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火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27563
颗粒名称: 我看了「火葬」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0年3月14日当代报登载我看了「火葬」之后的所感所想。
关键词: 当代报 火葬 封建制度

内容

如果「火葬」的作者在最初意圖想藉「小丈夫」這樣的事實來說明不合理的封建制度,有個觀眾看完這部片子以後,他說:「瞎搭人家女人,赤佬顯靈哉!」這樣的效果恐怕不能怪觀眾爲什麽不覺察作者反封建的最初意圖,而是作者本身並沒有把問題說得明白,說得好。
   爲什麽作者沒有把問題說明白,說得好呢?首先是作者不了解封建制度的本質在什麽地方。所以表面可以提出「小丈夫」這種現象,而沒有說明這種現象為什麽產生。以致於在人物身份性格處理上單憑「想像」,故事發展逃不出「愛情至上」,所有的人物都是模模糊糊的一羣「善良的可憐蟲」。那末毛病到底出在什麽地方呢?作者把封建制度變成神祕的,黑漆一團,可以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事實上封建制度不是半空裡一朵烏雲遮天地昏黑。它是舊社會裡各階層間的相互關係,結果直接影響到各種不同的生活待遇和方式裡去。因此要寫農村戲,首先要了解農村裡各種不同的階層,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熟悉他們的土地情况,經濟條件,生活方式等等。否則,單憑「想像」,就會像「火葬」的作者把那個地主老太太描寫得那末善良,不是一個剝削階級而變成一個被剝削,被迫害的形象了。新娘子成爲城市裡大家閨秀少奶奶型,她的出身是什麽,她爲什麽要嫁給一個「小丈夫」?這些都無法解答了。並且還有一位農村「破鞋」可以隨便串門子,進進出出誰也不在乎。這些都說明作者對社會的農村是不熟悉的。那麽作者旣不了解農村的各階層間相互的農村關係,再不熟悉農村裡的生活方式。他所依靠的,創作的基礎是什麽呢?作者暴露了自己的思想方法了,也就是作者本身對事物看法,分析,批判所在,那就是宇宙之大都可以概括在「人性的愛情」裡。愛情是超一切的。因此,「火葬」裡着重地渲染了「偷情」,自始至終鬧的是「愛情糾紛」。難怪觀眾看完了的直接反應是「瞎搭人家女人」而已。事物的眞相要確實只有愛情兩字能解决的話,那麽,新娘子要不嫁給一個「小丈夫」,換一個成人的「地主兒子」,性的問題解決了,也就「天下太平」,「萬事大吉」了。所以作者提出「小丈夫」,因為不通過階級觀點去分析,就容易模糊、歪曲,使觀眾產生錯覺。·樊吟·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樊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