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与校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淮阴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00920020210004034
颗粒名称: 家访与校访
分类号: G45
摘要: 家访,是每个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做好学生工作的重要一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家访,可以对学生在家庭中和社会上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做到“胸中有数”,更好地“对症下药”。然而,近些年来,家访似乎被淡忘,代之而起的是“校访”了。校访,即学生家长到学校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这并无非议。可有些情况并非如此,那只不过是根据一些老师的“口谕”行事的。
关键词: 教师与学生 教育工作者

内容

家访,是每个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做好学生工作的重要一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家访,可以对学生在家庭中和社会上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做到 “胸中有数”,更好地“对症下药”。
  然而,近些年来,家访似乎被淡忘,代之而起的是“校访”了。校访,即学生家长到学校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这并无非议。可有些情况并非如此,那只不过是根据一些老师的“口谕”行事的。诸如作业未做好、同学间发生磨擦,对集体活动不热情等,家长必须随即到校与班主任或老师交换意见,研究对策。久而久之,家长确实有了意见,因为有很多“问题”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是完全够解决的。但不管“问题”大小,因为是自家的孩子带回的“圣旨”,又怎敢“违背”呢?家访、校访,可谓相辅相成,是教育好学生不可缺少的手段。如果老师只注重家长到校访问,势必引起家长的厌烦与不满,同时还会引起学生与老师产生隔膜感,这就不可能得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 校访必须根据情况需要进行,次数要适当。那么,对于家访呢?次数应适当多一些。因为家访对于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环境、在家学习情况等是大有益处的。另外,通过家访,不仅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还可以建立同学生家长间的友谊。这样,就便于同家长“互通情报”,一起采取教育措施,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知识出处

淮阴日报

《淮阴日报》

出版者:淮安日报社

出版地:淮安市

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建国后,<<淮海报>>历经变迁。1983年5月12日,《淮海报》复刊,成为淮阴市委机关报。1987年元旦,《淮海报》更名为《淮阴日报》,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淮阴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年2月10日,《淮阴日报》改名为《淮安日报》。作为中共淮安市委机关报,《淮安日报》承担着向市内外传播与介绍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相关方针、政策,和宣传淮安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夺取两个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任。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士元
责任者