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公公”下水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4476
颗粒名称: “土地公公”下水记
分类号: C913
摘要: 洪泽县朱坝乡袁集村出现一个“土地公公”,四个多小时后,这位短命的“土地公公”被村党支书袁国宝掀到三米多深的河中。3月24日,人们突然发现村西南角的机耕桥南首有一个石雕的“土地公公”,石像高一米多,下半截埋在地下,真像是从土里钻出来的。其实,这是村民袁某为了避灾,专门请人雕刻后,安放在这里的。袁某听说人们常在桥南首焚烧死者用过的席子等物,对自己有害,因而请地理先生加以“整治”,“整治”方法就是在桥南首安放一“土地神”,百害可除。
关键词: 社会生活 百姓生活

内容

洪泽县朱坝乡袁集村出现一个“土地公公”,四个多小时后,这位短命的“土地公公”被村党支书袁国宝掀到三米多深的河中。
  3月24日,人们突然发现村西南角的机耕桥南首有一个石雕的“土地公公”,石像高一米多,下半截埋在地下,真像是从土里钻出来的。其实,这是村民袁某为了避灾,专门请人雕刻后,安放在这里的。袁某听说人们常在桥南首焚烧死者用过的席子等物,对自己有害,因而请地理先生加以“整治”,“整治”方法就是在桥南首安放一“土地神”,百害可除。袁某不惜一切代价,终于使“土地公公”在3月24日午前就位,临了,还放了鞭炮,以告乡亲。
  下午,村党支部书记哀国宝路过这里,立即带领村干部将石像掀下河中,还说:“怎么能让‘土地公公'整天在这里站着,太辛苦了,还是让他到‘地下'去休息吧 !”在场的人都笑了。袁某受到了批评教育。
  (按:请袁某和村民们自己动手,或将石像改做建材,是否更好一些?)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潘蔚
责任者
袁国宝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洪泽县
相关地名
朱坝乡
相关地名
袁集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