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評「一江春水向東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10007544
颗粒名称: 追評「一江春水向東流」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關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男主人公張忠良其人,在看「八年離亂」,曾對他作如是的理解:「我認爲要觀眾對張忠良這個人發生興趣是很難的,(不管是愛還是憎,或是同情,)這人從抗戰開始到戰爭期後,充分地表現了一般認識不澈底的小知識份子的幻滅和動搖!
关键词: 追評 抗戰 人物

内容

關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男主人公張忠良其人,我在看「八年離亂」,曾對他作如是的理解:「我認爲要觀眾對張忠良這個人發生興趣是很難的,(不管是愛還是憎,或是同情,)這人從抗戰開始到戰爭期後,充分地表現了一般認識不澈底的小知識份子的幻滅和動搖!依我看來,要他作爲堅强的抗戰鬥士,是嫌性格太弱也就是人物不合理想,要將他作為否定人物來看,雖有些近似,究竟也太寃曲了他。」一部片子分了前後兩集來看,僅看前集,對人物的理解遽下斷語,誠然是很困難且也不當的!在看了後集「天亮前後」以後,我對男主人公張忠良的理解——他的妥協性和動搖性——仍是一樣,不過,在後集裏,張忠良却完全是以否定人物的姿態出現了,且聽張忠良的獨白:「可怕的是環境!」是嗎?是可怕的環境改變了他?說眞的,這所謂可怕的環境,也就是張忠良那些做了罪人自己還不明白的人造成了的。
   看了「天亮前後」,對張忠良這人物的理解,我想是可以肯定的了:是一個澈頭徹尾的中國病態社會中所產生的小知識份子,是一個典型,但不是中國進步知識份子的典型!要說「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抗戰的史詩的話,那末,讓張忠良來代表中國參加了抗戰的知識份子羣,顯然是不配的!放開張忠良,我們想找進步的典型就很難了,如女主人公「淪陷夫人」素芬一再對兒子說的,要兒子學叔叔的樣,(就是忠良之弟忠民,鄉村敎師,戰時打過游擊。)這樣說,張忠民該算是進步知識份子的典型了罷?但很困難,在劇情發展中對張忠民的刻劃,僅是通過素芬對他的讚美和片中一二斷片的介紹,才讓我們稍稍曉得了些,却沒有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在我們面前!基於比,我們對張忠良這人物的理解是,將他作為單純的戲劇性人物看,則片中對他描摹盡致,是成功了的。若是要說「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部片子是反映了抗戰年代,且要作爲詠唱抗戰的史詩看待的,則無論如何,張忠良不配代表抗戰知識份子!其餘的,像張忠良的那位在家鄉打游擊的弟弟忠民等等,如我在前面所說的,他們在片中的出現,僅僅「浮光掠影」而已,不是立得住的代表人物!
   很遺憾,我們未能在「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部片子裏看到在驚濤駭浪中苦戰了八年的認識澈底的知識份子的面貌!雖說我們是不止一次地體味了淪陷區人民身受的苦難,也幫助我們記憶敵人的血海深仇,同時,我們也不止一次地看到了抗戰區的陰暗面——荒淫與無恥交織出來的畫圖!可是,這樣的素材决定了這部片子悲歡離合的傳奇故事性的發展,情節的發展出於巧合,(淪陷夫人、抗戰夫人、勝利夫人的安排)巧合的終極是悲劇氣氛瀰漫!「天亮前後」是更妥切地勾劃出苦難和荒淫底一面的分野的!也由於悲劇氣氛的瀰漫和情節的巧合,整個看來,「天亮前後」於反映時代言,是軟弱的,它對於勝利前後現實世態的針砭,是乏力的!——仍然跳不出悲歡離合的傳奇故事的樊籬!
   如果說,前集「八年離亂」的反映抗戰時代,是有「浮光掠影」的感受可資捕捉,讓我們體味了那壯偉底時代氣息的話,那末,後集「天亮前後」對於現實簡直是絕望的控訴了,素芬的終於出諸投江一途,不是絕望的控訴又是什麼?
   誠如片首的字幕所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部片子帶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悲慘人生的囘味,至於說它是驚心動魄的時代的詠歌則是談不上的。——這歸結到編劇者借男主人公說的一句話:「可怕的是環境!」際此年月,有良心的電影工作者直面慘澹的現實,我想編導者所能做到的怕也僅祇是絕望的控訴罷?眞是够沉重的年月。
   在後集「天亮前後」,可以看出導演是更其功力的了,情節發展的預置伏筆,細膩且餘味深長,那近乎窒息底悲劇氣氛的渲染,在導演手法上講,是近年罕有的成就。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沈露
责任者
張忠良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