颗粒名称: 人民經濟的新發展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0年4月24号当代报登载了人民經濟正在向前發展,正在大步地向前發展,正在加速地向前發展。
关键词: 当代报 人民經濟 向前發展

内容

一、統一財經工作的可
   能,必要與必然
   整個說來,在這一年裏,我們最大的經濟任務,就是一方面要繼續支援戰爭,粉碎殘匪的最後巢穴,早日解放全中國;另一方面,又要把戰時的經濟體制,轉變為平時的經濟體制,配合國計民生的實際需要,來發展生產和繁榮經濟。不用說,要完成這兩大任務,無可避免地將會遭遇到一些困難。但不管是什麽困難,我們都有信心、有毅力、有辦法來克服它。而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就有戰勝這些困難的有力武器。
   那末,我們今天來統一財經工作,在主觀條件上,是不是有着它的可能呢?
   不但主觀上有可能,客觀上還有它的必要、甚至從人民革命的發展規律來看,更有着它的必然。
   爲什麽說它可能呢?因爲,在八年抗戰和三年解放戰爭時期,爲了適應解放區被分割的情況,所以在財經工作上,幾乎是完全分散經營的、貨幣沒有統一,物資的調撥沒有統一,財政的收支也沒有統一。但因革命戰略上有着統一的領導,所以,這種因地制宜的財經政策,對於支援當時各地的人民武裝,反而盡過很大的貢獻。到了去年,人民革命的基本形勢,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除西藏外,全國大陸都已解放;除東北外,人民幣也已流通全國。二萬多公里的鐵路,二十餘萬公里的公路、和一千二百公里的航綫,現已暢通無阻;在這樣一個統一的新局面下,「中央人民政府各部,已經可能做到逐日收到各地業務情况和收支數字的報告」(「人民日報」社論,三月十日),過去那樣被分割的情况,已經不復存在,它就使財經工作的統一管理,完全有了可能。
   爲什麽又說它必要呢?因爲,在全國統一的新局面下,許多財經工作,往往會牽一髮而動全身,特別是由通貨膨脹而來的金融物價波動,已不能限於一地,它勢必會影響全國。爲了堅决執行一九五〇年度的財政槪算,爲了防止全國金融物價的大波動、更爲了安定民生和發展生產,中央人民政府必須統一全國財經工作,來節約支出,增加收入,縮小赤字,以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况的好轉,就是從全國各地的財經機構來說,它們今天對於各種稅制(稅則稅目、稅率等)、生產計劃,物價管理,物資交流等,也都要求中央規定一個統一性的計劃,以照顧全局、領導經濟發展。所以說,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人民、乃至從防止通貨膨脹到發展生產建設,都有統一財經工作的絕對必要。
   同時,我們從人民革命的全部歷程來看,更可認識到這項統一工作又是勢所必然的。因爲,隨着軍事上的統一和政治上的統一,客觀形勢必然會要求國家的財經工作,也早日走向統一。前者是後者的歷史前提;後者又是前者的物質基礎。爲了鞏固人民民主專政,也爲了加速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建設,就必然要把財經工作從分散推向統一,它是合乎人民革命的一般發展規律的。蘇聯在一九二一年時,當它從軍事共產主義時期過渡到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也曾頒行過財政統一法令,替蘇聯國民經濟的復興與建設,舖築了一條寬坦的新路。
   所以;我們今天來執行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工作,是百分之百地有着它的可能、必要和必然的。在政務院所發佈的决定裏,具體地規定了九項任務。但它的主要內容,無非是統一財政收支。到目前爲止,基本上祇是統一了中央的財政支出,還沒有把財政收入統一起來。因而,要搞財經統一工作,就得先從這裏下手,應把全部國家收入,都統一於財政部,全國各地所收的公粮、關稅、鹽稅、工商稅、貨物稅等,除地方附加粮和地方稅收外,全歸中央財政部統一調度使用。這樣,國家財政收入的的統一,始可獲得確實的保證。
   財政收入旣有保證,財政赤字勢必縮小,發行數量也就相對減少。一方面,軍政開支和生產投資有了着落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和金融物價□大波動也能予以防止,一舉數得,實可謂穩定、發展和繁榮人民經濟的基本手段。
   然而,在執行這項統一工作的過程中,是不是就能水到渠成呢?我們認爲局部的困難,或所難免,但因這幾個月來,中央財經部門對於一些技術性的問題,都已作了縝密的研究與安排(如召開各個部門的全國專業會議)。甚至有些部門已經提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如東北國營企業的淸埋資產工作,現已大體完成),再加同時成立了全國編制委員會和全國倉庫物資淸理調配委員會,更指定中國人民銀行為國家現金調度的總機構,所有這些,對於統一管理工作的推行,都可發生直接的輔導作用,在基本上,並可把它導向决定性的勝利。
   二、人民經濟的發展趨
   勢
   前面已經指出,這項統一工作對於人民經濟的發展,是有極大幇助的。儘管我們還正在走着萬里長征的第二步,但從過去這一季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們不但應該樂觀,並且更應堅定我們的必勝信念。這在工業生產方面,就表顯得最爲突出。今年工業生產的基本任務原以恢復爲主,再配以重點建設,在煤產方面,全年計劃生產三千六百餘萬噸,東北要恢復二十九個井口,新開十一個新井,華北要恢復二十個井,新開二個井,華東也要恢復六個井,新開四個井。在鋼鐵生產方面,主要集中於東北和華北、更以東北爲恢復的重點,要爭取煉鐵、製鋼、軋鋼三者生產能力的平衡,以克服過去那種不合理的狀態。(因爲過去中國的鋼鐵事業,帶有殖民地性,製鋼的能力小於煉鐵的能力,軋鋼的能力又小於製鋼的能力,結果,許多生鐵不能變成鋼,許多鋼錠又不能軋成鋼材,以致不能不仰賴外國帝國主義。)煤與鐵,猶如一切工業建設的血與肉,它是關聯到全般工業發展的。這三個月來,煤鐵產量的突飛猛晉,簡直超乎了一般的想像。在二月份内,東北原煤的產量,已較原定計劃超出百分之十一。拿鶴崗煤礦來說,由於改進生產管理和集中使用人力機械,現在的掘煤效率,已比去年提高四倍。再如徐州的賈汪煤礦,由於堅决依靠全體礦工和積極改善井下安全設備,也使它的最近產量,較解放前超過了百分之四十四以上,掘煤效率亦較解放前平均超過了百分之十五。煤產情况如此,鋼鐵生產也表現了新生之姿。在蘇聯專家協助改進技術下,鞍山鋼鐵公司的二號高爐現已開工,產量超過僞滿時代最高水平的百分之二十一。(煉焦時間則由二十四小時減爲十六小時)太原西北煉鋼公司的一號煉鐵爐,目前的產量,也較日寇時代超出一倍。就說石家莊的煉焦廠吧,它現在每天亦能多出焦炭二爐(增產九噸以上),突破了二十餘年的生產記錄。至於石景山鋼鐵廠的產量,更比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最高紀錄,超過了百分之七十三。
   這些偉大的成就,已把各地工業建設和發展的新高潮,掀了起來。根據最近報告,東北工業部所屬各廠的二月份生產計劃,多能超額完成,如變壓器超過計劃百分之四十五,電解鋼超過百分之四十四,紙張超過百分之四十,水泥超過百分之二十五,汽油超過百分之十六。此外,發電量、電動機、濃硫酸、橡膠製品等,也都超過計劃。華北方面的情形,同樣顯示出工業生產力的大解放。以首都爲例,北京機器總廠的機器開動率,已達解放前的三倍,工業用電量,已比一九四八年增加了百分之一二·八。私營工業的戶數,目前更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一!再以今天天津的工業與解放前相比,則鋼錠產量已增加了四·〇四倍,印刷紙增加了五·九倍,織布機增加了二·六五倍,精鹽增加了三·七三倍,棉紗也增加了一·一五倍。津市原有私營工廠數目爲八千九百餘戶,目前已躍增爲一萬一千六百多戶了。就說華東區和中南區吧,匪機的瘋狂轟炸,也沒有灘瘓各大城市的生產建設。剛剛相反,在反轟炸的英勇鬥爭中,各地勞動人民更發揮了高度的積極性與革命性,同仇敵愾,加緊生產支前。上海被炸初期,多數私營紗廠曾因缺電停工,不到二月底,即有三十餘家復工生產了。在現階段,上海工業界一致響應了政府的英明號召,要以「加緊生產答復敵人轟炸」。各廠正在搶裝自備發電機,準備儘可能自備發電,以維持必要的生產。另有許多工廠,都在籌劃內遷遷至徐州、鄭州、天津青島、安東等地)。他們化憤恨為力量,他們要用新的努力來戰勝一切困難!
   當然,除了工業生產,在其他方面,也洋溢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新氣象。華北新區的土改工作,基本上現已勝利完成,至於華東、華中、華南、西北、西南的新解放區,也正實行減租減息,替今年秋收以後的土改工作,準備一些必要的條件。由於農村裏生產關係的根本改善,更由於各地加緊展開春耕運動,要在今年增產糧食一百億斤(全年糧食預定爲二千二百億斤)和增植棉花五千萬畝(即今年棉產增至一千三百萬斤),我們相信,它是一定不難辦到的。
   還有,今年一月以來,中央人民政府不但發佈了「全國稅政實施要則」,更陸續頒行了關於鹽稅、工商業稅,貨物稅等辦法或暫行條例。所有這些稅則,都貫澈了一個基本精神,就是要合乎公平負担、發展生產和公私兼顧的原則。雖祗短短兩個多月,我們即能看出顯著的成績。東北不僅已於一月底完成了冬季稅收,並且截至二月十五日止,較原訂的所得稅額,超過了百分之三四·八。根據各地報導,天津、察哈爾等省市的稅收,最近都能紛紛超額完成任務。這對保證財政收入,縮小財政赤字,當然會有相當補益的。
   凡此種種,都集中表現了一件事實:人民經濟正在向前發展,正在大步地向前發展,正在加速地向前發展。全國財經工作統一了以後,金融物價既可相對地逐步地穩定下來,它就一定更可刺激生產建設,使人民經濟發展到一個更高的階段去。
   (轉自新建設)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